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第八单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33092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3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语文第八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三年级语文第八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三年级语文第八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三年级语文第八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三年级语文第八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语文第八单元.docx

《三年级语文第八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第八单元.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语文第八单元.docx

三年级语文第八单元

广州市南沙区新徽学校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三年级语文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人:

周秀秀

单元分析

第八单元围绕着“民间故事和神化传说”这一主题编排的 ,安排了《古诗两首》、《西门豹》、《女娲补天》是精读课文,《夸父追日》 为略读课文 ,还安排了一个《语文园地八》。

《古诗两首》是根据流传很广的神话故事写成的,想象丰富。

《西门豹》讲的是西门豹巧施妙计,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历史故事。

《女娲补天》讲的是女娲为了拯救人类,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

《夸父追日》讲的是夸父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

教师在教学时,要酌情给学生提示一点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知识,特别是对神话传说,要让学生明白,它们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过去人类不能科学解释世界和自然现象,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这是本学期的最后一组教材,除仍然围绕专题、注重整合外,还带有总结全册、盘点学习一组课文收获的任务。

如《夸父追日》课文后面安排的小伙伴说“我想写一写读了这组课文的感受”,就提示学生,本组的学习,必须统览全组,融入感情,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一吐为快,才能更好地完成本组的学习任务。

二、教学目标:

1、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

 

5、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6、复述故事,积累优美生动的词语。

 

7、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8、交流从故事中得到的收获。

 

9、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10、喜欢阅读课外神话传说故事,并能清楚地讲给别人听,主动交流听后的感想,

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

 

11、学习神话传说中大胆神奇的想象,写一篇习作畅想“我会变”。

 

12、积累成语、歇后语,培养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3、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破除迷信的。

4、理解西门豹办法妙在哪里。

 

5、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6、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7、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

 

8、学习神话传说中大胆神奇的想象,写一篇习作畅想“我会变”。

 四、教学课时安排:

 

《古诗两首》    2课时 

《西门豹》     2课时 

《女娲补天》 2课时      

《夸父追日》  1课时 

《语文园地八》  4课时 

一级备课

二级备课

29、古诗两首《乞巧》(第一课时)

使用时间:

2014年月日星期第节编号第周

教学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体会“字形字义相联系区别同音字、形近字”的方法。

   

2、理解《乞巧》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渗透“利用注释,抓重点词语,通过故事,背景资料袋”等读懂诗句的重要方法。

   

3、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民风民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的魅力。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乞巧》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渗透“利用注释,抓重点词语,通过故事,背景资料袋”等读懂诗句的重要方法。

教学难点:

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民风民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的魅力。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激趣导入  

1、今天,我们将走进我国诗歌集大成的唐朝,去学习一首唐诗:

《乞巧》。

请大家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题目(板书:

乞巧) 

揭题释题 

2、“乞”字的最后一笔——横折弯钩,特别传神,看到这笔你想到什么?

它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乞”字的意思——向人讨,乞求。

我们的汉字要顺着它的意思想就有意思了。

   

3、题目会写了,知道题目《乞巧》是什么意思吗?

从哪里知道的?

(利用注释,是我们学习诗歌时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二、合作交流 

1、自由反复读全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通顺。

  

 2、抽读检查

1,注意字正腔圆,字字落实。

抽读检查

2,注意有板有眼,读出诗的节奏。

齐读检查3.会读了,能背吗?

试试看。

3、挑战难度升级,谁敢来写写这首诗,四行二十八个字,能写正确吗?

 

三、品读感悟 

1、先看看第一位同学写的,写正确了吗?

下面同桌看看,最容易写错的字。

   

2、“宵”和“霄”这两个字读音完全相同,字形又十分相似,的确很容易弄混淆,你有什么好办法帮我们区分这两个字?

   

联系它们的意思想,“宵”的意思是夜晚,晚上我们都待在家里,所以和“家”字一样是个宝盖头;“霄”是指天空,空中有云有雨,所以取了它的雨字头

表义是我们汉字最大的特点,所以将字形和字义联系起来,就能尽可能地避免写错别字。

   

3、两个“宵、霄”字写对了,意思也弄明白了。

七月初七这天夜里仰望天空。

怎样的天空被称作“碧霄”呢?

