第二篇生理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8653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84 大小:6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篇生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第二篇生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第二篇生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第二篇生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第二篇生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篇生理学.docx

《第二篇生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篇生理学.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篇生理学.docx

第二篇生理学

第二篇生理学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包括单纯扩散、经载体或经通道易化扩散、原发性或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其中,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是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出胞或入胞是大分子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举例02、C02、N2、NH3、H2O、乙醇、尿素等的跨膜转运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普通细胞,离子(K+、Na+、Cl—、Ca2+)肠及肾小管吸收葡萄糖,Na+泵、Ca+泵、H+-K+泵

移动方向物质分子或离子从高浓度的一侧移向低浓度的一侧物质从高浓度梯度或高电位梯度一侧移向低梯度的一侧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移动

移动过程无需帮助,自由扩散需离子通道或载体的帮助需“泵”的参与

终止条件达细胞膜两侧浓度相等或电化学势差=0时停止达细胞膜两侧浓度相等或电化学势差=0时停止受“泵”的控制

能量消耗不消耗所通过膜的能量,能量来自高浓度本身势能不消耗所通过膜的能量,属于被动转运消耗了能量,由膜或膜所属细胞供给

一、单纯扩散

单纯扩散的方向及速度取决于:

①该物质在细胞膜两侧的浓度差;②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

二、易化扩散

易化扩散是指物质的扩散是在通道或载体帮助下完成的,这些通道或载体是位于细胞膜结构中的一些特殊蛋白质分子。

易化扩散是非脂溶性物质的转运方式之一。

(zy2000-1-11)

经通道易化扩散经载体易化扩散

介导方式借助于通道蛋白质的介导借助于载体蛋白质的介导

转运方向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顺浓度梯度进行

转运速率快慢

特性离子通道具有离子选择性和门控特性载体与溶质的结合具有化学结构特异性

特点相对特异性,特异性无载体蛋白质高

通道具有静息、激活和失活等不同功能状态,通道的导通表现为开放和关闭两种状态

无饱和现象化学结构特异性

竞争性抑制

饱和现象

举例带电离子K+、Na+、Cl-、Ca2+的快速移动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的跨膜转运

四、出胞和入胞

出胞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

入胞指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如细菌,病毒、异物、脂类物质等)进入细胞的过程。

均属于耗能的主动转运过程。

(zy2008-2-001)

zy2008-2-001.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

A.单纯扩散

B.经通道易化扩散

C.经载体易化扩散

D.主动转运

E.出胞

zy2008-2-001答案:

E

题干解析:

此题是理解记忆题,出胞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

主要见于细胞的分泌活动:

内分泌腺细胞将合成的激素分泌到组织液,外分泌腺细胞将酶原、粘液分泌到腺管的管腔中,还有神经纤维末梢突触囊泡内神经递质的释放。

正确答案分析:

神经纤维末梢突触囊泡内神经递质的释放是一个出胞过程,答案应选E。

备选答案分析:

其他也是常见的几种物质的转运方式,如果没有掌握各种方式的特点还有常见的举例是很容易错选的,而且其他的几个选项也是常考的。

思路扩展:

由这一题我们要知道出题老师的思路:

细胞的物质转运几种类型以及特点和举例是有可能考到的,要掌握。

更多内容陆续公布,张博士咨询邮箱zhangyinhe@

第二节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一)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静息电位及其特点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膜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内电位较膜外为负,一般在-100~-10mV之间。

其特征是①在大多数细胞是一种稳定的直流电位;②细胞内电位低于胞外,即内负外正;③不同细胞静息电位的数值可以不同。

静息电位的产生是由于膜两侧不同极性的电荷积聚的结果,通常把这种静息时位于膜两侧电荷(外正内负)分布的状态称为极化。

当膜电位绝对值增大时,称为超极化;反之,称为去极化;细胞在发生去极化后,膜电位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zl2007-1-037;zy2006-2-008)

【zl2007-1-037】.当细胞膜内的静息电位负值加大时,称为膜的

A.极化

B.超极化

C.复极化

D.反极化

E.去极化

答案:

