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流动儿童学习习惯培养的途径与策略的实践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0902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流动儿童学习习惯培养的途径与策略的实践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城市流动儿童学习习惯培养的途径与策略的实践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城市流动儿童学习习惯培养的途径与策略的实践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城市流动儿童学习习惯培养的途径与策略的实践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城市流动儿童学习习惯培养的途径与策略的实践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流动儿童学习习惯培养的途径与策略的实践研究.docx

《城市流动儿童学习习惯培养的途径与策略的实践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流动儿童学习习惯培养的途径与策略的实践研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流动儿童学习习惯培养的途径与策略的实践研究.docx

城市流动儿童学习习惯培养的途径与策略的实践研究

城市流动儿童学习习惯培养的途径与策略的实践研究

常州市西仓桥小学(钟楼区蓝天第二学校)邱玲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市城市开放度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我市外来人员的大量涌入,流动儿童少年数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据统计,目前常州市流动儿童少年近8万名。

2004年9月,钟楼区积极响应市政府“蓝天计划”号召,分流原有西仓桥小学学生,成立钟楼区蓝天第二学校——第一所全吸纳流动儿童的公办学校。

我们的教育宗旨旨在保障适龄流动儿童“同在一片蓝天下,同享良好教育”。

三年的摸索办学中,我们感到艰难:

1、师生苦教苦学

我校不少新市民家长由于自身素质所限,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随意性行为较多,给社会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而在校的大部分新市民子弟由于受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生活习惯的等诸多因素影响,生活卫生意识差,如不经常洗头、洗澡,衣着不整洁,乱丢纸屑等;品德行为差,如逃学、说谎,公共场合不文明举止较多,缺乏责任感;学习习惯差,如学习活动中自控能力较差、注意力分散、不能专心听讲、不爱举手发言、不爱质疑讨论、作业比较马虎,不按时完成……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既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又给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也带来了很大不利的影响。

2、生源水平差异明显

我校613位学生,来自25个省市。

教材、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等诸多很大差异的因素影响,造成了班级学生水平差异明显的状况。

且因为父母选择工作的随意性很大,造成居无定所的流动性,因此本校学生每学期转进转出的学籍流动率达到20%以上。

由此更加造成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生情难以把握。

后进生多,教师辅导学生兼顾不到,补差效果差。

3、教师结构情况特殊

我校现有12个班,学生610人,15位在编教师。

其中50岁以上的占40%。

师资的紧缺,学校自主招聘代课教师14人。

这些代课教师绝大部分是新手,甚至5位没有教师资格证。

再加上代课教师流动性也很大,每个学期期初、期中、期末进进出出。

开展的教学培训,断裂,收效甚微。

 

——我们深深思考:

学校要发展,学生要进步,蓝天学校同样也要科研兴校。

面对这么多的困难,什么才是能靠我们目前师资水平并不理想的情况下能较好地帮助学生改善学习状况、实现学校扭转现状的根源?

国内外教育教学研究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

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重要位置。

习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

“简单地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

”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

同样,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书•贾谊传》)。

由此可见,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小学阶段也正是学生各种习惯诸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尤其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

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

因此,我们就把“流动儿童基本学习习惯培养的途经与策略的研究”作为我们学校第一个学科类的课题研究。

习惯教育,以标治本,以根本促全面;习惯培养,标本兼治,为学生终身教育奠基。

二、概念界定

1、流动儿童

——随着规模化的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山区人员带着孩子走进城市,形成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这些外来的人员,社会称其为新市民,跟随他们在就业地读书的子女被称为“新市民子弟”。

因为这些新市民居住、生活、工作的不固定性和流动性很大,他们的孩子根据他们父母工作的不稳定性,就读学校没有稳定性而被形象称为“流动儿童”。

2、习惯

——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自动化行为模式。

它是一个人不需要外在监督和意志努力即可自动实现的行为。

它可以使行为经常化、巩固化。

3、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有着不同层次,本课题研究从本校流动儿童实际情况出发,定位于最基本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即具体指向于听课习惯、作业习惯、读书习惯。