它让我们想到哪些词语?

   

4、(课件出示图画)原来在第一行的七个字中藏着这样的一片碧海青天,藏着这样一幅美丽的画卷,谁来用你的朗读把这藏着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

    

讲故事,理解第二行诗句“牵牛织女渡河桥”   

 过渡:

在这样一个夜晚,凝望着这样的夜空,人们到底在搜寻什么?

(读第二行)

1、先检查大家写得正确吗?

统计大家最容易写错的字。

“渡”容易写成“度”,之前,我们发现写字要想着意思写,渡河的“渡”有三点水,没有三点水的“度”一般指时间上的过去。

   

2、你知道这渡的是哪条河,过的又是哪座桥吗?

天河,鹊桥,牵牛,织女他们背后藏着怎样一个故事呢?

你能简洁地给我们讲讲这个故事吗?

   

3、这便是我们中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

在这样一个夜晚,望着这样一片碧霄,人们在搜寻那勤劳勇敢的牛郎,心灵手巧的织女;搜寻那闪烁奇异光彩的银河,还有那能带来幸福、团聚的鹊桥„„读一、二行。

(板书“天上“)    

结合“资料袋”,理解三、四行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过渡:

那一夜的天空充满神话色彩,那一夜的人间呢?

(读三、四行)   

看第二位同学写正确了吗?

   

1、全诗中第二次出现“乞巧”,它与课题中的“乞巧”意思一样吗?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2、读“资料袋”,你知道了什么?

   

⑴、乞巧的意思是:

乞取智巧,变得和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⑵、古人乞巧的方式:

用五彩线穿九孔针,看碗底针影的样子。

(读书,特别是读大篇大篇的资料时,要学会抓住主干,这样才会越读越清晰。

   

⑶、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3、从这两行诗句中你能看出古人非常喜欢这个节日吗?

  

 ⑴、“家家”,你怎么理解这个“家家”的?

   

上至达官贵人的深宅大院,下至平民百姓的农家小院,家家都在——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连皇宫也不例外,据说每年七夕,唐玄宗就命人在宫中搭起百尺高的乞巧楼,让宫中妃嫔登楼乞巧。

可见当年的盛况。

   

⑵、“尽”“几万条”也能看出古人对这个节日的喜欢。

当时唐朝有不少诗人描绘过这七夕的盛况,其中崔颢就写道: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   

⑶、七夕那一夜,长安城内的大街小巷是——“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长安城外的山乡村野也是——“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四、拓展延伸 

古人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个节日?

   

1、学生讨论:

人们企求的不仅仅是心灵手巧,更是他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2、正是人世间每个平凡人对幸福生活的那份强烈的向往与渴望,才让这个七夕的夜分外的打动人,才让这个乞巧的日子格外的吸引人。

读全诗。

   

3、现在我们再提到“七夕”,你会联想到哪些词?

想着这些词再读全诗。

   

4、绚丽的夜空,动人的故事,浪漫的企盼,区区二十八个字却给我们营造出了一个怎样的夜,一个怎样的天上人间!

带着这些美好的感受再次拿起笔,写这首诗。

(注意写正确,写工整,写美观)   

五、总结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以后每到农历五月五,端阳,我们会想到爱国诗人屈原;九月九,重阳,我们会忆起遥知兄弟登高处的王维;七月七,七夕,希望大家能记住牛郎和织女,林杰的乞巧,还有我们今天这堂课。

六、作业布置

1、背诵《乞巧》

2、完成黄冈小状元

板书设计:

29古诗两首

乞巧——林杰(唐)

乞:

乞求

乞巧:

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

教学反思:

 

29、古诗两首《嫦娥》(第二课时)

使用时间:

2014年月日星期第节编号第周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讲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3、体会作者与嫦娥相似的经历和感受  

教学重点:

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讲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和作者与嫦娥相似的经历和感受 。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激趣导入 

  1、师: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了《乞巧》这首古诗,还讲了牛郎织女和乞巧节很多有趣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首新的古诗《嫦娥》,说到嫦娥,谁知道她是谁?

