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写作品梗概》优质教案含国学阅读训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2843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89 大小:7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写作品梗概》优质教案含国学阅读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写作品梗概》优质教案含国学阅读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写作品梗概》优质教案含国学阅读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写作品梗概》优质教案含国学阅读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写作品梗概》优质教案含国学阅读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写作品梗概》优质教案含国学阅读训练.docx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写作品梗概》优质教案含国学阅读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写作品梗概》优质教案含国学阅读训练.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写作品梗概》优质教案含国学阅读训练.docx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写作品梗概》优质教案含国学阅读训练

                 

课题

习作:

写作品梗概 

课型

习作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能理清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把握要点,学会对书的内容进行概括。

2.

3.能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

4.

5.能适当补充内容,自然过渡,使语意清楚连贯。

教学

重点

1.能理清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把握要点。

2.能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

教学

难点

适当补充内容,自然过渡,使语意清楚连贯。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能理清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把握要点,学会对书的内容进行概括。

2.

3.能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5)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二、

【出示课件2】1.提问:

当我们遇到以下情况时,需要我们怎么办?

(1)学校征集最受欢迎的少儿读物,要求高年级每个同学推荐一本最喜爱的书。

(2)班里每周请一位同学简要介绍一本书。

(3)你的好伙伴看到你最近读一本书很入迷,很想知道你读的这本书讲了什么。

2.学生自由选择情境,说说自己将如何向他人介绍书的内容。

3.这个单元让我们接触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那些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在这些长篇小说或短篇小说中,篇幅都比较长,要想简要说说主要内容,就需要学会概括内容。

也就是《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梗概了。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写作品梗概。

板书课题。

 

 

以提问谈话方式导入,设置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

教学

( 33 )分钟

二、打开思路,畅所欲言

【出示课件3】1.你最喜欢的是哪一本书?

你想介绍它哪些方面的内容?

你喜欢的这本书最难忘的内容是什么?

通过这本书,你最想告诉大家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那些令自己印象深刻或受益匪浅的书籍,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以及想要推荐它哪方面的内容。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2.谁来告诉大家,你喜欢的这本书最难忘的内容是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草稿上写出题目,用几句简练的话列出提纲。

3.通过这本书,你最想告诉大家什么?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说出自己的感受。

 

三、总结写作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梗概的写作方法:

小组讨论:

怎么样才能写好一本书的梗概?

2.小组交流,并派代表进行汇报。

【出示课件4】3.怎么样才能写好一本书的梗概?

师生总结学写作品梗概的方法:

(1)读懂内容,把握脉络。

理清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把握要点。

(2)筛选概括,合并成段。

保留“主干”,去除“枝叶”。

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

(3)锤炼语言,表达连贯。

适当补充内容,自然过渡,使语意清楚连贯。

(板书:

1.读懂内容,把握脉络。

2.筛选概括,合并成段。

3.锤炼语言,表达连贯。

2.谈谈你准备用哪些写作方法。

3.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你最喜欢的作品梗概,相信大家都能够写得很精彩。

 

 

 

此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自由选择问题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此环节的设计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进行交流,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自我探究的能力。

 

教师帮助学生找到写梗概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写梗概的写作方法。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2 )分钟

四、指导学生自由习作

1.选择你最近读的一本书写梗概。

学会对书的内容进行概括,以梗概的形式,与同学交流讨论,并进行修改。

2.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练笔,学以致用。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学会对书的内容进行概括,以梗概的形式,与同学交流讨论,并进行修改。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10)分钟

一、评改作文

1.自我修改:

写完后,自己通过轻声朗读的方法来进行修改,注意字、词、句和标点等,同时对自己不满意的段落也可以在旁边重新写。

2.【出示课件5】同学互改:

与同桌或自己的好朋友交换,互相用修改符号改一改细节地方,对文章整体可以在后面写一写修改建议或简单的评价。

 

 

 

此环节设计是先自我修改,再同学互改,可以进行简单的修改评价,提高学生的修改能力。

 

新课

教学

(28)分钟

 

二、全班评议

1.教师选择自己在巡视中发现的典型作文或由学生推荐,作为讲评作文。

可以请学生把整篇作文读完,也可以读到关键地方停下来,就某一点请同学们评议。

【出示课件6】2.评议的重点

(1)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是否理清,要点是否把握。

(2)是否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

(3)语言是否简练,语意是否清晰,表达是否清楚连贯。

(4)书的大意是否清楚明白。

(5)哪些部分写得最精彩。

3.根据同学们的反馈,接受同学们的合理化建议,适当补充内容,自然过渡,再次修改完善习作。

4.范文展示。

 

 

寻找典型作文,进行讲评,在全班进行评议,引导评议的重点,让学生更加清楚写作方法。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2)分钟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如何写作品梗概,学习了写书梗概的几个要点,当我们以后再遇见长篇的作品时,也能清晰地说出文章的大致内容了。

