畹町断裂带地貌特征及构造意义指示最新年精选文档.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5801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9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畹町断裂带地貌特征及构造意义指示最新年精选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畹町断裂带地貌特征及构造意义指示最新年精选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畹町断裂带地貌特征及构造意义指示最新年精选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畹町断裂带地貌特征及构造意义指示最新年精选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畹町断裂带地貌特征及构造意义指示最新年精选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畹町断裂带地貌特征及构造意义指示最新年精选文档.docx

《畹町断裂带地貌特征及构造意义指示最新年精选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畹町断裂带地貌特征及构造意义指示最新年精选文档.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畹町断裂带地貌特征及构造意义指示最新年精选文档.docx

畹町断裂带地貌特征及构造意义指示最新年精选文档

畹町断裂带地貌特征及构造意义指示

0引言

50Ma前左右,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Zhuetal,2005)

形成了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造山带,并使喜马拉雅构造结东侧的

的所谓“板块驱动力”及由这种碰撞或挤压导致青藏高原压缩、抬升、增厚之后所派生的“侧向挤压驱动力”共同作用于滇西南地区。

由于受到来自印度板块的东向俯冲及青藏高原的侧向挤出双重作用(Lietal,2008;Chenetal,2013),形成了以实

皆断裂为西边界、红河断裂为东边界,一系列NE和NW向大规模走滑运动为主要特征的活动断裂的构造格局(许志琴等,2011),

使得该地区构造强烈、大震频发。

因此滇西南地区陆内变形的构造特点、变形历史、动力成因及内部与地震密切相关的活动断层一直备受地球科学研究者关注(Liuetal,2012;Tapponnieretal,1982)。

畹町断裂是滇西南一条重要的弧形展布断裂,由于其处滇缅交界区,加之气候条件差、交通不便,前人对该断裂的研究尚缺乏系统性和实质性(常祖峰等,2012)。

近年来滇西南地区的新

构造运动较为活跃,滇西地区又推进了一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泛亚铁路,中缅石油输气管线等),对地震灾害防御的意识不断增强。

本文主要以畹町断裂内重要水系怒江流域作为研究区域,研究该断裂带的地貌特征及构造意义指示,以期为滇西南地区的抗震设防和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

1断裂概况

畹町断裂位于中缅交界地带(图1),西起瑞丽盆地东北缘,

向东沿畹町河而上,经畹町、曼海、中山、安宁、高家寨、蚌冬、旧城、新寨,止于湾甸附近,呈向南突出的弧形展布,蚌冬西断裂走向近EW以东走向NE倾向N和NW倾角60°〜80°,全

长170kmo沿畹町断裂曾发生多次中强地震,如1946年1月26

日缅甸MS6哋震、1976年6月6日安定MS60地震、1976年7

月7日勐棒东MS60地震、1976年6月6日勐棒东MS53地震和

勐兴西MS53地震等。

研究区新构造运动的显著特点表现为夷平面变形与背景的不协调,从地质发展演化看,中生代末期的燕山运动使全区上升,寒武纪一白垩纪的盖层发生褶皱、断裂,沿断裂带形成局部凹陷;之后遭受剥蚀夷平面作用;上新世的喜马拉雅运动,不仅使夷平面抬升为高原,同时引起基底断裂复活,造成高原解体,从而奠定现今山水对照地貌形态雏形(云南省地震局综合大队地质队,1981)。

F1:

畹町断裂;F2:

怒江断裂西支;

F3:

怒江断裂东支;F4:

龙陵一瑞丽断裂

2数据收集和处理

DEM是对地形地貌特征及其参数研究最为重要的数据之一。

本研究所使用的DEM数据空间分辨率为30m,来源于中国科学

院地理数据云网站,断裂和河流数据来源于云南省地震局地震应

急基础数据库云南省地震局2010地震应急基础?

稻菘猓?

为shp

格式矢量数据,投影坐标系为WGS84在数据处理时,为了保持

数据的一致性,将所有数据都统一为与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相同的投影系和坐标系。

在数据预处理基础之上,通过ArcGIS软件,基于DEM提取研究区的高程、地形起伏度、坡度等地貌参数,来认识研究区地势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指示意义。

河流对构造活动的微妙变化十分敏感(Holbrook,Schumm,1999),流域地形及其

相关的构造、侵蚀之间的关系是地貌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Burbank;Anderson,2002)。

