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09281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7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学案.docx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学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学案.docx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学案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一)

城市区位分析

【课标要求】

了解自然地理区位和经济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学习目标】

1.明确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明确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

【学习重点】

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学习难点】

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课时计划】

1课时

【学习过程】

【基础知识梳理】

一、城市与乡村差别

1、城市:

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经济、文化中心。

2、乡村:

主要从事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3、城市与乡村差别:

城市具有密集、生产效益和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的特点。

二、城市区位分析

1、区位与城市区位

(1)区位是指与其它事物的空间关系。

(2)城市区位是指城市与外部自然的、社会的和的事物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关系。

2、城市区位因素

(1)自然地理区位

①地形与城市区位:

大多数城市主要分布在以为主的地区。

②气候与城市区位:

世界上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适中的地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③河流与城市区位

A、城市用水——是限制城市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B、水运运输——水运在交通运输中的重要地位,对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很大。

C、——河流作为防御的屏障对早期城市的选址所起的作用非凡。

(2)经济地理区位

丰富的资源,便利的和上的优惠往往是形成城市的优势区位因素。

4、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

(1)人口密集地区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

(2)沿河、、沿海地区城镇较多,在交汇处,或大河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3)在枢纽处也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地、大规模的地和边境口岸都有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问题探究】

图中A、B、C三个聚落中,哪个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

为什么?

【当堂训练·基础题】

【】1、下列关于城市区位因素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世界上的城市都位于平原上

B.气温适宜、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地区城市密集

C.河流对于深圳的形成与发展起重要作用

D.矿产资源是影响城市区位的重要经济地理因素

【】2、限制我国华北平原城市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地形B.气候C.能源D.水资源

【当堂训练·能力提升题】

读下图回答:

(1)图中五城市中可能形成较早的是、城市,原因为

(2)A、C、D城市兴起的共同区位因素是。

①平原地形②气候因素③资源丰富④交通发达

(3)A城市兴起的主导区位因素是,促进其发展和限制其发展的区位因素分别主要是、。

C.城市位于地貌上,该城市对海洋空间的利用可能有、、等方面领域。

D城市适于发展工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容易对环境产生的危害主要是、、。

E城市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按目前图中展示的现状,哪个地点可能再形成一座城市,将这座城市用字母F标注在图上。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参考答案

【当堂训练·基础题】1.D2.A3.C4.C

【当堂训练·能力提升题】

1.A2.A3.C4.D5.A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二)

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课标要求】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明确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解释其形成原因。

2、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概念、特点与分类。

【学习目标】

1、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掌握其分布特征。

2、了解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并理解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状况在城市功能分区形成中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城市功能分区。

【学习难点】

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课时计划】

1课时

【学习过程】

【基础知识梳理】

一、城市土地利用

1、城市土地利用是指在城市和的过程中,人们把土地作为生产和生活资料,根据其和加以、和的全过程。

城市土地利用可反映出城市布局的和的地域差异。

2、城市土地利用分布特点

商业用地:

,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用地:

商业用地的外围

工业用地:

市区外缘,沿主要分布

3、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一般来说,每个城市都有、商业用地和用地三种类型。

其中用地是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而大城市因功能复杂还会形成其他用地类型,如行政用地、文化用地等,而在中小城市,这些部门占地面积很小,或分散布局。

二、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包括商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各城市功能区在城市空间位置分布上往往交错分布,各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区域界线。

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历史文化因素、、交通运输状况等。

3、中心商务区:

(1)中心商务区又称,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区,商业、、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为主,交通运输,零售商业十分发达。

(2)中心商务区(CBD)特征

高大密集;经济活动最为繁忙;内部分区明显;数量昼夜差别很大;通达度很高。

小结:

功能区

形态

位置特点

住宅区

块状

低级住宅区多在内城,与工业区相联系;高级住宅区多在城市外缘,常与文化区、风景区相联系。

商业区

点状或条状

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4、城市空间结构类型:

同心圆理论模式、、

【问题探究】

1)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有何不同?

2)ABC三区域分别代表什么功能区,理由是什么?

