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北京课改版数学八上126等腰三角形.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9670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北京课改版数学八上126等腰三角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秋北京课改版数学八上126等腰三角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秋北京课改版数学八上126等腰三角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秋北京课改版数学八上126等腰三角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秋北京课改版数学八上126等腰三角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北京课改版数学八上126等腰三角形.docx

《秋北京课改版数学八上126等腰三角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北京课改版数学八上126等腰三角形.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北京课改版数学八上126等腰三角形.docx

秋北京课改版数学八上126等腰三角形

第十二章三角形12.6等腰三角形共4课时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能够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3.在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关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本节内容:

活动1

如图

(1),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中虚线对折,并剪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的△ABC有什么特征?

你能画出具有这种特征的三角形吗?

(1)

1、学生动手操作,从剪出的图形观察△ABC的特点,可以发现AB=AC.

2、让学生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作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作腰,另一边叫作底边,两腰的夹角叫作顶角,底边和腰的夹角叫作底角.如图

(2):

(2)

二、问题探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问题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问题2.折叠或量,看看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

问题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

问题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

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

把活动1中剪出的△ABC沿折痕AD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填入下表:

重合的线段

重合的角

从上表中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吗?

三、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性质证明:

已知:

如图已知△ABC中,AB=AC,AD是底边上的中线.

求证:

(1)∠B=∠C;

(2)AD平分∠A,AD⊥BC.

证明:

作∠BAC的平分线AD

∴∠=∠

在△ABD与△ACD中

=(已知)

∠=∠

AD=AD(公共边)

∴△ABD≌△ACD()

∴∠B=∠,BD=,∠ADB=∠

∵∠ADB+∠ADC=°

∴∠ADB=∠ADC=°,即AD是高

四、例题讲解:

例1、已知,如图,△ABC中,AB=AC,∠A=120°.求∠B、∠C的度数.

解:

∵△ABC中,AB=AC,

∴∠B=∠C(等边对等角)

∵∠A+∠B+∠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A=120°,

∴∠B+∠C=180°-120°=60°.

∴2∠B=60°.

∴∠B=30°,∠C=30°.

五、练习:

1、已知:

△ABC中,AB=AC,∠B=2∠A.求∠A的度数.

2、已知:

△ABC中,AB=AC,∠B-∠A=30°.求∠A的度数.

3、已知:

△ABC中,AB=AC,∠A=90°..求∠B、∠C的度数.

六、课堂小结:

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性质2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性质3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顶角角平分线(或底边上的高,或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直线。

七、巩固练习

1、等腰三角形一腰为3cm,底为4cm,则它的周长是;

2、等腰三角形底角为75°,它的另外两个角为;

3、等腰三角形顶角为65°,它的另外两个角为;

4、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70°,它的另外两个角为;

5、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110°,它的另外两个角为。

6、如图

①∵AB=BC

∴=(等边对等角)

②∵AB=BC,AD是角平分线

∴⊥,=(三线合一)

③∵AB=BC,AD是中线

∴⊥,∠=∠(三线合一)

④∵AB=BC,AD是高

∴=,∠=∠(三线合一)

八、布置作业:

1、等腰三角形周长为20cm,一腰为8cm,它的底是

2、等腰三角形底角为35°,它的另外两个角为;

3、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50°,它的底角为;

4、如图1,△ABC中,AB=AC,AD⊥BC,BD=5,则CD=

5、如图2,在△ABC中,AB=AD=DC,∠BAD=26°,

求∠B和∠C的度数。

第十二章三角形12.6等腰三角形共4课时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2.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3.理解对称轴定义

教学重点: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难点:

等边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回顾:

1、等腰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等边对等角”

“三线合一”

2、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腰与底边恰好相等,这样的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呢?

你对它有哪些认识呢?

二、学习新知:

1、定义: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2、探究性质一:

等边三角形的内角都相等吗?

为什么?

由已知:

AB=AC=BC,

∵AB=AC

∴∠B=∠C(为什么?

同理∠A=∠C

∴∠A=∠B=∠C

∵∠A+∠B+∠C=180°

∴∠A=∠B=∠C=60°

结论:

等边三角形的内角都相等,且等于60°.

3.探究性质二

等边三角形有“三线合一”的性质吗?

为什么?