在构造活跃区,剔除其他因子

干扰,流域表现出来的形态也可以用来反演区域的构造活动(李宗盟等,2012)。

换言之,通过对研究区河流地貌因子的提取与

分析,有助于对畹町断裂构造活动历史的认识。

在本研究中,通过提取水系形态、水系偏转角、河流纵剖面形态来认识畹町断裂区域的流水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指示意义,这些水系参数数据提取均在ArcGIS平台上完成。

3地势地貌特征

地貌特征是地质构造格局的基本反映,是新构造运动过程中必然的分布规律(李祥根,2003)。

宏观地貌发育的总体特征代

表了长周期、大尺度区域构造作用的结果,记录了不同变形过程

起伏度和坡度等。

31总体地势特征

整体上,研究区呈现出东北高而陡峭、西南低而宽缓的地势特征,该区属于高黎贡山以西的一块自东北向西南倾斜的切割山

东北

原。

从数值特征看,研究区高程值介于517〜2917m,呈三级

夷平面分布形态,各级分布形态总体受区内主干断裂控制,部以高黎贡山为主体,夷平面呈东北至西南的弧形展布。

整个研究区内水系发达,涉及到的水系主要隶属于伊洛瓦底江水系和萨尔温江水系。

海拔在517〜1258m的区域,为水系、盆地及少

量特征不明显的一级阶地,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812%;海拔在1258〜1848m的区域,多为二级阶地,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3955%海拔为1848〜2917m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北东

向和正南,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233%,并以这一海拔相对高的

地区作为流域分水岭界面向西南递降,在分水岭地带抬升的同时,畹町断裂局部相对下降,形成串珠状分布的断陷谷和断陷盆地。

研究区内山水对照明显的地貌,以及与区域抬升相对出现的

线状”分布断陷带,是以畹町断裂为主体的构造带新生代以来

表1)可以看出,流域内海拔高度主体集中在1000〜1500m,

约占整个研究区总面积的3532%。

畹町断裂两侧的地势地貌特征

差异明显。

流域内北部海拔高而地势平缓,沿断裂两侧表现出一条清晰的地势陡变带,垂直断裂线方向断裂两侧海拔高程最高处接近(图2)。

断裂对研究区地势地貌的控制作用还具体表征为

高程值随距离断裂远近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总体特征表现为沿断

层垂直方向随距离的增加高程快速增加,当高程增加到15002000m时,则不因距离的变化而发生明显变化。

从在断层两侧的高程总体数值分布看,断层西北侧山地高程比东南侧山地高程相对较高,分析其原因,一种可能的模式是西北盘受到源自印度板块挤压力量,沿断层面较东南盘抬升;另一种可能是研究区在受后期流水侵蚀过程中遭遇剥蚀程度的差异。

这样的情况综合反映了断裂两侧垂直运动和遭受剥蚀的差异,也是被断裂分割的西北侧抬升作用明显的表现。

为了进一步认识断层两侧地势地貌的特征,分别选取两组断

裂2侧典型位置AA和BB(图2a)进行地形剖面分析,其中

AA位于怒江与畹町断裂交汇的拐弯处;BB位于安定附近,为万马河与怒江干流的汇水点附近(历史上曾发生过MS6哋震)。

剖面AA(图2b)反映了怒江断裂东支与畹町断裂之间地势起伏状况和地貌类型。

怒江断裂东支左盘有阶地发育,阶地的高程主要集中在1700m左右,怒江断裂东支与畹町断裂之间区域为

怒江沿岸的阶地,高程集中在900m左右。

怒江与畹町断裂交汇

处呈现突兀的“几”字形拐弯,在纵剖面上可以看出,短距离内高程差达400〜500m;畹町断裂东北盘蚌冬一带为阶地,高程

集中在1500〜1600m。

剖面BB(图2)反映了研究区域内从正北(高程最高)向南(跨断裂)的地势起伏状况和地貌类型。

畹町断裂西北盘高程主要集中在2400m以上,应为古高原夷平

面,推测可能由于地层岩石坚硬,抗后期侵蚀能力较强,因此地

形高而平缓;跨畹町断裂带两侧,纵剖面起伏呈近垂线下降。

BB反映的另外一个地势地貌特征是其南北两侧存在差异,顺断层发育的河谷北侧阶地不发育,而南侧阶地相对发育,在海拔1600m和2400m左右的地带都有分布。

剖面AA和BB显示了相

同的地势地貌特征,从两侧向河谷地貌单元由山地(大多山地为古高原面受后期雨水侵蚀形成)、阶地、盆地(河漫滩)、河谷逐渐过渡。

从断裂两侧地形起伏看,地形起伏大的地区与山系吻

合,从断裂经过的盆地边缘向外开始地形起伏主体多达1km;

