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1轮历史人教单元质检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8484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1轮历史人教单元质检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1轮历史人教单元质检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1轮历史人教单元质检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1轮历史人教单元质检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1轮历史人教单元质检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1轮历史人教单元质检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附答案.docx

《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1轮历史人教单元质检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1轮历史人教单元质检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附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1轮历史人教单元质检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附答案.docx

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1轮历史人教单元质检十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附答案

单元质检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河北石家庄二中模拟,5)春秋后期,自由讲学蓬勃兴起。

在齐国,国君还筑有宏大的稷下学宫,容纳数百千人,专供各派学者到此“不治而议论”。

当时的自由讲学(  )

                

A.均主张社会转型B.得到了各诸侯国的支持

C.否定了传统观念D.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2.(2017山东青岛期初调研,2)《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远少于礼和仁的次数。

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  )

A.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B.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

C.说明了顺天有为的主张D.本质上都赞成君权神授

3.(2017浙江温州期末,3)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的理想社会被有的学者评论为“蜂蚁社会”:

“大腹便便稳坐中央的君主,是蜂王或蚁后,那些什么想法都没有,只知道按照法定程序做贡献的臣民,是工蜂或工蚁。

”该学派是(  )

A.儒家B.道家

C.墨家D.法家

4.[2018山东滨州调研,4(改编)]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

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

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

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

5.(2018吉林百校联盟联考,2)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这说明董仲舒(  )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6.(2018山东青岛期初调研,4)下表表明(  )

层级

中央

郡国

官学

太常→太学

私学

精舍→书馆

A.完整的教育体系逐渐形成

B.儒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C.进入官学成为入仕唯一途径

D.官学垄断教育局面开始打破〚导学号25390108〛

7.(2017河南商丘二模,26)封禅大典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礼仪,礼仪的执行者往往是封建帝王,但在唐高宗举行封禅泰山时,皇后武则天随行并参与祭拜。

690年,武则天做了皇帝。

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彻底改变

B.武则天具有超强的能力和意志

C.儒家思想地位受到严重地冲击

D.唐代有不拘礼数的传统和风气

8.(2018江西南城一中第一次质检,9)胡适说:

“(程朱)理学的兴起是个自觉的运动,这个运动是为了恢复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本土文化。

”下列主张中与这个“自觉的运动”直接相关的是(  )

A.“存天理,灭人欲”B.“先天下之忧而忧”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明道救世,经世致用”

9.(2018广西钦州一模,26)宋理学家陆九渊认为:

“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剥落心蔽”“发明本心”,用“读书”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这说明他(  )

A.强调伦理道德B.主张心灵净化

C.反对格物致知D.践行知行合一

10.(2018四川双流中学月考,12)梁启超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为一部“怪书”,它“的确含有民主主义的精神,虽然很幼稚,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的反抗。

”黄宗羲思想很幼稚的根本原因是(  )

A.新经济因素的迟滞与微弱

B.未能跳出传统思想的窠臼

C.缺乏相应的阶级基础

D.未提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

11.(2018浙江宁波十校联考,8)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认为:

“今之清谈谈孔孟……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

”他所主张的是(  )

A.格物致知B.本心体悟

C.知行合一D.经世致用

12.(2018广西梧州摸底,27)王夫之说“理欲皆自然”“理”与“欲”都存在于人的自然状态之中。

即“理”是一种客观的自然属性,而“欲”则为人的主观欲求。

由此可知,他(  )

A.要求明确工商业合法地位

B.反对宋明理学“禁欲”思想

C.具有民主启蒙的意识导向

D.全面阐述了主客观辩证关系〚导学号25390109〛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江苏南京学情调研,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盖人心之本体即是明德。

私欲障碍则本体丧失。

圣贤庸愚,同具此心。

苟能致知,皆能明德。

……良知在人心,无问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二 天无可分,地无可割。

王者虽为天之子,天地岂得而私之,而敢贪天地固然之博厚以割裂为己土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

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

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由于历史的局限,王阳明心学毕竟无法承担思想启蒙的历史使命,但是,在明中叶至明清之际巨大的历史变动和思想嬗递过程中,王阳明心学毕竟高扬了唯心主义式的主体意识,毕竟也曾“震霆启寐,烈耀破迷”,激发过人们“性灵”的火花,吸引过人们“解缆放船,纵横由我”,唤醒了人们去“破块启蒙”。

——刘辉平《王阳明心学与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

(1)根据材料一,归纳王阳明的主要观点。

(8分)

 

(2)材料二中,王夫之在抨击当时政治制度中的哪些现象?

针对这些现象,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对策?

(6分)

 

(3)结合材料三的观点,论述材料一与材料二的联系。

结合所学知识,对明中期后儒家思想的新发展进行简要评价。

(11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

《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

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

 

答案:

1.D 春秋后期,诸子百家自由讲学,各派思想论争,并不全部主张社会转型,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齐国设置稷下学宫容纳学者自由讲学,这说明齐国对自由讲学的支持,但不能体现各诸侯国均支持自由讲学,故B项错误;春秋后期,诸子百家自由讲学,各派思想论争,但并不全部否定传统观念,故C项错误;春秋后期,诸子百家自由讲学,各派思想论争,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故D项正确。

