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7693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别康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再别康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再别康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再别康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再别康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再别康桥.docx

《再别康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别康桥.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再别康桥.docx

再别康桥

一、导入

江淹《别赋》中有一句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从古到今,关于“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比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今天我们同样来一起学习一首有关“离别”的诗《再别康桥》,看看诗人是如何将这种离愁别绪发挥到极致的。

二、了解诗人

简介: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

原名章垿,字槱yǒu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小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曾经用过的笔名:

南湖、诗哲、云中鹤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诗坛上活跃着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以《新月》月刊为阵地,致力于提高新诗艺,潜心于探索新诗律,以追求“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三美作为诗艺目标。

)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6年考入北大,1918-1922年曾先后留学美,英,学习银行学,政治经济学。

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很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韵律和谐,著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诗集,散文集有《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徐志摩的爱情:

在徐志摩35年的生命中,曾与三位女性有着斩不断的情愫。

除陆小曼外,还有一位是原配夫人张幼仪,另一位是以无言结局的建筑学家林徽音。

张幼仪出身名门,秀外慧中,1915年在浙江硖石老家奉父母之命和徐志摩结成伉俪。

婚后次年,徐志摩出外求学。

知书达理的张幼仪孝敬公婆,帮助公公掌财理家。

1921年张幼仪到英国陪读,和徐志摩度过一段温馨甜蜜的生活,直到才艺双绝的林徽音出现在徐志摩的生活里。

当时医学不发达,堕胎意味着生命风险,但是为了追求林徽音,徐志摩强迫张幼仪堕胎。

张幼仪说:

“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耶。

”徐志摩冷冰冰地说:

“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徐志摩要马上离婚,见张幼仪不答应,便一走了之,将张幼仪一人撇在沙士顿。

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张幼仪给二哥张君励写信求救,来到巴黎,后来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

徐志摩明知张幼仪的去向,却没有理睬。

只是在要办理离婚手续的时候,才找到柏林,逼着她签下了离婚协议。

产后,张幼仪很快从悲痛中振作起来,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

回国后办云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回国后仍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认作寄女),精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

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编起的,为的是让后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

张幼仪与儿子一起在美国幸福生活,活了八十八岁,一九八八年在纽约去世。

徐志摩的冷血寡恩,不尽人道、夫道、父道,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但徐志摩抛弃张幼仪的事迹却成了徐志摩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标榜!

说这是徐志摩反抗“四千年史髅不绝”的“忠孝节义”!

徐志摩与林徽音的父亲林长民在北大读书时就相识。

那时梁启超任司法总长,林长民是教育总长,两人过从甚密。

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入门弟子,常在梁府见到林长民,并与之结成忘年之交。

1921年春,林长民赴英游学,同时送爱女到英国读书。

徐志摩对正值芳年的林徽音一见钟情,林徽音则要求徐志摩先离了婚再来谈他们的情事。

但徐张于1922年3月协议离婚后,林徽音不知何故却悄然随父回国去了,徐志摩成了孤家寡人。

林徽音不久便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相爱,但秉承梁启超之意,没有立刻举行订婚仪式。

梁启超知道徐志摩还在热恋着林徽音,深怕两人重拾旧欢,驳了梁家的面子,同时也怕梁林订婚给弟子以重击,因此他要儿子和林徽音双双赴美读书,学成之后再结婚。

梁老的苦心徐志摩自然不晓,为了追求林徽音,他从英国回到国内,但愿望还是落空了。

1928年梁林在加拿大结婚。

对徐志摩影响甚大的是陆小曼。

小曼聪慧活泼,通外语,会唱歌。

其父陆宝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回国后任赋税司长达20余年。

1920年小曼父母选中英俊的王赓gēng将军为婿。

王赓曾留学于美国西点军校,和艾森豪威尔(后成为美国总统)是同窗之友,就职于北平警察局,后任哈尔滨警察总长。

王赓办事认真负责。

陆小曼生性风流,三天两头到外头游乐。

于是王赓认为陆小曼没有尽到一个妻子的责任,也没有守住妇道人家的本份;陆小曼则认为王赓不够体贴,喝过洋墨水的的人还如此古板。

这时王赓留学美国时的好友,北京大学的同事徐志摩悄悄地介入进来。

陆小曼确实有一些文化素养和灵性,但谈不上造诣,比起同时的女才子差得甚远。

成为王将军夫人后,聪明漂亮加显赫的身世,才成为北京上层社会交际花,也由此认识了徐志摩、刘海粟等社会名流,拜师学画等。

从传统道德讲,徐志摩追求陆小曼,算是对结发妻子不忠,对朋友王赓不义。

然而徐志摩向来是随兴而为、不拘绳墨,一旦“邂逅赏心,相倾怀抱”,就顾不了身外之事了。

陆家和徐家都认为他们是不孝子女,是丑闻,极力阻止。

徐志摩、陆小曼认为:

“真爱不是罪恶,在必需时未尝不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来争取,与烈士殉国、教徒殉道,同是一理。

”徐志摩则向世人宣示:

“我之甘冒世之不韪,乃求良心之安顿,人格之独立。

在茫茫人海中,访我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两人在风气初开的潮流中,受到青年男女的怂恿、喝采,豪气干云地踏上“不思旧姻求新婚”的道路。

于是,一九二六年农历七月七日,徐志摩,陆小曼两人在梁启超的证婚下举办了婚礼。

有意思的是他俩执意请梁任公证婚,任公说必须让他在婚礼上行训斥礼,志摩应允。

大庭广众之下梁任公骂道:

“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

”盛典举罢,徐志摩与陆小曼南下定居上海。

新婚后,两人曾有过一段神仙般的日子,但他们的合欢未能长久。

陆小曼生活挥霍无度,使志摩入不敷出,狼狈不堪。

应老友胡适之邀,徐志摩兼教于北大,赚些外快贴补家用。

他托朋友搞到了一张邮政飞机的免票,常在上海、南京、北京间飞来飞去。

1931年11月19日,因林徽音要在北京协和礼堂为外国使节演讲中国建筑艺术,徐志摩欲前去捧场,结果飞机失事。

死前给志摩沉重一击的是,小曼认识了一个名叫翁瑞午的越剧小生,晚清名臣翁同和的孙子。

翁瑞午是典型的上海小开,家里有钱,自己有闲,会玩、会吃、懂得哄女人。

两个人如胶似漆,整日在烟榻上浑浑噩噩地吸烟。

被上海小报匿名讽刺,让徐志摩大光其火。

徐志摩多次规劝,小曼非但不改,反而大吵大闹。

徐志摩死时,是36岁。

那一年,陆小曼29岁,与翁瑞午自然同居在一起了,但两人不正式结婚。

翁陆两人晚年分裂。

翁另有新欢。

三、一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范读,解决读音及节奏,之后学生代表朗读。

通过刚才的朗读大家对这首诗有了初步的印象,你们觉得诗人做别的康桥美不美?

“美”

2、诗里它描绘的一些形象也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氛围,你觉得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依惜别”“离情别绪”“忧愁”,我们从中可以捕捉到作者淡淡的离愁。

因此,节奏:

轻柔,和谐;语调:

舒缓,低沉。

当然,诗歌反映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理想幻灭的感伤,更有对母校的挚爱、依恋,以及淡淡的离情别绪。

下面请大家带着这种的沉郁离愁的情感,再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四、二读诗歌,缘景明情

1、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

”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也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

全诗共七节,如果每一节是一幅画,你们能给每幅画取一个诗意的名字吗?

作别云彩图;金柳夕照图;青荇招摇图;清潭虹影图;撑篙寻梦图;夏虫沉默图;再别云彩图。

2、那诗人又是如何以画传情的呢?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这7幅图,通过对独特意象和字词的把握,来把握作者情感,体味诗歌主旨。

(1)作别云彩图,再别云彩图

1)这两幅图里均涉及到哪个意象?

那诗人想通过此意象来传达怎样的情感呢?

西天的云彩:

这里的“西天”既可实指西方,西边的天际,暗指位于英国的母校——康桥,又可虚指遥不可及的地方,暗喻理想的失落与梦想的难觅。

而“云彩”一词一般确指美好的愿望与理想,但基于它轻柔而多变的特点,则“美好的理想”也便糅进了些许变幻不定、难以把握的深层意蕴。

这样看来,用“作别西天的云彩”去取代“再别康桥”,意境就开阔得多,情感也丰盈而充沛了许多。

蕴含着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

2)第一幅图中三个“轻轻的”和最后一幅图两个“悄悄的”有何用意?

(1)实写诗人轻轻来到和悄悄离开康桥时的情景,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轻微跳跃的节奏,表面上显得洒脱飘逸,实际上蕴含着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

(2)诗人用与情人缠绵惜别的心情和笔调与康桥道别,(母亲与熟睡的孩子告别,年轻的男子与自己熟睡的恋人告别),他唯恐惊破心中之梦,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依依别离情绪完美地统一地在一起。

(2)金柳夕照图

1)金柳:

诗中诗人将“河畔的金柳”比喻为“夕阳中的新娘”?