 

 

板书

内容

习作:

写作品梗概【出示课件7】

1.读懂内容,把握脉络。

2.筛选概括,合并成段。

3.锤炼语言,表达连贯。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写出作品的梗概。

需课前准备阅读完整本书及相关资料。

首先让学生读懂作品,梳理情节发展,了解剧本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训练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整体把握和基本概括能力,提高写作能力。

一、教学效果:

读懂原作,先列提纲,理清起因、经过、结果,了解人物性格。

二、指导写作:

首先了解什么是梗概。

然后指导具体的写作方法:

1.读懂内容,把握脉络。

理清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把握要点。

2.筛选概括,合并成段。

保留“主干”,去除“枝叶”。

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

3.锤炼语言,表达连贯。

适当补充内容,自然过渡,使语意清楚连贯。

4.学会对书的内容进行概括,以梗概的形式,与同学交流讨论,并进行修改。

最后,学生自由习作,多种形式进行评议。

通过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发挥学生的概括力、创造力,培养文字表达能力。

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通过观察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不足之处:

有些学生对于作品内容的整体把握不够,有些情节梳理不够清晰。

同时,语言不够简练,过于啰嗦冗长。

正是年级低练笔缺乏的原因,影响成文效果。

四、改进措施:

1.阅读教学不能把理解课文内容作为唯一的目标,应与习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使阅读与写作不脱节,激发学生的阅读主动性。

2.多注意引导学生锤炼语言,简化语言,平时强加训练。

3.学生在阅读作品的同时,多思考,多交流,整体把握作品的文学性,人文性。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国学阅读》训练(含答案)

《墨子》

(一)

经典国学再现

昔者晋文公好士①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②之裘,韦③以带剑,练帛④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

是其故何也?

君说⑤之,故⑥臣为之也。

我是小助手

①士:

大臣。

②牂(zāng)羊:

母羊。

③韦:

熟牛皮。

④练帛:

大帛,粗疏的丝织品。

⑤说:

通“悦”,喜欢。

⑥故:

所以,因此。

我是小翻译

从前晋文公喜欢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着母羊皮缝的裘,围着牛皮带来挂佩剑,头戴粗疏的丝织品做的帽子,(这身打扮)进可以参见君上,出可以往来朝廷。

这是什么缘故呢?

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就这样做。

考考你的智慧

1.根据文意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1)好士之恶衣: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2)练帛之冠:

(       )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语句。

(1)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其故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可以看出晋文公是个怎样的人?

你能讲出一个关于晋文公的小故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扬传统文化

晋文公重耳

上面这则小故事的起因是当时晋国流行一种讲排场、摆阔气的坏习气,晋文公便带头用朴实节俭的作风来纠正它,他穿衣服决不穿价格高的丝织品,吃饭也决不吃两种以上的肉。

不久之后,晋国人就都穿起粗布农服,吃起糙米饭来。

晋文公是不是很伟大呢?

晋文公不仅提倡节俭,还很讲信用。

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着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大夫们约定十天做期限,要攻下原国。

可是到原国十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便下令敲锣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

  这时,有战士从原国回来报告说:

“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国了。

”这是攻下原国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眼看就要取得胜利了。

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

“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

  晋文公语重心长地说:

“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

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

”于是下令撤兵回晋国去了。

   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

“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

”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

 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

“有君主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跟随他呢?

”于是向文公投降。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把它记载下来,并且评价说:

“晋文公攻打原国竟获得了卫国,是因为他能守信啊!

  领导者只有守信用,才能取得部属的信任;做人只有讲信义,才能交天下朋友。

同学们,晋文公的故事是不是对我们也很有启发呢。

 

 

 

《墨子》

(二)

经典国学再现

昔①者楚灵王②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③为节④,胁息⑤然后带⑥,扶墙然后起。

比⑦期年⑧,朝有黧黑⑨之色。

是其故何也?

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我是小助手

①昔:

从前。

②楚灵王:

春秋中期楚国国君。

③一饭:

每天吃一顿饭。

④节:

限制,节制。

⑤胁息:

屏住呼吸。

⑥带:

束紧腰带。

⑦比:

等到,及至。

⑧期(jī)年:

满一年。

⑨黧(lí)黑:

黑中带黄的颜色。

我是小翻译

从前,楚灵王喜欢大臣有纤细的腰身,所以朝中的一班大臣 (唯恐自己腰肥体胖,失去宠信) ,每天都是吃一顿饭用来节制自己的腰身。

(穿衣服时)先屏住呼吸,然后把腰带束紧,扶着墙壁站起来。

等到过了一年之后,满朝文武官员脸色都是黑黄黑黄的了。

这是什么缘故呢?