【当堂训练·基础题】

【】1、关于城市功能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行政区、文化区是各类城市所共有的功能区

B.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C.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出现背向发展趋势

D.各种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

【】2.受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影响最大的是

A.文化区B.商业区C.工业区D.住宅区

【】3.影响住宅区分化,形成了不同级别的住宅区的原因有

A.购物的方便程度B.距市中心的远近C.通达度D.收入高低

【】4.下列因素中,直接影响城市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是

A.城市经济的发达程度B.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

C.人口密度的大小D.地形和土壤条件

【】5.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A.商业区B.工业区C.住宅区D.文教区

【】6.下列哪种功能分区的变动,将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有显著影响的是

A.工业区B.居住区C.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地D中心商务区

【当堂训练·能力提升题】

读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地离递减示意图,分析回答:

(1)土地租金高低取决于下列因素:

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②土地利用方式,③交通通达度,④企业的支付能力。

其中主要的是

(2)市中心应为图中A、B、C中的;这里最适合的城市功能用地应为区,因为这里接近最大的,故租金最

(3)图中B区最适合的城市功能用地是区,因这里靠近

(4)图中C区最适合的城市功能用地是区。

(5)图中A、B、C中占地面积最小的是(填字母)。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三)

中心地理论

【课标要求】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学习目标】

了解中心地的概念,掌握其数量与城镇规模的关系,并理解中心地理论。

【学习重点】

中心地服务范围的特点及其商品等级和服务等级的关系。

【学习难点】

中心地理论

【课时计划】

1课时

【学习过程】

【基础知识梳理】

一、中心地理论

1、1933年由德国地理学家率先提出的,是研究城市和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该理论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关系,并采用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2、为了避免相邻中心地服务范围的重叠,可将中心地圆周体转换为体系。

在理想的平原上,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为核心的形。

3、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彼此相距,但六边形数目;低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彼此相距,但六边形数目。

【问题探究】

1、读左图,回答问题

1)、图中共有多少级中心地及其服务范围?

 

2)、在各级中心地形成的具有等级关系的空间结构体系中,中心地的等级与数量间是什么关系?

 

3)、中心地的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大小呈什么关系?

 

4)、你能分析出各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的六边形面积之间的定量关系吗?

 

2.读右图,回答问题:

1)图中R1、R2、R3分别代表三个城市的服务范围的半径。

其中,最高等级的城市是,最低等级的城市。

2)下列城市职能,只有C城市才拥有的。

(大学、派出所、电影院、公安局、中学、音乐厅、小学、公安分局)

【当堂训练·基础题】

【】1、在一定的市场区域,各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均表现为

A.正方形B.圆形C.正六边形D.正八边形

【】2、下列关于中心地与服务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中心地都有它的服务范围,且服务范围固定不变

B.一个中心地都有它的服务范围,且服务范围界限明确

C.中心地顾客只可能来自服务范围之内

D.两个相邻中心地服务范围实际上有可能发生交叉重叠

【】3、读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R1门槛人口最小,R3门槛人口最大

B.R3服务范围最小,R1门槛人口最小

C.R2的中心地级别比R1低

D.R2比R1所需的门槛人口大

【】4、划分中心地等级的依据主要是

A.中心地的空间范围B.中心地的服务范围

C.中心地提供职能服务种类的多少D.中心地的服务人口的多少

【当堂训练·能力提升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中心对工业的吸引力最大,厂家也愿对此付高额的地租

B.城市中心可接近最大的消费群,因而对住宅业有巨大的吸引力

C.对商业的吸引力是随着城市中心由近到远逐渐增加的

D.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越高

【】2、中心地理论六边形的嵌套理论主要用来指导

A.工业生产和产品类型

B.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

C.农业区域、农业生产和作物种类的配置

D.交通运输和道路的修建

3、读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R1、R2、R3分别代表A、B、C三个国家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半径,其中最高级别的城市是,最低级别的城市是。

依据是

(2)下面各职能中应与R1、R2、R3中的哪个服务范围相对应。

高中——,初中——,大学——。

个体招待所——,宾馆——,星级宾馆——。

(3)城市在区域经济中总是居于地位,对区域的发展起作用。

其作用主要表现为城市是区域的中心、中心和中心。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区位分析参考答案

