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2单元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4803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2单元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春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2单元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春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2单元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春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2单元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春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2单元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2单元教学反思.docx

《春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2单元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2单元教学反思.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2单元教学反思.docx

春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2单元教学反思

2.2面积和面积单位

(二)

⏹教学反思

面积单位的教学对学生而言并不完全“陌生”,一是反映在学生的认知经验上,部分学生已经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了解到一些关于面积单位的知识,比如他们知道买房子时要用到面积单位;二是反映在知识的逻辑顺序上,面积单位是在长度单位的基础上产生的,这就为自主学习面积单位提供了可能。

基于这些思考,课堂教学中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已知经验和已知数学认知这两条线,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合理确定教学起点、合理实施教学过程。

探究面积单位时,步步深入的质疑引导学生逐渐迈入数学思考的殿堂,生活与数学之间的桥梁巧妙地建构了起来。

“知道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含义和实际大小”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例子进行丰富感知,又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例子进行操作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地积累有关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在“建构1平方厘米”的环节中,教师又紧扣住数学知识的联系,以结构化的眼光构建教学框架。

先在黑板上动态演示——出示一条1厘米长的边,标明长度1厘米,按照顺时针方向勾画出完整的正方形,然后再揭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这样的直观演示过程,既巧妙沟通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之间的联系,又暗示了两者的区别。

总之,本课能够在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合理设计教学环节之后,基于儿童立场,对教学细节精雕细琢,在朴素中演绎了精彩,在自然中走向了深刻。

2.3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与运用

⏹教学反思

无任务的学习是枯燥和乏味的,也是最容易遗忘的,三年级的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并行,好胜心强,意义记忆得到发展,识记的内容持久性增强,有意注意水平提高,介于此,本课时的教学,创设了情境,设置了疑问,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以疑激趣,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亲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变被动输入为主动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一、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本节课围绕引导学生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经历了“实验——猜想——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

即先引导学生尝试求出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逐步形成猜想;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拼各种长方形进行验证,逐步归纳出了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最后再通过“试一试”活动发现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这种“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二、多次运用小组合作,提高小组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

要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我在这堂课中,多次运用小组合作。

第一次是在学生尝试求出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有的学生独立尝试,有的学生同桌合作)。

第二次是在拼各种长方形来验证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进行了小组合作。

第三次是在对实验形成的表格进行的小组讨论,讨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是不是正确时开展的…

2.4用一个给定图形的面积来估计其他图形的面积

⏹教学反思

用一个给定图形的面积来估计其他图形的面积是学生学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后进行一次综合实践活动。

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很有用,并重视让学生进行体验,感觉数学就在身边、就在他们的生活中。

怎样用一个给定图形的面积来估计其他图形的面积是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在此过程中,学生运用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

进一步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效地促进了师生的发展。

2.5面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反思

面积单位的转换是学生在学习了面积单位和面积单位进率之后的一种实践应用的学习,它要求学生能够体会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比较熟练地运用进率进行面积单位的简单换算。

本节课的收获:

1.体现数学学习的实际意义。

充分体现现实问题的需要,使学生理解学习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

当小面积单位不适合描述操场、学校甚至更大的面积的时候,又使学生理解需要引入大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只有赋予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学生才会觉得数学是有用、有生命的!

2.创设充分动手操作平台,使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变得直观,使的面积单位表象变得明朗具体,从而使以后学习平方千米也有了想像的依据。

活动使得学生的感知是最深刻的。

3.学生完全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体会像1平方米包含100个1平方分米这样的换算关系,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认真探究,活泼向上、个性张扬,正是新课程提倡的教学理念。

4.教师不直接告知进率或不直接引导学生进行虚拟地想像,而让活动占据课堂的主要时间,是根据小学生易于接受直观性强的事物而抽象能力又比较差的年龄特点安排的。

脱离活动的想像或者是计算都是抽象的、不直观的,其感知也是模糊的、浅薄的;要建立比较具体的数学概念――面积概念,就一定少不了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在活动中感知才是最深刻的。

2.6.1问题解决

⏹教学反思

在现今的数学教材中,每一重要知识章节都安排了相关的解决问题,所涉及的问题和生活息息相关。

在学习了面积的意义,面积单位及换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后,如何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呢?