谁能讲讲她的故事呢?

  

板书:

嫦娥 

 展示图片:

  

 学生讲故事。

 2、师:

同学讲的真好,我们大家来想象一下嫦娥飞到月亮之后的生活,想一想她会不会寂寞?

 学生回答。

 

 3、师:

我们来看看在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这首诗,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合作交流 

1、这首诗的作者是李商隐,(简介作者)。

现在咱们就随着作者的文字,去了解嫦娥。

请你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把古诗能读几遍就读几遍,并想办法扫清字词障碍。

 

2、看来大家读的都不错,想必早把字词障碍扫清了,(指名回答)当你遇到障碍的时候你用的什么方法解决的?

(再指名回答)那我们的清障工作现在开始。

 

1)加音读; 

2)去音读; 

3)单字自己组词读;

4)学写生字,同桌互看。

 

三、品读感悟 

1、现在我们来读读诗中是怎样描写嫦娥的吧!

请你再读古诗,看看嫦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样的?

 

预测:

1)直接找出屏风、烛影、长河、沉星。

引导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找出前两句。

 

2)找出前两句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嫦娥生活的地方什么样吗?

解释前两句。

 3、嫦娥生活的地方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预测:

 

1)直接说出寂寞、孤独。

 

2)引导:

在这么大的宫殿里只有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陪伴,如果是你,你会感受到什么?

 

3、你能带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读一读吗?

先试着自己读一读。

后指名读。

齐读。

 

4、是呀,嫦娥每天只能和屏风烛影作伴,看见的只有天河沉星,听他诉说苦闷的也许只有那只小白兔了。

那她为什么会落到如此地步呢?

 

预测:

1)因为她偷吃了灵药。

 2)引导:

请你从诗中寻找答案。

 

5、是呀,嫦娥偷吃了灵药,这就是老师提到的有关月亮的一个传说了,你们想不想看看嫦娥怎么到月亮上的呢?

(想)课间休息放嫦娥奔月的视频。

 

6、这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偷吃灵药以后什么心情?

(后悔)是呀,她每天只能眼见—碧海青天(课件出示图片帮助理解:

碧海青天)每晚感受到孤独。

(出示后两行)请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7、我听出了嫦娥的苦闷,诗人也有同样的感受,诗人写的嫦娥生活的地方是他亲眼看见的吗?

(不是)而是他(想象出来的)那嫦娥后悔偷灵药是她告诉诗人的吗?

(不是)那也是诗人(想象出来的)。

诗人能想象出来正是因为他的处境和嫦娥一样孤苦而寂寞。

请你帮助诗人把这种寂寞用诵读的方式排解出来好吗?

(齐读) 

(1)谁想单独试试?

(指名配乐读) 

四、拓展延伸 

1、从这首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2、那你又能联想到什么?

 

预测:

1)月亮(出示有关月亮的古诗引出月亮表达思念) 

 2)神话传说 

3)节日(引导中秋节。

出示有关节日的古诗) 

 4)嫦娥1号(出示图片) 

五、小结

看来月亮在古人眼中是寄托思念的象征,而在现代人眼中却又探索不完的奥秘。

 

六、作业布置

1)收集一个神话故事; 

2)读两首有关月亮或节日的古诗。

3)背诵《嫦娥》

板书设计:

29古诗两首

嫦娥——李商隐(唐)

嫦娥奔月

教学反思:

 

使用时间:

2014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编号

 30 西门豹(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25个词语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闹”的在文中三个句子中的意思。

3、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的事迹,知道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敢于破除迷信,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抓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理解西门豹将计就计惩治首恶,破除迷信。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揭示课题:

同学们,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时期,有一位地主官名叫西门豹(板书,并学习生字“豹”),虽然他官职很小,却一直被人称颂。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通过课文学习来寻找答案吧!

二、快乐自学。

1、自由用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词语。

2、思考课文写了西门豹的什么事情?

