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报告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7595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观察报告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课堂观察报告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课堂观察报告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课堂观察报告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课堂观察报告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堂观察报告格式.docx

《课堂观察报告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观察报告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堂观察报告格式.docx

课堂观察报告格式

课堂观察报告

康平小学数学教研组

【背景】

●任课教师:

王伟,小教一级,担任二年级数学课的教学,教学素养较好。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第二课时《买书》.

●观察教师:

数学课堂观察组全体成员.

●观察维度:

教师提问有效性、教学目标达成度、课堂文化、教学行为时间分配。

●活动背景:

2009年9月起,我校数学教研组开始进行了课堂观察活动。

本次观察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第二课时《买书》。

整个课堂观察活动经历了前期准备、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等过程。

【前期准备】

一、理论知识的学习

正式课堂观察之前,全体教研组成员集体对课堂观察的理论知识再次进行了学习,使每位老师对究竟什么是课堂观察,课堂观察的意义是什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课堂观察是一种科学的观察,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日

常观察。

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首先,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的本质在于追求更合理的教学实践。

教师在教学中,对某一教学现象,如:

课堂上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努力追求其合理性,并实施在自己教学活动中,得以验证,以形成对现象的新的理解和鉴赏。

这不仅有助于改善教学实践上的不足,而且有助于教师间教学研究氛围的形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其次,有利于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换。

当代教师职业要求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而研究型教师就体现在他的教学研究和反思上。

有了这些理论基础,我们便开始着手为课堂观察活动做准备。

二、课时、课型的选择

考虑到二年级上册数学课程已接近尾声,按照正常的课程进度,我们选择最后一个单元《统计与猜测》的第二课时《买书》这节课。

三、集体备课

(一)研讨教材

本课时是“统计与猜测”的第2课时,教材创设了“班里同学最喜欢哪些图书”的统计活动,统计的目的是为“班

级设立图书角,要买什么书”作出决策。

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和价值。

重点放在学生探讨如何合作做好调查的方法上。

通过调查班里同学最喜欢哪些图书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据的调查、收集和整理的过程.特别是通过学生自己出主意想办法进行数据调查.

(二)分析学情

学生在一年级已初步学习了统计的一些知识,认识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已经对统计活动的全过程有所体验,也积累了一定的统计活动经验。

(三)学习目标的制定

首先,我们查阅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2)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3)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完成相应的图表。

(4)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如计数、测量、实验等)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

(7)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其次,依据单元教学目标的规定:

(1)结合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统计意识,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

(2)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根据以上要求,我们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

(1)通过开展调查班里同学喜欢哪些图书的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

(2)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同伴交流讨论,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对统计结果进行表述、分析,并作出正确的决策。

(3)在新情境中,通过推选“图书管理员"的活动,能熟练运用统计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设计教学环节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

(3)应用实践,提高认识

(4)课堂评价,全课小结

四、初试

首先,王老师根据大家集体备课的设计进行了试课,教研组成员及时对本节课进行了评课.

思考一:

如何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才能更有效的达到学习目标,教师在小组合作之前如何要求才能让学生更加清楚明

了。

经过研讨,大家各抒己见,最终达成一致意见:

小组合作的方式放在“调查本组成员最喜欢哪种课外书”环节,而且在活动之前明确要求:

(1)、每位同学只能选出一种你最喜欢的课外书.

(2)、每个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统计本组成员喜欢每种书的人数。

(3)、做好统计结果的记录、检查、汇报工作。

问题解决以后,大家开始商讨观察活动的具体细节。

思考二:

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突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把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种师生多向、开放、对话交流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动态发展的过程,产生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

精心的预设在教学中未必都能得到期待的生成,相反那些无预设却不期而至的意外生成,却是新课程下数学教学中常常面对的场景。

当课堂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时,我们应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

学生的回答超出自己的预设之外的,这是值得我们欣喜的事情。

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够应对这一切,把自己放在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尊重学生的生成,在平等的立场上给予交流指导。

【课前会议】篇二:

观察报告的格式

观察报告的构成要素

标题:

《关于?

?

