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最新教学实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2744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诗三首最新教学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杜甫诗三首最新教学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杜甫诗三首最新教学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杜甫诗三首最新教学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杜甫诗三首最新教学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杜甫诗三首最新教学实录.docx

《杜甫诗三首最新教学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三首最新教学实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杜甫诗三首最新教学实录.docx

杜甫诗三首最新教学实录

《杜甫诗三首》最新教学实录

师:

人们都说好书不厌百回读。

那么,我觉得好诗也是如此。

今天我们学习的《杜甫诗三首》,虽然大家前期接触过,但是我相信经过就那天的学习,我们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既然是学习诗歌,老师就想以自己创作的一首小诗来开篇。

他,少年盛气,曾结交读书,游历四方显壮志;

他,仕途求进,却遭遇奸臣,长安十年志难酬;

他,偏逢离散,经安史之乱,琉璃辗转察民苦;

他,历经漂泊,避成都草堂,以舟为家尽余生。

(课件展示此诗)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生:

杜甫。

师:

非常好!

那么,杜甫家学渊源。

七岁的时候就开始写诗了,像同学们这么大,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已经诗名远扬了。

他一生写一千五百首诗歌,在唐朝这个中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他的创作,可以说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笔下的诗歌世界。

首先,我们来学习课本中的第二首诗——《春望》。

同学们,我们学习一首诗呀,首先应从读准字音开始,所以呢,现在就请同学结合课下注释和你手上的参考书,或者你已知的知识读一读,我们自由的来读一读《春望》,好,开始!

生自由朗读。

师:

好。

下面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范读一下。

生:

朗读《春望》。

师:

读得怎么样呀?

生:

还行。

师:

哎!

没有感情。

读得字音怎么样,准确不准确?

生:

准确。

师:

好。

能不能再给我强调一下,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字音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生:

簪。

师:

诗的最后一字:

簪。

他读得是准确的,我们一起跟他读一遍。

生齐读:

簪。

师:

好!

请坐。

有没有其它的需要提醒的?

来,这位男生,你告诉我们。

生:

“白头搔更短”中的“搔”。

师:

哎!

“白头搔更短”的“搔”。

如果有不清楚的也可以注在书下。

还有没有?

生:

“感时花溅泪”的“溅”。

师:

“感时花溅泪”的“溅”。

几个比较复杂的字音希望大家都能关注。

好,请坐。

好,我们来看一看,是不是这样。

这儿比较重要的、容易读错的字音已经标注在幻灯片中了。

(课件展示:

整首诗,重要的字标有注音)我们一起按纠正过的字音读一读。

春望——开始!

生齐读《春望》。

师:

好!

字音读准了。

恭喜你们——完成了我们学习诗歌的第一步。

那接下来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好,我请同学先来听一段录音。

这首诗是我们这一课中的第一首,大家看一看,我们读诗歌,除了读准字音之外,第二步,我们该做什么。

师播放《望岳》的录音,课件展示《望岳》全文。

生听录音。

师:

好。

看,同学们还沉浸在其中。

来,这位女生告诉我。

生:

我觉得还要注意断句。

师:

断句。

在古文中说断句,在诗歌中我们说什么呢?

生:

停顿。

师:

很好!

停顿。

啊!

注意一下概念的区分。

停顿是不是要注意?

哎,大家是不是认同?

好,你来给我们说一说吧!

生:

嘿嘿!

师:

其实,读五言诗呀,这个停顿是有规律的。

我不知大家发现了吗?

生:

我觉得“岱宗夫如何”中“岱宗”停一下,“夫”停一下。

师:

哎。

你发现五言诗应该如何停顿了?

生:

二一二。

师:

二一二。

有没有这种规律?

生:

有。

师:

有没有其它的停顿规律?

生:

二三。

生:

二二一。

师:

还有二二一。

两个,两个,一个字的停顿。

有没有这种规律?

这种规律是否适合我们学的《春望》这首诗呢?

生:

适合。

师:

好。

请坐!

大家一起找一找,看一看,是否适合?

快速动动手,可以用笔在标示一下。

知道停顿的符号是怎么标的吗?

生:

一个斜杠。

师:

一个斜杠。

好的。

看一看,刚才这位同学给我们提到的:

二二一或二一二的这种停顿规律,是否适合咱们学的这首诗。

生:

好像不适合。

(小声)

生:

好像不适合。

(小声)

师:

好。

我们请这位同学给我们说说。

生:

我觉得这两种对《春望》肯定都不适合。

师:

对《春望》肯定都不适合!

怎么说?

