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和复习思考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3856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7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本概念和复习思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基本概念和复习思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基本概念和复习思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基本概念和复习思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基本概念和复习思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本概念和复习思考题.docx

《基本概念和复习思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本概念和复习思考题.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本概念和复习思考题.docx

基本概念和复习思考题

基本概念和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导论

一、基本概念

1.劳动对象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

它包括两类:

一是没有经过劳动加工的自然物,如原始森林、地下矿藏等;二是经过劳动加工的原材料。

2.劳动资料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生产资料。

3.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

它是由具备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构成。

它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4.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

它包括: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它方面。

生产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

5.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

它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所构成。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6.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

7.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8.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等制度以及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复习思考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什么特点?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关系的基本内容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相互交叉的关系。

横向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其中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而分配、交换和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

纵向关系就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占主要地位,它决定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生产目的,决定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性质,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别不同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标志。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中研究生产关系。

首先,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相互作用中。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起着阻碍作用。

二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所以研究生产关系不能脱离生产力。

其次,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从而决定和影响生产关系发生变革的进程,因此研究生产关系也不能脱离上层建筑。

2、如何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演变规律?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

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这个规律的基本内容。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它们的有机结合,构成社会生产方式,其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经常处在变化和发展之中,从而决定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生产关系也要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促进或阻碍生产力发展两种形式。

同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就起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

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陈旧的或“超前的”生产关系,则起着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消极作用。

因此,马克思主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本质联系,称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个规律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每一个社会形态的更替都可以从这个规律的作用中找到最根本的原因,都是这个规律发生作用的具体表现。

但它发生作用的形式并不是任何时候都一样的。

在存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它要经过激烈的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才能实现。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政党认识和掌握这一规律,及时地改变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不断完善和巩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

马克思早就说过:

“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

马克思在这里说的科学是指自然科学。

因为生产力的两个要素都离不开科学技术。

从生产工具发展史看,历史上任何一种生产工具都是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条件下发明和创造出来的;从劳动者看,历史上任何一个社会的劳动者都具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

只有这样的劳动者,才能制造和所有生产工具,进行物质资料生产。

(2)科学技术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不是生产力中的独立因素,它的特点是渗透到生产力的两个要素中,促使它们发生变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其途径是:

1)通过学习和教育,提高生产力中人的要素,培养出大批的专门人才和熟练的劳动者。

2)通过发明创造,改变生产力中物的要素,革新生产工具,创造先进技术设备,不断增强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

(3)科学技术使生产力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

在人类生产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们的生产和科研实践经验不断积累,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使科学与生产力的关系更加密切,科学技术转化为巨大生产力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日益增大的程度上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4.怎样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异同?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本质和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为:

(1)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和发挥作用

(2)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异同:

(1)经济规律的存在具有历史性,它们只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发生作用,随经济条件的变更而变化。

(2)经济规律作用必须通过人的活动,涉及人们的物质利益。

各种形态的社会经济,都是一个大系统。

在这个大系统中,同时存在着众多的经济规律。

它们不是孤立分散地发生作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复杂的经济规律系统。

5.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实践性与阶级性能够统一?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是由它所研究的对象决定的。

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本质上就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

在阶级社会或阶级世界里,生产关系及其经济利益必然表现为阶级利益的对立和差别。

揭示生产关系的本质、矛盾和运动规律,直接涉及不同阶级的切身利益。

所以,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对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有不同的认识和解释。

他们为自己的阶级创立的经济理论,是各个不同阶级的经济利益在理论上的表现。

实践性:

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性。

政治经济学在本质上也可说是一门实践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就是建立在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的坚实基础上的。

过去,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运用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创立了有高度科学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现在,面对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所发生的巨大变迁,面临革命和建设的双重任务,我们更要坚定地继续运用工人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继续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捍卫它的科学性,任何“左”的或右的经济思潮,均会使理论脱离和背弃当代经济实践,都将严重损害它的科学性,使之失去原有的活力和价值。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

一、基本概念

1.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2.商品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商品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3.交换价值是指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4.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本质特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5.具体劳动是指具有特定的目的、操作方法、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和劳动结果的各种具体形式的千差万别的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6.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8.简单劳动是指简单劳动力的支出,即任何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头脑和肌体平均具有的劳动力的耗费。

9.复杂劳动是指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具有一定的技能和知识的复杂劳动力的支出。