的观察》

摘要:

关键词:

3—5个

正文:

一、导论:

介绍观察的背景及观察所要达到的目标.

二、正文内容:

包括观察的内容,观察的步骤,如何观察,以及观察的结果,经验体会,理性思考,问题和建议。

重点写自己的认识,特别要写出自己的体会,思考后的理性认识.注意层次清楚。

三、结语:

写出实践者对此次实践的意见或建议。

四、参考文献

五、附录:

附录上自己的观察表格设计

参考格式

(1)文章标题:

可以是公文式标题,即《关于……的调查》;也可以是观点式标题,例如:

《社会需要怎样的医学生》,亦可根据活动具体情况自定。

(2)中文摘要:

不少于300字,关键词3—5个.

(3)导论:

介绍调查研究的背景及调查所要达到的目标。

(4)文章主体:

包括实践内容,调查资料,调查结果,经验体会,理性思考,问题和建议。

重点写自己的认识,特别要写出自己的体会,思考后的理性认识。

注意层次清楚。

(5)结语:

写出实践者对此次实践的意见或建议。

(6)参考文献:

列出报告中所直接提到或引用的资料来源,包括资料的时间、内容、作者、发表的刊物名称及页码或网站的网址等.

课堂教学观察报告的撰写

一、课堂教学观察报告及其特点

课堂教学观察简称课堂观察。

是指观察者(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借助于自身感官或有关辅助工具,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表现进行观察,从而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教学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使用一整套课堂观察技术,帮助教师科学地、准确地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并真实地、客观地认识课堂教学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

它是促进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教育决策与教育评价提供相应的事实依据。

课堂教学观察报告是运用观察研究的方法,对在课堂中的某个教育对象或某种教育现象进行观察研究后撰写的研究报告,它是教学观察研究的成果表现形式.

课堂教学观察报告有其自身的特点:

①选择性.课堂中的观察不是面面俱到地进行观察,而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对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方面进行观察。

观察报告的注意点在观察得到的那些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信息。

②理论性。

主要反映在课堂观察方法本身就必须有一定的方法论作依据,课堂观察需要观察研究的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也需要一定的教育理论作指导.

③目的性。

无论是任课教师自己或是其他研究者,课堂观察的指向是一定的教育现象或某些特定的教育问题,在课堂观察中通常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来从事观察活动.因此,课堂观察报告是指向课堂观察中研究者选择课堂观察的策略,课堂观察的过程,以及通过观察得到的结果.

二、课堂教学观察报告的结构及撰写

一篇完整的课堂教学观察报告,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标题、署名、摘要、关键词、观察研究的背景(或称观察背景、研究背景)、观察步骤、观察结果和讨论、参考文献等。

1.标题

与其他类型论文标题的写法类似,可以是单标题或是正副标题。

但标题应简明扼要、能反映观察的对象和观察的内容,如“学困生课堂行为观察研究”,“创新带来的喜悦——数学课堂观察与思考"。

2.署名(略)

3.摘要(略)

4.观察的背景

观察研究背景也可以以“观察背景”、“研究背景”或“问题的提出”预以表示,主要说明为什么要对该问题进行观察研究,在怎样的情况或条件下进行研究的.主要包括:

本观察研究所要达到的目的;本观察研究的缘由、重要性;文献综述;本观察研究的问题、关键术语的界定及观察研究的假设.

①观察研究所要达到的目的.通常表现为研究者阐明自己感兴趣并且认为很重要的某个领域的某个方面的目标.

②观察研究的缘由和重要性。

阐明为什么开展该项研究,开展观察研究的背景是什么。

说明研究的重要性时,一般是写清楚研究结果带来的认识上突破或实践上的指导作用.

③文献综述。

该部分的写作会涉及到对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其关键是从相关的文献中找出他人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作为自己研究的突破口.如观察报告“课堂教学交往的观察研究”,作者以国内外学者对课堂教学交往为背景,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课堂交往的类型、课堂交往模式研究的情况,选择了“双向显性交往方式的对象与手段”为自己研究的突破口.研究所要达到的目的是探寻现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交往方式的特点及作用,分析教师在管理课堂教学交往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指导小学课堂教学。

研究的缘由与重要性体现在“充实国内外学者的研究"。

④观察研究问题与假设.观察研究问题是对观察目的的具体化,通常以疑问的形式表达.观察研究假设是关于本研究可能结果的一种预期。

如“学生参与的倾向性是否会影响学生交往的机会?

