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第17讲 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4209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62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单元第17讲 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第七单元第17讲 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七单元第17讲 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第七单元第17讲 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第七单元第17讲 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单元第17讲 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docx

《第七单元第17讲 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单元第17讲 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单元第17讲 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docx

第七单元第17讲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第17讲 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基础题

自查基础

1.(2018·海南卷)下列属于内环境的是(  )。

A.淋巴管内的液体      B.输尿管内的液体

C.汗腺导管内的液体D.消化管内的液体

【解析】输尿管内的液体、汗腺导管内的液体、消化管内的液体对细胞而言均属于外界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淋巴管内的液体属于内环境,A正确。

【答案】A

2.(2018·浙江卷)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

B.血管中的药物需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

C.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肿胀

D.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等

【解析】心肌细胞的有氧呼吸不断产生CO2,使其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其生活的内环境,A错误;血管中的药物需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再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B正确;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水分由血浆进入组织液中的量增多,引起人体组织水肿,C正确;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等,D正确。

【答案】A

3.(2017·全国Ⅲ卷)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解析】由于人体血浆的无机盐浓度是0.9%,所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机体血浆渗透压大小基本不变,但正常情况下,由于水盐代谢平衡的调节作用,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答案】C

4.(2016·全国Ⅲ卷)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

B.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的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D.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解析】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可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量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可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量减少,A正确。

肾小管是通过被动运输吸收水分的,B错误。

摄盐过多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机体在大脑皮层产生渴感,可通过增加饮水量来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C正确。

饮水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量减少,导致尿生成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D正确。

【答案】B

5.(2015·全国Ⅰ卷)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解析】输入动物静脉中的NaCl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细胞,A正确;处于稳态的动物体内Na+的分布状况是细胞内液中含量少,细胞外液中含量多,故Na+只有少部分进入细胞内液,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外液中,C、D错误;细胞外液的增加量大于细胞内液的增加量,B错误。

【答案】A

6.(2014·全国Ⅰ卷)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解析】机体通过各项调节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A正确;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依赖于内环境的稳态,B正确;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静息电位的产生与细胞内外Na+的浓度差和K+的浓度差有关,因此,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C正确;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而不是在内环境中,D错误。

【答案】D

7.(2018·全国Ⅰ卷)为探究不同因素对尿量的影响,某同学用麻醉后的实验兔进行不同的实验,实验内容如下:

a.记录实验兔的尿量(单位:

滴/分钟)。

b.耳缘静脉注射垂体提取液0.5mL,记录尿量。

c.待尿量恢复后,耳缘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15mL,记录尿量。

取尿液做尿糖定性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发现,与a相比,b处理后实验兔尿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2)c处理后,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会升高,实验兔的尿量会    。

取尿液加入斐林试剂做尿糖定性实验出现砖红色,说明尿液中含有    。

 

(3)若某实验兔出现腹泻、尿量减少现象,导致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了存在于    的渗透压感受器,从而引起尿量减少。

 

【解析】

(1)b中注射的是垂体提取液,垂体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导致b处理后实验兔尿量减少。

(2)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15mL,会使血浆的葡萄糖浓度高于正常血糖水平,过多的葡萄糖会随尿液排出体外,导致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升高,同时会带走大量的水分,使得尿量增加。

斐林试剂可与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取尿液加入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做尿糖定性实验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尿液中含有葡萄糖。

(3)实验兔出现腹泻会导致大量的水和无机盐丢失,使得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使抗利尿激素合成和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引起尿量减少。

【答案】

(1)垂体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促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2)增加 葡萄糖 (3)下丘脑

8.(2017·全国Ⅰ卷)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

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    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    ,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    。

 

(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

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               。

 

【解析】

(1)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相对而言组织液的渗透压较高,因此水分由血浆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相对而言血浆渗透压较高,则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增多,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答案】

(1)血浆 

(2)增加 降低 (3)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综合题

挑战综合

1.(2017·江苏卷)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

B.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

C.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

D.肾小管细胞和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

【点拨】本题考查血糖调节、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和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和水平衡调节的具体过程,掌握免疫细胞的类型及功能。