(PPT演示)

结论:

等边三角形每条边上的中线,高和所对角的平分线都三线合一。

4.探究性质三

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有几条对称轴?

结论:

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三条对称.

三、针对训练:

1.正△ABC的两条角平分线BD和CE交于点I,则∠BIC等于()

A.60°B.90°C.120°D.150°

2.下列三角形:

①有两个角等于60°;②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③三个外角(每个顶点处各取一个外角)都相等的三角形;④一腰上的中线也是这条腰上的高的等腰三角形.其中是等边三角形的有()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④

3.如图,D、E、F分别是等边△ABC各边上的点,且AD=BE=CF,则△DEF的形状是()

A.等边三角形B.腰和底边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D.不等边三角形

4.Rt△ABC中,CD是斜边AB上的高,∠B=30°,AD=2cm,则AB的长度是()

A.2cmB.4cmC.8cmD.16cm

5.如图,E是等边△ABC中AC边上的点,∠1=∠2,BE=CD,则对△ADE的形状最准备的判断是()

A.等腰三角形B.等边三角形C.不等边三角形D.不能确定形状

6.△ABC中,AB=AC,∠A=∠C,则∠B=_______.

7.已知AD是等边△ABC的高,BE是AC边的中线,AD与BE交于点F,则∠AFE=______.

8.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______条对称轴,分别是_____________.

9.△ABC中,∠B=∠C=15°,AB=2cm,CD⊥AB交BA的延长线于点D,则CD的长度是_______.

四、课堂小结: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1)三条边相等

2)等边三角形的内角都相等,且等于60°

3)等边三角形各边上中线,高和所对角的平分线都三线合一.

4)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三条对称轴.

五、布置作业:

1.已知D、E分别是等边△ABC中AB、AC上的点,且AE=BD,求BE与CD的夹角是多少度?

2.如图,△ABC中,AB=AC,∠BAC=120°,AD⊥AC交BC于点D,求证:

BC=3AD.

3.如图,已知点B、C、D在同一条直线上,△ABC和△CDE都是等边三角形.BE交AC于F,AD交CE于H,①求证:

△BCE≌△ACD;②求证:

CF=CH;③判断△CFH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4、如图,点E是等边△ABC内一点,且EA=EB,△ABC外一点D满足BD=AC,且BE平分∠DBC,求∠BDE的度数.(提示:

连接CE)

教学反思:

通过上节课对等腰三角形的学习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理解的很好,在等边三角形性质探讨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还是能快速的总结出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对称轴的理解学生通过教师的演示也能很快的理解。

第十二章三角形12.6等腰三角形共4课时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区分性质与判定的区别

3、会证明判定定理,能应用判定定理证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索和运用。

教学难点:

探索定理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所涉及的思维方法的渗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二、自主探索,揭示定理。

1、三个内角都等于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A=∠B=∠C=60°

∴AB=AC=BC(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ABC是等边三角形

2.有一个内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当顶角为60°时,两个底角各为60°.

当底角为60°时,顶角为60°.

3、归纳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三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三个内角都等于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③有一个内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三、例题讲解:

例1、等边三角形ABC的周长等于21㎝,

求:

(1)各边的长;

(2)各角的度数。

解:

(1)∵AB=BC=CA,

又∵AB+BC+CA=21㎝(已知)

    ∴AB=BC=CA=21/3=7(㎝)

(2)∵AB=BC=CA,(已知)

  ∴∠A=∠B=∠C=60°

     (等边三角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60°)

四、随堂练习:

1.已知,如右图,等腰△ABC,AB=AC:

(1)若AB=BC,则△ABC为__________三角形;

(2)若∠A=60°,则△ABC为__________三角形;

(3)若∠B=60°,则△ABC为__________三角形.

2.在线段、直角、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中,成轴对称图形的是__________.

3.底与腰不等的等腰三角形有__________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__________条对称轴.请你在下图中作出等腰△ABC,等边△DEF的对称轴.

4.如图,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AD∥BC,CD⊥AD,垂足为D、E为AC的中点,AD=DE=6cm则∠ACD=(__________)°,AC=__________cm,∠DAC=(__________)°,△ADE是__________三角形.

5.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AD⊥BC,DE⊥AB,垂足分别为D,E,如果AB=8cm,则BD=__________cm,∠BDE=(________)°,BE=__________cm.