"“学生的学习成绩与交往方式有关吗?

”“交往的对象是否与学生的性别有关?

”这些都是“课堂教学交往的观察研究”的问题。

“学生参与的倾向性会影响学生交往的机会”、“学生的学习成绩与交往方式相关”、“交往的对象与学生的性别有关”,这些则是研究的假设。

5.观察研究的步骤

观察研究的步骤也可表示为“观察程序”或“观察的方法”或“观察的对象与方法”,主要用于阐明观察研究的整个过程。

包括:

观察研究所使用的工具;观察对象选取的方法;观察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的分析方法.

①观察研究所使用的工具。

课堂教学观察在许多情况下需要借助一定的观察工具,如用观察记录表记录观察对象的学习参与情况及其他表现;借助于仪器设备,如录音、录像设备记录教学现场的实况等,以弥补感官上的不足。

观察的工具,有的已经比较完善可以借用。

如果没有完全适合自己研究的工具可借用,可以对现有的工具进行修订,也可以自己开发.如“课堂教学交往的观察研究”,该研究所使用的《师生交往角色与时空关系记录表》和《学生课堂交往行为记录表》,是在南京师范大学四位学者所设计工具的基础上,参照观察者的能力和课堂交往的具体情况修订而成.但对自己开发的工具,在设计和使用的过程中要保证研究的效度。

②观察对象的选取。

一般而言,以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观察的对象。

要求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使样本的研究结论能够在可估计的概率下推广到总体。

当然,也可以筛选出某些特定的对象进行观察.如,“课堂教学交往的观察研究”,

抽取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一至四年级的语文和数学课,每年级一个班作为观察对象.又如,“学困生”在课堂学习中究竟在干什么,选取的是“学困生”作为观察对象.

③观察的程序。

介绍观察研究的程序细节是为了使别的研究者能够重复研究,以证实或反驳本观察研究的结果。

因此,应该包括本研究具体要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在什么地点做以及怎样做.

④介绍观察数据资料的分析方法。

在课堂观察中,可收集到反映研究对象特征的一些数据资料。

这些数据是如何处理的,要作出说明。

6.观察的结果和讨论

观察的结果部分主要是对课堂中的观察记录进行分统计分析后得出的事实。

结果和讨论可分为“结果与分析”、“讨论(或思考与建议)”来写.在撰写观察结果部分时,研究者要客观地呈现在观察中所收集到的实证资料;在讨论部分,研究者把研究结果放在更为宽广的范围中,阐述研究结果的意义。

讨论包括作者自己的倾向和观点。

篇三:

问题式课堂观察报告基本格式档

问题式课堂观察研究报告基本格式

一、课堂观察的背景和意义

起因或目的,点明进行该项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1、选课-—研究观察载体的确定

2、明确教学目标与要求

3、教学设计

(1)如何依据新课程理念及执教者对本课的理解展开有效的教学设计?

(2)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如何体现“以读代讲"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手段?

三、课堂观察量表样例及设计依据,要解决问题说明

四、教学基本情况

1、执教教师基本情况

2、承担学校、班级基本情况,学生年段特点及学习情况分析

3、教学变量控制与观察

授课计划时间

实际使用时间

提前备课、试教

五、课堂观察活动中观课教师记录及课堂教学情况分析

1、观察与记录

根据量表,把课例作为研究的事件原原本本地记录实证,在记录与叙

述中要注意有价值的问题背景及细节描述(如执教者的教学细节处理,学生的思维火花等)。

2、根据课堂观察记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出一系列供参考、讨论的问题。

3、其他听课教师及评课专家评价与讨论

六、执教者反思

通过课例研究的集体讨论与分析,执教教师认真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与基本环节,形成一份有价值的反思文本.反思的结果是对后续研究的导引.