4、流动儿童学习习惯的培养

——指向于

(1)明确基本学习习惯的具体内容与要求

(2)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科学合理地根据流动儿童特点,采用适当的策略,有计划反复地进行训练与矫正,以此形成流动儿童的基本学习习惯。

三、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让学生明确基本学习习惯有哪些,要怎样做,并能自我分析做得怎么样,学会不断地自我矫正坏习惯,自主努力形成好习惯,在培养良好习惯和意志毅力的同时,稳步提升学习成绩。

2、通过研究形成我校流动儿童各学科共同的基本学习习惯指标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科教学特点对流动儿童有力、有序地进行基本学习习惯的培养,积累有效方法。

3、通过研究,优化家庭教育资源,让学习习惯的培养走进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初步形成家校合力,提升流动儿童学习习惯培养的整体效果。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实践研究

(一)、流动儿童学习习惯的现状及教师对流动儿童学习习惯培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前提。

研究活动的开展必须了解流动儿童学习习惯的不良状态和不良程度,充分了解教师自身对学习习惯培养的认识程度、行为现状的偏差及已有的成效,通过调查能合理分析产生不良习惯偏差和教师原因。

为研讨提供真实有效的分析性素材,从而采取针对性的研究措施,提升研究的有效性。

Ø调查研究的主要方法与过程是:

1、设计调查的基本内容——学生问卷、家长问卷、教师问卷。

(1)学生问卷——

①第一次面向全体学生问卷调查:

全体学生将问卷带回家,与父母亲一起完成,提出要实事求是地填写。

但反馈的情况是:

很多学生填写的结果与实际不相符合,较多地填写了应该怎样做的理性结果,缺乏真实性。

于是我们又重新进行了第二次问卷的抽样调查。

②第二次随机抽样问卷调查:

分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在3~6年级各班随机抽取了一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然后将每门学科每组学生分成成绩较好、成绩较差、成绩一般三类进行统计,同时对学生学习习惯部分指标因素调查从教师那里获得,如作业的正确率,课堂发言习惯,思维习惯等。

③例如:

学生问卷关于听课和发言习惯状况统计,就从

(1)听课:

专心听老实讲、专心听同学说两方面分析,

(2)发言:

积极思考热烈发言、思考了不敢发言、不思考不发言三方面统计。

(2)教师问卷——

为了充分了了解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认识、行为、举措以及成效,我们先后开展了两次问卷调查。

由于第一次问卷设计比较宏观,对教师的一些行为没有具体细节的设计,因此教师问卷的反馈显现出来的是应该怎样做的理性选项比较多,因此我们就对问卷进行了第二次设计,让教师对选项的反馈上下衔接,避免了主观性和过分的理性。

如:

第一次问卷设计:

你对本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1)重视

(2)不太重视(3)比较忽略

第二次问卷设计:

A、你对本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1)重视

(2)不太重视(3)比较忽略

B、你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具体做法是:

(1)每次习惯有具体要求

(2)每次习惯既有具体要求,又有方法指导(3)每次习惯有要求、有方法指导、有强化训练。

C、你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最有效的一项是;具体要求是;训练方法是

2、资料调查:

中心组成员抽样查看学生平时的作业、练习册、试卷,分析学生的作业习惯及教师的批改、习惯训练等。

例如:

学生作业习惯状况调查统计如下:

(1)调查总人数:

1~6年级,每班抽一小组5~6人,三个学科各60人,不重复,总计180人。

(2)列出被抽学生名单,通过任课老师处了解,标记上好中差。

(3)检查内容:

整洁、独立、按时、规范和正确率五项

3、师生访谈:

(1)组织教师谈学生习惯,特别是课堂中学生自己思维发言的习惯以及专心听学生发言的习惯;二谈谈教师自身对学生习惯培养的认识与实践,特别是面对流动儿童群体习惯培养的具体要求、方法和训练以及流动儿童学习中的陋习、恶习形成的原因。

