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专题.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专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专题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专题复习
《世说新语》两则知识点整理
一、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聚会)
2.俄而雪骤(不久,一会儿;急速)
3。
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
4.撒盐空中差可拟(差不多、大致;相比)
5.未若柳絮因风起(比不上)
6.太丘舍去(离开)
7.去后乃至(才)
8.元方时年七岁(当时)
9.门外戏(玩耍)
10.与人期行(约定)
11.相委而去(舍弃)
12.友人惭(惭愧)
13.下车引之(拉)
14.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二、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通“否”,表示疑问。
三、古今异义。
1.下车引之 古义:
拉 今义:
领
2.太丘舍去 古义:
离开 今义:
前往……,到……去
3.与友期行 古义:
约定 今义:
等候所约的人,泛指等待或盼望
4.相委而去 古义:
丢下、舍弃 今义:
把事交给别人去办
四、重要句子。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2.白雪纷纷何所似?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3.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4.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5.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世说新语》两则随堂小测
1.《世说新语》是由 组织编写的.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俄而雪骤(俄而:
)
⑵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可拟:
)
⑶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期日中:
)
⑷太丘舍去(舍去:
)
⑸尊君在不(不:
)
⑹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
)
3.《咏雪》中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4.《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5."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 为什么 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6.《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
《论语》十二章 重点字词小结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
同悦,喜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
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1.不亦君子乎
古:
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
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为师矣
古:
可以 ;凭借
今:
可能、许可
3.饭疏食饮水
古:
粗劣
今:
疏通、疏散
4.饭疏食饮水
古:
冷水
今:
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5.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
普通人
今:
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6.吾日三省吾身
古:
多次
今:
数词,三
3、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
名词--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
名词--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
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
传:
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
名词--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
名词--意动。
以„„为乐
四、一词多义
1.为:
可以为师矣 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2.知: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温故而知新 懂得
3.而:
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 表顺承
博学而笃志 表并列
4.其:
仁在其中矣 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人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
“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首省略动词“择”
2.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诫子书》知识点整理
一、作者介绍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二、字词解释
1、夫:
句首发语词,不用翻译
2、之:
结构助词,的
3、行:
行为
4、静: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5、俭:
节俭
6、养:
培养
7、淡泊: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8、明:
明确
9、明志:
明确志向
10、致:
达到
11、远: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志向
12、广: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
13、才:
才干
14、淫:
放纵
15、慢:
懈怠
16、励:
振奋
17、险:
轻薄
18、躁:
浮躁
19、治性:
修养性情。
治:
修养
20、与:
跟随
21、驰:
疾行,指迅速逝去
22、遂:
最终
23、枯落:
凋落,衰残。
比喻年老志衰,没用用处。
24、穷庐:
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25、诫:
劝勉、告诫
26、书:
书信
(2)一词多义
1、之
学而时习之:
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之
君子之行:
结构助词,的
静以修身:
介词,表目的以
非宁静无以致远:
介词,用来
2、志
非淡泊无以明志:
远大志向志
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夫学须静也:
动词,学习学
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学业
(三)词类活用
1、志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2、广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
3、远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志向
三、句子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
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培养自身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
不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
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识需要学习。
不学习无从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的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也随岁月而消失,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四、文章分析
1、本文中心论点是: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以成学。
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险的句子是:
险躁则不能治性
《狼》(蒲松龄)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1、蒲松龄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2、出处:
节选自《聊斋志异》中的《狼三则》。
第一则说的是屠户为狼所迫,把肉吊在树上,狼为食肉而被钩吊死的故事;第三则写屠户被狼困在一个席棚内,狼以爪伸入,结果为屠户割破皮肉、吹气胀死的故事;教材所选的《狼》为第二则故事。
《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
聊斋:
书斋名;志异:
记述奇异的故事。
3、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蒲松龄自题诗: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二、读准字音
缀(zhuì) 窘(jiǒng ) 苫蔽((shànbì) 弛(chí) 眈(dān )黠(xiá) 瞑(míng ) 暇(xiá) 隧(suì) 尻(kāo ) 少时(shǎo )
积薪(xīn ) 奔倚(yǐ) 少时(shǎo ) 顷刻(qǐng ) 变诈(zhà)
4、试读出下列几个句子的停顿
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其一/犬坐于前。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④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四、字词分类整理
1、通假字:
“止”通“只”,意思是 只. (止有剩骨;止露尻尾;止增笑耳)。
2、一词多义:
①之:
复投之(代词,代骨头)
又数刀毙之/亦毙之(代词,代狼)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主谓之间,不译)
久之(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②以:
投以骨(把)
以刀劈狼首(用)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盖以诱敌(来,用来)
③止:
止有剩骨(“止”通“只”)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停止)
④乃:
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
乃悟前狼假寐(才)
⑤前: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形容词,先前的)
狼不敢前 (动词,上前)
⑥意:
意暇甚(神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想,打算)
⑦敌:
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盖以诱敌(敌方,名词)
3、古今异义:
①弛担持刀 弛 古义:
放下;今义:
松弛 。
②屠自后断其股 股 古义:
大腿;今义:
屁股。
③一狼仍从 从 古义:
跟随;今义:
介词,常引出时间、地点。
4、词类活用:
①恐前后受其敌:
敌,名词用为动词,攻击,胁迫。
②其一犬坐于前:
犬,名词作状语,像犬一样。
③一狼洞其中: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从柴草堆中打洞。
⑤“狼不敢前”——上前(名作动)
5、特殊句式
投以骨 倒装句兼省略句,应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
五、重点语句翻译
1、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译文: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就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只不过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2、其一犬坐于前:
译:
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3、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文:
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文:
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寓言四则》知识点整理
溉汲.. gài jí
一、重点字词解释:
1. 穿.井得一人(穿:
挖掘,开凿)
2. 溉汲..(溉汲:
打水浇田,汲:
从井里取水)
2. 及.其家穿井(及:
待,等到)
4. 国人道...之:
(国人:
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
讲述)
5. 闻.之于宋君(闻:
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
6. 问之于.丁氏:
(于:
向)
7. 得一人之使.(使:
使用,指劳力。
)
8. 丁氏对.曰(对:
应答,回答)
9. 求闻之若此..(若此:
像这样,如此)
10. 不若..无闻也(不若:
不如,比不上)
二、词语分类归纳:
1. 重要虚词。
(1)之
①宋之.丁氏(助词,的)
②有闻而传之.者(代词,这话)
③国人道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④闻之.于宋君(代词,这件事)
⑤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⑥求闻之.若此(定语后置的标志,语序应为“若此之求闻”)
(2)其
①及其.家穿井(代词,他的)
②其.人曰(代词,那)
③奈何忧其.坏(代词,它)
(3)于
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介词,向)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在)
2. 古今异义。
①穿井得一人(古义:
挖掘、开凿;今义:
破、透)
②国人道之(古义:
国都;今义:
国家)
③国人道之(古义:
讲述;今义:
道理)
3、重点句子翻译:
1.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而要到外边去打水浇田,经常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
2.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
”
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就)告诉别人说:
“我家打(了一口)井得到了一(个)人。
”
3. 有闻而传之者:
“丁氏穿井得一人。
”
有听到(这话)就去传播的人说:
“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
”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纷纷)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5.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宋国的国君就派人到丁家去问这件事。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