地形起伏小的地区主要紧邻断裂的河漫滩(盆地)和断续分布的

一级阶地接阶地,起伏则大多小于500m。

剖面AA和BB反

映的另外一个特征是阶地地貌特征不明显,上一级阶地和下一级阶地之间地势陡峭,海拔高程大多呈近垂直向下降。

与经典的侵蚀阶地相比,我们认为畹町断裂带分布的阶地不是因为构造抬升河水流速加大、侵蚀加强,河流下切形成;而是因为构造运动造成河流被动沿构造带断裂面迅速下切形成,换言之,畹町断裂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区域河流阶地的发育及其形态特征。

32地形起伏度

一个区域的地形起伏是构造作用与地表剥蚀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梁明剑等,2014;张会平等,2012)。

地形起伏度是指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最大高程值和最小高程值之间的差值,通常用于描述一个区域地形起伏的宏观性特征,也反映区域地表的切割剥蚀程度。

地形起伏度也是进行区域内地貌对比和地貌类型划

分的客观依据(程维明等,2009),在某种意义上反映地貌的发

育阶段,年轻的地貌多有较大的起伏度,年老的地貌经受了夷平

作用,地势起伏度较小。

数更能显著提高地形起伏度计算精度(张磊,2009)。

徐汉明和

刘振东(1991)通过对全国600个样点和2个小区的详细研究,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得到并论证了中国地势起伏度最佳统计单元为21km2。

本研究使用空间分辨率为30m的DEM数据,参照

徐汉明和刘振东(1991)的方法,计算地形起伏度,采用的窗口

大小为150栅格单元的矩形窗口,面积约为2025kmZ最接近

对DEM栅格数据的最大高程和最小高程进行差值运算,得到区域地形起伏的定量化计算结果,然后再对地形起伏度进行再分级成图(图3a)。

研究区地形起伏度计算结果(图3a)表明,研究区地形起

伏度介于215〜2055m之间。

空间分布整体趋势为东北部大于

西南部。

地形起伏高值主要分布在怒江干流与畹町断裂的高度重合区域,公养河一高家寨一带的地形起伏度具有明显的高值分布特征,垂直地貌特征表明畹町断裂东南盘从公养河一咼家寨一带断层地貌较为典型,结合极高值区呈斑块状分布特点,可以较好地解释从公养河―高家寨一带有广泛的断层槽地、断层陡崖、断层三角面等典型断层地貌分布的现象。

地形起伏度在上述区域高

值分布的特征一方面表明畹町断裂有明显活动痕迹,另一方面则反映了在断裂历史活动过程中,该区域可能是较为主要的应力作

用集中区域,西北盘对东南盘的作用力极有可能为WWNEES方

向。

33坡度格局

在地貌分析中,坡度值定义为坡面的铅直高度与水平距离之间的比值,相对应地,坡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成为坡度。

坡度可以通过统计计算每一个像元与其周围像元之间高程差和水平距离比值的最大值获得,相应的计算结果也有2种表达形式,即坡度和坡度百分比(张会平等,2010)。

本研究坡度的计算结果

以坡度形式显示(图3b)。

研究区坡度值总体介于0°〜56°之间。

从坡度的空间分布看,断裂和河流沿线坡度较大,最大坡度主要分布在怒江断裂东

并出现一

支西盘,坡度高值区域呈近南北向分布,暗示怒江断裂东支两盘可能存在局部拉张不匀。

勐蚌一带古夷平面坡度较小,个不规则的坡度陡变带,地貌上呈现地形复杂,陡峭与平缓相间的地形,表明这一带下覆地层可能岩性坚硬,后期抗风化能力较强,印支侧向的挤压力也很难直接向东边传递,而转为勐蚌西南的地区。

结合研究区内60级历史地震分布,推测力的方向可能为WWNEES方向;另外坡度较小的地区还集中分布于怒江断裂与畹町断裂之间的区域以及与龙陵―瑞丽断裂交汇区,这两处断裂的交汇区坡度均集中分布在0°〜15°范围内,根据地貌演化的过程,可能说明断裂交汇区因为受拉张作用,在后期地貌发育过程中接受沉积,从而在地貌特征上呈现坡度较小的特征。

4流水地貌特征

河流对构造活动非常敏感,在活动构造区域,水系的相对平衡状态由于构造活动而改变,河流水系将重新调整以适应构造或气候变化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因此,河流持续记录着地貌演化过程的构造活动信息,河流地貌分析可反映出长时间尺度的构造活动特征和构造活动程度(Cox,1994)。