饥饿时,肝脏中的肝糖原会分解补充血糖。

【解析】浆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A错误;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肝糖原会分解补充血糖,因此血糖浓度会升高,B正确;寒冷环境下外界温度与体温相差较大,其散热量多于炎热环境下体温的散热量,C错误;只有肾小管和集合管上有抗利尿激素的受体,因此只有肾小管细胞和集合管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D错误。

【答案】B

2.(2016·江苏卷)下图表示正常人分别快速饮用1L清水、1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和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情况。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c表示饮用1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的变化

B.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循环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

C.曲线d表示饮用1L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的变化

D.饮用大量清水后垂体合成和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

【点拨】本题以曲线图为载体,考查水盐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可根据水盐平衡调节过程相关知识解题。

【解析】正常人快速饮用1L清水后排尿量先增加再减少,血浆渗透压先降低再恢复正常,分别对应曲线A和C;正常人快速饮用1L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基本不变,排尿量稍微增加,分别对应曲线B和D,A、C错误;由于生理盐水和血浆的渗透压近似相等,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循环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B正确;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D错误。

【答案】B

3.(2018·江苏卷)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

下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激素甲的名称是        ,激素乙通过    的途径作用于甲状腺。

 

(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有助于体温            。

综合图解分析,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        。

 

(3)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    (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散热量。

此阶段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       ,从而减少尿量。

 

(4)体温下降期,机体增加散热的途径有        。

 

(5)体温上升期,人体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易引发慢性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

请解释血压升高的可能原因:

                  。

 

【点拨】机体稳态调节过程中下丘脑的功能有:

①作为感受器,如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机体渗透压升降,维持水分代谢平衡;②传导,如下丘脑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使人产生渴感;③作为效应器具有分泌功能,水盐平衡过程中,可分泌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体温调节过程中,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④作为神经中枢,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和血糖调节中枢等。

【解析】

(1)通过分析可知,图中激素甲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乙表示垂体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其中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的发育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战栗有助于体温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调定点;体温上升期人体会增加产热量,图中增加产热的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3)高温持续期,人体温度维持相对稳定,因此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进而减少尿量。

(4)体温下降期,机体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以增加散热量,还可以通过汗腺分泌增加以增加散热量。

(5)体温上升期,由于心脏血液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人体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因此易引发慢性心血管疾病。

【答案】

(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体液运输 

(2)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调定点(上升到38.5℃)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3)等于 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重吸收水量增加)

(4)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5)心脏血液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

4.(2017·全国Ⅲ卷)为研究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某同学将禁食一段时间的实验小鼠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B、C、D三组均腹腔注射等量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B、C、D三组出现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而A组未出现这些症状。

回答下列问题:

(1)B、C、D三组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是                。

 

(2)B、C、D三组出现上述症状后进行第二次注射,给B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为尽快缓解上述症状给C组注射某种激素、给D组注射某种营养物质。

那么C组注射的激素是        ,D组注射的营养物质是    。

 

(3)第二次注射后,C、D两组的症状得到缓解,缓解的机理分别是                                             。

 

【点拨】胰岛素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能降低血糖浓度。

它的生理作用一方面是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物质,另一方面是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

【解析】由于胰岛素是降血糖激素,能使血糖浓度降低,所以B、C、D三组小鼠在腹腔注射等量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体内血糖浓度明显降低,从而出现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糖类、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使血糖浓度升高,所以C组注射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D组注射的营养物质是葡萄糖,直接补充血糖,使体内血糖浓度升高。

第二次注射后,C、D两组的症状得到缓解,缓解的机理分别是C组:

胰高血糖素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糖类、促进肝糖原的分解;D组:

注射葡萄糖,使体内血糖升高。

【答案】

(1)体内血糖含量下降 

(2)胰高血糖素 葡萄糖 (3)C组:

胰高血糖素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糖类、促进肝糖原的分解;D组:

注射葡萄糖,使体内血糖升高

命题调研

 