【当堂训练·基础题】

1、B2、D

【当堂训练·能力提升题】

(1)BC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陆交通便利

(2)③

(3)矿产资源铁路交通水源河口三角洲海上工厂海产养殖海上城市(人工港)

钢铁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旅游资源

(3)画在B、D、C、E所在铁路的交汇处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一)

城市化及城市化动力机制

【课标要求】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和意义。

2.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学习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以及意义;

2.了解乡村—城市转型的概念和主要类型;

3.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学习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以及意义

2.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学习难点】

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课时计划】

1课时

【基础知识梳理】

一、城市化

1.概念:

城市化是指在空间上、乡村地区转变为的过程。

2.标志:

①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②劳动力从向第逐渐转移;

③不断扩大。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

3.城市化的意义

(1)人口转化:

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机会,大量吸收,劳动力大量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2)产业结构:

城市化过程能卓有成效地带动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

(3)工业:

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4)科技:

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5)文化、思想、观念:

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的对外开放程度。

有利于交流,缩小城乡差距。

4.乡村—城市转型:

(1)概念:

是指的过程。

(2)类型:

主要有三种:

一是乡村地区转变为地区;二是乡村集镇转变为城市;三是的乡村转变为市区。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动力:

主要是。

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在城市中的集聚和增长是现代城市化的又一动力。

【问题探究】

读教材图2—13世界城市化的推进,思考:

1)是什么力量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2)城市化还与哪些进程又关系?

3)世界城市化进程有何突出的特点?

【当堂训练·基础题】

【】1.以下关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化就是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B.城市化过程中,劳动力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C.城市化有利于城市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D.城市化影响工业化,而工业化对城市化几乎没有影响

【】2.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是

A.城市用地规模扩大B.城市数目增多

C.城市人口增加D.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增加

【】3.下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4.与城市化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是

A.商品农业的发展B.工业化进程C.科技的发展D.人口自然增长率

【】5.城市化进程的意义有

A.控制人口增长B.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C.提高人口素质D.使工业向农村扩展

【当堂训练·能力提升题】

【】1.城市化水平的重要的标志是

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B.城市年增加人口数

C.城市用地规模无限扩大D.城市数量不断增多

【】2.城市的发展与以下哪一产业的发展最为密切

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D.信息产业

3.下图表示一个地理事物由fl至f2的历史发展过程,读图回答:

(1)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变化的特征是:

(2)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是

(3)此过程被称为。

 

第二节城市空间结构

(二)—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功能分区参考答案

【当堂训练·基础题】1.A2.B3.D4.B5.C6.D

【当堂训练·能力提升题】

(1)①③

(2)A商业人流、物流高(3)住宅市中心(4)工业(5)A

第二节城市空间结构(三)—中心地理论

【当堂训练·基础题】1.C2.D3.C4.C

【当堂训练·能力提升题】1.D2.B

3.

(1)CAC地服务半径大

(2)R2R3R1R3R2R1

(3)核心主导管理服务区域经济增长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二)

城市化进程与特点

【课标要求】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明确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及形成原因。

【学习目标】

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路。

【学习重点】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

【学习难点】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

【课时计划】

1课时

【学习过程】

【基础知识梳理】

一、世界城市化进程

1.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阶段

2.二战以后的城市化

(1)大城市的发展速度大大小城镇

(2)大城市的数目不断,迅速膨胀

(3)大城市中,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的发展尤为迅速

二、城市化特点

1.发展中国家:

,;水平低;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

处于阶段。

2.发达国家:

;;出现现象。

处于阶段。

三、中国的城市化(教材P40表格)

【问题探究】

1.读当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比较表,思考下列问题。

年份

1960年

1980年

2000年

世界人口(亿)

30

45

60

发达国家

总人口(亿)

10

12

15

城市人口(亿)

5

8

11

比例(%)

50

67

72

发展中国家

总人口(亿)

20

33

45

城市人口(亿)

3

6

20

比例(%)

15

20

44

1、2000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量哪个更多?

城市化水平哪个更高?

2、1960年-2000年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哪个更快?

