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模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2907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课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备课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备课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备课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备课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课模板.docx

《备课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课模板.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课模板.docx

备课模板

展辉学校小学部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人

向玲玲

学科组长审阅签名

李娟

分管领导审阅签名

李娟

年级

三年级

章节

第二单元

教学时数

共三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千米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

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教具

难点

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

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

学生:

毫米、厘米、分米、米。

学生互相比划并说说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2.出示:

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铅笔长18()

一枚1元硬币厚约3()

学校跑道一圈长250()

课桌长约10()

3.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1。

提问:

这是沪杭铁路,它的全长是180()?

追问:

为什么沪杭铁路的长度要用千米作单位?

4.举例:

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

5.教师出示教材第20页的图片:

你知道每幅图片上的数字表示什么含义吗?

说明:

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示。

千米又叫公里。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

二、交流共享

1.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1)师:

1千米到底有多长,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课前的活动。

(出示照片)

我们学校的跑道从()——()大约是100米,你怎么记住它的?

明确:

像这样的100米,我们走10次就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

(板书:

1千米=1000米)

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这个算式时,要注意前面的数和后面的单位之间需停顿一下。

提问:

1千米里面有几个100米吗?

(10个)

追问:

走100米你花了多长时间?

如果让你走1000米要多长时间?

走1000米的感受和100米的一样吗?

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发言。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3)提问:

课前我们做过调查,我们学校的环形跑道一圈是多少米?

几圈是1千米?

学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

回答预测:

①一圈200米,5圈是1千米。

②一圈250米,4圈是1千米。

③一圈400米,2圈半是1千米。

说一说:

你感觉1千米长吗?

自由交流。

2.强化概念。

引导思考:

我们刚才感受到的1千米是个环形的,如果我们把1千米的跑道拉直,会有多长?

想一想,从学校门口往南走到哪儿是1千米?

向北?

向东?

向西呢?

你可以选择一个熟悉的地方想象,现在脑海里想象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大约是100米,要走10个100米,该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

谈话: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从学校门口到哪儿是1千米,你能说一说从自己家到学校有1千米远吗?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片并提问:

小轿车、步行、动车、自行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学生练习并说说理由。

追问:

老师家离学校约有5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

请简述理由。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3.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学生看图,并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1)题组织学生直接计算,第

(2)题先让学生讨论,再组织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授课教师修改或补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辉学校小学部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人

向玲玲

学科组长审阅签名

李娟

分管领导审阅签名

李娟

年级

三年级

章节

第七单元

教学时数

共三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吨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2.知道并掌握1吨=1000千克,学会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学会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教具

难点

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形成印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提问: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质量单位?

(克、千克)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板书:

1千克=1000克

2.谈话:

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去观察和了解货车的载重量,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图片,提问: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这样的图片,码头上这些集装箱,火车皮所运送的都是很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什么作单位呢?

(吨)明确:

吨可以用字母“t”表示。

指出:

计量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不用千克作单位。

今天我们就一块学习另一个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吨。

二、交流共享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课件出示一袋100千克的大米。

谈话:

一袋大米重100千克。

你平常见过这样的一袋大米吗?

提过它吗?

提过的说说感受。

学生回答,交流感受。

课件演示,一袋袋地出示,学生跟着100千克、200千克地数,贴满10张。

提问:

每袋100千克,10袋多少千克?

(板书:

1000千克)

指出:

1000千克就是1吨,即:

1吨=1000千克。

(板书:

1吨=1000千克)

2.结合实际,进一步认识吨。

(1)师:

课前我们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你的体重是多少?

(指名回答)

教师请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同学站起来。

谈话:

三年级的小学生大约重25千克,4个学生的体重约是100千克。

引导学生想象:

如果把这4个学生都压在你身上,感觉怎么样?

100千克重不重?

想象一下,如果把40个学生全都叠在你身上,会怎样?

1000千克重不重?

提问:

估算一下,小组里所有同学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

全班同学的体重呢?

全班同学的体重相加,有1吨吗?

学生进行估算,并汇报。

(2)实物出示装有10千克水的水桶,指名上来掂一掂。

提问:

觉得重吗?

这是10千克的水,10桶这样的水是100千克,多少桶这样的水是1吨?

(3)小结:

称比较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1题。

指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说说图中每种物体重1吨,各有多少?

总结汇报:

一头牛重500千克,有2头牛刚好是1吨;一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重1吨;一头猪重100千克,10头猪重1吨;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吨。

2.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交流时,说说自己思考的过程。

3.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说说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提问:

能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学生完成后,展示学生的不同解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授课教师修改或补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辉学校小学部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人

向玲玲

学科组长审阅签名

李娟

分管领导审阅签名

李娟

年级

三年级

章节

第二单元

教学时数

共三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三

第三课时

教学

目标

1.加强对千米和吨的认识,能利用它们之间的进率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重点

掌握单位间的换算。

教具

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千米和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问: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和质量单位?

