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四市同城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模拟化学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5781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9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四市同城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四市同城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四市同城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四市同城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四市同城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四市同城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模拟化学试题.docx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四市同城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模拟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四市同城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模拟化学试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四市同城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模拟化学试题.docx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四市同城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模拟化学试题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四市同城【最新】九年级上学期模拟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木条燃烧B.玻璃破碎C.花香四溢D.轮胎爆炸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A.硅B.氧C.铁D.铝

3.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成分搅拌,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A.蔗糖B.食盐C.酒精D.面粉

4.【最新】6月起,北京实施“史上最严”控烟令。

下列图中表示“禁止吸烟”的是()

A.

B.

C.

D.

5.下列化肥中不属于氮肥的是

A.NH4HCO3B.CO(NH2)2C.NaNO3D.NaCl

6.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

取用固体B.

滴加液体C.

点燃酒精灯D.

称量固体

7.从分子的角度解释“湿衣服晾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分子在不断运动B.水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

C.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D.水分子的体积变大

8.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有毒的工业用盐,Na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A.﹣3B.+3C.+4D.+5

9.下列家庭小实验中,没有体现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B.用灼烧的方法鉴别羊毛线和棉线

C.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渍D.用红热铁片区分氮肥和钾肥

10.下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C>B>A

B.当A中混有少量B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

C.将A、B、C的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2℃,溶液中均有固体析出

D.若要将N点的A溶液转变为M点的A溶液,可在恒温条件下采用蒸发溶剂法

11.“关爱生命,拥抱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下列做法科学的是()

A.蒸煮食用霉变大米、花生等B.多吃腌制的食品

C.用地沟油加工食品D.骨头汤煲好后放入加碘食盐调味

12.中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已确定第116号元素Lv的名称为

已知一种

原子的中子数为173,下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质子数为116B.核电荷数为116

C.核外电子数为173D.相对原子质量为289

13.下列有关事实不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的是()

A.银的导电性强于铜B.镁和铝与稀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

C.铜能将银从硝酸银溶液中置换出来D.不能用金属铜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

14.如图所示结构示意图中,属于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是(  )

A.

B.

C.

D.

15.下列为了达到实验目的而进行的实验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洗涤内壁沾有油脂的试管

用大量的水冲洗

B

检验集气瓶中O2是否集满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

C

检测CO中是否混有CO2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D

除去KCl粉末中混有的K2SO4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A.AB.BC.CD.D

16.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

”和“

”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保持不变

C.由大量微粒甲“

”聚集成的物质是单质

D.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种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

1

17.漂白粉在生活生产中有重要的应用.氯气与石灰乳反应制得漂白粉的化学方程式为2Cl2+2Ca(OH)2═Ca(ClO)2+X+2H2O,其中X的化学式是

A.CaOB.CaH2C.Ca(ClO3)2D.CaCl2

18.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完成的是()

A.Fe→CuB.KNO3→NaNO3C.Mg→MgOD.H2SO4→HCl

19.下列各组溶液中,仅用组内物质就能鉴别出来,且均为无色溶液的是

A.NaOH酚酞Na2CO3KCl

B.KClCa(OH)2HClNaNO3

C.FeCl3NaOHMgSO4KNO3

D.KOH稀H2SO4KCl酚酞

20.某无色的溶液中含有的离子如右图所示,其中X可能是

A.Cu2+B.CO32-C.OH-D.Ag+

二、填空题

21.用化学符号填空:

(1)氧元素___________;

(2)3个氢分子___________;(3)2个镁离子___________;(4)五氧化二磷___________;(5)碳酸根离子___________;(6)4个锌原子____________。

22.广西有较长的海岸线,海洋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动力资源等.

(1)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镁时,经历了“海水

氢氧化镁

氯化镁”的转化过程,此过程中将氢氧化镁从海水中分离出来的操作名称是_____.

(2)科学家发观海底埋藏着大量的“可燃冰”,其中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它极易燃烧,是一种未来的新能源.写出甲烷在空气中充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海洋环境的是_____.

A渔民将生活垃圾倒入海中

B沿海居民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海中

C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和提高消除污染的技术水平.