(2)组织学生谈老师对学习习惯的具体要求、训练、方法指导;对习惯较差学生的关注程度与关注过程。

4、课例观察

我们组织了面向语文数学英语学学科,进行了课堂学习习惯及培养的课例现场观测20余节。

(1)课例的选取:

覆盖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随机选取教者;观察随堂课

(2)课例的观察:

要有课堂实录,要有观察分析,要有小组评议,要有个人反思。

 

课例观察表

时间班级课题名称执教者观察评析者

 

注意力集中

专心听讲解

专心听发言

关注

倾听

有要求

有关注

有调动

有训练

积极思维

热烈发言

声音响亮

清楚完整

合作交流

勇于发言

关注

发言

有效调动

加强训练

细心倾听

及时提炼和纠偏

自读标题认真审题

书写规范

按时完成

正确率高

关注

作业

引导读题

审题

注意巡视及时评价

关注弱势及时评价

读通读懂圈划批注

声音响亮停顿恰当

音准腔圆

有情有感

关注

读书

有要求

有指导

有训练

有矫正

印象积累

策略案例运用案例解读:

5、调查分析:

Ø关于学生学习习惯调查的分析

通过两项调查,学生学习习惯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听课时中普遍存在的是坐而不听,听而不思,思而不说

(2)发言时声音不响亮,说话不完整,表达不清楚(3)读书时音不准,声不亮,拖腔拖调,停顿不恰当,读书无情感(4)作业时独立完成意识差,校对、抄袭多;即使能完成但不专心,用时长,没有按一定的时间完成一定的数量的作业意识;汉字、字母数字书写无结构散架状态,甚至不认识;只求完成,不检查,正确率不合要求。

Ø关于教师对流动儿童学习习惯培养的调查分析

通过以上调查,教师对流动儿童学习习惯的培养状况如下:

(1)对流动儿童的特征及学习中的陋习恶习状况比较了解。

(2)偏重于为学生补课的意识和行为普遍超过培养学习习惯的意识和行为,教师普遍认为:

对于流动儿童来说,补文化知识效果易见好做,培养习惯效果慢、很艰难;再说对于流动儿童来说能上学,学点知识已经很不错了,何必去白费功夫去培养习惯,考试成绩差也是可以理解可以谅解的。

(3)部分教师虽然对培养学习习惯有一定的认识,但对流动儿童来说应该从哪些基本习惯抓起,这些习惯的内涵以及“该怎样做的要求”、指导与训练学生的行为以及“学生做得怎么样”的检查,持之以恒的意识和方法等都不具体甚至是空白点。

(4)大部分教师上课只注意完成教案,普遍忽略关注和调动学生的听课和发言的行为习惯;对于作业批改只批结果,从不问是否独立、按时完成,更不关注学生怎样完成的过程。

(5)对学生学习习惯差和学生家长素质差的埋怨情绪很严重,普遍缺失怎样适应流动儿童群体,改善自身行为的自觉性、积极性。

(二)流动儿童基本学习习惯培养指标与要求的框架建构的研究

这项研究是本课题的基础变量。

学习习惯的因素很多,而我们要建构的是适合流动儿童特点的,能为流动儿童可接受可操作,又能促其发展的基本学习习惯因素。

如果具体要求偏高,往往使教师在研究中产生畏难情绪,学生也会失去信心;如果光有指标因素而没有具体要求,那么习惯培养就会成为一种口号式,无落点,难以进行观察评价,也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因此,习惯培养框架体系要体现参考性、普遍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和评价的可行性。

Ø研究与操作

(1)人人参与、学科共营、反复研讨、构建框架

①人人参与

针对调查情况,我们让每一位教师针对本班自己所教学科的需要,提出学生学科学习的基本习惯项目与具体要求。

②学科共营

由学科教研组组织教师交流,确定学科组内大家认同的应该培养的学科学习的基本学习习惯项目,要充分体现学生1-6年级学科学习必须具备的习惯,具体性;明确每项习惯的基本要求,可检测性;即能观测得到,可以评价,力戒空泛性、理论化。

