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9007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教案.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教案.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教案

第六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教学目的]

   学习和掌握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进程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全面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正确理解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特点及其实质;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

[重点和难点]

   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形式。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讨论式教学。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4课时

 

   本章侧重对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新变化以及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三个维度(三个支点):

发展阶段、新变化、趋势。

本章的核心观点是:

资本主义仍然处在发展的过程之中,在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允许的范围里,资本主义自身能够进行局部的调整,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缓和。

但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决定,资本主义自身的调整是有限的,资本主义最终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第一节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本节主要阐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四个阶段的特点,即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以及资本主义全球化。

资本主义发展呈现出的阶段性的特征,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而调整和变化的结果。

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即意味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旧形式的缓和克服,同时也意味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新形式的形成和发展。

这是由资本主义的性质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本部分着重阐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和实质,中心观点是: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在该阶段,垄断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集中起来就表现为垄断。

垄断的形成、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垄断的经济和政治形式、垄断价格的形成和垄断利润的来源,构成了本部分的基本内容。

   本部分共有4个知识点:

   

(一)垄断的形成

   1、从时间上看,19世纪7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阶段;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自由资本主义逐步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并占统治地位,垄断资本主义得以形成。

   2、从生产力和技术的发展看,第一次产业革命标志着以蒸汽为动力的大机器生产体系的形成,但企业的规模还不大;第二次产业革命后,电的广泛使用则标志着以电能为动力的大规模生产体系的出现,由于机器运转的动力空前加大,使大型企业纷纷出现,规模性竞争优势成为资本家追求的目标。

大型企业的出现,推动了生产要素向少数大企业的集中,自由竞争受到限制,垄断逐渐取得主导地位。

   3、从组织形式上看,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等企业组织出现,这些垄断组织凭借着庞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市场,限制竞争,制定垄断高价,谋求高额垄断利润。

所谓垄断,简单地说就是“独占”,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联合起来独占生产和市场。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定阶段必然走向垄断,这是因为:

   

(1)当生产集中达到一定高度时,就具备了产生垄断的可能性。

如果一个部门的生产和资本分散在社会上成千上万的中小资本家手中,则根本不可能形成垄断的局面。

因为他们之间很难达成某种协议,即使一些企业形成某种联合,也难以左右整个部门的生产和流通。

而在生产高度集中时,情况则大不一样。

这时,一个部门的生产已经集中在少数大企业和大公司手里,它们之间就比较容易达成某种协议,通过联合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市场。

   

(2)生产的高度集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竞争的困难,从而导致垄断的趋势。

因为当少数大企业控制了一个部门的生产和流通时,该部门的中小企业由于实力不济,难以与之竞争,而其他部门的资本也难以转移到这个部门,从而保持了大企业的独占地位。

   (3)生产高度集中后,也产生了垄断的必要性。

如果一个部门中的少数大企业之间进行竞争,那么,由于它们实力相近,结果会造成两败俱伤。

为了避免发生这种竞争,这些大企业之间就会谋求暂时的妥协,为共同控制生产和市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达成协议,从而形成了垄断。

   

(二)垄断的经济和政治形式

   1、金融资本的形成

   与自由资本主义不同,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不是工业资本而是金融资本。

帝国主义就是“从一般资本统治进到金融资本统治”,就是“金融资本时代”。

   所谓金融资本是指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金融资本既不是银行垄断资本,也不是工业垄断资本,而是在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新的资本形态。

    金融资本是在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相互渗透、彼此溶合的基础上形成的。

具体来说,20世纪初期,在工业垄断资本形成的基础上,银行垄断资本也迅速发展起来。

银行业垄断同样是银行业集中的结果。

随着银行业的集中和垄断,便使银行的作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由普通的借贷关系中介人变成了控制工业企业融资活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万能的垄断者。

银行的这种新作用表现在:

(1)大银行与工业企业之间逐渐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金融关系,银行可借此掌握了企业资金往来和经营情况,能对企业进行及时的有效的监督和控制,甚至左右企业的命运。

(2)大银行可通过购买工业企业股票等方式参与和控制工业企业,把它们控制在自己手中。

(3)大银行要派人充当企业的董事或经理,实现银行与企业人事上的结合,直接掌握和控制企业。

银行与工业企业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促使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逐渐融合起来。

一方面银行垄断资本通过购买工业企业的股票和创办新的工业企业的办法,把资本渗入工业中去。

另一方面,工业垄断组织也通过购买银行股票和创办新的银行等办法,把资本渗透到银行业。

这样,通过金融联系、资本交织和个人联合,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日益融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资本形态即金融资本。