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能做到这样。

考考你的智慧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故灵王之臣_____________ 

(2)皆以一饭为节_____________

2.下面这句话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A.过了一年,早上人们的脸色都是黑黄黑黄的了。

B.一年之后,上早朝的时候人们的脸色都是黑黄黑黄的了。

C. 等到过了一年之后,满朝文武官员脸色都是黑黄黑黄的了。

D.第二年,上早朝的时候人们的脸色都是黑黄黑黄的了。

3.“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如何看待这则小故事里的楚灵王的这种爱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扬传统文化

上行下效

上行下效形容上面的人喜欢怎么做,下面的人便也跟着怎么做。

这个典故来源于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自从宰相晏婴死了之后,一直没有人当面指责齐景公的过失,因此他心中感到很苦闷。

有一天,齐景公欢宴文武百官,席散以后,一起到广场上射箭取乐。

每当齐景公射一支箭,即使没有射中箭靶的中心,文武百官都是高声喝彩:

“好呀!

妙呀!

”“真是箭法如神,举世无双。

事后,齐景公把这件事情对他的臣子弦章说了。

弦章对景公说:

“这件事情不能全怪那些臣子,古人有话说:

‘上行而后下效。

’国王喜欢吃什么,群臣也就喜欢吃什么;国王喜欢穿什么,群臣也就喜欢穿什么;国王喜欢人家奉承,自然,群臣也就常向大王奉承了。

景公听了弦章的话,认为很有道理,就派侍从赏给弦章许多珍贵的东西。

弦章看了摇摇头,说:

“那些奉承大王的人,正是为了要多得一点赏赐,如果我受了这些赏赐,岂不是也成了卑鄙的小人了!

”他说什么也不接受这些珍贵的东西。

后人便把“上行下效”来形容上面的人喜欢怎么做,下面的人便也跟着怎么做。

这成语的含义是否定的,所以它形容的也一定是不好的事情。

现在,有些同学有着很强热的追星的现象,甚至模仿偶像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但是好多明星并不是在所有的方面都能成为我们的典范,同学们一定要辨别清楚哦。

 

 

 

《墨子》

(三)

经典国学再现

昔越王句践①好士之勇,教驯其臣,和合之,焚②舟失火,试其士曰:

“越国之宝尽在此!

”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③乱行,蹈④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⑤而退之。

我是小助手

①句践:

亦称勾践,春秋末越国国王。

②焚:

烧。

③碎:

疑为“阵”字之误。

④蹈:

踩、踏。

⑤金:

钲,似铃,柄中上下通。

钲是古代的一种乐器,用铜制成,颜色像金。

我是小翻译

从前越王句践喜爱勇猛的士兵,训练他的臣下时,先把他们集合起来,(然后)放火烧船,考验他的将士说:

“越国的财宝全在这船里。

”越王亲自擂鼓,鼓舞将士前进。

将士听到鼓声,(争先恐后),打乱了队伍,蹈火而死的人,有一百多人。

越王于是鸣金让他们撤退。

考考你的智慧

1.给“蹈”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遵循,依照。

  ②踏、踩。

  ③跳动。

(1)赴汤蹈火_____________ 

(2)手舞足蹈_____________

(3)循规蹈矩_____________

2.判断正误。

(1)“左右百人有余”中“余”的意思是表示整数之外的所剩的零头,相当于“多”。

(  )

(2)“昔越王句践好士之勇”意思是“可惜越王句践喜爱勇猛的士兵”。

(  )

3.古代作战,有两种很重要的乐器,一种是鼓舞士兵英勇作战的,一种是让士兵撤退的,这两种乐器分别是(    )和(  )。

4.跟文中出现的两种乐器相关的成语是什么?

你能说出它的意思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扬传统文化

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的故事相传来源于越王句践。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凭着自己国力强大,领兵攻打越国。

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句践于是被抓到吴国。

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做看墓与喂马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

越王心里虽然很不服气,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

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越王回国后,决心洗刷自己在吴国当囚徒的耻辱。

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复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坚硬的木柴上,还在门上吊一颗苦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为的就是要让自己记住教训。

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到民间视察民情,替百姓解决问题,让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加强军队的训练。

  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变得国富兵强,于是越王亲自率领军队进攻吴国,也成功取得胜利,吴王夫差羞愧得在战败后自杀。

后来,越国又乘胜进军中原,成为春秋末期的一大强国。

 

    正是由于越王句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

正所谓: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一个有志气的人,做事情是一定会成功的!

 

 

《墨子》

(四)

经典国学再现

子①墨子见王,曰:

“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②,邻有敝舆③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④而欲窃之;舍其粱肉⑤,邻有糠糟而欲窃之。

此为何若⑥人?