(1)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夕阳下柳枝娇柔、婀娜的美好姿态,温润可人,浸透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欢喜和眷恋之情。

(2)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突现了康桥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脸上飞上了红晕,是羞涩的)

(3)“柳”是自古以来诗人在离别时善用的意象,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

白居易“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

”同时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

表达出作者对康桥依依不舍之情。

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

原来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

(据《开河记》记载,隋朝时期,隋炀帝杨广,乘龙舟下扬州看琼花,开凿水渠,就是今天的京杭大运河。

为观赏两岸的自然风光,令两岸的百姓在河道两旁栽花种柳,一来作为绿化之美,二来可以护岸,三来可遮荫纳凉。

为了带动百姓栽花种树的积极性,隋炀帝杨广亲自栽了一棵柳树,并御笔赐之为垂柳,因隋炀帝姓杨,从此以后人们就称垂柳为杨柳,从此柳树也随皇姓了。

(3)青荇招摇图

1)青荇:

诗人用了“招摇”一词。

“招摇”:

常含贬义,这里相当于“逍遥”一义。

用“逍遥”写水草,用拟人的手法写康河的水草随微波起伏飘荡的状态,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

这种“自在逍遥”的安闲,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又更显生动、形象。

同时我们可以理解为“招手摇摆”,水草仿佛在招手致意,打招呼,挽留诗人,显得生动、形象。

“油油”是光润的样子,用它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

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

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

在这样诗情画意中,诗人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说明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热烈的爱恋。

(4)清潭虹影图

1)潭水:

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

杰出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拜伦就在这里绽放理想。

年轻的徐志摩也就在这里成为拜伦思想的追随者和崇拜者。

诗人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潭水粼波闪闪,在灿烂的晚霞的映照下,潭水一片金碧辉煌,就像是头顶上的彩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梦幻感,变成了“彩虹似的梦”。

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

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

康桥的生活、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

这样美丽的梦当然要呵护,要静静地呵护,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

(“彩”是“多种颜色”的意思。

“虹”字中的“工”表示“人工”,引申指“规整彩虹”;“虫”指“龙”;“虫”与“工”结合起来表示“龙吸水”。

彩虹在民间俗称“杠吃水”“龙吸水”,以前的人们认为彩虹会吸干当处的水,所以人们在彩虹来临的时候敲击锅、碗等来“吓走”彩虹。

)(云南昆明、西澳大利亚州)

这清泉暗喻诗人的青春,是诗人的梦想与追求,也沉浸着他康桥生活的美好回忆。

(5)撑篙寻梦图,夏虫沉默图。

1)诗人为什么要“放歌”?

但最终诗人“放歌”了吗?

是什么使得诗人的情感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放歌”就是放声歌唱,因为诗人泛舟寻梦,觅得了“一船星辉”般的回忆,眼前的美景和内心的欢喜幻化成梦一般的境界,达到了喜悦的极点,禁不住想要放歌。

没有,作者突然意识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

而且是悄悄的离去,他的那种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

是离别之情,让昔日车水马龙、夏虫鸣叫的康桥也沉默了。

而“我”更不愿惊扰心爱的康桥,只能默默感伤,悄悄作别。

诗人用欲放即敛的方法,突现了全诗赞颂的“宁静美”,并由景的宁静转为情的宁静,使诗人至深至爱的别离情怀,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浓缩成了古诗中独特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6)作别云彩图

我们中国有很多人,因为喜欢某地,或者刻上“XXX,到此一游。

”或者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回去留做纪念。

可是诗人爱康桥,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什么?

  

明确:

表现作者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

突出作者的洒脱和飘逸。

从作别到不带走,一步一步产生一种离别的美。

不像其他的离别诗那样依依不舍,那样的沉重。

(“陈志成”这个名字,以红色漆料涂鸦的方式,出现在房山怪石山景区的十余处景观石上)

下面我们通过这样的一幅图来对我们所讲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

3、刚刚我们对7幅图做了赏析,我们下面来总结下本首诗歌所营造出来的意境和抒发的情感。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了宁静、清新、飘逸的氛围。

同时,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欣喜和眷念之情。

五、三轮诵读,知人论世

为什么徐志摩对康桥有着无限的欣喜和眷念之情?