生:

我就拿“感时花溅泪”来作为例子。

师:

嗯,好的。

生:

如果二二一的话“感时/花溅/泪”感觉很别扭,然后二一二“感时/花/溅泪”也很别扭。

师:

好呀!

这是他的想法。

哎,很好。

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有没有同学有不同意见?

那,你说这两种都不行,你怎么停顿呢?

生:

我觉得是二三,“感时/花溅泪”。

师:

噢!

“感时/花溅泪”。

没错!

五言诗就是按二三这个大规律来停顿的。

那么如果把三再做一个划分,你怎么分呢?

你从哪分呢?

生:

我觉得还是二二一吧,这样更舒服些。

师:

二二一,那就是“感时/花溅/泪”。

生:

不对,不对,答错了。

是二一二。

师:

这么读,你给大家读一下。

生:

感时/花/溅泪。

师:

感时/花/溅泪。

那为什么不按二二一分呢?

“花溅/泪”不行吗?

生:

“溅泪”这应该是一个词。

师:

噢。

生:

这应该连在一起。

师:

大家怎么认为?

“溅泪”是不是一个词?

生:

是。

师:

一个词在读的时候怎么样?

生:

应连在一块。

师:

应该连在一块,不能够——

生:

分开来。

师:

哎,很好!

请坐。

我看大家划分节奏不仅仅——

生:

二三最好。

(小声)

师:

其实一个完整的词,在读的时候也不能给它任意分开。

你们找到了规律了,非常棒!

好的,我们再来看一看,照他所说的,跟同桌相互说一说,前后也可以相互说一说,根据你理解的诗歌的意思,我们给这首诗做好停顿标注。

生做标注。

(生小声讨论或轻声朗读)

师:

跟同桌说一说。

当你不知如何停顿的时候,想一想它的意思。

(提示学生)

师:

好我们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分享他划分的结果。

来,这位男生。

生:

我觉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应该读成二二一。

师:

给我们读一读!

生: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师:

哎,二二一。

好,像二二一的类似的停顿在这首诗中还有吗?

生:

剩下的都是二一二。

师:

剩下的都是二一二。

好,请坐。

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后面的那位男生?

生:

“浑欲不胜簪”是二二一。

师:

为什么,你这么去停顿?

生:

簪,后面有注释,簪是名词。

师:

噢!

他说“簪”后面有注释,你们看了没有?

是名词簪子,师梳发的工具。

作为名词单独存在。

前面那个呢?

生:

“不胜”作为一个词,不分开。

师:

不胜,不能够。

我们把它作为一个词,不要把它从中间切开,是这个意思吧?

生:

是。

师:

哎,很好!

除了刚才说的二二一。

剩下的都是二一二?

生:

是。

师:

哎,那我们来试一试,请女生来把这首诗的节奏好好地读一下,春望——,开始:

课件展示:

《春望》标注好停顿符号的全诗。

女生齐读。

师:

哎,声音有点小呀。

来,我们班的男生,声音大一点,准确的、清晰的把我们刚才断句的结果给大家展示一下。

春望——开始!

男生齐读。

师:

哎,这下越读越好了,有节奏了。

我觉得这个诗歌有了节奏,就像音乐有了节拍一样,读起来有了音乐感。

另外,大家读得太快了一点,是不是?

生:

是。

师:

哎,慢一些读,我们全班慢一点,再体味一下。

春望开始!

生齐读。

师:

真棒!

那,你们学会了五言诗的停顿,你们想试一试七言诗的停顿吗?

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探究。

(课件展示:

杜甫的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同样是杜甫的两句诗,你会停顿吗?

刚才我们发现规律了,现在能发现吗?

来,看哪位同学最快。

来,那位女生。

生:

二二三。

师:

二二三能断吗?

生:

二二一二

师:

二二一二,给我们读一下吧。

生: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

是不是这样?

生:

是。

师:

好。

还有没有其它的规律?

后面那位男生,举手最高的。

生:

二二二一。

师:

二二二一,好。

你读一下吧。

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师:

是不是这样?

生:

是。

师:

哎,还真是的。

看来七言诗呀也是有它的停顿的节奏规律可寻的。

恭喜你们!

将来读五言诗、七言诗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试着这样去停顿呢?

生:

是。

师:

哎,学会了一个小方法。

但是我发现刚才那位男生读得很准确,然而有一点停顿过头了。

他读的是:

无边/落木/萧萧/下。

你觉得哪个地方要改进一下?

生小声议论。

师:

来,这位男生,你觉得哪个地方要改进一点?