B

(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zy2002-1-001;zy2001-1-021;zy2000-1-12;zl2001-1-021;zl2006-1-037)

①动作电位上升支膜对Na+通透性增大,超过了对K+的通透性。

Na+向膜内易化扩散(Na+内移)

②锋电位大多数被激活的Na+通道进入失活状态,不再开放

绝对不应期Na+通道处于完全失活状态

相对不应期一部分失活的Na+通道开始恢复,一部分Na+通道仍处于失活状态

③动作电位下降支Na+通道失活、K+通道开放(K+外流)

④负后电位复极时迅速外流的K+蓄积在膜外侧附近,暂时阻碍了K+的外流

⑤正后电位生电性钠泵作用的结果

zy2007-1-006.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下降相是由于

A.Na+内流

B.K+内流

C.Na+外流

D.K+外流

E.Ca2+内流

答案:

B

解析:

动作电位下降相:

K外流

【zy2002-1-001】在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去极相,通透性最大的离子是

A.Na+

B.K+

C.Cl-

D.Ca2+

E.Mg2+

答案:

A

医学中不多的绝对之一,绝对不应——怎么都不理你,兴奋性0。

哄女孩子千万别赶上绝对不应期。

【zy2001-1-021.】影响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幅度的主要因素是

A.刺激强度

B.刺激时间

C.阈电位水平

D.细胞内、外的Na+浓度

E.神经纤维的直径

答案:

D

【zl2006-1-037.】关于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A.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刺激时出现的快速而不可逆的电位变化

B.在动作电位的去极相,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外正内负

C.动作电位的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

D.动作电位的大小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

E.不同的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值都相同

答案:

C

二、兴奋性与兴奋的引起,阈值、阈电位和动作电位关系

1.兴奋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过程称为兴奋。

只有可兴奋细胞(并不是所有细胞)接受刺激后才能产生动作电位。

2.兴奋性生理学中把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细胞的兴奋性。

(zl1999-1-003)

【zl1999-1-003】.兴奋性是机体或组织对刺激

A.发生应激的特性

B.发生反应的特性

C.产生适应的特性

D.引起反射的特性

E.引起内环境稳态的特性

答案:

B

3.可兴奋细胞指受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包括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

4.可兴奋细胞的特征/共同点产生动作电位。

5.兴奋的标志动作电位和锋电位的产生。

6.兴奋性变化的规律细胞在产生每个动作电位后,依次出现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可兴奋细胞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特点及其机制(zl2001-1-011)

分期与动作电位的相应关系兴奋性持续时间(ms)机制

绝对不应期锋电位降至零0.3~0.5钠通道开放后完全失活,不能立即再次被激活

相对不应期负后电位前期逐渐恢复3钠通道部分恢复

超常期负后电位后期超过正常12钠通道大部分恢复,而膜电位靠近阈电位

低常期正后电位低于正常70钠泵活动增强,使膜电位值加大,膜电位与阈电位的距离加大

更多内容陆续公布,张博士咨询邮箱zhangyinhe@

第三节骨骼肌的收缩功能

一、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性传递

(一)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性传递过程

骨骼肌的神经-肌接头由“接头前膜一接头间隙一接头后膜(终板膜)”组成。

终板膜上有ACh受体,即N2型ACh受体阳离子通道。

当神经纤维传来的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时,神经兴奋→接头前膜去极化→前膜对Ca2+通透性增加→Ca2+内流→ACh囊泡破裂释放→ACh进入接头间隙→ACh与终板膜上的ACh受体结合→终板膜对Na+通透性增高→Na+内流→产生终板电位(局部电位)→总和达阈电位时→产生肌细胞动作电位。

(zy2005-2-003;zy2003-1-007;zy2001-1-022;zy2000-1-13;zy1999-1-012;zl2001-1-020;zl2001-1-022;zl2000-1-013)