可用水系形态、水系偏

转角、河流纵剖面形态等参数表征一个区域的河流地貌特征。

41总体水系形态

水系的排列组合形式可反映构造活动方式及其活动幅度,河流结构形态分析在构造地貌研究中应用广泛。

研究区内最主要的水系有怒江和畹町河(隶属于瑞丽江水系),这些水系除了安平大沟和边芦大沟外,其余均流入怒江或畹町河。

畹町断裂两侧水系分布明显不对称,沿走滑断裂水系发生系统性拐弯,且水系越大,其拐弯距离越长。

断裂西北盘水系数量比东南盘多,而且西北盘河流流程长度比东南盘的流程长。

西北盘河流的展布方式直接受区域内主要活动断裂带的控制,河床沿断裂发育,水系更多地集中在主要活动断裂带及其近正交方向,这样的水系格局反映了断裂的最新活动程度和断裂两盘活动的差异。

从水系分布(图4)可以看出,西北盘被断裂左错的河道,有几次不同弧度的拐弯,可推断断裂的左行走滑也具有阶段性。

对比断裂的东南盘,河流没有经历西北盘如此明显的不同阶段的左错,说明在畹町断裂左行走滑期间,西北盘较东南盘运动方式更为复杂。

这些支流的发育时间并不长,断裂两侧水系不对称是畹町断裂新活动的结果和反映。

从流向看,畹町断裂西北盘水系流向多为西北―东南向(表

2),畹町断裂东南盘水系相对稀疏,流向多呈东南一西北向。

芒允河及芒关河在流向上较为特殊,总体呈西南―东北逆向流入怒江,具有十分明显的左旋错动特点。

结合区域主要断裂展布看,怒江断裂东支沿NNWSN向延伸,其南段隐没于畹町断裂附近,

因此,芒允河

及芒关河的流向展布应为怒江断裂东支所致。

就怒江干流水系行态而言,在蚌冬一带怒江干流先是折向北东向后又向西流,绕了一个“V'字形大弯。

造成这样突兀的倒“几”字形转弯的

原因可能在于该地处于怒江断裂与畹町断裂交汇区,新构造活动强烈,地表破碎胶结差,河流沿着断裂带侵蚀发育。

河流形态表明这些河段是断裂新活动后河流被动地沿断裂破碎带追踪侵蚀形成的,同时河流形态指示出畹町断裂新活动的迹象及其对水系的控制作用。

42水系偏转角

水系偏转角是描述河流地貌特征常用的参数之一。

通常水系的支流汇入主流的链接角(9)应该小于90°,—般分布在

50°〜90°之间(Pieri,1984)。

走滑运动为主的断层运动会

导致断层两侧水系流域汇入断层附近河流的角度发生偏转,

而这

个偏转的量与断层位移量存在正相关的关系(Castelltortet

al,2012)。

畹町断裂北东段沿怒江干流延伸,这就使得我们可

以通过分析断层两侧的水系汇入主干的水系偏转角来推测断层

位移量。

对畹町断裂带水系偏转角的分析,选取干流方向与主断裂方

向一致的怒江水系,在Arcgis平台中对水系偏转角度(9)进

行计算(表2,图4)。

序号河流名称流向水系偏转角/(°)备

注1芒允河西南―东北709043汇入怒江、萨尔温江水系2芒关

河西南―东北1745711汇入怒江、萨尔温江水系3麦坝河东南―

西北457989汇入怒江、萨尔温江水系4南碰河东南一西北90186

6汇入怒江、萨尔温江水系5B005线河1—G009线河西北一东南

835220汇入怒江、萨尔温江水系6芦根河西北―东南744433

汇入怒江、萨尔温江水系7公养河西北—东南685767汇入怒江、

萨尔温江水系8万马河西北—东南559807汇入怒江、萨尔温江

水系9小清河西北—东南1155898汇入怒江、萨尔温江水系10

勐龙河—勐古河西北—东南—伊洛瓦底江水系、汇入畹町河

11

赛干河西北—东南577492汇入怒江、萨尔温江水系12青水河

西北—东南—汇入曼辛河,最后汇入怒江、萨尔温江水系

13香

柏河—曼辛河西北—东南1394701汇入怒江、萨尔温江水系14

畹町河西北—东南—伊洛瓦底江水系15南茄河西北—东南—汇

入怒江、萨尔温江水系16怒江——干流、萨尔温江水系沿畹町

 

断裂(怒江干流)走向分布的11条水系的偏转角,角度的分布

内,高于100°的只有3条。

畹町?