研究西门豹到了邺地做了哪些调查?

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三、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1、小组交流自学所得。

2、班内交流汇报。

3、教师点拨。

(1)强调容易读错,容易写错的字。

淌(后鼻音)

(2)“开火车”认读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3)介绍识记生字的巧方法,比比谁的办法巧。

(4)分组扩词比赛

4、指名读文,愿意读哪段就站起来读。

简要说出课文的思路。

5.读了课文以后,你知道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分析造成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主要原因:

A、巫婆官绅给河伯娶媳妇 

B、年年闹旱灾(相机板书)随机解释“闹”在三个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追问:

你是根据什么研究出来的?

四、小结内容。

西门豹的这一妙计就是三十六计中的将计就计以牙还牙,以迷信治迷信破迷信;以巫婆、官绅变出来的河伯娶媳妇的办法来惩治他们。

西门豹用他的指挥惩治了坏人,教育了迷信的百姓,你想用什么样的词去形容他呢?

在题目前加一个括号:

(     )西门豹 

五、作业布置。

1、巩固生字和词语。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30西门豹

(        ) 西门豹                       

           

教学反思:

 

使用时间:

2014年月日星期第节编号第周

30、《西门豹》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能按顺序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复述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了解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方法及其巧妙之处,并受到尊重科学,为老百姓办好事等品德修养方面的教育。

 

4、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积累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了解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方法及其巧妙之处,并受到尊重科学,为老百姓办好事等品德修养方面的教育。

 

教学难点:

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积累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或课件,让学生观察,并介绍图中人物及其神态、动作。

2、揭示课题,请学生介绍:

你知道西门豹为老百姓做了哪些好事?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二、合作交流 

1、自读课文。

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

教师巡视,看看学生是否把生字字音读正确。

 

2、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

3、在指名读的过程中,相机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词语。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按"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提示,找出课文中相应的部分。

(一)、学习"摸清底细"部分(第1-9自然段) 

1、带着问题默读:

西门豹到邺任地方官时,看到了什么?

他是怎样"摸清底细"的?

 

2、结合四次对话,进行分角色朗读训练。

读后评议。

 

3、师生共同归纳四次对话的主要内容:

 

(1)了解原因;

(2)了解首恶者;

(3)了解受害者;

(4)了解漳河的情况。

4、引导学生探究。

如,从哪里看出西门豹已"摸清底细"?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西门豹说"河伯还真灵啊",对这句话你是怎么看的?

西门豹说"我也去送送新娘",他打算怎样"送"?

 

(二)、学习"破除迷信"部分(第10-15自然段)

1、小组合作学习。

 

(1)在破除迷信的过程中,西门豹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找出描写西门豹言行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

(2)交流阅读体会。

 

2、全班交流汇报。

要求:

 

(1)分三步汇报:

把巫婆投进漳河;把官绅头子投进漳河;教训其他官绅。

 

(2)先汇报西门豹怎么说、怎么做,接着汇报自己的阅读体会(读懂了什么),再用朗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体会,最后请同学评议、补充、帮助,将汇报、朗读、评议结合。

 

(3)在交流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将汇报交流引向深入。

如,"麻烦"是礼貌用语,这里应怎样理解?

这句话应该怎样朗读?

 

3、引导学生看插图,用课文中的语句,说说官绅们的丑态。

并讨论:

这些丑态说明了什么?

 

4、自学"兴修水利"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品读感悟 

(1)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方法妙在哪里?

师生共同归纳:

以新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为由,很"客气"地将巫婆投进漳河,妙在将计就计;以去"催一催"为由,再把官绅头子投进漳河,妙在不露声色;以等回音为由,让官绅们"提心吊胆""吓得面如土色""磕头求饶",妙在假戏真做;惩办巫婆、官绅头子,教训其他官绅,妙在区别对待。

 

(2)再进一步探究:

西门豹如果不用这个办法,还可以用什么办法?

比较一下,哪种办法更巧妙,收效更大?

 

(3)渗透思想教育:

西门豹为什么能想出这个巧妙的办法?

(调查仔细;为民除害的决心。

) 四、四、拓展延伸、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话想说的吗?