③反复研讨:

A科际互动

三个学科教教研组互动交流;B学科认同:

提炼三个学科共需的学习基本习惯,构建流动儿童基本学习习惯的指标要求框架的试行稿。

C:

个性补充:

根据学科教学特色,对三门学科的共同基本指标进行补充,对指标内涵要求进行调整,体现学科特性。

(2)人手一份、个个知晓、学生自读、教师解读

我们将基本学习习惯印发给每个学生,黏贴在家校联系本或课本上,个个自读,每位任课教师认真解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说基本习惯有哪些、该怎们做。

(三)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基本学习习惯的途经与策略的实践研究

这项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

对于教师来说,学习习惯的培养各学科具有一定的通识性,也略有学科的特质性。

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应该有机地贯穿在学科课堂教学中。

这是习惯培养的主渠道。

反思教师传统的教学习惯,教师往往不能把执行教案的过程与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有机融和起来。

即便有些教师重视了学习习惯的培养,也大多数处在口号式,欠缺培养的有效策略,缺乏在教学中有机的训练。

因此,本项研究旨在每个执教的学科教师都要提升基本学习习惯培养的意识,改善教学理念和行为,在教学过程中促进教师把执行教案与培养习惯有效融和起来,面向全体,关注个别,探索创造培养学生基本学习习惯的有效策略。

Ø研究思路:

分解目标,分段推进,课例载体,点面同步,培训支持,学校为主,辐射家庭。

Ø探索目标:

以学科课堂为主要途经,以辐射家庭为辅助,假设并使用多元策略,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发言习惯、作业习惯以及课堂读书习惯。

Ø具体操作:

1、组织课例研讨:

为提升课例观察的有效性,经反复研讨,初步构建的基本学习习惯指标,首先拟定课例观测与分析的基本指标与要求。

做到课例研讨:

①教案预设中有学习习惯培养的思考②听课实录有习惯培养的注释记录③评课有习惯培养的解读评析④反思有习惯培养的自我体悟与调整。

2、有序培训支持:

(1)作用: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教师在把握教材基础上的有效教学设计,尤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流动儿童的特点,在有效实施教案的同时,能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采用有效的策略。

第一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这对于一个多年习惯城市孩子群体的课堂进行教学的教师,要改善教学理念方法,改善教育行为是一个难题;对于我校刚踏上工作岗位的代课教师来说就更是艰难。

因此以培训为课题研究的支持十分必要。

通过培训,帮助教师全体确立和重视对流动儿童的教育培养学习习惯,远比仅补知识技能有效,长效的意识;通过培训,帮助教师把握基本学习习惯的真正内涵和可操作性的行为要求;通过培训,知晓一些培养基本学习习惯的策略。

(2)方法:

一是组织学习解读学习有效教学策略,多层次解毒基本学习习惯的内涵

二是组织教师的课例观测进行具体的分析。

即以学科课堂教学的实例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师哪些教学行为关注了学习习惯的培养,哪些做法是培养学习习惯的有效的;哪些教学活动应当结合习惯的培养;哪些教学行为忽略基本良好学习习惯培养或不良学习习惯的矫正等。

三是教师自行经历课例分析,促进教师进一步熟悉应用习惯培养的课例观测表,并提升恰当的评价分析能力,学会看懂课例,从而学习课例中的有效策略。

3、实践点面同步

流动儿童群体的学科教学是教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新事物,是课程改革中的新课题。

新市民子弟学校的开办,不仅仅是要让流动儿童都能在异乡入学读书,也努力要为每个流动儿童享受平等的城市教育和优质的教育,但这毕竟是个新课题,要实现这个目标,它还需要一个学校积极地先行探索。

因此我们选择了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各两位教师共6位青年教师(其中五位代课教师)组成课题研究中心小组,作为课题研讨的执教者,以点带面,带动另三个教研组的研究,带动全体教师参与。