【当堂训练·基础题】

【】1.读下图可知,当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分别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①

【】2.目前在发达国家的大城市里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是

A.大城市环境恶化,地价上涨B.市区失业人口增多

C.人口增长速度在不断变化D.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降低

 

【】3.以下关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部分城市居民由市中心向外迁移,而商业和制造业则由边缘区向市中心迁移

B.出现郊区城市化C.形成大都市连绵带

D注重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城市绿化率高

【当堂训练·能力提升题】

【】1.下图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图,符合实际情况的叙述是()

A.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晚,但城市化进程快

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

C.发达国家城市化大大减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仍未超过发达国家

D.发达国家农业提供不出更多剩余产品,以维持城市人口的增长

【】2.我国城市化进程不应过快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素质还不高B.科学技术水平不高

C.城市建设经验不足D.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3.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

左表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右图是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

 

(1)读图,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2)在西部地带城市化进程中,有人提出了应优先发展大城市的观点,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要求】

1.解释城市化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2.了解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学会分析“逆城市化”的成因。

3.了解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学习目标】

1.了解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2.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逆城市化的成因;

3.了解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和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

【学习重点】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城市环境问题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学习难点】

1.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2.逆城市化

【课时计划】

1课时

【课堂笔记】

一、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建筑、道路等设施方便生活

城市人

们生活

城市化过程

城乡差距大幅度

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

影响

,思想观念

乡村人

们生活

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改变的原有性质,产生效应;破坏了原有的系统;城市产生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

2.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改变;改变了居民的;改变景观;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和信息交流大幅度加强;影响和改变着。

三、城市环境问题

1.城市环境问题,即“”,主要包括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环境、地租房价、就业、社会不太安定。

2.城市居民不断向较好、房租地价便宜的或迁移,这一过程称为,又称。

四、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1.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或当地的。

2.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功能显著增强。

3.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

4.强调以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

5.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

6.运用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当堂训练·基础题】

【】1.现在有些大城市实行“公交优先”的规定,其目的是

A.扶持国有企业,突出“以公有制为主”B.抑制私人小汽车

C.想让公共汽(电)车等多赚点钱D.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况 

【】2.近30年来,北京的汉白玉石雕像溶蚀严重,有些雕像溶蚀程度已超过l厘米,比自然状态下的溶蚀速度快几十倍,这主要是因为

A.城市上空尘埃多,作为凝结核使城市的降水增多

B.城市的气温比郊区高

C.大量使用煤和石油,城市空气中CO2和碳氢化合物含量增加

D.燃烧煤和石油,排放大量粉尘、SO2等有害物质,产生酸雨

【】3.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自然环境变化最大的地方是

A.城市B.乡村C.自然保护区D.旅游胜地

【】4.1997年下半年,巴黎、圣地亚哥等大城市先后发生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其主要原因有

A.城市绿色植物呼吸作用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

B.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的大量排放

C.近地面大气出现了温度上下相近,甚至上暖下冷的情况

D.近地面大气出现了温度上冷下暖的情况

【当堂训练·能力提升题】

【】1.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绿地面积小B.城市上空尘埃物质多

C.城市产业活动密集,释放大量的人为热D.城市地区降水少

【】2.关于逆城市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环境恶化、地价昂贵是导致逆城市化的原因之一

B.城市居民向生态环境较好、地价较便宜的郊区迁移,商业和制造业也随之向外扩散

C.逆城市化又叫城市郊区化D逆城市化是城市化进程从扩散到集聚的一个新阶段

项目

人口增长(%)

1982—1990年

1990一2000年

中心区

近郊区

远郊区

全市

中心区

近郊区

远郊区

全市

北京

-3.38

40.46

13.12

17.20

-8.16

45.52

10.25

27.73

上海

-2.46

52.12

-1.02

6.50

-9.36

47.25

-1.20

25.47

沈阳

-6.73

3l.04

3.15

16.64

-8.20

42.21

2.56

26.65

大连

-11.81

55.90

11.60

18.26

-12.25

58.22

l0.05

28.31

杭州

-1l.80

38.55

6.84

10.08

-15.92

38.5l

5.12

28.32

3.分析我国部分大城市人口增长状况数据表,回答有关问题。

(1)表中数据反映出我国部分大城市出现了现象。

(2)五个城市中,1982—1990年,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是;1990-2000年,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最慢的是,从市中心迁出人口最多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