高频考点

1.内环境的组成与稳态;2.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3.血糖调节。

命题特征

近几年全国卷命题中,非选择题居多,通过图文综合分析考查。

备考启示

1.理解内环境的概念及其他相关成分、结构之间的关系(细胞外液、内环境、组织液、淋巴、血浆、细胞内液、细胞液、血清、血液、血浆蛋白、血红蛋白、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等)。

2.理解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等原理和过程(图解过程)。

 

考点一

内环境的组成与稳态

 

一、内环境的组成

1.内环境的组成与功能

(1)体液与内环境

(2)内环境的功能:

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3)不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细胞名称

所处内环境

组织细胞

 组织液  

毛细血管壁细胞

 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淋巴、组织液  

血细胞

 血浆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淋巴、血浆  

  2.内环境三种成分的转化

(1)转化关系

(2)转化异常——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

二、内环境的成分

1.血浆的成分

含量

约90%

7%~9%

约1%

其余

物质

 水  

 蛋白质  

无机盐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

质、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特点

 蛋白质 含量明显高于组织液和淋巴中的含量 

 

  2.组织液与淋巴的成分: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

三、内环境(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1)概念:

溶液中 溶质微粒 对水的吸引力。

 

(2)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 无机盐、蛋白质 的含量有关。

 

(3)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 Na+和Cl- 。

 

2.酸碱度(pH)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pH为 7.35~7.45 。

血浆pH之所以保持稳定,与HC

、HP

等离子有关。

 

3.人体温度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37℃ 左右。

 

四、内环境的稳态

1.稳态的实质:

内环境的 化学成分 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稳态基础:

 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

 

3.稳态调节机制:

目前普遍认为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 有一定限度的 。

 

6.稳态遭到破坏的原因:

(1)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

(2)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

  内环境组成、理化性质及调节中的两个“三”

1.内环境三类组成

2.内环境三项理化性质

(1)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2)酸碱度(pH为7.35~7.45):

血浆的pH主要通过缓冲物质(如NaHCO3/H2CO3和Na2HPO4/NaH2PO4)来实现调节。

(3)温度:

37℃左右。

对点练

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能影响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B.组织液中的物质大部分进入血浆,少部分渗入淋巴

C.内环境稳态受到破坏,细胞内各种代谢活动都会减慢

D.淋巴细胞既存在于血浆中,也存在于淋巴液中

【解析】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组织细胞在代谢过程中,需从细胞外液中吸收营养物质,并将代谢产物排到细胞外液中,因此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能影响细胞外液的渗透压,A正确;组织液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少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渗入淋巴,B正确;内环境稳态的实质:

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可见,内环境稳态受到破坏,细胞内各种代谢活动不一定都会减慢,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因其内环境中的甲状腺激素高于正常水平而导致细胞代谢增强,C错误;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浆和淋巴结中,D正确。

【答案】C

下列关于人体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消化道中的营养物质经内环境进入肌细胞

B.尿素在排泄系统中被重新吸收进入血液

C.肝细胞通过细胞膜直接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

D.经呼吸系统进入血液的氧气与血浆蛋白结合并运输

【解析】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消化道中的营养物质先进入血浆或淋巴,再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肌细胞等组织细胞,A正确;原尿中的尿素只有极少数部分被重新吸收进入血液,B错误;肝细胞存在于组织液中,通过细胞膜直接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C错误;经呼吸系统进入血液的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并运输,D错误。

【答案】A

考点二

血糖平衡及调节

 

一、血糖平衡及调节

1.血糖的含义:

血浆中的葡萄糖。

2.血糖的平衡

  

3.与血糖平衡有关的三种激素

名称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

分泌

器官

 胰岛B细胞  

 胰岛A细胞  

 肾上腺  

作用

部位

肝脏、肌肉等

肝脏

肝脏

作用

方向

增加血糖去路、

减少血糖来源

增加血糖来源

增加血糖来源

作用

结果

 降低 血糖 

 升高 血糖 

升高血糖

联系

Ⅰ.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拮抗作用使血糖含量维持相对稳定;

Ⅱ.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具有 协同 作用,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4.血糖平衡调节——神经—体液调节

(1)影响胰岛素分泌的因素

A.血糖浓度——高浓度,即a途径;