在面上我们尽全力坚持组织全体教师都参与培训,参与课例的观测,一起来听课例分析。

因为他们都肩负着对流动儿童的教育重任,都承担着一个教学班一个学科的教学。

因此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个教师的培训,决不放弃任何一个班级的教学质量的提升。

4、实施差异发展

教师有经历差异、有理念差异、有习惯差异,有个性差异,更有人生价值差异,因此在实施点面同步之时,我们坚持实施差异发展。

把愿研究、肯研究的教师作为跟踪研究个案,尽量以个案多提供课例研讨素材,从中积累在学科教学中培养流动儿童基本学习习惯的有效策略。

以中心组为智慧共营互动发展的基本组织载体,以个案之点带动中心组,以中心组带动教研组,实现个人与教研组之间的差异发展。

(四)、如何让基本学习习惯培养走进家庭形成家校协同教育的研究

我校是流动儿童群体的学校,流动儿童已有的陋习、恶习受到家庭教育的极大影响而造成,学习习惯的培养应该以学校为主体,但光靠学校重视,而来自家庭的影响就会让习惯培养低效甚至无效。

对于儿童来说,习惯的培养需要反复地督促、提醒、训练。

如果在学校里知道怎么做,也能照着做,而回到家里不能自控,得不到提醒帮助,恶习就会重现。

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不可能养成。

因此,本项研究应该以学校为主体,辐射家庭。

学校在研究中要努力探寻提升家长对学习习惯的认识,有效地指导家长参与学习习惯培养的方法,形成家校合力,提升这项研究的整体效应。

流动儿童不良学习习惯的形成因素诸多,而家庭教育观念滞后,学习习惯培养意识缺乏,家长家庭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家庭教育能力较低,而流动儿童的学习习惯培养必须在以教为主的前提下,需要家庭给予配合支持。

因此我们注重将此次研究的思想和做法辐射家庭:

一是以提升家长素养为主,通过年段性和全校性的家长学校反复进行现代文明城市市民素养的教育,文明家庭的教育和现代化城市义务阶段教育培养目标的教育。

逐步让家长从思想上接受并确立与学校协力培养合格的城市小公民的意识。

二是通过告家长书,把基本的学习习惯要求发给每个家长,让每个家长人人知晓什么是基本学习习惯,了解如何在家庭配合学校督促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尽管这事一项十分兼具,要见效需要有很长的过程,但我们相信,成效会点点滴滴地在增大。

五、研究成效

1、通过一年的研究,初步生成了我校流动儿童基本学习习惯培养的指标框架和反复修改调整的课例观察表。

也从课例研讨中积累了一些培养流动儿童学习习惯有效策略的案例与解读:

如任务驱动策略、行为提示策略、专项训练策略、有效教学活动吸引策略、面对个别强化关注策略、鼓励性评价策略、示范引导策略等。

2、全体教师对本课题的研究的认识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加大了对研究的参与度。

有些教师原来都以为都五十几岁的人了,还要老来学皮匠搞课题研究,通过学习和研究培训,参与课例观测和评析,认识有一定转变。

有一位老教师说:

培养流动儿童的学习习惯确实是一个新课题,光靠抓知识补课只是一个短期行为,低效行为,培养习惯,从本质上改善流动儿童的学习状态,才可能有效,才可能长效。

一位新教师说:

原来对培养学习习惯只是从理论上认识,没有体现到它对教学的实践价值。

也只知道在嘴上反复地口头强调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但基本习惯指什么,每项习惯的行为特征是什么?

怎样强化这些学习行为,心中都无数。

通过参与研究,让我们对这些困惑与疑惑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通过课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知道了一些该怎样根据流动儿童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去培养儿童的学习习惯的几种方法了。

3、课堂师生状态不同程度有所改观。

基本学习习惯要求与具体培养指标通过学生、家庭、教师三管齐下,师生行为变革的革命在课堂上悄悄地不同程度地进行着,改善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们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心发展的优势,有步骤的进行教育,从点滴做起,潜移默化,求得实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