嗔汛?

怒江支流水系偏转角的

特征说明河流局部地段或整体受断裂控制明显,水系在断层左旋走滑作用的长期影响下,角度发生了偏转。

根据水系偏转角沿断裂走向分布图(图4),我们发现在整

条断裂(畹町断裂)的中段,怒江干流与畹町断裂基本重合,水系密集,诸多支流总体呈自北向南流,沿畹町断裂带不同部位,水系偏转角大小无明显的规律性,暗示断裂不同部位走滑过程中位移不均。

万马河汇入怒江水系后,怒江干流与畹町断裂不再重合,且该汇水点后,水系偏转角较大,均大于90°。

这说明万

马河与怒江干流的汇水点附近应该是畹町断裂东北与西南段的

一个转折交汇处,

1976年6月1日该汇水点附近也曾发生过65

级地震(常祖峰等,2012),因此推测此处可能是畹町断裂带上

一个重要的分界点。

43河流纵剖面形态

河流地貌中,河流纵剖面形态的调整不仅与地壳变动紧密相关,而且对流域内断裂活动的响应极为敏感。

河床纵剖面能够反

映河道比降(坡降)信息,河道比降分析是鉴别地貌景观中活动

支流水系和畹町河的河流纵剖面进行分析。

河流纵剖面曲线的形态表示了比降沿高程变化的特征。

为了

对不同河流的上凹程度进行比较,按照许炯心(1990)提出的指

距河口的里程。

若b=1,表明比降沿程不变,纵剖面为一直线;

若b>1,表明比降沿着向河源的方向增加,纵剖面线为凹形;若

b1,表明物质迁移强度小,物质迁移速率小于沉降速率,河流以

横向扩展为主。

因此从理论上看沿畹町断裂两侧发育的支流总体上表现为纵向下蚀,这样的支流特点实质上反映了畹町断裂对其发育的影响,即断裂形成后,断层崖成了这些支流的新的裂点,

支流从新裂点位置不断地向源侵蚀,逐步形成了凹形河流纵剖

比降小表征河流落差小、流程?

L、河流缓。

从河流比降(表3)

看,研究区内怒江上段支流的比降总体比下段大,说明上段河流较下段河流陡峭,河流在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构造的控制程度不同,水系发育程度也不尽相同。

5结论与讨论

畹町断裂是滇西南一条重要的弧形展布断裂,断裂带内地貌构造特征明显。

由于地处滇缅交界区,加之气候条件差、交通不便,前人对其研究相对较少且大多是描述性的。

为了定量认识该

断裂带地貌特征及其对构造的指示意义,基于30m的DEM数据

采取空间分析方法,提取畹町断裂带地形剖面、地形起伏度、坡度、水系偏转角、河流纵剖面上凹指数等参数数值,得到了畹町断裂带构造地貌的一些定量化特征,并通过这些数值特征初步讨论了其指示的构造意义。

研究区总体地势以畹町断裂为界东北高西南低,海拔沿断层

垂直方向随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到1500〜2000m后趋于平稳。

垂直断层方向的地形剖面反映的阶地特征表现为上一级阶地和下一级阶地之间地势陡峭海拔高程大致呈近垂直向下降,这与普通意义的侵蚀阶地的特征差异明显,说明这些阶地总体上是畹町断裂形成后河流被动沿断裂面迅速侵蚀发育的,表明畹町断裂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区域河流阶地的发育及其形态特征。

地形起伏和坡度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怒江干流和畹町断裂空间分布重合度高的地区,两者的分布特征实质上是断裂活动在地貌痕迹上的反应。

畹町断裂带河流地貌特征构造影响明显。

断裂两侧水系分布明显不对称,沿走滑断裂水系发生系统性拐弯,且水系越大,其拐弯距离越长。

沿畹町断裂(怒江干流)走向分布的11条水系偏转角的角度大致在45°〜175°之间,其大多数分布在100°

范围内,高于100°的有3条。

畹町断裂带水系偏转角的数值特征说明河流局部地段或整体受断裂控制明显,水系在断层左旋走

滑作用的长期影响下,汇入角发生了偏转。

区域内9231%的河流

纵剖面上凹指数b>1,纵剖面为凹形,这样的支流特点实质上反映了畹町断裂对其发育的影响,即断裂形成后,断层崖成了这些支流的新的裂点,支流从新裂点位置不断地向源侵蚀,逐步形成了凹形河流纵剖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