生:

我觉得“无边”和“落木”,“不尽”与“长江”应该停顿要缩短一点。

师:

“无边”和“落木”,“不尽”与“长江”应该停顿要缩短一点。

如果我想把停顿表现出来,又不显得那么生硬,我们怎么处理呢?

生:

读得稍微短一点,给人一带而过的感觉。

师:

一带而过。

那你给大家读一读

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师:

哎,我觉得他读得似断非断。

呀,请坐!

这是不是你的一带而过?

生:

是。

师:

还有没有同学要讲?

来——

生:

“不尽”要重音。

师:

重音?

生:

就是在停顿的时候重读一下。

师:

那,照你这么说应该如何去读?

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师:

噢,重音,我到没听出来。

但是我听出来他读的时候有个——什么呀?

生:

拖音。

(小声)

师:

有什么?

你来说——

生:

延长一些。

师:

哎,觉得该停顿的地方,他的声音又略微的——什么?

生:

延长。

师:

延长。

你听到了没有,同学们听到了没有呀?

生:

听到了。

师:

哎,这样的略微延长,就把我们原本该停顿,比较生硬的地方读得更自然一些了。

是不是?

生:

是。

师:

很好,请坐。

你看我们读诗,要想读好,还真是一门学问呢!

除了停顿准确,适当的略微的延长。

包括刚才这位男生说的声音高低抑扬的变化,是吧?

声音到了该停顿的地方,就稍微的低一点、轻一点,像渐微的感觉。

是不是会好一点?

请大家按照刚才学会的方法,自由地读一读,读得自然流畅些。

生自由读。

师:

好我们回到《春望》这首诗,我们来自由地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

哎,要敢于放声地去读。

生放声读。

师:

好。

我们一起再来试一遍。

看这一遍是不是节奏又自然又流畅。

春望——开始!

生齐读。

师:

太棒了!

看来呀,我们读好了字音、读准了节奏,咱们的诗韵就一点一点读出来了。

不过,读一首诗,仅仅读好这两方面还是不够的。

一首好诗就如同一杯陈年的美酒,需要我们深入字里行间来慢慢地去品味。

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春望》这首诗。

我们来看题目,它告诉我们写作时节是什么时候?

生:

春天。

师:

春天。

好!

你告诉我,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生:

春暖花开。

师:

那位女生,你想到哪些?

生:

春满人间。

师:

你呢?

生:

鸟语花香。

师:

还有吗?

生:

春意盎然。

师:

看,你们想到的都是美好的事物。

没错,我看到春天,我想到的也是这些。

但是杜甫笔下的这个春天不是这样,在那个春天里,长安城亦不如昔日的繁华,高大的城墙也不再坚不可摧,原本是生机勃勃的春天,却是满目荒凉。

这个时候你内心会有什么感觉?

生:

悲伤。

(小声)

师:

我听到有同学说“悲伤”,有人讲:

这就是悲剧。

好了。

带点悲伤,在你的声音里带点悲伤,再来读这首诗。

春望——开始!

生齐读(声含悲伤)。

师:

嗯,我们的同学非常投入,后面的男生表情也很凝重。

好,我们来看一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你们想知道吗?

生:

想。

师:

好。

那就拿起笔,用心地听老师读一段材料,然后,你捕捉一些关键的背景信息,可以写在书的边上。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有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

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唐的一次叛乱。

安史之乱自公元755年至762年,前后达八年之久。

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影响尤其巨大,战乱使社会遭到空前的浩劫,战争对北方的生产造成极大的破坏,大量北方人士南渡,人民过着颠沛流离,流落他乡的生活。

好,背景资料结束了。

请你再去静静地读一读课本的186页课下注释7,从中圈点、勾画出你认为同样重要的背景信息。

结合你刚才听到的来捕捉一下。

生勾画思考。

师:

静静地发现之后,跟同桌讨论一下:

哪些关键的地方你发现了。

生讨论。

师参与同学讨论之中。

师:

好。

我们来听听大家的发现吧。

你从相关的背景中发现了什么?

那位女生——

生:

当时杜甫是追随肃宗的,没有见到肃宗,在半路上就被叛军给抓住了,然后就被困在长安,到了次年三月,他感到特别郁闷,就写下了这首诗。

师:

郁闷。

你说作者此时很郁闷。

好的,请坐。

谁来补充?

生:

因为安史之乱,“烽火连三月”战争不断,唐朝由胜而衰,杜甫有一种忧国的情感;由于安史之乱,民不聊生,杜甫也会有一种忧民的情怀。

师:

太棒了!

她会去结合背景来分析。

在这样的时代,只要有一个爱国心的人心,哪能不产生忧国忧民的情怀呢?

