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4+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2102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26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24+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专题24+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专题24+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专题24+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专题24+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24+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docx

《专题24+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24+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24+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docx

专题24+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热点题型一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特点

例1、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如果人们依顺天生具有的“性、情”做事,追求利益、满足欲望的话,他们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带来坏结果。

为此,他最有可能主张(  )

A.要同等爱护所有的人

B.治理国家要清静无为

C.用仁政回复人的善性

D.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

【答案】D

【提分秘籍】

儒、法、道、墨诸家思想主张及特点

学派代表

主张

特点

道家(老子)

“道”、无为、小国寡民

没落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与应世的态度

儒家(孔子)

“仁”、克己复礼

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儒家(孟子、荀子)

“仁政”“仁义”

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改造社会的愿望

墨家(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

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渴望社会安定

法家(韩非子)

主张改革、“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法治

新兴地主阶级主张改革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

【举一反三】

美国学者卡拉贝尔在《被选中的》一书中追溯了美国精英大学百年来招生录取政策的变迁。

他写道:

“(这些)招生方法,在今天看来,体现着典型的美国精神:

机会平等(不因出身、财富等不同而被歧视)、贤能主义(meritocracy,众人皆因自身的才能和成就而获得地位和声望,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

”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看,这种“美国精神”最接近先秦的(  )

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以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中的“机会平等(不因出身、财富等不同而被歧视)、贤能主义”和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墨家的“尚贤”的思想主张是完全吻合的,所以,中国人的视角来看,这种“美国精神”最接近先秦的墨家,所以本题答案就是A项。

热点题型二儒家的民本思想

例2、(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

“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D

【变式探究】“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

”此段属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言论(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D.朱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孟子思想,意在考查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的意思是“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辞让心就是施行礼的开始;是非心就是智的开始。

仁、义、礼、智是四个开端,就像我本来就所具有的,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结合所学知识,这是孟子思想主张,故选B项。

【提分秘籍】

儒家的“民本”思想

(1)表现:

①孔子的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②孟子的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痛恨暴政和战争。

③荀子的民本思想:

“君舟民水。

(2)实质:

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

【举一反三】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是温家宝的执政理念,也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某一学派的思想与主张。

下列各项中符合该学派观点的是(  )

A.“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B.“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而不义之辩乎?

C.“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D.“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答案】A

热点题型三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例3.汉初儒生叔孙通曾向刘邦建议:

“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

故夏、殷、周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

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由此可知其(  )

A.支持郡国并行 B.建议恢复周礼

C.倡导独尊儒术D.主张儒法融合

【答案】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根据材料“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可知,他是要参照夏、殷、周礼和秦朝的礼仪,可知是要把儒家和法家的思想相结合,D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的中心信息不是要恢复周礼,而是要借鉴,B项错误;根据“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可知不是独尊儒术,C项错误。

故选D项。

【提分秘籍】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1.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思想被新儒学继承,并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统治。

2.新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五行学说、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强调神化皇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这是先秦儒学不曾有的成分。

3.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使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发展成为汉武帝以后的官方学说。

【举一反三】

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

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最早渊源于(  )

A.先秦儒学 B.汉代儒学

C.宋明理学 D.佛教

【答案】B

热点题型四正确认识董仲舒新儒学的作用

例4、(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齐”体现了“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说明了修身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B项反映的是专制思想,故排除;C项强调向善的思想,故排除;D项强调的是个人的责任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变式探究】《汉书·夏侯胜传》:

“胜每讲授,常谓诸生曰:

‘士病(害怕)不明经术(儒家经典),经术苟明,其取青紫(高官)如俯拾地芥耳。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家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

B.儒学在政治上确立统治地位

C.儒家思想吸收各派学说形成新体系

D.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主要内容

【答案】B

【提分秘籍】

正确认识董仲舒新儒学的作用

(1)“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重要现实意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从另一方面,对形成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勤奋好学也有积极作用。

(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

“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举一反三】

在君民关系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董仲舒主张“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长,塞并兼之路。

盐铁皆归于民。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

据此推断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继承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答案】B

【解析】董仲舒主张限制君权的膨胀,与原始儒学在君民关系上有区别,故A项错误;董仲舒主张“限田”“轻徭薄赋”,继承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董仲舒的主张体现出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故C项错误;董仲舒的主张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故D项错误。

故选B项。

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

“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D

2.(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齐”体现了“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说明了修身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B项反映的是专制思想,故排除;C项强调向善的思想,故排除;D项强调的是个人的责任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1.(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

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

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儒家思想主张“道德自觉”,另外“善人”是先秦儒家思想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概念,即一种兼具道德与地位的人物,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善良之人,故①正确;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的思想,在题干中无体现,故②错误;斯多亚学派主张所有的人都同样具有理性、“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人生而平等等,“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故③正确;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忽视了道德,故④错误;故A项符合题意。

2.(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答案】A

3.(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7)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

其主张体现了()

A.进步史观

B.天命史观

C.循环史观

D.英雄史观

【答案】A

4.(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40)阅读材料,完成下要求。

(25分)

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

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

明律规定:

“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

”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

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

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

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1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7分)

【答案】

(1)共同目的:

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

(6分)

相同:

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

(8分)

不同:

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4分)

(2)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7分)

【解析】第

(1)问“共同目的”的解答,只需要结合材料,从救济对象、维护统治和社会稳定方面进行思考。

相同点从政府的作用、机构设置、法律保障方面思考;不同点从中英两国国情上思考。

(2)问,将“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转化成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特点”就很容易作答了。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政府把人民的生存状况纳入政府职能里,可以得出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再依据所学知识“福利国家”的含义,可以得出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再依据所学知识“福利国家”涉及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领域;可以得出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5.(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C