B.神经调节——下丘脑传出神经,即b途径;

C.胰高血糖素,即c途径。

(2)影响胰高血糖素分泌的因素

A.血糖浓度——低浓度,即f途径;

B.神经调节——下丘脑传出神经,即e途径;

C.胰岛素,即d途径。

二、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及其治疗

1.Ⅰ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胰岛B 细胞受到破坏或免疫损伤导致的胰岛素缺乏。

 

2.Ⅱ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机体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可能与细胞膜上 胰岛素受体 受损有关),而血液中的胰岛素降低并不明显。

 

3.症状:

“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少)。

4.危害:

往往引起多种并发症。

5.治疗:

控制饮食与药物治疗相结合。

  血糖调节的方式既有体液调节,也有神经调节;引起胰岛素分泌的因素有血糖含量升高、有关神经兴奋及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等。

调节血糖的激素有多种,但降低血糖的激素只有一种——胰岛素。

糖尿病有两种类型:

一种为胰岛B细胞受损,引起胰岛素分泌不足;另一种为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受损,引起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对点练

下列有关血糖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肌糖原水解为葡萄糖

B.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糖能被细胞充分利用

C.下丘脑可分泌相关激素来调节胰岛的分泌活动

D.神经递质可作为信息分子参与血糖调节

【解析】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水解为葡萄糖,一般情况下,肌糖原不能水解为葡萄糖,A错误;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储存和利用,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受体受损,机体无法充分利用体内血糖,B错误;下丘脑是血糖调节中枢,下丘脑通过相关神经来调节胰岛的分泌活动,故神经递质可作为信息分子参与血糖调节,C错误、D正确。

【答案】D

(2018·湖南大联考)科研人员将禁食一段时间的实验小鼠随机分为甲、乙、丙3组,向甲、乙2组腹腔注射等量胰岛素溶液,丙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甲、乙2组出现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而丙组未出现这些症状。

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直接给甲组小鼠注射葡萄糖有利于缓解症状

B.给乙组小鼠注射胰高血糖素有利于缓解症状

C.给丙组小鼠注射胰岛素后能大幅度增加尿量

D.通过该实验能探究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甲组小鼠因注射胰岛素,其血糖含量降低,如果直接给该组小鼠注射葡萄糖,则有利于缓解小鼠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A正确;同理,因为胰高血糖素有升血糖的作用,如果给乙组小鼠注射胰高血糖素,同样会缓解该组小鼠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B正确;给丙组小鼠注射胰岛素,其血糖含量会明显降低,而内环境中渗透压降低并不明显,所以不会出现大幅度增加尿量的现象,C错误;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本实验的确可以探究胰岛素的生理作用,D正确。

【答案】C

考点三

人体的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

 

一、人体体温调节

1.热量来源:

主要是细胞中 有机物的氧化放能 。

 

2.热量平衡:

机体的产热量=散热量。

(1)产热途径:

以 骨骼肌和肝脏 产热为主。

 

3.体温恒定的意义:

体温恒定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主要通过对 酶 活性的调节来体现。

 

4.与体温调节有关的结构

(1)温度感受器:

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分布于皮肤、黏膜和内脏中。

(2)调节中枢:

位于 下丘脑 。

 

(3)感觉中枢:

位于 大脑皮层 。

 

5.体温调节的机制

(1)寒冷时

(2)炎热时

二、人体水盐平衡及调节

1.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 调节。

 

2.水盐平衡调节的相关结构与激素

(1)水平衡的调节中枢位于 下丘脑 ,渴觉中枢位于 大脑皮层 。

 

(2)参与的激素:

主要为 抗利尿激素 。

 

a.产生:

由 下丘脑 产生。

 

b.释放:

由垂体后叶释放。

c.作用部位:

 肾小管和集合管 。

 

d.功能: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3.水盐平衡调节

(1)神经调节途径: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大脑皮层 →产生渴觉。

 

(2)体液调节途径: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产生抗利尿激素)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于 肾小管、集合管 ,使其重吸收水量增多→尿量减少。

 

  (3)调节模型:

4.血浆渗透压、抗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