 

五、作业布置

  1、完成金牌练习

 2、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

           30 西门豹

      巫婆官绅   为民除害   严惩首恶

      给河伯取媳妇        破除迷信

       |           |

      年年闹旱灾  为民造福   兴修水利  

教学反思:

 

使用时间:

2014年月日星期第节编号第周

31女娲补天(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随文识记生字。

2、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习“管理、人烟稀少、提心吊胆、渠道、灌溉”等新词、写好“隆、塌、熊、挣”等13个汉字。

教学难点:

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们爱听神话故事吗?

你们都读过哪些神话故事?

说说看。

《西游记》、《封神榜》、《宝莲灯》……

  师:

今天,我们再来读一个神话故事。

二、出示插图投影,指导看图。

  图上是谁?

她在干什么?

三、揭题,释题。

  1.板书题目:

31.女娲补天

  2.引导学生据题质疑。

  3.学生讲自己知道的女娲补天的故事。

四、录音朗读,学生自由读。

五、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拼读。

  

(1)读准”窟隆冶”的读音。

  

(2)指导书写生字。

  注意以下字形。

  娲:

右下部是”内”。

隆:

右边中间的一横别漏写。

  窟窿:

两个字都是穴宝盖。

  冶炼:

冶字是”两点水”不是”三点水”

  炼:

是火字旁,右边不是东。

六、读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字意。

  轰隆隆:

像声词。

  塌下:

倒,下陷。

  窟窿:

洞,小孔。

  山冈:

地面形成高低不平的山脊.

  洪水:

指可能酿成灾害的大水。

  熄灭:

停止燃烧。

  纯青石:

指颜色只有青色的石头。

  五彩石:

传说中用来补天的各种颜色的石头。

  冶炼:

用高温熔炼或电解等方法将矿石中的有用成分提取出来。

七、指名读文,正音。

八、齐读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九、学生讨论后小结

  课文讲的是传说中女娲看到天塌了一大块,便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好的事。

十、指导熟读全文。

十一、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31女娲补天

天塌了一块——女娲找雨神把天火熄灭,并造船就出洪水中的人们——寻找五彩石,用神火冶炼,用以补天。

教学反思:

 

使用时间:

2014年月日星期第节编号第周

31、女娲补天(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

朗读课文,认读生字。

2、复述课文,积累优美词语。

教学重点:

复述课文,能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教学难点:

复述课文,积累优美词语。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看卡片读生字词。

  2、读后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解决上节课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

  1、女娲为什么补天?

  2、女娲怎么补天?

  3、女娲补好天后,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

  1、默读,想哪些段分别写补天的起因,经过。

  2、小组讨论以上三个问题后,汇报学习收获。

  学生A:

因为天塌地裂、烧起大火、发洪水,给人们带来痛苦。

  学生B:

女娲见此情景,很难过,求雨神熄灭大火。

造船救出人们。

  学生C:

女娲去找五彩石,回来冶炼成水,把天补好。

  学生D:

女娲把天补好后,人们又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学生E:

人们还记得………

  3、指导学生从内容想开去:

  如果你当时在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一方面教育孩子要了解人民的痛苦,一方面体会女娲看到这场面的心情)

四、指名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女娲的心情,了解她的所作所为及原因。

  1.女娲难过极了。

  联系课文第一句来体会。

”创造了人类”人类都是她的子女,她的子民,看到自己的孩子受苦受难,心情当然难过。

  2.从立刻,求等词中进一步体会女娲焦急、难过的心情

  3.小结,为救人们,先做了两件事:

求雨灭火;造船救人。

五、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了解女娲补天的经过,解决第二个问题。

  1.大声自由读文。

  2.找出文中具体补天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女娲的精神。

  “她跑到山上,去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

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

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

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

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生:

我从她原以为……费多大力气这儿看出她原来找石头费了很大力气。

  生:

她忙了几天几夜这句话中也看出女娲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

  生:

有她找啊找啊这句话也可以看出。

  “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

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

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1)结合挂图理解这段话,进一步体会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