23.以物质类别为横坐标,以化合价为纵坐标,所绘制的图像叫价类图。

下图为硫元素的价类图,根据图像回答:

(1)甲处表示的物质类别为_____________。

(2)C点表示的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3)化合物FeSO4应处于价类图中的____点(填字母序号)。

(4)F点所表示的物质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24.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油锅着火,最好的灭火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防毒面具中使用活性炭,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_____作用。

(3)燃气热水器不能安装在浴室内,原因主要是:

当可燃性气体燃烧不充分时,易生成有毒的____________气体。

(4)理化实验操作考试时,某同学将固体氢氧化钠放到盛有少量水的试管里,手感觉到试管外壁发烫,说明氢氧化钠溶于水___________热量(选填“放出”或“吸收”)。

(5)长城汽车是河北汽车工业的一张名片。

汽车车体钢铁表面涂上各种颜色的油漆除了美观外,最主要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铁及其化合物在生活中有重要的作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为了防止集气瓶破裂,常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工业上常用赤铁矿炼铁,高炉内生成铁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3)把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放入硝酸银溶液中,反应结束后有固体剩余。

则剩余固体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6.化学活动课上,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了一个“水能生火”的魔术(如下图所示),他将包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棉放在石棉网上,向脱脂棉上滴了几滴水,脱脂棉立刻燃烧起来。

通过查阅资料可知,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的产物只有两种,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

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

(1)从燃烧的条件分析可知,过氧化钠(Na2O2)和水发生反应生成了可以支持燃烧的物质_________,反应_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测另一种产物必含的元素是__________。

(3)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27.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分析、结论及解释

(1)测定碱溶液的pH

取两片pH试纸,放在白瓷板上,分别用玻璃棒蘸取稀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再分别滴到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___________比较,读出pH。

若实验过程中,用沾有水的玻璃棒蘸取溶液,则所测得的pH_____(填“>”、“=”或“<”)实际值。

(2)碱和指示剂作用

取两支洁净的试管,分别加入约2mL的稀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再分别加入3滴无色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两支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均变为色。

稀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都呈___________性。

(3)碱和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用排水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然后加入约2mL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推断题

28.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如下反应:

甲+乙

丙+丁。

(1)若甲、丙为化合物,乙、丁为单质,写出一个符合该反应要求的化学方程式____。

(2)若甲、乙、丙、丁均为化合物,且甲溶液呈蓝色,乙为烧碱,则甲的化学式为_____,反应发生时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甲、乙、丙、丁均为化合物,且丙为水,丁为盐,则该反应______(“一定”或“不一定”)是中和反应,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科学探究题

29.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实验室制取CO2及相关性质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1)气体制取.

按如图1所示的制取装置进行实验.

①写出有标号仪器的名称:

a_____,b_____.

②实验室制取CO2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____;

③实验室制取CO2的方法是_____.原因是_____.

(2)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实验室制取CO2的时能否采用排水法收集?

[设计实验]

实验一:

向一个充满CO2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用力摇晃塑料瓶.

可观察到塑料瓶_____.说明CO2能溶于水.

实验二:

先用集气瓶装满一瓶蒸馏水(pH=7.0).然后按如图2所示组装装置并进行实验,再用pH计测定从装置C排到烧杯中的液体的pH.

①装置B中碳酸氢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

②测得烧杯中液体的PH<7.0,说明溶液呈酸性,原因是:

_____.

[实验结论]实验室制取CO2不宜采用排水法收集

[拓展延伸]某同学先先对图乙装置做了以下改进:

将装置C中的部分蒸馏水换成植物油,将烧杯换成量筒(如图3所示).然后利用改进后的装置测定收集到CO2的体积,测得气体的实际体积小于理论值,原因可能是:

①_____;②_____.(合理即可)

六、计算题

30.硫酸铜溶液对过氧化氢的分解有催化作用。

取一定质量8.5%的过氧化氢溶液倒入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15%的硫酸铜溶液,过氧化氢完全分解。

有关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不考虑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请计算:

反应前

反应后

实验

数据

烧杯和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g

硫酸铜溶液的质量/g

烧杯和烧杯中溶液的质量/g

60

3.3

62.5

 

(1)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2)反应后烧杯中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

(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参考答案

1.A

【详解】

A、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

B、玻璃破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花香四溢是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轮胎爆炸是由于压强大造成的,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A。

2.B

【解析】

本题的对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的考查,根据地壳中元素分布图,地壳中元素含量由高到低居前四位的元素依次是氧、硅、铝、铁。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3.D

【分析】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它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只有被分散的物质在水中是可溶的,二者混合后才会形成溶液。

【详解】

A、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B、食盐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C、酒精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D、面粉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正确。

