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考研上海外国语大学《811经济学》考研真题.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94397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47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考研上海外国语大学《811经济学》考研真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经济学考研上海外国语大学《811经济学》考研真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经济学考研上海外国语大学《811经济学》考研真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经济学考研上海外国语大学《811经济学》考研真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经济学考研上海外国语大学《811经济学》考研真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学考研上海外国语大学《811经济学》考研真题.doc

《经济学考研上海外国语大学《811经济学》考研真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考研上海外国语大学《811经济学》考研真题.doc(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学考研上海外国语大学《811经济学》考研真题.doc

经济学考研上海外国语大学《811经济学》考研真题

一、上海外国语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

二、中央财经大学801经济学试卷分析及真题详解

(1)中央财经大学801经济学参考书目及真题分析

一、参考书目

根据2018年中央财经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和参考书目”,中央财经大学801经济学参考书目为:

1.范里安《微观经济学:

现代观点》,第九版

2.曼昆《宏观经济学》,第九版

3.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需要提醒考生注意的是,2017年及之前年份,“801经济学”考研指定的参考书目为: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从中央财经大学801经济学近几年考研真题来看,西方经济学部分,单看高鸿业《西方经济学》教材略显不够,部分考题涉及到中级微观经济学和中级宏观经济学内容。

比如说,2013年考研真题中,最后一道宏观考题,在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书中未予以涉及,倒是在曼昆《宏观经济学》(第七版)教材第15章“稳定化政策”的附录中予以了介绍。

因此,建议考生复习西方经济学部分时,指定教材和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的两本教材都要看。

二、真题分析

通过研究中央财经大学801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可以发现,考题有一定的变化,其中体现在:

1.考题难度加大

之前年份的考研真题,考生如果认真掌握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的两本教材和逄锦聚的《政治经济学》,专业课取得一个较高的分数(如120分及以上)问题不大。

但是,近几年来,考题难度加大,部分考题涉及到中级微观经济学和中级宏观经济学内容。

比如,2013年最后一道论述题为曼昆《宏观经济学》第15章附录内容。

因此,如果考生想专业课取得高分,西方经济学部分,范里安《微观经济学:

现代观点》和曼昆《宏观经济学》一定要看。

2.题型有适当变化

2012年及之前年份真题,考题题型非常稳定。

但2013年的考题题型有一定变化,政治经济学部分没有辨析题,但是政治经济学部分和西方经济学部分出现了多项选择题。

因此,建议报考该考试科目的考生,平时复习过程中多加练习多项选择题,掌握快速作答的方法。

另外,需要提醒报考该考试科目的考生注意的是,平时复习过程中,不要遗落知识点,不要认为不重要的考点肯定不考。

中央财经大学801经济学每一年都会出一到两道偏题、怪题。

比如,2013年考到了求解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3.知识点考查较细

801经济学考卷考得很细,甚至多次考到高鸿业《西方经济学》教材脚注、结束语部分的内容,建议考生一定要多加重视。

“801经济学”考研真题出现重题的可能性比较大,近几年考试中,出现了不少之前年份真题原题或其他同等院校考研真题,因此考生在强化冲刺阶段,推荐多做真题。

(2)2015年中央财经大学801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政治经济学(6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答: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包含了以下几点内容:

①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一定时期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生产者普遍使用的生产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动工具。

②正常的生产条件不是过去的,也不是将来的,而是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

③在社会标准生产条件下,由于商品生产者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不同,他们生产同种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是不同的,而决定价值的只能是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有第二种含义,即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

生产每一种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都是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

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一定量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凝结在同量使用价值中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社会劳动生产率越低,生产一定量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凝结在等量使用价值中的价值量就越大。

2.货币流通规律

答:

货币流通规律即货币流通同商品流通相适应的规律。

其基本内容是:

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故也称作货币流通量的规律。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其数量是由全部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两个因素决定的。

在不考虑支付手段职能的条件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在进一步考虑支付手段职能的条件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赊售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互相抵消的支付总额)/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3.流动资本

答:

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及动力、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流动资本的特点是:

一次预付,一次全部回收其价值。

在生产过程开始时一次性投入,其价值随产品的销售一次性全部收回。

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在生产过程中一次性全部耗费掉,其价值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从新产品的销售收入中全部收回,在下一个生产过程开始时重新投入。

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也是一次性支付。

工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这一部分价值,随商品销售一次性全部收回。

流动资本价值回收期短,周转期短。

所以流动资本所占比重越大,全部资本的周转就越快。

4.虚拟资本

答:

虚拟资本,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

与信用制度相关,虚拟资本包括资本市场上的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及其衍生品。

而在货币市场上的信用工具如商业票据(期票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大额可转让存单等各种有价证券或债权债务凭证是否为虚拟资本,关键是要看它们是否进行交易并给持有者带来资本化的收入。

典型的虚拟资本形式是股票和债券。

5.资本有机构成

答:

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在生产过程中,一定的资本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部分构成,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是由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的,所以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

从价值形态看,用于生产的资本是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组成,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从根本上决定着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

资本有机构成是把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结合在一起的概念。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表现为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增大,可变资本的比重减少。

6.级差地租

答:

级差地租是资本主义地租的一种形式,是指生产条件较好的资本主义农场以地租形式交给土地所有者的剩余利润,即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级差地租的来源是农业工人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体现了农业资本家和大土地所有者共同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由于耕地有限,优等地和中等地不能任意增加,为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还要同时耕种劣等地。

获得平均利润是资本家在劣等地上投资的前提,劣等地生产率所决定的个别生产价格就成为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

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的资本家因生产率较高、单位产品成本价格较低,其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这些资本家经常获得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剩余利润。

这种剩余利润通常以地租形式由租佃资本家交给土地所有者。

级差地租由于形成的条件不同而分为两种形态,即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Ⅰ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Ⅱ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

二、简述题(每题7分,共21分)

7.简述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并支配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

(1)从表面上看,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人对物的占有关系,实质上它是通过对物的占有而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不仅决定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而且决定着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

(2)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又决定劳动产品的分配形式。

所有制、分配方式的差异体现社会经济制度的差异。

以所有制、分配方式体现的基本生产关系,又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实现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表现为具体的经济体制层面,它与实际的经济运行紧密联系。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经济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生产关系性质的体现。

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它反映了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

8.简述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答:

(1)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①促进经济增长,是指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

这是经济全面发展的主要指标,主要表现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

②增加就业,是指尽可能消除非自愿失业,使每个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的劳动者都能有平等的就业机会。

就业是民生之本,增加就业是经济发展的标志,也是社会公平和稳定的体现。

③稳定物价,是指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即将物价变动保持在经济顺畅运行所允许而居民又能承受的范围内。

保持物价水平的大体稳定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也是社会公平和稳定的体现。

④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相互之间发生的一切交易的总和,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

国际收支大体平衡是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和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标志。

(2)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

①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由政府制定的用以调整各种经济主体利益关系和指导、影响经济活动的准则和规则。

它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最主要的经济政策有: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汇率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结合不同时期国民经济运行的不同态势科学而灵活地运用这些政策。

②经济计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离不开经济计划的指导,经济计划因而成为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计划主要是指建立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基础上的中长期规划。

中长期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宏观管理目标、任务、各项宏观平衡和各种基本比例关系,以及相应的指标体系和政策措施。

③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严格地说,法律是实行宏观调控和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的保证;用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主要是指依靠行政机构采用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和下达带有指令性的任务或某些具体限制等行政方式调控经济的运行。

9.简述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和基本要求的内容。

答:

(1)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①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

消费资料的分配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

只有实行全社会范围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才可能使全体劳动者能够平等地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这样才能消除由于生产条件占有的不同造成的劳动者在分配上的差别,使劳动成为消费品生产与分配的唯一因素。

②经济社会条件要能够保证劳动者各尽所能。

这些条件包括,要有足够的生产资料可供投入生产,要有足够的就业机会并且劳动者有充分选择职业的自由。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按劳分配所要达到的目标。

③商品经济已经消亡。

在没有商品货币关系的条件下,每一个人的劳动,无论其特殊用途是如何的不同,从一开始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而不需要著名的“价值”插手其间。

这样,劳动者付出的劳动可以简单地用时间衡量,一般都可以得到社会的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