1、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康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徐志摩远涉重洋,从美国到英国剑桥大学学习。

在这里,他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贮满诗意的新生活。

他曾动情地说: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

在那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林徽音。

在那里,他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这位大师的影响。

在那里,他与英国伟大的哲学家罗素、文学家狄更斯结为挚友。

所以说,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 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徐志摩是发自心底地喜欢着康桥,眷恋着康桥。

康桥的生活使得徐志摩成为了一名纯理想主义者,追求“爱、美、自由”,在剑桥留学期间,积极追求个性解放的人生理想,追求在中国建立英国似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理想。

但事与愿违,当时的中国,列强割据,军阀混战,百姓涂炭,社会现实如此残酷,不可能实现他的理想,他苦闷彷徨。

康桥夕阳中的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及彩虹,正如诗人自由的理想王国,它给了诗人欣慰、兴奋。

当回到祖国,残酷的现实使他不得不与理想王国做深情告别。

(谈起剑桥大学的诞生,不能不提及牛津大学。

公元1209年,牛津大学的一名学生在练习射箭时误杀了镇上的一名妇女。

这意外事件随即酿成了牛津学生与居民之间的一场流血冲突。

愤怒的居民把牛津大学的数名教授和学生抓起来,进行严刑拷打,其中有3名学生被残忍地吊死。

暴力事件发生后,牛津大学人心惶惶,部分学生、学者悄悄收拾起行装,逃离牛津,来到位于一片辽阔的沼泽地边缘的小镇—剑桥,安顿下来。

 剑桥大学流传着不少关于学生恶作剧的故事。

比较明显的是三一学院正门上方国王亨利八世的那幅雕像。

令人捧腹的是,威严的国王左手托着一个象征王位、顶上带有十字架的金色圆球,右手却举着一根椅子腿。

据说,本来亨利八世右手中握的是一根象征王权的金色节杖。

雕像竣工不久,不知是哪些玩恶作剧的学生,悄悄地爬上去,把节杖抽出来,用现在的这根椅子腿取而代之。

奇怪的是,几百年来,竟然没有任何人去管它。

剑桥人不仅听其自然,而且还津津乐道地不断向新生和游人介绍这个“精彩”的故事。

  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在三一学院读本科期间,也喜欢恶作剧。

三一学院的大庭当中,有一个喷泉池。

拜伦常常不顾禁令,偷偷地跑到那儿游泳。

学院规定学生不准养狗,他便买了一只熊,放到塔楼左边的屋顶室里喂养。

2)离婚与失恋的影响。

他在伦敦大学读书时,认识了16岁的林徽因,在当时被称为"中国第一才女",徐志摩去追求她,但他是结过婚的。

追求时当然遇到阻力,林徽因说:

"我是少女,你是有妇之夫,你得先离婚。

"徐志摩听后觉得很有希望,于是与1922年赴柏林找张幼仪离婚。

浪漫的他认为林徽因是“爱、美、自由”的化身,虽然张幼仪很好,但是没有浪漫气质。

他说:

"我要当中国第一个离婚男人"。

通过很多朋友做张幼仪的工作,最后张幼仪同意了。

离婚后他立刻回到了英国,却发现林徽因已经到美国学建筑学。

可能林徽因的父亲认为徐志摩当女婿不适合。

此刻,老婆没了,恋人没了。

两脚踏空,心悲凉。

六、五轮诵读,吟咏诗韵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

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1、建筑美(形式),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字数相近,错落排列。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2、音乐美

A押韵:

来,彩;娘,漾;摇,草;虹,梦;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

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绘画美

诗的语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词语:

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

巧用动词,流动的画面美:

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

七、总结

《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

八、拓展阅读

《偶然》、《沙扬娜拉》

诗人以日常用语“再见”为题,巧妙地捕捉了生活中最常见的镜头,极为生动地写出了一瞬问的感受。

日本女郎与朋友告别时,娇羞答答,含情脉脉的神态,低头鞠躬、优美动人的冈姿,都得到了十分真切的表现。

诗人把妙龄少女低头道别的羞怯姿态,比作一朵在凉风中摇曳多姿的水莲花。

以花喻人,并不新鲜,但在这里,水莲花洁白素雅的形象同美丽纯真的少女形象,相互映衬,给人以美感。

它以长短相间的诗句(第一、三、五行短旬,二、四行长句),平仄搭配的音节,把一种普通的离别之情,表现得细致入微。

第一、二句节奏轻微起伏;第三、四句“珍重”一词反复运用,并且对立而又统一地创造出“蜜甜的忧愁”,体贴入微,缠绵悱侧;第五句是日本女郎语言的直录,令人有如闻其声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