   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产生的掌握大量金融资本,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机器的少数最大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就是金融寡头。

金融寡头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真正统治者,他们控制着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2、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参与制”是通过掌握一定数量股票额来支配和控制企业的制度。

金融寡头通过“参与制”建立对母公司、子公司、孙公司等的层层控制,并进而控制着整个国民经济。

   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的,基本上是两个途径:

一是通过各种渠道收买决策人和高级官吏,如通过赞助选举、提供政治捐款等,影响政府制定和执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内外政策;二是利用在其控制下的政党,派代理人或亲自出马担任政府要职,直接掌握国家机器实现政治统治。

此外,金融寡头还凭借其经济力量建立许多企业、事业机构,掌握着出版、报刊、通讯、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并插手于文化、教育、科学、艺术、体育、卫生、慈善事业等,把其统治扩展到社会生活一切方面。

   (三)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1、垄断不能消除竞争

垄断是对竞争的限制,但是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竞争同时并存。

   垄断之所以不能消除竞争,是因为:

   

(1)垄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商品经济是竞争产生的客观经济条件,而竞争的存在,又推动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垄断不能消灭商品经济,自然也就不能消除竞争。

   

(2)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垄断组织在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后,为了扩大统治范围,它们之间也进行着激烈的竞争。

因此,在垄断统治的条件下,既存在着非垄断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也存在着垄断竞争,即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以及垄断组织与局外企业之间的竞争。

   (3)垄断组织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生产部门和企业。

在垄断组织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还存在着大量非垄断的企业。

在非垄断企业之间,以及非垄断企业与垄断企业之间势必会展开激烈的竞争。

2、垄断条件下竞争的新特点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与自由竞争相比,具有一些新特点:

   

(1)竞争的目的不同。

在垄断统治的条件下,竞争的目的已不是取得平均利润或超额利润,而是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2)竞争的手段不同。

在自由竞争时期,部门之间的竞争主要是通过资本转移进行的,部门内部的竞争则是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成本,来击败对手。

在垄断时期,垄断资本家在经济上主要是依靠垄断的高压统治,在政治上仰仗政府的力量来战胜竞争对手。

为了达到目的,垄断资本家有时甚至不惜采取暴力手段。

   (3)竞争的范围不同。

自由竞争主要发生在国内经济领域,垄断时期的竞争范围则由国内扩展到国外,由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

(4)竞争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

垄断资本的竞争双方都是实力雄厚、势均力敌的垄断组织,这便使得竞争特别激烈,更具有持久性,竞争造成的破坏也更加严重。

(四)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1、垄断利润的来源

   垄断资本家实行垄断统治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凭借其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来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垄断利润是指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尽管垄断利润远远高于平均利润,但是,就其来源来说,依然是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具体来说,其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国内劳动者的剥削;

(2)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3)是国外利润;(4)再分配收入。

   2、垄断价格的形成

   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规定垄断价格来实现的。

垄断价格是指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所规定的旨在保证其能够获得垄断利润的产品价格。

它包括垄断低价和垄断高价两种基本形式。

垄断低价是指垄断组织在向非垄断企业、小生产者和经济落后国家购买生产资料时规定的低于商品价值或生产价格的价格。

垄断高价是指垄断组织出售商品时规定的大大高于商品价值或生产价格的价格。

垄断价格是由成本价格和垄断利润构成的。

垄断价格的最大特点是不随供求关系波动而波动,而是服从垄断资本的意志而人为制定的。

但是,垄断价格并非一种可随心所欲任意定价的纯主观性范畴,而是一种客观经济范畴。

垄断是垄断价格产生的客观基础,同时,它还会受到市场竞争、商品供求和购买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等客观经济情况的制约。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本部分从民族国家和国际两个方面阐明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分别揭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垄断资本在民族国家内部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就是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其实质是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保证获得稳定的高额垄断利润。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动因

   可从三个方面加以解释:

   

(1)社会化生产和第三次科技革命要求国家加强干预。

   

(2)经济危机的深化动摇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根基,要求国家出面克服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

   (3)两极分化严重,社会矛盾激化,要求国家干预分配活动,化解矛盾和冲突。

   主要表现在:

   