好,谢谢!

有没有了?

生:

杜甫为叛军所俘,没有自由。

他本来想去帮肃宗干事的,结果没见到皇帝就被逮到了,他肯定是心里很不爽,感觉……就是……

师:

咱不用“很不爽”,我们换一个词,心中是什么感觉?

生:

就是悲愤。

师:

悲愤,嗯。

生:

难过。

师:

难过。

哎,感情好复杂!

生:

估计对安史叛军也有痛恨的感情。

“我”想为国尽忠,怎么就在这个时候把“我”抓到了呢?

师:

哎哟,我觉得你太能体会杜甫的心情了!

你能不能怀着这种心情把这首诗给我们再读一遍?

生:

好吧。

朗读全诗。

师:

怎么样?

掌声四起

师:

谢谢!

我看他呀,真能跨越千年去领会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呀。

好,我们来具体看一看。

刚才我们所讲的,实际上是读诗的一种重要方法,叫做知人论诗。

我们读诗应先了解一点什么呀?

生:

作者、写作背景。

师: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就能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

将来你们读诗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文学界对这首诗有这样的评价:

“感情强烈而不显露。

”(课件展示)那么这首诗究竟蕴含了哪些强烈的感情呢?

刚才同学们也提到了一些,可能还有一些,那又是怎么不显露地表现出来的呢?

老师想带着大家先找出一处,我们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我们看一看首联的前半句,请大家读一读!

生齐读。

师:

我们就来赏一赏这句话。

这句有哪两个动词值得关注呀?

生:

“破”与“在”。

师:

好。

哪位同学有意见想发表一下?

“破”指什么?

“在”指什么?

生:

破,指在那时很凄凉。

师:

破,国家的破败、凄凉。

生:

在,指山河依然在那里,但已不是先前的唐王朝了。

师:

噢,山河依旧在。

但这个山河依旧,却让人感到更加……?

生:

悲伤。

师:

为什么?

生:

因为国家不如以前那样繁盛。

师:

不仅不再如以前那样繁盛,而且甚至……?

生:

甚至灭亡了。

师:

甚至沦陷,甚至国已不国了。

很好!

你看,就两个动词,看起来很简单两个动词,放在一起就产生了鲜明对比的效果。

这种国破山河在的情景大家没有体验过。

但是,有很多文学作品告诉过我们。

(课件展示:

李煜的《虞美人》)我们来读一读南唐后主李煜的这首词。

大家推荐我们朗读最好的同学来读一读。

生:

王媛媛。

师:

好,请!

生读《虞美人》

读后掌声四起

师:

谢谢!

你朗读时,一些同学情不自禁地和了起来。

我们看这首词中的哪一句和“国破山河在”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小声)

师:

一起大声地读出来!

生齐读: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师:

这就是“国破山河在”。

我们还可以再体味,老舍先生曾经在《四世同堂》里写过这样的句子(课件展示:

玉泉山的泉水还闲适地流着,积水潭、后海、三海的绿荷还在吐放着清香;北面与西面的青山还在蓝而发亮的光天下雄伟地立着;天坛、公园中的苍松翠柏还伴着红墙金瓦构成最壮丽的景色;可是北平的人已经和北平失掉了往日的关系;北平已不是北平人的北平了。

在苍松与金瓦的上面,悬着的是日本旗。

——老舍《四世同堂》)

生齐读。

师:

你能体会出“国破山河在”了吗?

这种内心的悲哀,这种巨大的掩藏不住的悲痛,都凝结在诗句中。

让我们来在读一遍首联,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情感来。

国破——,开始!

生齐读。

师:

那么,其实这首诗中呀,还有很多地方感情强烈而不显露。

接下来,就要大家自己发现了。

前后同学要合作起来,每个同学都试着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关键的地方?

生合作交流。

师:

跟身边的同学说说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让我们来分享一下,这位男生。

生:

家书抵万金。

师:

“家书抵万金”。

看来你是非常重视亲情的人。

生:

因为“家书抵万金”表现家书的非常珍贵,及体现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深。

师:

哪个地方要特别提出来?

生:

抵万金。

师:

“抵万金”。

如果要具体分析,你能给我们说说吗?

生:

家书都抵得上一万两金子,说明家书贵重。

师:

一万两金子?

生:

数万两。

师:

数万两金子?

生:

很多金子。

师:

很多,千百万两金子,无可计数,是不是这样?

生:

是。

师:

很好。

这里,其实还有一种修辞,你能告诉我们吗?