故选D。

4.A

【解析】

可以根据图标表示的意思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

A、是燃着的一根烟被禁止,是禁止吸烟的标志;

B、是节约用水的标志;

C、是可循环使用标志;

D、是有毒品标志。

故选A。

5.D

【解析】

只含有氮磷钾中的一种元素时,含氮元素是氮肥;含有磷元素是磷肥;含有钾元素是钾肥。

同时含有氮磷钾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时为复合肥。

NH4HCO3、CO(NH2)2、NaNO3都含有氮元素,因此都是氮肥;NaCl没有氮、磷、钾的元素,不是肥料。

故选D。

6.D

【详解】

A、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然后试管慢慢竖起使药品缓缓滑入试管底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

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托盘天平使用时应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D。

7.D

【解析】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

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

“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

A、湿衣服晾干,是因为水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空气中去了,故选项说法正确;

B、湿衣服晾干,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水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C、湿衣服晾干的过程中,液体变为气体,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D、湿衣服晾干,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而不是水分子的体积变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睛:

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

“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8.B

【解析】

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设氮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x+(+1)+(-2)×2=0x=+3

故选B

9.C

【解析】

必须经化学变化才能表现的性质叫化学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A.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加肥皂水后,泡沫少、浮渣多的为硬水,反之,为软水,生成浮渣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B.用灼烧的方法鉴别羊毛线和棉线,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线,反之,是毛线,燃烧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C.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渍,因为汽油对油污有溶解作用,是物理变化,符合题意;D.将肥料磨成粉未,取少量放在小铁片上灼烧,若能燃烧,熔化或发白烟为氮肥;若不燃烧,而跳动或有爆裂声,就是钾肥,发生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C

【详解】

A.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C>B>A,正确;

B.因为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故当A中混有少量B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正确;

C.将A、B、C的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2℃,A、B的溶解度减小,有固体析出,C的溶解度增大,变为不饱和溶液,无晶体析出,错误;

D.N点的A溶液是不饱和溶液,M点的A溶液是饱和溶液,若要将N点的A溶液转变为M点的A溶液,即将A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在恒温条件下采用蒸发溶剂法,正确。

故选C。

 

11.D

【解析】

A、从霉变的大米中含有大量的黄曲霉素去分析解答;

B、从腌制的食品含有大量的亚硝酸钠去分析解答;

C、从地沟油”是质量极差、极不卫生,过氧化值、酸价、水分严重超标的非食用油.它含有毒素去分析解答;

D、从人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碘盐中含碘的化合物受热易分解去分析解答。

解:

A、霉变的大米中含有大量的黄曲霉素,黄曲霉素十分耐热,蒸煮不能将其破坏,能损坏人的肝脏,诱发肝癌等症状,故A错误;

B、腌制的食品含有大量的亚硝酸钠,亚硝酸钠与肉、鱼等食品中的胺类发生反应,形成有强致癌作用的亚硝基化合物,故B错误;

C、地沟油”是质量极差、极不卫生,过氧化值、酸价、水分严重超标的非食用油.它含有毒素,流向江河会造成水体营养化,一旦食用,则会破坏白血球和消化道黏膜,引起食物中毒,甚至致癌,故C错误;

D、人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碘盐中含碘的化合物受热易分解,所以骨头汤煲好后放入加碘食盐,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2.C

【分析】

根据在原子中:

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进行解答。

【详解】

A.第116号元素Lv的质子数为116,故A正确;

B.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116,故B正确;

C.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可知核外电子数为116,故C错误;

D.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116+173=289,故D正确。

故选C。

13.A

【解析】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分析:

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置换出酸中的氢元素,且金属的活动性越强,反应速度越快;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解:

A、金属的导电性与金属的活动性无关,故A符合题意;

B、镁和铝都能与盐酸反应,反应时活动性强的镁比活动性弱的铝反应剧烈,故B不符合题意;

C、铜的活动性大于银,因此铜可以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置换出银,故C不符合题意;

D、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铜排在氢的后面,铜与稀硫酸不能反应,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项为:

A。

点睛:

比较金属活动强弱的方法有:

可以通过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以及金属能否与另一金属的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来判断。

14.D

【详解】

A、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核外有1个电子层,为第一周期的原子。

故错误;

B、质子数=核外电子数=5,核外有2个电子层,为第二周期的原子,故错误;