在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主题明确

  在导入阶段,通过动手画长方形、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与谁有关系的基础上引出课题,解决和面积有关的问题。

二、培养学生能力

1.读题的能力

  学生读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

在这节课的两个问题中,我都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信息和所求的问题,这就促使学生寻找信息中的相互关系,自觉地去思考。

2.把握问题关键的能力

  这节课解决的两个问题各有侧重,问题一学生要明白总产量=单产量×数量,在这里的数量是指甘蔗地的面积数。

为解决这个难点,我启发学生在图上用一个小方格表示一平方米收的甘蔗数,整块甘蔗田有多少个小方格,就有多少个7千克,所以要先算面积数。

问题二重点是培养学生发现图中各条线段的相互关系,通过一系列操作探究活动,这对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从整体上把握图形的特点有很大帮助。

3.培养学生分析表达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要求每个学生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先算什么,然后算什么。

要求学生思路清楚,语言流畅。

⏹教学资料包

教学精彩片段

探究组合图形中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师:

先读下面的草坪示意图(课件出示),说说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生1:

①②③④号线段都是长方形草坪的宽,所以它们的长度是相等的。

生2:

小路左面的草坪是正方形,因为①③④号线段相等,所以正方形草坪的边长是7米。

生3:

长方形草坪的长是20米减起正方形草坪的边长,再减去小路的宽,那应该是20-7-2=11(米)

师:

说的非常棒,看下面的示意图,说说长方形草坪的宽、小路的宽和正方形草坪的边长之间的确存在着这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

组合图形中基本图形之间的长和宽以及与组合图形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告知。

这些关系的探讨,要经过观察、分析、思考等系列内在思维活动以及生生之间的交流,在生生互相点拨、启发中学会自己去发现去总结。

教学资源

1.下面是一儿童游乐场示意图,老师已经量好了每条边的长度,你能算出这个游乐场的面积吗?

思路分析:

在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可以采用割补法,通过分割成几个基本图形后再求出面积或者是补成一个基本图形后再求出面积。

解答:

方法一:

3×2+8×3=6+24=30(平方米)

方法二:

3×5+5×3=15+15=30(平方米)

方法二:

5×8-5×2=40-10=30(平方米)

答:

这个儿童游乐场的面积是30平方米。

 

例2:

一个酒店的大厅长20米,宽12米,中间留出宽1米,长20米的通道,在大厅里每4平方米放一个沙发,问一共需放沙发多少张?

思路分析:

通道处不放置沙发,所以先求出放置沙发的面积后,再求出可以放沙发的张数。

解答:

20×(12-1)=220(平方米)

220÷4=55(张)

答:

一共需要放55张沙发。

 

说课设计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问题解决》是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中的内容。

问题是本学期的学习重点和难点,也是以后学习多种组合图形面积的基础,教学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相关内容,形成了一定的面积观念。

本课教材安排了2个例题,例1是以图画形式反映土地面积与产量的问题,在求甘蔗产量的现实情境中,把面积计算公式运用到了实际的生活中,复习巩固,学以致用。

例2中教材呈现学生常见的情景――草坪和小路,结合求草坪的面积,进一步深化了面积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通过这两幅情景图,让学生明确在生活中许多地方都要用到面积的计算,并学会整体把握,从实用性上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2)学情分析

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计算单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

将长方形、正方形融为一图计算某些部分的面积,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识图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提高面积知识的应用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堂课不追求教学内容的数量,只追求教学内容的质量。

(3)教学目标

《新课标》突出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倡导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

我根据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b.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合作交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如面积的认识,求单一、规则的图形面积)为背景,经历求生活中事物面积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3)情感与态度

a.体验合作学习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b.尝试克服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培养认真思考的品质,体验成功的乐趣。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提高识图能力,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发展创造性思维。

(5)教法、学法

教法: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情景创设法和引导探究法、发现法、讨论交流法和小组合作法,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采用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法:

根据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及目标,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与媒体动画结合、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结合、集体交流与教师评析结合。

这些方法的运用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

(6)说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上课时,我开门见山地用问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能在练习本上画一个长15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吗?

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画图,最后说说画图时应注意什么。

2.教学例1:

总产量、单产量和面积关系

此例题结合实际生活,从特殊语句“每平方米收甘蔗7千克”入手分析,让学生理解其生活意义,并引出了“单产量”这一数学概念,接着继续思考: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经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汇报得出:

求一共收多少千克甘蔗,需要先求出这块甘蔗地的面积15×8=120(平方米)。

结合“每平方米收甘蔗7千克”,求这块地的产量就是求120个7是多少,列式为7×120=840(千克),即每平方米的产量×甘蔗地的面积=总产量。

进而抽象关系式: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在理解“单产量×数量=总产量”时,还用1厘米代表1米,在练习本上画出甘蔗地的示意图(如下图),最后进行规范解答并回顾反思说出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2.教学例2:

将长方形、正方形融为一图计算某些部分的面积

此例题结合图形面积与生活实际来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草坪的面积。

其中正方形草坪的边长就是长方形的宽,长方形草坪的长就是20-7-2的差。

教学时,对于正方形的草坪、小路和长方形草坪这些基本图形与把这些基本图形融为一大长方形后,每个基本图形的长、宽或边长之间关系的探讨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对于正方形草坪的边长,教学时以课件出示下图,让学生说说①②③④号线段的长度有怎样的关系?