七、课例研究的成果与结论

围绕研究主题,针对课例的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明确后续研究跟进措施与要求。

(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八:

执教者教学设计

(共两篇,其中一篇为活动当天执教教学设计,另一篇为课堂观察后综合多方面建议再次修改的。

)篇四:

课堂观察报告

对“大气压强”一课师生问答的分析及思考

摘要: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极为普遍的一种行为,是课堂教学目的得以实现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

它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研究课堂提问对于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提出问题的类型、回答方式、停顿、教师理答方式、学生回答的类型分析“大气压强”一课,发现了吴老师课堂提问所具有的特点。

关键词:

课堂问答;科学;大气压强;提问艺术

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苏格拉底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出了著名的教学法——苏格拉底方法.主要特征是,他并不直接告诉学生知识,是通过对话及讨论问答。

使学生自己得到答案,这样学生得到的不只是知识,而且得到思维创造能力。

人拥有创造性思维能力。

才会有智慧。

而且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能鼓励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课后的学习[1].苏格拉底法在一定程度上正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所要追求的教学方式.

一、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频繁的课堂教学技能之一,也是有效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某种程度上看,课堂教学的艺术也就是提问的艺术,提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美国教育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

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2].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普遍实施,教育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课堂教学理念和方法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行为上发生相应的改变: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对话、沟通、合作、共建等环节,教师和学生共同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sts”四维目标真正统一起来,构建起比较完整的课堂教学体系,这一转变给教师的课堂提问发出了新的挑战[3]。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方面明确指出,应该培养学生能对自然现象产生好奇心,提出可能通过科学探究解决的问题[4].而“问题是知识的来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也是整个探究活动的方向和目的。

所以学生能否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衡量其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标志。

而发现问题的能力需要不断的培养,这就对老师提问的能力进行了新一轮的挑战,教师在无形之中提出的问题,用什么样的形式提,对学生的回答以及今后的探究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气的压强》是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第3章第3节第1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而且课程内容生动有趣,利用大气压强工作的实例胜不胜数,

而且在生活中学生也见到过,但是可能没有和大气压强的知识联系起来,经过课堂上的讲解,学生会豁然开朗,知道了皮碗为什么能吸附在墙上、为什么用吸管能吸饮料、带鱼打捞上来后为什么是死的等等。

通过对大气压的讲解,举例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实例;利用马德堡半球实验,知道了大气压存在并且很大;通过覆杯实验的延伸,得知大气压的具体值。

本节课是很容易进行师生互动的,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如何通过提问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思考,培养探索精神,又是一个新的思考.

二、分析结果

本节课中吴老师总共提了49个问题,学生没有提出问题.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师生问答),我们从提出问题的类型、回答方式、停顿、学生回答的类型、教师理答方式这5个维度分析本节课的师生问答情况。

详细结果如下表所列:

行为类别

提出问题的类型1、常规管理性问题2、机械性问题3、记忆性问题4、推理性问题5、创造性问题6、批判性问题回答方式

1、问前先点名

2、问后让学生齐答(或自发回答)3、问后叫举手者答4、问后未举手者答

5、问后不答(或教师自答)

停顿

1、提问后,没有停顿或不足3秒

2、提问后,适当停顿3秒以上,学生未出现不投入状态3、提问后,停顿过长,学生出现不投入状态学生回答的类型1、无回答

2、机械判断是否3、认知记忆性回答4、推理性回答5、创造评价性回答教师理答方式

1、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代答

2、对学生回答不理睬或消极批评3、不停顿提出其他问题或继续演讲4、重复问题或学生答案

5、追问、沿着学生的答案演讲或解释6、等待数秒后提出辅助性问题7、对学生回答鼓励、称赞8、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理由

对该课的问答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频数0161021010322001633011812100110567201