可见接头前膜处Ca2+的内流对于突触小泡内ACh的释放是至关重要的。

接头前膜以量子释放的形式释放ACh。

一个突触小泡中所含的ACh(每个突触小泡内约含有l万个ACh),称为一个量子的ACh。

在静息状态下,接头前膜也会发生约1次/秒的ACh量子的自发释放,引起终板膜电位的微小变化,称微终板电位(MEPP)。

当接头前膜产生动作电位和Ca2+内流时,大量的突触小泡几乎同步释放ACh,产生的MEPP会叠加,形成平均幅度约为50mV的终板电位(EPP)。

(二)终板电位的特点

1.终板电位是局部电位,具有局部电位的所有特征:

没有“全或无现象”;其大小与神经末梢释放的ACh量成正比;无不应期,可表现为总和现象。

2.不能引起肌肉的收缩。

3.每次神经冲动释放的ACh引起的终板电位的大小,大约都是其阈值的3~4倍,因此兴奋传递是一对一的。

更多内容陆续公布,张博士咨询邮箱zhangyinhe@

第二章血液

第一节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一、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液的组成及占体重的百分比如下:

细胞内液(40%)

血浆5%

体液(60%)

细胞外液(20%)

功能性细胞外液

组织间液(15%)

无功能性细胞外液

2.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称内环境。

(zl1999-1-004)

【zl1999-1-004】.机体内环境是指

A.体液

B.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D.血液

E.组织液

答案:

A

3.稳态正常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内环境的稳态。

所谓保持相对稳定或稳态,是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并不是说“静止不变”。

(XL2007-2-037;zl2005-1-037;zl2004-1-039)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XL2007-2-037.】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A.细胞外液的物理、化学因素保持着动态平衡

B.细胞内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C.细胞外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D.细胞内液的化学成分相对恒定

E.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相对恒定

答案:

A

二、血量、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

1.血量血量是指人体全身血液的总量,包括大部分在心血管系统中快速循环流动的循环血量和小部分滞留在肝、肺、腹腔静脉及皮下静脉丛内,流动很慢的储存血量。

血量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正常血压和各组织、器官正常血液供应的必要条件。

2.血液的组成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水(91~93%)

血浆O2、CO2、电解质、小分子物质

血液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红细胞(男5.0×1012/L,女4.2×1012/L)

血细胞

白细胞(4.0~10.O×109/L)

血小板(100~300×109/L)

(三)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由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组成,两者在形成、大小及作用上均不同,其区别见表。

(zy2006-2-007;zy2001-1-024;zy2000-1-14;zy2000-1-15;zl2006-1-038;zl2001-1-024)

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比较

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

形成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主要为NaCl)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主要为白蛋白)

压力大(300mOsm/kg·H2O)小(1.3mOsm/(kg·H2O)

意义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浆容量

更多内容陆续公布,张博士咨询邮箱zhangyinhe@

第二节血细胞及其功能

一、红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的数量

成年男性:

(4.0~5.5)×1012/L;血红蛋白浓度为:

120~160g/L

成年女性:

(3.5~5.0)×1012/L;血红蛋白浓度为:

110~150g/L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1.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膜的通透性02、C02、尿素可自由通过细胞膜,Na+、K+需经钠泵帮助。

(2)可塑变形性指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的能力。

红细胞可经过变形通过比自身直径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

(3)悬浮稳定性血沉试验时,红细胞在第1小时末下沉的距离称红细胞沉降率(血沉ESR)。

正常成年男性ESR为0~15mm/h,女性为0~20mm/h。

ESR与红细胞叠连有关,而后者又主要取决于血浆成分的变化,因此ESR与血浆成分的变化有关,而与红细胞本身无关。

(4)渗透脆性指红细胞在低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2.红细胞的功能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有①运输O2和CO2;②对血液中的酸碱物质有一定的缓冲作用。

(三)红细胞的造血原料及其辅助因子蛋白质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维生素B12和叶酸是合成核苷酸的辅助因子。

(zy2002-1-002)

【zy2002-1-002】红细胞生成的基本原料是

A.铁、维生素B12

B.叶酸、维生素B12

C.蛋白质、叶酸

D.蛋白质、维生素B12

E.铁、蛋白质

答案:

E

二、白细胞生理

正常成年人血液中白细胞总数为(4.0~10.O)×109/L,其种类和功能见表。

白细胞种类百分比主要功能

中性粒细胞50%~70%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组织和衰老的红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0.5%~5%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0%~1%参与过敏反应(1型变态)

单核细胞3%~8%吞噬作用和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及调节

淋巴细胞20%~40%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更多内容陆续公布,张博士咨询邮箱zhangyinhe@

第三节血液凝固和抗凝

一、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

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包括3个基本步骤:

①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生成;②凝血酶原的激活;③纤维蛋白的生成。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生成可通过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生成。

二者主要区别在于:

1.启动方式不同内源性凝血途径通过激活凝血因子Ⅻ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是由组织因子(不是血液中的)暴露于血液启动。

2.参与的凝血因子不同内源性凝血途径参与的凝血因子数量多,且全部来自血液,外源性凝血途径参与的凝血因子的因子少,且需要有组织因子的参与。

3.外源性凝血途径比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反应步骤少,速度快。

(zy2003-1-156)

zy2003-1-156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起始于

A.组织受伤释放组织因子Ⅲ

D.凝血酶的形成

C.第Ⅻ因子被激活

D.血小板第3因子的释放

E.第X因子被激活

答案:

A

更多内容陆续公布,张博士咨询邮箱zhangyinhe@

第四节血型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反应

(—)血型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XL2007-3-012;zy2005-2-004;zy2001-1-023;zy1999-1-013;zl2002-1-042;zl2001-1-023)至今已发现25个不同的红细胞血型系统,其中,与临床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zy2005-2-004红细胞血型所涉及的特异物质类型是

A.红细胞膜上凝集素

B.红细胞膜上凝集原

C.红细胞膜上受体

D.血浆中凝集素

E.血浆中凝集原

答案:

B

zy2001-1-023.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

A.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素的类型

B.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C.红细胞膜上特异受体的类型

D.血浆中特异凝集素的类型

E.血浆中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答案:

B

zy1999-1-013.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

A.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索的类型

B.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C.红细胞膜上特异受体的类型

D.血浆中特异凝集素的类型

E.血浆中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答案:

B

zl2002-1-042通常所说的ABO血型是指

A.红细胞膜上受体的类型

B.血浆中凝集原的类型

C.血浆中凝集素的类型

D.红细胞膜上特异性凝集素的类型

E.红细胞膜上特异性凝集原的类型

答案:

E

(二)红细胞凝集若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液滴加在玻片上并使之混合,红细胞可凝集成簇,这个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

红细胞凝集的本质是抗原—抗体反应,起抗原作用的是镶嵌在红细胞膜上的一些特异蛋白质或糖脂,称为凝集原。

能与红细胞膜上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是存在于血浆中的r-球蛋白,称为凝集素。

发生红细胞凝集时,由于每个抗体上具有2~10个抗原结合位点,因此,抗体可征若干个带有相应抗原的红细胞之间形成桥梁,使它们聚集成簇。

输血反应就是由于在体内发生了红细胞凝集。

在体外可利用红细胞凝集进行血型鉴定。

二、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一)ABO血型系统

1.ABO血型的分型(zy2000-1-16;zl2007-1-038;zl2006-1-122;zl2006-1-123;zl2006-1-124;zl2004-1-122;zl2004-1-123;zl2004-1-124;zl1999-1-008)

血型红细胞膜上所含的抗原血清中所含的抗体

O无A和B抗A和抗B

AA抗B

BB抗A

ABA和B无抗A和抗B

zy2007-2-002血清中含抗A、抗B凝集素,血型为:

A.A1

B.A2

C.B

D.AB

E.O

答案:

E

zy2000-1-16.AB血型人的红细胞膜上和血清中分别含

A.A凝集原和抗A、抗B凝集素

B.B凝集原和抗B凝集素

C.A凝集原和抗B凝集素

D.B凝集原和抗A凝集素

E.A、B凝集原,不含抗A抗B凝集素

答案:

E

(122~124题共用备选答案)