你还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活动中得出①②③④号线段都是长方形草坪的宽,所以它们的长度是相等的。

所以正方形草坪的边长是7米。

(2)对于长方形草坪的长,教学时出示下面的课件,让学生说说长方形草坪的长、小路的宽和正方形草坪的边长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在观察、质疑、交流、思考中,学生得出:

正方形草坪的宽+小路的宽+长方形草坪的长=20米、20米-正方形草坪的边长-小路的宽=长方形草坪的长,从而求出长方形草坪的面积。

3.巩固应用

完成教材40页“课堂活动”,让学生在量一量、算一算‘剪一剪、算一算活动中体会数量关系以及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4.归纳总结

各位同学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表现和所得的收获,然后说给大家听。

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学习的快乐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5.说板书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我在设计板书时遵循了板书简洁,内容清晰,重难点突出,解题方法一目了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资料链接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转化是指把一个数学问题变更为一类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原问题得以解决的一种策略。

所以,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转化的手段和具体方法是多样而灵活的,既与实际问题的内容和特点有关,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

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具体方法。

通常是把新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能够解决的问题,把非常规的问题转化成常规的问题等,但要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由于转化的手段和具体方法是多样而灵活的,既与实际问题的内容和特点有关,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

策略不能直接从外部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体验获得。

体验是心理活动,是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获得的意识与感受。

教师优化教学反思的对策

要解决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明确教学反思的内涵。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

教学反思,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活动。

第一、要提高思想认识,勤于反思。

新课程本身的发展需要教学反思。

教师是改革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新课程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等过程中来,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反思,以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

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育者的观念。

教育观念正确与否是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

教师不仅要有反思意识,还要经常性地认真总结经验,把自己在课堂中的一些想法、做法、体会、感受等用反思日记或问题单等形式及时记录下来,以便于今后对比、分析、总结。

第二,横向反思和比较法,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

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性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并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我。

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教师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以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第三,个体反思和总结反思。

①“课后思”:

一堂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②“周后思”或“单元思”:

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进行反思,以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③“月后思”:

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④“期中思”:

即通过期中质量分析进行反思,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

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家长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针对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效果进行宏观反思。

第四,集体反思和对话法,集体反思是指几个同事一起观察自己、对方的教学实践,并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

这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

 

2.6.2问题解决练习课

⏹教学反思

这节课着力创设一定思考空间、目的明确、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逼”着学生从自身的数学知识储备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去发现、去领悟解决面积问题的知识体系。

在充分考虑到全课完整、有序的前提下,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究、发现、体验。

在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凭着自己的理解来解决问题,把数量关系的理解放在生活实际这一大背景中去感悟,给分析数量关系的培养留有一席之地。

同时,有意设置了学生平时容易忽略和犯糊涂的错误资源,及时捕捉课堂信息,并适时的放大,生长出比知识本身更具再生力的因素,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具有新价值的东西,让学生在辨别所给的信息和问题是否科学、适用时,也优化了自我的判断方法。

在练习过程中,还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思维,使得思维走向深刻,充满理性。

2.7整理与复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先让学生在头脑里形成知识结构,然后系统地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最后在巩固应用中培养学生整体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引导学生主动地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课堂上先从问题“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这一单元的学习,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让学生全面回忆关于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的主要知识点,以此为知识结构的概括提供材料。

再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给知识分类,整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通过板书勾画所概括的知识结果,以此帮助学生在头脑里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2.渗透数学方法

    数学教学应该使学生建立起正确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学会使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事例中看出数量关系的能力。

而这一节课是一节复习整理课,基于这一数学理念,渗透数学方法就要从学生初步学习梳理知识方法开始。

学生在讨论学习后,系统性地梳理知识,使知识网络化,板块化,最后再是知识的巩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不是单纯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要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思考,以便发挥其潜在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核心问题,所以掌握巩固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是复习课的最终目的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应用,通过应用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深层地,真正的理解,提高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2.1面积和面积单位

(一)

⏹教学反思

 面积的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

建立面积概念,是学生的思维从一维空间到二维空间的拓展和飞跃。

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带领学生对比、体验、操作、感悟,进而抽象概括形成对面积的初步认识。

1.强调对比

帮助学生寻找已有的认知起点,在对“线”与“面”的认识之间架设桥梁,知道长度与面积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结构关系,在要素构成上具有逻辑关系。

2.注重体验

体验感受。

通过对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的面的认识、大小比较揭示面积概念,把面积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面积的理解。

课堂上创设丰富的实践活动的机会,探索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面积大小,为学生创设了从事数学学习活动和交流的空间,学生通过大量的观察,对教师提供的丰富素材的本质属性加以分析、提炼和抽象,主动经历“材料归纳——辨析比较——提炼抽象”的面积概念形成过程。

 3.操作探究。

对抽象概念的认识,必须在大量观察中获得直观感知,在反复操作中获取丰富表象和体验。

本节课在充分操作、课件演示以及小组学习材料的使用探索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的看看、摸摸、比比、想想、说说等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深刻体会、感悟面积的意义,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