百分比0.00%33.30%20。

83%43.75%0。

00%2。

10%0.00%94.10%5。

90%0。

00%0.00%32。

65%67。

35%0。

00%26.83%19.51%29.27%24。

39%0.00%28。

21%0。

00%11.90%14。

29%16.67%4。

76%0。

00%2。

38%

1.本节课老师所提的问题比较多,共有49个。

其中问题的分类以机械、推理为主。

但是统计结果表明,本节课的机械类问题所占比例有点大了,机械类问题较多一方面可以反映出教师的存在某些“是不是、对不对”的口头蝉,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某些内容上提问形式简单,不够新颖。

在一节课上学生的任务是接受新的科学概念和知识,为了让学生利用已知概念去解释新的概念又或者是让学生自发地进行发现式学习,可以说课堂提问中推理性的问题所占比例应该是很大的。

记忆性问题往往是教师为了体现前后知识的紧密联系或者是通过回顾已知达到知识的迁移所表现的一种提问类别.我们看到在吴老师的课堂记忆性问题还是比较多的,这恰恰体现了老师熟悉教材的程度,他能够吃透教材,有很好的教学组织能力。

通过提

问类别的统计反映出一个问题:

由于本节内容较难,学生对解释大气压存在原理类问题理解困难,学生对于教师的提问要么都不知道,这导致教师在本节提问中批判性问题几乎是没有的。

这也表明教师在这类问题引导方面可以进一步的改善。

3.对于停顿方面老师处理的很好,简单的问题可以一笔带过,学生不需要进过思考就可以来回答了。

对于较难的问题,学生需要思考的余地,教师要停顿,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

由于本节内容较抽象,在分析大气压强应用于生活的例子上,学生没有前概念,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而言较困难.所以吴老师采取的方法是先让学生有时间利用已学内容进行分析,让他们有思考的机会和空间,至于问题是否能够回答正确是不考虑的。

此时,教师的例题示范分析和问题的引导分析的设置就非常重要了.

4.学生的回答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类别,从数据统计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机械类回答和认知记忆类回答所占比例较多,而推理性回答的比例反而下降,这是由于本节课的难度系数决定的,学习内容难,学生理解起来难,教师的很多推理性问题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太大,无法作答.因此,导致的结果是教师自问自答的比例有所增加,学生推理性回答的比例明显降低。

5.从教师理答方式可以发现,“重复问题或学生答案",“追问、沿着学生的答案继续演讲或解释”、“打断学生回答自己回答”是主要的方式.“打断学生回答自己回答”这种方式所占比例很大的原因在于本节课内容难度系数较大,学生理解起来困难,很多问题学生是很难回答正确的,所以教师采取的方式是先提出推理性问题让学生试着去思考,给予足够的停顿时间,之后基本是自己回答或者是引导学生回答。

事实上,这节课中,重复答案、追问还是比较多见的。

鼓励和称赞的作用不必多说,重复答案是为了全班同学听清楚答案,明确答案;追问则是把问题引向深处,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

总之,在本节课中,学生回答问题以后,教师所采取的理答方式都是很合理的,教师的临场发挥能力较好,体现了吴老师的教学功底。

参考文献:

[1]杨飞云.苏格拉底法解读[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

(2):

2.[2]李如密.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343

[3]付衣平.初中化学课堂中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实证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

华东师范

大学,2010.

[4]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篇五:

初中历史课堂观察报告

打造趣味课堂,提高教学有效性

毛鹏飞《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之课堂观察报告

陈蓓(坪山实验学校初一英语组)

一、背景描述

在对毛鹏飞老师已有课堂的观察基础上,学校于2013年组织了我校老师观摩了毛鹏飞的一堂新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基于之前对毛老师的上课风格了解和对有关教学环节的观察思考,借这堂课再一次调整观察方法与过程并作细致分析,跟进对教学环节的有效性的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的最基本、也较为微观的科学方法,对改善教学研究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提升教师的专业品质有着很大的帮助.其最终目标是引领教师能自觉运用课堂观察的技术方法,从自身的专业角度出发,对自己感兴趣的课堂教学的某个维度等进行较为深入地关注并加以研究,以深化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在比较中分析、在分析中反思,在反思中完善、改进自身的课堂,并为他人课堂的完善、改进提供强有力地支撑.

二、本课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知道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再来看《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目标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