非攻王⑦曰:

“必为有窃疾矣。

我是小助手

①子:

夫子(老师、先生)的意思,是弟子对墨翟的尊称。

②文轩:

华美的车子。

③敝舆:

破车。

④褐(hè):

粗布衣服。

⑤粱肉:

借指好饭好菜。

⑥何若:

怎样。

⑦王:

这里指楚王。

我是小翻译

墨子说:

“不要自己华美的车子,却想偷邻家的破车子;不要锦绣,却想偷邻家的粗布衣服;不要好饭好菜,却想偷邻家的糠屑饭,这是怎样的人呢?

楚王说:

“(这人)肯定是有了偷窃癖。

考考你的智慧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舍其文轩_____________ 

(2)欲窃之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语句。

(1)此为何若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必为有窃疾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这句话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想对“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这样的人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扬传统文化

墨子止楚攻宋

墨子利用上文中的几句话阻止了一场战争的爆发,这是怎么回事呢?

公输般给楚国制造了云梯,打算用来攻打宋国。

墨子听到这个消息,急忙赶往楚国,力图制止战争的爆发。

墨子见到公输般说:

“北方有人侮辱了我,我想托你去杀掉他。

公输般听了很不高兴,说:

“我是不杀人的!

墨子拜了两拜,说道:

“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国。

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照道理,连少数人也不应该去杀害,反而去杀害多数人,这又怎能说是合乎天理?

公输般被问得哑口无言,说攻打宋国是楚王的决定,于是墨子和公输般去见楚王。

见了楚王,墨子向楚王提出一个问题:

“不要自己的华轩,却想偷邻家的破车子;不要锦绣,却想偷邻家的粗布衣;不要米肉,却想偷邻家的糠屑饭,这是怎样的人呢?

楚王说:

“这人定是有了偷窃癖。

墨子抓住时机,马上说:

“楚国方圆五千里,宋国却只有五百里,这就像华轩比之破车;楚国有各种珍贵的野兽鱼虾,宋国却是连雉、兔、鲫鱼也没有,这就像米肉比之糠屑饭;楚国有珍贵的树木,宋国却没有大树,这就像锦绣比之粗布衣。

所以据臣看来,大王派兵攻打宋国,就像那个有偷窃癖的人犯了同样的错误。

楚王一下子不知如何回答,蛮横地说:

“你说得好,但是公输般已经为我造好了云梯,宋国非攻打不可。

墨子为了打消楚王攻宋的念头,便和公输般在楚王面前试演云梯攻城和防御的办法。

试了几次,公输般都被墨子击退。

公输般不甘心失败,对墨子说:

“我知道怎么来对付你,但是我不说。

楚王问原因,墨子说:

“公输般的意图,不过是想杀掉我。

他以为杀掉我,宋国就没有人能守,可以攻了。

可是我的弟子已经拿了我的器械守御在宋国城上,等着楚国来的敌人。

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攻入宋国。

楚王见大势已去,迫不得已说:

“我决定不攻打宋国了。

这样,墨子凭借机智和勇敢解除了宋国的一场灾难。

但是,最重要的,就是墨子做了充分的防御准备,有实力做后盾,使楚王不敢轻视宋国。

 

 

 

《墨子》

(五)

经典国学再现

夫①爱人者②,人亦从而爱之;利人③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此何难之有焉?

特士④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我是小助手

①夫:

句首发语词。

 ②者:

……的人。

③人:

别人、他人。

④士:

为“上”之误。

我是小翻译

爱护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爱护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损害他。

这种(兼爱)有什么难(实行)的呢?

只是国君不按照这一准则来处理政事,而士人不实行这一准则的缘故啊。

考考你的智慧

1.为“故”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意外的事情。

   ②有心,存心,故意。

    

③老,旧,过去的,原来的。

    ④朋友,友情。

  ⑤原因,缘故。

(1)不以为行故也(   )       

(2)故障  (   )   

(3)故事  (   )

(4)沾亲带故 (   )

(5)明知故犯(   )

2.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1)此何难之有焉?

                                                              

(2)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3. “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4.读了这则小短文,你觉得应该怎样对待别人?

                                                              

 

弘扬传统文化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句话的意思是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多少诸侯国的兴替存亡,使人们把君民关系,比作舟水关系,并从中悟出了“载舟覆舟”的至理名言。

唐太宗曾目睹了隋末的农民大起义和隋朝由盛转衰、迅即灭亡的短促过程,这幅触目惊心的历史画卷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以,他经常以隋亡为鉴,检点自己的言行。

有一次,房玄龄向唐太宗建议说:

“近来,清查兵器,发现我们现有的兵器比隋朝还少,可以考虑增加一些。

”不料,唐太宗却回答道:

“增加兵器来防御外敌固然很重要,不过,目前最要紧的是安抚民心,稳定人心。

隋炀帝的灭亡,并不是因为兵器不足,而是无视民心向背,以致民怨沸腾,国亡政息。

我们要以隋亡为教训,不可随便忘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