6.(2015年山东卷文综13)《尚书·酒俈》云:

“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关键要注意对材料含义的理解,材料的意思是“人,不要把水当作镜子,而应当把人民当作镜子”,体现了作者强调统治者制定统治措施要把“民”的反映作为政策好坏的借鉴,即“当于民监”,反映的是儒家的主张。

分析选项,A是墨家的主张;B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C符合题意;D是到家的思想。

所以应选C。

2.(2015年安徽卷文综12)据《史记》载:

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

“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

”田子方答:

“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对材料现象的准确分析是解题的关键,由材料中的“魏太子下车”可以判断是战国时期,“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等信息可以得出士阶层的不断崛起以及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A符合题意;B在材料中无体现;“他随时都能够再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说明忠君思想并不浓厚,再加上魏太子致意竟不回礼等,排除C、D。

故选A。

3.(2015年四川卷文综历史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倾向的是()

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战国中后期”、“最能体现”,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项“克己复礼”,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儒学思想,C项“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孟子的儒学思想,D项“选贤举能”战国时期墨家的思想,三个选项都没有体现题干“思想领域融合”。

进一步可知,“礼法兼用”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思想主张,该思想即体现儒家与法家观点相融合,符合题干“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4.(2015年海南卷历史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B.强调制度与秩序C.厚古薄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

【答案】B

5.(2015年新课标Ⅱ卷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学生问:

“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

“抓起来就行了。

”学生又问:

“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

”孟子说:

“舜怎么能阻止呢?

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学生问:

“那舜又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

“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

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

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

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

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

(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15分)

【答案】

(1)孟子:

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5分)

苏格拉底:

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5分)

(2)社会背景: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6分)

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

(6分)

历史价值:

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3分)

(2)本题考查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

回答社会背景时需要从政治、经济和文化角度来回答背景。

针对他们的不同要分别分析背景对他们的作用。

对于历史价值的评判,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社会价值和对后世的价值来谈。

要充分肯定他们思想的重要意义,给出最中肯的评价。

6.(2015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4)(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极为倡导仁人君子之道。

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已、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6分)

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已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教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

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4分)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

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6分)

【答案】

(1)品德:

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4分)抱负:

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分)

(2)目的:

经世致用(明道救世)(2分)意义:

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

(2分)

(3)共同点:

强调社会责任感。

(2分)认识:

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

(4分)

【解析】

(2)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可知,孔子和顾炎武两位思想家都强调个人应该具有经世济民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作为当代青年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

(本小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7.(2015年上海卷历史40)“竞争世界”与“大同理想”(25分)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篇》

材料二:

大同之道,至平也,至公也,至仁也……逆自天演之说性,竞争之义视为至理。

说鸣,故国与国陈兵相视,以吞灭为固然;人与人人与人讥诈相陷,以欺凌为得计。

百事万业,皆祖竞争,以才智由竞争而后进,器艺由竞争而后.精,以为优胜劣败乃天则之自然。

•康有为《大同书》..

材料三:

自达尔文等说出:

“酝酿数百年,而成欧战,创深痛巨,始发其拗。

而我孔孟之说本末渐灭,我可因此而流入欧洲,普遍世界,此奈天下不丧新文之一征也。

•刘绍宽《厚庄日记》1925年

材料四:

虽然儒家所教导的世界和谐与和平将是渐远的美梦,……但是我们不应该丧失更高更好目标的信念,因为没有信念,我们的努力便无目标,这个世界的历史也无意义。

•傅郎克(ouoFranke)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材料一中“大同世界“的特点。

(2分)

(2)康有为,刘绍宽等为什么反对“天演“竞争?

(8分)

(3)你如何看待近代以来的“竞争世界”与“大同理想”?

(15分)

【答案】

(1)水平1:

能从材料中提炼关键信息(2分)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天下为公

其他答案:

无法从材料中提炼关键信息或仅能大段复述材料内容(0分)

(2)水平1:

能将材料中的信息与所学史实结合解释问题(8分)

·康有为、刘绍宽等反对“天演”竞争的主要原因有:

对不平等条约体系的质疑。

对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愤慨,对以优胜劣败、弱肉强食为核心的“天演”竞争学说的反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

水平2:

仅能根据材料信息或所学史实进行解释(4分)

·康有为对强国优胜劣败的“天演”思想产生了反思,刘绍宽则是受到了一战的刺激。

其他答案:

回答与问题无关(0分)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

观点、史实、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

观点

水平1:

能注意到近代以来竞争世界与大同理想的辩证互动关系(4分)

·近代以来中外竞争世界的形成催生了中国古老大同理想的复兴,两者的互动构成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儒学中大同理想的复兴既源自于近代中外竞争世界的压力,又为近代中外竞争世界造成的种种问题提供了反思的资源与救弊的药方。

水平2:

仅强调近代以来竞争世界的形成与扩张,或儒学大同理想的现代意义(2分)

水平3:

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0分)

评分项二:

史实

水平1:

能提取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并能与中西相关史实建立联系(4分)

水平2:

仅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而没有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2分)

水平3:

没有使用材料信息和史实(0分)

评分项三:

论述(5分)

水平1:

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述(5分)

水平2:

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3分)

水平3:

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1分)

水平4:

回避问题(0分)

评分项四:

组织(2分)

水平1:

叙述成结构(2分)

水平2:

叙述连贯通顺(1分)

水平3:

仅能罗列史实(0分)

【解析】

(2)问反对的理由。

康有为的理由可从材料二中“故国与国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