C、质子数=核外电子数=9,核外有2个电子层,为第二周期的原子。

故错误;

D、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6,核外有3个电子层,为第三周期的原子。

故正确。

故选D。

15.C

【详解】

A、油脂不溶于水,因此用水不能除去试管内壁的油脂,该选项方法不正确;

B、氧气密度比空气大,能使燃烧的木条燃烧更剧烈,检验集气瓶中O2是否集满时,不能把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而是应该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处观察,该选项方法不正确;

C、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检测CO中是否混有CO2时,可以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检验,该选项方法正确;

D、氯化钾和硫酸钾都易溶于水,通过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不能除去KCl粉末中混有的K2SO4,该选项方法不正确.

故选:

C.

16.B

【详解】

由微观模型示意图可看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反应物是一种化合物分子和一种单质分子,生成物是一种化合物分子,在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没有变化,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

解:

A、由图示可知,该反应中有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一种化合物,不是置换反应;故A不正确;

B、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保持不变;故B正确;

C、由图示可知,由大量微观甲“

”聚集成的物质是化合物,故C不正确;

D、实际反应的微观变化过程示意图可表示

,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种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为2:

1;故D不正确.

故选B。

点睛:

读懂表示分子构成的模拟图,是解答问题的基础;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单质分子,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化合物分子。

17.D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参加反应的各种原子的个数和种类均不会改变这一原则,可以确定X的化学式为CaCl2。

故选D.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

18.B

【详解】

A.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转化能一步完成,错误;

B.由KNO3转化为NaNO3,假设能反应,对应的是硝酸盐和钾盐,而硝酸盐和钾盐均是可溶性盐,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该反应不能实现,正确;

C.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转化能一步完成,错误;

D.硫酸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转化能一步完成,错误。

19.D

【解析】

试题分析:

A、NaOH的Na2CO3都显碱性,都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故无法鉴别出来,错误,B、虽然Ca(OH)2和HCl会发生中和反应,但没有现象,故无法鉴别出来,错误,C、首先根据溶液颜色,判断出FeCl3(黄色溶液),然后再利用FeCl3与其它的三种溶液反应,能形成红褐色沉淀的为NaOH,然后再利用NaOH其它的2种溶液反应,能形成白色沉淀的为MgSO4,虽然可以鉴别出来,但与溶液均为无色相违背,错误,D、KOH能使酚酞变红,然后利用稀硫酸能与KOH溶液发生中和反应,使变红的溶液褪色,而KCl无现象,故可以鉴别出来,故选D

考点:

溶液的特征颜色,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20.D

【解析】

A.溶液中有Cu2+时,溶液为蓝色,不符合题意;B.CO32-和钙离子不共存,溶液中不可能有碳酸根离子,不符合题意;C.OH-和氢离子不共存,不符合题意;D.Ag+和图示的离子共存,且溶液无色,符合题意。

故选D。

21.O3H22Mg2+P2O5CO32-4Zn

【详解】

(1)元素符号的书写:

一个字母大写,两个字母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故氧元素符号为:

O;

(2)单质的化学式的书写:

在元素符号右下角标上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

化学式前边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

故3个氢分子为:

3H2;

(3)离子符号书写:

元素(或根)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带电荷的数值,数字在左,正负号在右,电荷数为1时,1不写,离子符号前加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

故2个镁离子为:

2Mg2+;

(4)化合物的化学式书写:

显正价的元素其符号写在左边,显负价的写在右边,化合价的绝对值交叉约简,得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数字为1时不写,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

故五氧化二磷为:

P2O5;

(5)碳酸根离子的符号是在原子团符号的右上角标上电荷数,故碳酸根离子符号为:

CO32-;

(6)元素符号的前边加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故4个锌原子为:

4Zn。

22.过滤CH4+2O2

CO2+2H2OC

【详解】

(1)氢氧化镁是不溶性固体,可以使用过滤的方法从海水中分离出来,故填:

过滤;

(2)甲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填:

CH4+2O2

CO2+2H2O;

(3)A.渔民将生活垃圾倒入海中会造成海水污染,错误;

B.沿海居民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海中,会造成海水污染,错误;

C.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和提高消除污染的技术水平,可以保护海洋环境,正确;

故选C.

23.酸SO2HBaCl2+H2SO4=BaSO4↓+2HCl

【详解】

(1)含硫的物质类别有氢化物、单质、氧化物、酸、盐等,因此甲处表示的物质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