(板书:

千米吨)

2.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千米?

什么情况下使用吨?

3.小马虎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

周末,我和小精明约好上动物园参观。

我一起床就冲到卫生间,在牙刷上挤上2千克的牙膏开始刷牙,并洗了脸。

妈妈给我准备了一杯250千克的牛奶和一个400千克的面包。

我吃完早餐,来到动物园。

动物园里的动物可真多呀!

有重45吨的小羊,4千克的大象,80克的小熊猫,真可爱!

我们还看见一辆满载约4克粮食的大货车正在动物园门口卸货呢!

引导:

说一说,你觉得这篇日记可笑的地方在哪里?

应该怎么改?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三”第1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填完后让学生读一读,最后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三”第2题。

(1)说一说:

米和千米、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

师归纳:

米和千米、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板书:

1000米=1千米

1000千克=1吨

(2)填一填:

让学生将结果填入括号内。

3.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三”第3题。

(1)让学生看图,读题。

提问:

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依次解决教材上的问题。

4.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4题。

先出示图,让学生读题,并了解题中所提供的信息。

再让学生列式,并说明列式的理由。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5题。

先让学生读题,然后指名口答,并让学生说说解题依据。

2.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6题。

先让学生看懂题意,了解题中所提供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

然后让学生列式解答,再组织交流。

3.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7题。

先让学生读题,重点理解“动车从上海出发经过南京开往北京”指的是哪些路程。

再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最后组织交流,并让学生说出解决问题的过程。

4.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8题。

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课前了解到的黑龙江、黄河、长江和珠江的长度,并填写表格,再指名汇报。

5.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思考题。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指名汇报结果。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授课教师修改或补充

板书设计

展辉学校小学部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人

向玲玲

学科组长审阅签名

李娟

分管领导审阅签名

李娟

年级

三年级

章节

第三单元

教学时数

共三课时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的思路,分析题目表示的数量关系,进而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连贯、有序、有层次的思维能力。

重点

如何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教具

难点

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谈话:

同学们,你们有去过商场购物吗?

出示商场购物情境图,提问:

如果你有100元,这些商品你想买什么?

还剩多少元?

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启发引导。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27页例1情境图。

谈话:

小明和爸爸今天也到商场购物,它们带300元去运动服饰商店购物。

他们可能买什么?

利用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运动服饰和运动鞋的场景中,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提问:

小明和爸爸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可能花多少元?

学生计算,并说出多种可能,教师相应板书。

明确:

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因为选择不同,有多种选法。

购买不同价格的运动服和运动鞋,剩下的钱是不同的。

(2)出示问题:

小明和爸爸带300元,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

先让学生同桌互相讨论:

最多剩下多少元?

再指名汇报。

师小结:

购买的商品价格最低,剩下的钱就最多。

提问:

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交流:

新课标第一网

①剩下的钱等于带来的钱减去用去的钱,可以先算用去多少元。

②求最多剩下多少元,可以先算购买价格最低的运动服和运动鞋一共要用多少元。

引导:

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

学生列式,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①一共用去多少元?

130+85=215(元)

②剩下多少元?

300-215=85(元)

(3)想一想:

如果买3顶帽子,付出100元,最少找回多少元?

提问:

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学生汇报交流。

引导:

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

①最多用去多少元?

24×3=72(元)

②最少找回多少元?

100-72=28(元)

2.思考:

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自由发言,师小结:

我们要在读题后要弄清题目里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可以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

要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的思路。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8页“想想做做”第1题。

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并说说缺少什么条件。

(1)出示问题

(1),引导分析:

从“桃树比梨树多多少棵”想到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追问:

有了这样的数量关系,要求这个问题,还缺少什么条件?

(2)学生独立分析问题

(2),先根据问题写出数量关系,再说说缺少什么条件。

教师强调:

在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关键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完成教材第28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观察表格,并说明题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

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启发。

提示:

要求足球组的人数,可以先算篮球组和田径组的人数之和,再将总人数减去篮球组和田径组的人数之和,即可求得足球组的人数。

3.完成教材第29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并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

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数量关系。

师提示:

这两题都要先算四个茶杯的总价。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授课教师修改或补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辉学校小学部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人

向玲玲

学科组长审阅签名

李娟

分管领导审阅签名

李娟

年级

三年级

章节

第三单元

教学时数

共三课时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经历探究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通过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探究问题的意识。

重点

用线段图辅助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具

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

同学们,咱们身上穿的上衣和裤子是谁买的?