(1)大规模生产建设需要巨额投资与私人垄断资本数量相对不足发生了矛盾。

在战后科技革命条件下,一批新兴产业部门迅速形成和发展,如航空航天、生物工程、新材料等。

此外,还有一批“传统产业”经过“脱胎换骨”的改造,已经或正在成为新的高技术产业,如冶金、汽车业、化工业等。

与此同时,一些规模巨大的企业涌现出来,并在经济中占据了绝对优势。

如1990年美国占公司总数3.9%的特大企业占公司收入总额的88.77%。

与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必须进行能源、供水、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

同时,治理公害、开展保护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的各项工程,也必须提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日程。

然而,高新产业、巨型企业、基础设施、以及环境工程的建设,都要求数额巨大的长期的投资。

这就遇到私人垄断资本数量相对不足的限制,而国家垄断资本的积累和发展,能在相当程度上缓解这一矛盾。

因为国家可以把巨大的财政资金转化为国家垄断资本,所以,国家垄断资本在数量上要比单个私人垄断资本充足得多。

   

(2)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社会化发展,遇到了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矛盾。

在当代条件下,有一些为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所必须的投资和经营,如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投资、公共产品生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投资等,由于周期长、赢利小(甚至亏本)、风险大,私人垄断资本无力承担,或者虽有力量进行但不愿承担,这只能由国家垄断资本来从事和承担。

因为作为“总资本家”的国家垄断资本,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从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来考虑和安排社会经济问题。

   (3)生产力社会化的高度发展同私人垄断资本盲目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加剧了。

现代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使社会分工深化,国民经济部门不断增多,因而客观上要求有计划按比例地调节社会生产。

这是各自为政、追求私利的私人垄断资本不可能做到的。

而作为“总资本家”的国家垄断资本,就必须担负起对社会经济组织和调节任务。

由于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及其私利之上,并且手中直接掌握着巨大的经济力量和各种经济杠杆,它也有可能根据垄断资本总利益的需要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这种调节。

   (4)生产力的迅速增长与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加深了。

因为,战后,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以及由此决定的市场容量虽然也有增长,但由于垄断资本的剥削更深重了,这种需求却越来越相对落后于社会生产的扩大,从而导致商品资本、生产资本和货币资本的过剩现象日趋严重。

为了缓和生产和消费的矛盾,缓和日趋严重的经济危机,需要作为“总资本家”的国家垄断资本开拓和扩大国内外市场。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四种基本的形式:

   

(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企业。

   

(2)国家和私人共有、合营的企业。

   (3)国家采购;国家补贴;转移支付创造需求。

   (4)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宏观调节就是主要运用财政、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以及经济计划对宏观经济总量进行调节,以实现四大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收支平衡);微观规制旨在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包括三个方面是内容:

反托拉斯;规制公共事业,社会经济规制。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其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体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积极作用:

   

(1)国家直接投资,克服社会化大生产与私有制的矛盾,如建设基础设施;发展公共事业;举办高科技的大企业;建立福利制度等。

   

(2)国家从整个垄断资本家阶级的利益出发干预经济运行,规范经济秩序,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稳定而有序的运行。

如开展宏观调节和进行微观规制。

(3)通过再分配手段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

(4)国家干预促进了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消极作用:

   

(1)国家过度干预造成经济缺乏活力;

   

(2)国家干预的加强造成财政负担加重,引发通货膨胀;

   (3)国有企业管理不善,缺乏效率;

   (4)国家为垄断资本服务,垄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和冲突的根源并没有消除。

   

(二)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导致国际垄断的形成,推动了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

其知识点有五个:

   1、私人垄断资本对外扩展的动因

   垄断资本的本性是不断追逐高额垄断利润,当民族国家的市场被完全垄断以后,对外扩展,在世界范围谋求高额垄断利润,就成为垄断资本的必然选择。

   推动垄断,资本对外扩展的直接动因有四个:

(1)寻求新的投资场所;

(2)技术转让谋求高额回报;(3)争夺商品销售市场;(4)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稳定来源。

   2、垄断资本对外扩展的形式

   有三种形式:

(1)借贷资本输出;

(2)生产资本输出;(3)商品资本输出。

这三种形式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重要程度不同。

商品资本输出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是主要形式,借贷资本,特别是生产资本的输出则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是主要形式。

   3、垄断资本对外扩展的影响

   垄断资本的资本输出对输出和输入国均有重要影响。

   对资本输出国的影响:

一方面垄断资本带来巨额利润,增强了垄断资本的实力,加强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另一方面造成一定程度的“产业空洞化”后果,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加深。

   对资本输入国的影响:

一方面资本输入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技术、管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对资本输入国的产业调整和出口、就业规模的扩大产生了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资本输入国的环境、资源和能源消耗付出了巨大代价;产业调整的自主性受到约束;冲击民族经济;债务负担加重;对外依赖性增强。

   4、垄断资本国际垄断同盟的形成

   垄断资本在对外扩张中,为了避免在激烈的竞争中两败俱伤,往往会谋求联合,瓜分国际市场。

跨国公司是低级的同盟形式,它只是个别民族国家的垄断资本之间联合的经济组织。

民族国家联盟是高级的同盟形式,这种同盟已经是民族国家之间的联合体了。

目前,最大的国家联盟是欧盟。

   5、垄断资本的国际经济协调

   垄断资本的国际经济协调是国际垄断资本为了维护自身的整体利益而进行的经济调节活动,旨在对资本主义国际化再生产过程中所产生是各种矛盾、摩擦进行共同协商和调节。

   垄断资本的国际经济协调的形式重要有三种:

国际经济组织的协调;区域经济联盟的协调;政府首脑会晤的协调。

   国际经济组织协调有三大机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

这三大机构的经济协调涉及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贸易、金融活动,对世界经济的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三个机构主要被少数发达国家所控制,他们掌握着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的制定权,操纵着这些机构的决策活动。

   区域经济联盟有:

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

目前三分之二的国家都程度不等地参与各类区域经济联盟。

   政府首脑会晤协调主要以“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为主。

 

 

 

第二节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本节着重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进行分析,以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

本节分两部分:

先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表现进行分析;然后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本质进行分析。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基本观点: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它意味着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经济联系日益加强。

经济全球化世界各个国家都参与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给各国的发展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

由于各国的经济实力不同,参与经济全球化所获得的利益也各不相同。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居优势地位,他们获得的好处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

如何使全球化成为各国共赢、平等、公平、共存的全球化,将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本部分的知识点有三个:

   

(一)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从生产、贸易、金融和跨国公司四个方面用数据进行说明。

生产的全球化基于水平化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居主导地位的趋势。

贸易的全球化突出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高于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

金融的全球化主要从国际债市、股市和汇市三大金融市场的资金运作规模来体现。

跨国公司的全球化则从其企业数量、分布地区和规模来体现。

   

(二)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因素有三个:

   1、科学技术进步。

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

它是最深厚的技术基础。

   2、跨国公司的发展。

它是主导性企业组织形式。

   3、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市场经济体制是基础性资源配置机制。

   (三)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

它意味着资源的配置超越民族国家的边界,成为全球性的了,因而能够给各国带来更大的利益和好处。

但是,发展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悬殊,他们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所实际获得的利益也存在巨大差距。

只有消除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矛盾和消极后果,才能使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带来巨大利益。

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概括为五个方面: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

这些新变化既涉及经济基础,也涉及上层建筑;既有生产关系、也有分配关系;既涉及基本经济制度,也涉及能够机运行机制,因而是对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比较全面的刻画和反映。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

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实现形式却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变化着的。

迄今为止,资本主义私有制已经经理了个体资本所有制、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到二战后的国家资本所有制和法人资本所有制的发展过程。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实现形式的发展体现了资本占有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趋势。

资本占有社会化意味着生产资料所有权最终归属私人而占有形式采取了社会化的形式。

因此,资本占有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占有的私人性质。

   

(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资本主义劳动关系是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围绕生产资料而形成的关系,其核心内容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是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劳动者靠出卖劳动力而与生产资料结合在一起,因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是从属与资本的,其作用在于无偿为资本提供剩余劳动。

在机器大工业时期,劳动在实际上隶属于资本,资本对劳动的支配和控制是非常严厉的,资本与劳动的矛盾非常尖锐。

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劳动要素借助科技进步而在生产过程中地位和作用的不断提升,资本的主导地位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在保持资本装配地位的前提下,劳动者享有了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利,如参与管理;持有股份;分享利润等。

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变化是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的结果,是工人阶级斗争的产物。

分配关系的变化是劳动关系变化的结果。

劳动者的权利的某种程度的增强意味着劳动者在社会财富分配中的占有份额必然要相应提高。

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制度的建设是劳动关系的局部变化在分配关系上的具体体现。

   (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是基本的阶级关系。

一方面,战后,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企业管理的职业化要求的不断提高,资本主义大企业内部所有制与控制权的分离加速进行,实际握有资本的人不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大企业的实际控制权掌握在拥有丰富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士之手。

资本家和职业经理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也有相矛盾的一面。

另一方面,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和科技文化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