10.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或能力,通常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用生产单个产品的必要劳动时间来表示。

11.货币是指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12.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所包含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货币执行这个职能,只需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不需要有现实的货币。

13.价格是指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价格主要取决于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这两个因素,它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14.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功能。

货币执行这个职能必需是现实的货币。

15.货币流通是指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

16.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

它取决于三个因素:

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和货币流通速度。

前两项的乘积就是商品价格总额。

用公式表示:

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次数

17.纸币是指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

纸币本身没有价值,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18.通货膨胀是指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这就叫通货膨胀。

19.贮藏手段是指把货币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

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20.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税金、工资等职能。

21.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充当世界货币职能必须由贵金属来执行。

22.价值规律是指商品价值决定和交换内在本质的必然联系。

其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

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成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二、复习思考题

1.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什么要从分析商品开始?

(1)从理论上看,只有从分析商品开始,才能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质和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有资本、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等经济范畴,对这些经济范畴的分析,就能看出分析商品范畴的必要性。

例如,资本首先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是由货币转化而来的,而货币又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产物。

因此,要正确认识资本就必须首先认识商品。

(2)从方法论上看,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对事物的研究要从大量的、经常出现的现象入手。

因为规律就隐藏在大量的现象之中。

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成为最常见、最普通的现象,因此,揭示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就要从分析商品开始。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还指出,事物是由简单发展到复杂的。

复杂有机体是由许多简单细胞构成的。

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因此,只有从分析商品这个简单经济细胞开始,才能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地去探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部复杂内容,才能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

(3)历史上看,商品生产先于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历史的起点,资本主义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因此,从分析商品开始,是符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和发展进程的,它有利于揭示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可见,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分析商品开始,无论从理论上方法论上历史上来分析都是完全正确的。

2.怎样认识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表现在:

两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一方面,价值必须以使用价值为物质承担者,无用之物不能成为商品,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

另一方面,使用价值必须具有价值,无价值之物,不是劳动产品,也不会成为商品。

(3)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性表现在:

两者互相排斥、相互对立。

1)生产使用价值的直接动机是为了实现价值。

商品生产者为了实现价值,才不得不关心使用价值。

2)在商品交换中,双方都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对买者来说,他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会失去价值;对卖者来说,他获得商品的价值,就会失去使用价值。

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实现以商品交换为条件,只有把商品卖出去,才能使商品内部两个因素的矛盾获得解决。

3.怎样理解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首先创立的。

在马克思以前,古典学派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虽曾提出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但他们不懂得劳动二重性,不知道什么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和怎样形成价值,所以他们的劳动价值论是不彻底的,不但对一些经济现象无法说明,有时还自相矛盾。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他们的正确思想的同时,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二重性理论。

(2)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因为只有以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基础,才能深刻地揭示商品的价值实体、价值量、价值形式以及价值规律,从而形成完整的、科学的价值理论。

所以,没有劳动二重性理论,就没有科学的价值论。

(3)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

没有劳动二重性理论,就没有劳动力商品、资本划分的理论,而没有这些理论就无法说明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也就不能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也就没有剩余价值理论。

(4)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创立,解决了政治经济中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

如价值形式理论、货币理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等,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的建立,揭示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性,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

可见,政治经济学中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都与劳动二重性理论有着密切联系。

所以它们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4.什么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产生的。

商品生产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即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的生产都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用于满足社会需要,因此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具有社会性质,是社会劳动。

由于生产资料属于不同所有者,生产者的劳动又是私人的事情,他们的劳动又具有私人性质,是私人劳动。

这就形成了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一切矛盾的根源。

因为,商品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彼此不发生直接的社会联系,他们劳动的社会性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要表现劳动的社会性质,必须进行交换,把不同的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由此产生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由此产生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因此,商品生产中的各种矛盾都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不同表现。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小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因为,在私人劳动的条件下,每个商品生产者都不知道其商品是否符号社会需要,也不清楚他们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距,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得到证明。

因此,商品能否在市场上顺利售卖,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决定他的经营赚钱、赔钱甚至破产,在竞争中形成两极分化,在一定条件下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5.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形式是什么?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

这个规律支配着商品生产者的行为和命运,决定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趋势,因此,它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是价格自发地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只有价格背离价值才能证明价值的存在,只有竞争从而通过价格波动,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