你有自己去买过吗?

今天,我们就去商场看看。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例2的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题意。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画线段图。

提出问题:

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元?

追问:

你能理解买一套衣服的意思吗?

引导:

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

今天我们还请来了一位数学小助手,它的名字叫线段图。

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①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出裤子的价钱。

(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

48元

裤子

②上衣价钱的线段该怎么表示?

画多长呢?

(学生讨论)

引导:

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要画这样的3份。

(指名板演)

48元

裤子

上衣

(3)列式解答。

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你是怎么列式的?

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①方法一:

先算买一件上衣要用多少元,48×3=144(元);再算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元,144+48=192(元)。

②方法二:

先算一套衣服一共有几个48,1+3=4;再算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元,48×4=192(元)。

2.想一想:

如果求买一件上衣比买一条裤子多用多少元,应该怎样解答?

(1)提问:

你能说出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吗?

学生讨论,说出数量关系式。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上衣的单价-裤子的单价=上衣比裤子多用多少元

引导思考:

在这个数量关系里,哪一个量是直接告诉我们的?

(裤子48元)要先求的是哪一部分?

(上衣的价钱)和上面一题相比,什么不变?

(已知条件)什么变了?

(所求问题)问题改了,线段图要不要改?

怎样改?

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

你能指出所求问题是哪一部分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改线段图:

48元

裤子

上衣

(2)追问:

现在你能解答这道题吗?

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学生交流反馈回答,教师板书。

3.比较:

上面两题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解答的过程呢?

(学生讨论)

指名回答,教师适时引导。

相同点:

(1)已知条件相同,问题不同。

(2)都可以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

(3)题中的数量关系不同,解题的方法也不同。

(4)上衣的价格不知道,都要先算买一件上衣多少元。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1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读线段图,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并说说各可以先算什么。

2.完成教材第31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阅读小芸和小力的话,并说说从中获得的信息。

学生独立填表,完成后可以与同桌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

教师巡视,适时进行引导。

3.完成教材第31页“想想做做”第3题。

先指名说说所求的问题是什么,数量关系是什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再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

最后集体交流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授课教师修改或补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辉学校小学部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人

向玲玲

学科组长审阅签名

李娟

分管领导审阅签名

李娟

年级

三年级

章节

第三单元

教学时数

共三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四

第三课时

教学

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合适的策略整理相关信息,感受画线段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2.通过观察、交流、迁移等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感受运用策略整理信息的必要性,提高运用策略的能力。

教具

难点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借助从问题想起和画线段图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我们将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复习。

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四”第1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

分析:

①还剩的米数等于总长度减去已修的米数;②求还剩的米数,等于总长度减去8天修的米数。

指名列式解答,师板书:

已修的米数:

45×8=360(米)

还剩的米数:

520-360=160(米)

(2)出示线段图,让学生先说说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然后说出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最后指名列式解答。

面粉的袋数:

60-22=38(袋)

一共的袋数:

60+38=98(袋)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四”第2题。

(1)让学生阅读题目的已知条件,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让学生说出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列式解答。

师板书。

(3)提问:

要求楼下比楼上多多少个座位,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你能将上题的线段图改一改吗?

师板书。

追问:

什么变了?

什么不变?

数量关系变了吗?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四”第7题。

提问:

从问题想起,要求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缺少什么条件?

出示两幅情境图,让学生讨论:

①你能看懂两幅图吗?

小宁走到的地方一样吗?

②小宁走了多少米?

600-300=300(米)

③怎样求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300÷5=60(米)

4.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四”第8题。

出示问题

(1),并提问:

从问题开始,要求一共缴纳的水费,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出示问题

(2),让学生仔细读题,说出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四”第4题。

解决问题

(1):

让学生先读题,从问题想起,说说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再列式解答。

解决问题

(2):

在问题

(1)的基础上,说出数量关系,更改线段图,再列式解答。

2.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四”第5题。

提问:

这两题的问题是什么?

数量关系是什么?

解题过程相同吗?

为什么?

学生列式解答,并反馈交流:

(1)32×3=96(页)150-96=54(页)

(2)40+32=72(页)150-72=78(页)

3.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四”第10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读一读,并提问:

怎么比?

(求出每袋多少元)

让学生先计算,再汇报交流。

4.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四”思考题。

让学生读题,并用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小芳

妈妈

 

师讲解:

从线段图中分析,妈妈比小芳多出的27岁,正好是小芳岁数的3倍,小芳的年龄是27÷3=9(岁),妈妈是9×4=36(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能用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吗?

授课教师修改或补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