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34523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docx

《2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docx

2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教材教法专业知识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贯串始终的一条主线是:

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

二、品德与生活基本理念

(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三)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四)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

三、品德与生活设计思路

(一)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位置

(二)课程结构框架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并据此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指标。

三条轴线是:

◆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

四个方面是:

◆ 健康、安全地生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了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

四条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分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自信、诚实、求上进。

(二)行为与习惯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三)知识与技能

◆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

(四)过程与方法

◆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三、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是本课程的总目标。

这个总目标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由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根本性质决定的。

总目标作为一个结构体,具体从三个方面加以了规定:

(1)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2)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3)成为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上述三个方面,整合成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总目标,体现了旨在促进儿童人格整体发展的时代要求。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内容标准:

(目的要求)

1、健康、安全地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劳动习惯

2、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

4、愉快、开朗积极向上

5、诚实友爱

6、遵守社会规范

7、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8、有创造的愿望和乐趣

9、动手、动脑

10、养成探究的习惯,学习探究的方法

11、获得知识、积累经验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总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

分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教师的角色和任务

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三)教学活动指导的注意点

·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

活动教案和活动指导应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

·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

·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教学活动

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本课程的活动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以“内容标准”中的某一内容或几个内容的融合为主题,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将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

本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

(教学方法)

1.讨论2.资料调查3.现场调查4.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

5.操作性、实践性活动6.教学游戏7.参观访问8.欣赏

9.练习10.讲故事

教学方法

不同类型的品德与社会课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以爱、珍爱生命、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品社课,可以采用故事喻理法、情境渲染法、讨论研究法、活动法,角色体验法,参观访问法、社会调查,讨论法,运用多媒体激发情感 ,社会实践法,榜样力量法,等教学方法。

二、评价建议

本课程的评价目的是:

·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

·促进课程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提高专业能力。

(二)评价方法

本课程的评价主要采用的方法有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作品分析等。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本课程的资源

·学校中常用的如教科书、教师指导书、音像材料、互联网;其他学科、班级或学校活动;儿童的经验、兴趣;老师和同伴等;

·儿童家庭、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文化教育机构;文化活动、节日;与儿童相关的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们等。

·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山川、自然现象等。

教材编写建议

(一)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

本课程教材的编写应充分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

(二)教材编写原则

1.思想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现实性原则

4.综合性原则5.活动性原则

上课的基本步骤我国学者依据国内外众多研究和主张,将上课分为启动、导入、展开、调整和结束五个环节。

主题二课的结构和类型

话题一课的类型

课堂教学有很多类型,如新授课、联系课、复习课、讲评课、欣赏课、综合课、试验课、实践课、活动课等。

话题二课的结构

的结构的一般组成部分是:

组织上课,检查,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综合课的结构。

:

①组织上课。

②检查复习。

③讲授新教材。

合④巩固新教材。

⑤布置独立作业

传授新知识的课,它的一般结构是:

①组织上课;②检查复习,为传授新知识作准备;③提出上课的目的、内容、要求;④讲授新教材;⑤概括内容要点,检查、巩固所学的知识;⑥布置课外作业。

巩固知识的课的一般结构是:

①组织上课;②提出复习的目的和要求;③进行复习与综合练习;④总结;⑤布置课外作业。

培养技能的课,它的一般结构是:

①组织上课;②提出训练的目的与要求;③复习与培养技能有关的知识,教师做示范;④学生进行练习或操作;⑤总结;⑥布置作业。

检查知识的课的一般结构是:

①组织上课,检查上课的准备情况;②提出测验的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③说明测验问题;④测验;⑤当堂或专门用一节课作测验分析、评价。

 

一、生活体验式课堂教学策略

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

1.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学习目标:

让学生对所关注的问题获得直观印象和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感悟道德认识。

操作要领:

课前,教师根据主题的特点,引导或指导学生进行现场调查、收集资料、参观访问、实地观察等一系列体验活动;也可鼓励学生把即将要学的内容与家长进行讨论。

2.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1)引入话题,唤醒生活。

学习目标:

让学生迅速进入情感状态,形成认知,产生情感。

操作要领: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正在进行着的现实生活,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引发学生的体验。

(2)合作学习,体验生活。

学习目标:

通过活动,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操作要领:

教师利用学生课前活动的收获,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通过游戏、表演、讨论、交流等形式,体验生活,感悟道德。

(3)深化感悟,引导生活。

学习目标:

引领学生运用道德认知讨论辨析道德行为,强化道德体验,深化道德情感。

操作要领:

教师在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讨论、辨析、反思、评价等方式来丰富获得的情感体验,强化道德认识。

3、课后践行,内化感悟

学习目标:

通过课后实践不断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操作要领:

课后加强实践活动,把活动延伸到学校、家庭、社区,去深入体验,重构新的生活,实现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二、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策略

以生活为基础以探究为主线

1.课前初探

学习目标:

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对主题进行初步探究,并提出困惑。

操作要领:

在课前,学生围绕主题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协助学生确定探究目标,帮助学生制订探究方案,并适当指导探究方法。

学生根据方案或自主或协作实施探究活动,获取一定的信息,为上课做好充分准备。

2.课中深究

(1)汇报展示,合作探究

学习目标:

通过展示“课前初探”的收获和困惑,以及对困惑的探究,丰富学生的认识。

操作要领:

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后,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汇报展示“课前初探”的收获和困惑。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对课前的困惑、问题进行探究。

(2)感悟深化,提升认识

学习目标:

通过反思与评价,深化和提升学生的认识。

操作要领:

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的情况,引导学生简要进行归纳、概括探究要点,在反思、评价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探究,深化和提升学生的认识。

(3)生成问题,拓展延伸

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在收获的基础上进行质疑,引发新的问题,产生新的探究兴趣。

操作要领:

教师引导学生对前面的探究进行简要回顾,对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主动性予以肯定。

在此基础上,创设新的情境,引发学生生成新的问题,引领学生将探究实践拓展延伸至课外。

3.课后实践

学习目标:

结合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更深入的实践,进一步验证形成的观点。

操作要领:

课后,引导学生根据生成的新问题制订新的探究方案,进行更深入的实践,进一步验证形成的观点,进一步关注社会生活,锻炼才干和意志。

小学品德与社会“品德与规则教育”课堂教学策略本教学策略共分三步:

课前初探、课中深究、课后践行。

其中“课中深究”又分三步:

创设情景,引入规则;模拟生活,体验规则;拓展提升,内化规则。

小学品德与生活健康、安全地生活教学策略本教学策略共分三步,即课前体验、课中深化、课后践行,其中课中深化又分三步:

引入话题,唤醒生活;合作交流,体验生活;深化认识,回归生活。

小学品德与社会地理与环境教学策略本教学策略共分三步,即课前初探、课中深究、课后发展,其中课中深究又分为三步:

创设情境,触摸地理;合作探究,走进地理;回顾拓展,胸怀地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