(3)在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再生产各个部门之间地分配。

第二,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和管理,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和经济分化。

在一定条件下,富者成了资本家,贫者沦为雇佣工人。

第三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一、基本概念

1.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之内并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2。

劳动力商品价值是指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力价值的大小取决于这些生活资料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剩余价值是指由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它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4.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而绝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6.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6.超额剩余价值是指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7.剩余价值率是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其公式是:

m’=m/v。

它表明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8.资本是指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不是物,但通常以生产资料和货币等物质形式存在。

它体现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9.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工作日中用于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时间。

在这个时间内支出的劳动,叫做必要劳动。

10.剩余劳动时间是指工作日中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以外的那部分劳动时间。

在这个时间内支出的劳动,叫做剩余劳动。

11.不变资本是指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

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是把它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用C来表示。

12.可变资本是指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劳动力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不是把自己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通过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比本身价值更大的新价值,为资本家生产出剩余价值,使其原有的价值量发生变动,用v来表示。

13.资本主义工资是指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是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价值的货币表现。

它反映着劳动力的买卖关系。

14.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是指资本主义制度下工资的两种基本形式。

前者是资本家按工人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如月工资、周工资、日工资、小时工资;后者是资本家按工人生产的产品件数或完成的工作量支付的工资。

15.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是指根据工资变动的趋势来区分的。

前者是指用货币表现的工资,也叫货币工资;后者就是指用名义工资实际能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包括房租、公用事业服务费、交通费、理发、洗澡等费用)的数量。

16.相对工资是指与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相比较的工资,也称比较工资。

二、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当作货币的货币与当作资本的货币之间的区别?

(1)运动的形式不同。

当作货币的货币,其流通形式是简单商品流通形式,是先卖后买,以商品为运动的始点和终点,用公式表示为W—G—W;当作资本的货币‘其流通形式是资本流通形式,是先买后卖,以货币为运动的始点和终点,用公式表示为G—W—G’。

(2)运动的内容不同。

简单商品流通形式始价值量相等的两种不同商品相交换;资本流通形式是用货币换回更多的货币。

(3)运动的目的不同。

简单商品流通形式是为了使用价值;资本流通形式是为了更多的价值。

(4)运动的限度不同。

简单商品流通是以满足人们对使用价值的需求为止,因而运动是有限的;资本流通是以人们对价值增殖无止境的追求为条件,因而资本的运动是无限的。

(5)运动的主体不同。

在简单商品流通中,运动的主体是商品,货币只是交换的一般等价物,货币的支出与归流无关,商品流通一结束货币就消失;在资本流通中,运动的主体是价值,货币不仅要垫支,而且要归流,同时商品也是价值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价值在运动中不仅保存了自己,而且获得了增殖,带来了剩余价值。

(6)运动的实质不同。

简单商品流通公式的两极异质同量,说明货币只是流通手段,体现的简单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资本流通公式的两极同质异量使价值增殖,表明资本是剥削手段,体现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2.怎样理解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相对剩余价值是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

(2)必要劳动时间是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时间。

因此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的。

因此,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要提高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为资本家带来相对剩余价值。

(3)相对剩余价值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但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通过各个部门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来实现的。

(4)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个别价值低于它的社会价值的差额。

超额剩余价值是缩短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取得的。

每个资本家都在想方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结果提高了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降低生活资料价值,从而降低劳动力价值,形成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日益居于重要地位,成为资本家加强对工人剥削、提高剥削程度的主要方法。

3.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1)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动机,就是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家经营生产,不同于简单商品生产,不是为了生产商品本身,而是为了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

主要表现在资本的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是社会总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或核心;资本的流通过程,不外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准备和实现过程;资本主义的分配过程,主要是剩余价值在社会各剥削集团之间的分配过程;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以剩余价值生产为前提。

工人的个人消费是为了继续生产剩余价值而提供劳动力。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诸方面及其运动过程,就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而进行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过程。

(3)剩余价值的生产决定着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是以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为特征的。

剩余价值资本化的过程就是资本积累过程。

资本积累的目的仍然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的不断积累过程,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其它各种矛盾日益激化,导致了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经济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

(4)剩余价值的生产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特征,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所以,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第四章资本积累

一、基本概念

1.社会再生产是指连续不断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

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社会再生产按规模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前者是在原有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后者是在扩大了的规模上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