A.红细胞膜上含A凝集原,血清中含抗A凝集素

B.红细胞膜上含B凝集原,血清中含抗B凝集素

C.红细胞膜上含A凝集原,血清中含抗B凝集素

D.红细胞膜上含B凝集原,血清中含抗A凝集素

E.红细胞膜上不含A和B凝集原,血清中含有抗A和抗B凝集素

zl2006-1-122.A型血答案:

C

zl2006-1-123.B型血答案:

D

zl2006-1-124.O型血答案:

E

zl1999-1-008.血清中只含有抗B凝集素的血型是

A.A型

B.B型

C.AB型

D.0型

E.A2B型

答案:

A

2.ABO血型的遗传人类ABO血型系统的遗传是由A、B和O三个等位基因控制的,A基因和B基因是显性基因,O基因是隐性基因,故各种血型的基因型分别是O型(OO型)、A型(AA,AO)、B型(BB,BO)和AB型(AB)。

O=0——隐性基因

3.ABO血型的鉴定常规ABO血型的定型包括正向定型和反向定型。

正向定型是用抗A与抗B抗体检测来检查红细胞上有无A或B抗体;反向定型是用已知血型的红细胞检测血清中有无抗A或抗B抗体。

结果判断见表。

正向定型反向定型血型

B型血清

(抗A)A型血清

(抗B)O型血清

(抗A,抗B)A型红细胞B型红细胞O型红细胞

---++-O

+-+-+-A

-+++--B

+++---AB

更多内容陆续公布,张博士咨询邮箱zhangyinhe@

第三章血液循环

第一节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脏泵血

(一)心动周期心动周期是指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二)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

心脏射血过程中心室容积、压力以及瓣膜的启闭和血流方向的变化

时相压力

心房心室动脉瓣膜

AVsV心室容积的变化血流方向

等容收缩期Pa

快速射血期PaPa关开迅速减少心室到动脉

减慢射血期Pa

等容收缩期Pa

快速充盈期Pa>Pv

减慢充盈期Pa>Pv

心房收缩期Pa>Pv

①左心室压力最高——快速射血期末;②左心室容积最小——等容舒张期末;

③左心室容积最大——心房收缩期末;④主动脉压力最高——快速射血期末;

⑤主动脉压力最低——等容收缩期末;⑥主动脉血流量最大——快速射血期;

⑦室内压升高最快——等容收缩期;

⑧心室回心血量主要靠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占75%),心房的收缩射血仅占25%的血量。

(zy2008-2-003;XL2007-2-041;zy2005-2-005;zy2004-2-004;zy2003-1-051;zy2000-1-17;zy1999-1-015;zl2005-1-041;zl2004-1-040)

zy2008-2-003.在心动周期中心室充盈主要依靠

A.胸腔大静脉收缩

B.心房收缩射血

C.心室舒展引起的低压抽吸

D.胸膜腔负压抽吸

E.心包的周期性扩张

zy2008-2-003答案:

C

题干解析:

此题是理解记忆题,在心动周期中血流的方向一般是从压力高的地方流向压力低的地方。

心室充盈期主要是因心室舒张致室内压下降低于房内压,使充盈得以实现,因此心室回心血量主要靠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占75%),心房的收缩射血仅占25%的血量。

正确答案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答案应为C。

备选答案分析:

其他因素不符合题干。

思路扩展:

由这一题我们要知道出题老师的思路:

心动周期是基本上每年必考的,而且这一部分也是难点,考生要充分了解心动周期整个心室的收缩舒张原理才能做对题。

更多内容陆续公布,张博士咨询邮箱zhangyinhe@

第二节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电生理特性

一、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1.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在于复极过程复杂,持续时间很长,动作电位的降支和升支不对称。

其形成机制如下表。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

有平台期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也是它区别于骨骼肌细胞和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

(zl2003-1-038)

2.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窦房结细胞是自律细胞,其形成机制如下表。

窦房结起搏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

有明显的4期自动去极化,且自动去极速度快(0.1V/s)。

4期自动去极是自律细胞产生自动节律的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