生:

夸张。

师:

夸张。

哎,抵万金,值得上千两黄金,甚至千百两黄金也换不来一封家书,这里体现作者一种什么强烈感情呢?

生:

思念家人。

师:

思念家人。

很好!

这个地方很密切。

还有哪些地方能体现感情强烈而不显露的呢?

我还希望听到其他同学的见解。

来,这位男生——

生:

我觉得“白头搔更短”很有意思。

师:

嗯,很有意思。

生:

搔,就是搔头,抓挠头。

因为心情很郁闷、很痛苦,就去抓挠头发来发泄,结果使得白发越挠越短,最终连簪子都插不住了,说明头发都快挠没了。

师:

噢,好!

诗人的形象,我从你的发言中看出来了。

白头,头发怎么样?

生:

白发。

杜甫还没到花甲之年,头发也不应花白。

估计类似三日白头的情景。

师:

好,非常好。

杜甫那时才四十多,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不可以白头呀!

现在我们看,在诗的结尾,诗人是一个头发稀疏、凌乱的形象出现的。

究竟是原因让他这么愁呀?

生:

我觉得是痛苦——国破的痛苦。

师:

国破。

痛苦,忧国。

刚才前边也提到了。

生:

差不多。

师:

还有其它的吗?

生:

我想不出来了。

师:

好,已经非常棒了。

来这位男生补充一点,别着急。

生:

“白头搔更短”不仅仅是忧国,我想也是因见不到家人而心急。

师:

他说不仅是忧国,还有见不到家人也心急,也挠头。

会不会呢?

生:

会。

思念家人也会挠头的。

师:

我们说,身体、发肤授之父母,甚至说道头发我们想到发肤之亲,对吧?

挠头为国,也为家和家人。

请坐。

还有没有了?

生:

应该还有为民而愁。

“烽火连三月”,人民妻离子散,民不聊生,对社会现状的忧愁。

师:

哎,她讲是为当时社会现状忧愁。

第二联就告诉我们了作者在干什么。

生:

忧国伤时。

师:

很好!

作者正是一个具有家国情怀的人。

为当时的社会现状、为国家、为民族、为家庭,有没有为自己的成分?

生:

有。

师:

有的同学情不自禁地说了。

生:

他是投奔肃宗时被抓住,为自己不能为国家效力而愁。

师:

为自己而急,急自己在国家“烽火连三月”的时候,不能为国尽忠。

…………

师:

还有什么关键词,大家说说。

那位女生,你说说——

生:

我想说的是一个动词:

溅。

溅,表现眼泪很多。

师:

讲得很好。

我们一起来品这个词。

我们非常熟悉的《红楼梦》中,林黛玉的《题帕三绝》里有这样两句诗(课件展示: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我们看,写林妹妹流泪,作者用了哪些动词?

找到了没有?

你说一下——

生:

垂,洒,抛。

师:

请坐。

垂、洒、抛,是什么样的状态?

我们女生理解吗?

生:

娇弱的状态。

师:

噢!

一幅娇弱的模样。

你看杜甫流泪,他使用了什么动词,这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我们能不能换一下:

杜甫感时花垂泪,杜甫感时花抛泪。

可不可以,大家讨论一下。

生讨论

生:

不可以。

杜甫是男的。

(小声)

师:

哪位同学谈谈自己的见解?

生: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能把杜甫搞哭了。

杜甫的“花溅泪”,到不是花溅泪,是杜甫在溅泪。

师:

杜甫溅泪,可以的。

生:

要讲杜甫去垂泪,在国破家亡的情况下去垂泪,有点轻了。

师:

对这个“溅”字还有其它的理解吗?

后面的那位女生,就是刚才举手。

生:

杜甫不是为儿女私情流泪,是因忧国忧民而流泪,是一种大情怀。

师:

谢谢!

她说,杜甫不是为儿女私情溅泪,而是一种大情怀,为国为民的愤怒。

我们一起读一读,把这种愤怒读出来。

感时——开始!

生齐读。

师: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再往下赏析了。

这节课大家含英咀华,品得非常到位。

从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忧国伤时、思家悲景的诗人形象站在诗歌的末尾。

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浓重的家国情怀。

家和国,对一个中国人来说,是生命中不可分割、唇齿相依的关系。

家诗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类似的表现,希望大家课下再去发现。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准字音、读好节奏和读懂感情的方式,一起重新品味了杜甫的《春望》。

我想大家一定会有所收获,也希望同学们以后读诗歌时,可以运用今天学到的方法。

杜甫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作品,今天的作业,就是课下把《望岳》自学了。

下课!

生:

老师,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