2.A 《论语》记述的是孔子的言论,其提到天命仅有三次体现对鬼神敬而远之,先事人事,老子重视天人关系,坚持无为而治,这体现出两者不同的人生追求,故A项正确;老子和孔子同处于春秋时期,处于相同的时代背景,故B项错误;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故C项错误;老子的天人关系阐释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孔子推崇仁礼与君权神授无关,故D项错误。

3.D 根据材料“大腹便便稳坐中央的君主,是蜂王或蚁后,那些什么想法都没有,只知道按照法定程序做贡献的臣民,是工蜂或工蚁”,可知讲述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故D项正确。

儒家强调德治和仁政,道家强调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尚贤、节俭、兼爱、非攻,都与材料不符,故A、B、C三项均排除。

4.D A项是题干的现象,没有反映本质,故错误;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和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在题干中没有涉及,故B、C两项错误;汉初,社会经济残破,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了道家的“黄老之术”,即“无为而治”的思想,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经济实力恢复,国力日盛,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所以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D项正确。

5.A 董仲舒认为君主具有安定百姓生活的责任,反映出君主应重视百姓,体现了民本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中董仲舒认为君主遵守自然规律的目的是为百姓提供生活来源,不是借助神权保护环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可知董仲舒强调的是天与君主的互动,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董仲舒对君主的要求,没有涉及儒学地位的内容,故D项错误。

6.A 根据材料,可知从中央—郡国—县—乡—聚设置了官学,私学从精舍到书馆,形成由中央到地方、从官学到私学的教育体系,故A项正确;材料呈现的时间是汉代,汉武帝时儒学才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呈现的教育体系,没有涉及选官制度,故C项错误;官学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是孔子创办私学,故D项错误。

7.C 武则天做皇帝只是个别现象,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并没有改变,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武则天的个人能力,故B项错误;“武则天做了皇帝”冲击了儒家思想中男尊女卑的观念,故C项正确;“武则天做了皇帝”只是个别现象,并不能代表唐代的传统和风气,故D项错误。

8.A 根据材料“理学的兴起是个自觉的运动,这个运动是为了恢复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本土文化”,可知胡适认为理学是复兴儒学纲常伦理的运动,“存天理,灭人欲”意在恢复儒学的伦理纲常,故A项正确;“先天下之忧而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忧国忧民的民族使命感,这与复兴儒学纲常伦理无直接联系,故B、C两项错误;“明道救世,经世致用”强调从实际出发,这与复兴儒学纲常伦理无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

9.B 根据材料“剥落心蔽”“发明本心”,可知陆九渊主张向内寻求,主张心灵的净化,强调内在的“发明本心”,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陆九渊反对什么,仅限于提到其主张什么,故C项错误;践行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观点,并非陆九渊的观点,故D项错误。

10.A 黄宗羲的民主思想内涵缺乏资本主义的发展,明清资本主义始终停留在萌芽状态,故A项正确;黄宗羲对封建专制的批判体现出跳出传统思想的窠臼,故B项错误;缺乏相应的阶级基础的原因在于缺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项错误;黄宗羲提出了“君民共治”“公是非于学校”等未来设想和蓝图,故D项错误。

11.D 格物致知属于程朱理学的思想,故A项错误;本心体悟属于陆王心学的思想,故B项错误;知行合一属于王阳明心学的思想,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赞成“修己治人之实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故D项正确。

12.B 材料提及的是“理”与“欲”,没有关于工商业合法地位的任何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题材料信息“‘理欲皆自然’……‘理’是一种客观的自然属性,而‘欲’则为人的主观欲求”,可知王夫之反对宋明理学的“禁欲”思想,故B项正确;王夫之有民主启蒙的思想,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理”与“欲”的存在和表现,没有阐述主观和客观的辩证关系,故D项错误。

13.参考答案

(1)主要观点:

要加强道德修养;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致良知。

(2)现象: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家天下。

对策:

分散天子的权力。

(3)联系:

心学促进思想解放,挑战传统儒学,明清之际在政治上表现为批判封建专制。

评价:

一方面,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促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另一方面,无法承担思想启蒙的历史使命。

解析第

(1)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问,第一小问现象,根据材料二“天无可分,地无可割。

王者虽为天之子,天地岂得而私之,而敢贪天地固然之博厚以割裂为己土乎”得出君主专制,家天下;第二小问对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针对君主专制和家天下问题,提出众治的主张,分散君主的权力。

第(3)问,第一小问联系,根据材料三“王阳明心学毕竟高扬了唯心主义式的主体意识,毕竟也曾‘震霆启寐,烈耀破迷’,激发过人们‘性灵’的火花,吸引过人们‘解缆放船,纵横由我’,唤醒了人们去‘破块启蒙’”,得出王阳明的心学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引发了明清之际对封建专制的批判,挑战传统儒学;第二小问评价,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的方面和消极方面回答即可。

14.参考答案示例一

观点:

“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论述:

战国时期,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阶级特权;面对社会大变革,一批杰出思想家相互辩争,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因此,可以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示例二

观点:

《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并不恰当,“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论述:

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仅侧重从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出发,具有局限性。

夏商周三代,尤其是东周春秋时期,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人才和思想资源基础。

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分别是儒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也受到先代文化的影响;他们开创的思想学派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可以说“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有助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和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

因此,“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

首先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观点(可以是材料中的观点,也可以是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如根据材料“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百家争鸣’……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等可以提炼出两个观点:

一是同意《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与评价;二是认为“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或者在材料的基础上提出其他观点。

其次结合相关知识对提炼的观点加以评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