6.如图,Rt△ABC中,∠A=30°,AB+BC=12cm,则AB=__________cm.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

[]

A.等边三角形只有一条对称轴

B.线段AB只有一条对称轴

C.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

D.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

2.下列命题不正确的是_________.

[]

A.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不能是钝角

B.等腰三角形不能是直角三角形

C.若一个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那么它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D.两个全等的且有一个锐角为30°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等边三角形

3.在Rt△ABC中,如图所示,∠C=90°,∠CAB=60°,AD平分∠CAB,点D到AB的距离DE=3.8cm,则BC等于_________.

[]

A.3.8cmB.7.6cm

C.11.4cmD.11.2cm

4.如图,在△ABC中,∠A=20°,D在AB上,AD=DC,∠ACD∶∠BCD=2∶3,求:

∠ABC的度数.

5.如图,在△ABC中,∠B=90°,M是AC上任意一点(M与A不重合)MD⊥BC,交∠ABC的平分线于点D,求证:

MD=MA.

6.如图,已知△ABC和△BDE都是等边三角形,求证:

AE=CD.

教学反思: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相对于前面学习的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要简单很多。

学生通过前面和老师一起归纳、总结已经能够自主进行总结了。

第十二章三角形12.6等腰三角形共4课时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推论;

2.掌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运用;

3.通过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教学难点:

性质与判定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回顾: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二、学习新知: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

角对等边”).

已知:

 注意:

(1)要弄清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不要与性质定理混淆.

(2)不能说“一个三角形两底角相等,那么两腰边相等”,因为还未判定它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3)判定定理得到的结论是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是已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得到边边和角角关系.

2.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要让学生自己推证这两条推论.

3.小结:

证明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方法:

①等腰三角形定义;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

  证明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的方法:

①等边三角形定义;②推论1;③推论2.

三、例题讲解:

例1.已知:

如图,AB=AD,∠B=∠D.

  求证:

CB=CD.

  分析:

解具体问题时要突出边角转换环节,要证CB=CD,需构造一个以CB、CD为腰的等腰三角形,连结BD,需证∠CBD=∠CDB,但已知∠B=∠D,由AB=AD可证∠ABD=∠ADB,从而证得∠CDB=∠CBD,推出CB=CD.

  证明:

连结BD,在

中,

(已知)

   

(等边对等角)

   

(已知)

   

   

(等教对等边)

  小结:

求线段相等一般在三角形中求解,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三角形,找出边角关系.

例2.已知,在

中,

的平分线与

的外角平分线交于D,过D作DE//BC交AC与F,交AB于E,求证:

EF=BE-CF.

分析:

对于三个线段间关系,尽量转化为等量关系,由于本题有两个角平分线和平行线,可以通过角

找边的关系,BE=DE,DF=CF即可证明结论.

  证明:

DE//BC(已知)

   

 

   

BE=DE,同理DF=CF.

   

EF=DE-DF

   

EF=BE-CF

 小结:

(1)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及推论.

(2)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证法.

四、随堂练习:

1、下列四个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有两个角等于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有一个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有两个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A)0个(B)1个(C)2个(D)3个

2、等边三角形的对称轴有()

(A)1条(B)2条(C)3条(D)4条

3、等边三角形中,高、中线、角平分线共有()

(A)3条(B)6条(C)9条(D)7条

4、如图1,在等边△ABC中,D是AC的中点,延长BC到点E,使CE=CD,AB=10.

(1)求BE的长;

(2)求∠DBE与∠DEB的度数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1、如图,∠A=36°,∠DBC=36°,∠C=72°,分别计算∠1,∠2的度数,并说明图中有哪些等腰三角形。

2、如图,AC和BD相交于点O,且AB∥DC,OA=OB.求证OC=OD.

3、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沿对角线折叠,重合部分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吗?

为什么?

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情况是比较好的,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目标,完成了预定任务。

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偏差:

在探索定理时,展示问题情境后,设计让学生去动手操作,通过画图、折叠、测量、观察进而猜想结论,再进行证明,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并没有动手操作,而是通过观察直接得出结论,接着进入证明过程。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我想主要原因是因为在展示问题时,为便于学生理解,事先早已把图形画好,而且画的很准确,这样学生一看便猜想出了结论,学生就没必要再画图操作了。

像这种情况,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老师还是不画图的好,或者画一个不准确的图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这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