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8568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docx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docx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的文学创作以诗歌的成就最突出,他历来是以诗人的身份被载入文学史的。

他现存诗近130首,具有丰富的内容。

(一)、悲叹为官行役的劳苦,表达静念园林的思绪

陶渊明抱着“大济于苍生”和“口腹自役”的情志而“投耒去学仕”(《饮酒》其十九),但官场黑暗,他又“志意多所耻”(同上),“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不肯屈己奉人,因此,虽几经进退而终无建树。

他为官行役没有欢欣,反感劳苦,总是身在行役而静念园林。

这种一心处两端的境况,在他宦游期间所写的行役诗中得以充分表露。

如《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二说:

“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他是边做官边后悔: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二)“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

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甚至赴任途中也是如此,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他说: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陶渊明是为仕不能静心,归居又不甘心,心与形的对立,使他内心非常痛苦,也很无耐。

这种对立与无耐,正显示了陶渊明不愿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

他在《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中写道:

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

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田园日梦想,安得久离析?

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

有了这样的德操与心态,为官行役的劳苦,便可想而知。

悲叹行役的劳苦是陶渊明之前行役诗共有的内容,而将为官行役之苦与静念园林之情合为一体,则是陶渊明行役诗所特有的。

(二)、描绘田园风光的恬美,抒写闲适自得的心境

在仕与隐的矛盾斗争中,陶渊明最终选择了隐,由对园林的静念化为了皈依的现实,心与形得到统一。

描绘恬美静穆的田园风光,抒写闲适自得的愉悦心境,成为陶渊明田园诗的基本内容。

他视田园为人生安身立命之所,是与黑暗现实、混浊官场对立的理想境界。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应作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写诗人归田的原因和重返田园的愉快生活。

诗人称官场为“俗”,称官场中逢迎应酬、钻营取巧为“适俗韵”,以“尘网”、“樊笼”喻肮脏无聊、束缚人性的官场,以“羁鸟”、“池鱼”喻误入官场的自己,可见诗人对官场的憎恶。

归隐田园,正如笼中之鸟飞回山林,池中之鱼重返水潭,让诗人感到无比自由和愉悦。

十余亩田地足以养生,八九间草屋足以托身。

远处的村落与炊烟,近处的狗吠与鸡鸣,充满生机而又恬美静穆。

人的本性在这至真至淳的境界中得到恢复。

又如《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写心远世俗、欣赏自然的兴致和领悟。

诗人归隐后闲适自得的心境,于采菊、见山、视夕、观鸟之间表露无遗。

“采菊”二句历来为人击节赞赏。

苏轼说: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东坡题跋》)王国维说此为“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人间词话》)。

在这“境与意会”、“无我之境”中,诗人领悟了人生真正的意趣。

所以能够如此,皆因“心远”尘俗。

又如: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这是写早春迷人气氛的。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

”(《和郭主簿》其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读山海经》其一)这是写夏季优美景致的。

诗人就是在这种令人陶醉的田园风光中,品味着“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同上)的人生乐趣。

(三)、热爱农业劳动,强调劳动意义

作为一个不再追慕荣利、依赖官府供给的文人,陶渊明最可贵之处莫过于自食其力。

他的不少田园诗是写农业劳动的。

如《归园田居》其一: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写诗人早出晚归的劳动生活和富有诗意的感受。

由于诗人刚开始学种庄稼,缺乏管理农田经验,所以“草盛豆苗稀”。

但他不辞辛苦,“晨兴”而作,“带月”而归,希望庄稼长得好些,体现了对农业劳动的热爱。

这种感情,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是罕见的,也是世家大族所蔑视的,正因为这样,更可见出陶渊明归隐之心的坚定不移与对抗官场和世俗的勇气。

又如: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归园田居》其二)反映了他对农作物收成的关注。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反映了他坚持躬耕的顽强精神。

这种精神,是慨叹“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谢灵运《登池上楼》)的谢灵运等人所无法相比的。

陶渊明特别强调劳动的意义。

他有一首《劝农》诗,其中云:

哲人伊何?

时维后稷;赡之伊何?

实曰播植。

舜既躬耕,禹亦稼穑;远若周典,八政始食。

这是以后稷、舜、禹重视农业劳动作为事实论据,以《尚书·周书·洪范》中的“八政始食”作为理论论据,勉励人们从事农业劳动:

“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

”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

“君子谋道不谋食。

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

"陶渊明觉得孔子此说太高远,认为要坚守归隐独善的理想,还是要劳动的: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他坚信: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劝农》)“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正因为如此,陶渊明才能以“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的乐观心态从事农业劳动。

对农业劳动如此充分的肯定并能如此真诚的歌颂,陶渊明之作是中国古代文人作品中的第一次;对农业劳动如此执着的热爱并能如此强调其意义,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人中的第一人。

(四)歌咏闲居生活的乐趣,表现与人交往的情谊

陶渊明在劳动中享受着生活的乐趣,又与下层文人和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他反映这方内容的诗歌,常常流露出一种其乐融融的生活情调。

如《和郭主簿》其一中写道:

《和郭主簿》其一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这里写的是诗人的文化生活和家庭生活。

书、琴、酒是他的三大生活嗜好。

自称: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晋书》本传说他“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又自称:

“性嗜酒,……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五柳先生传》)“酒”也是其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字,有40几处,近于作品数的三分之一,这还不算无“酒”字而写的是饮酒的内容。

萧统《陶渊明集序》说:

“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

”上诗中的“园蔬”二句说明家庭物质供给尚且有余,“弱子”二句说明家庭天伦之乐。

这样的生活,让诗人感到“真复乐”而“忘华簪”。

又如《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

此诗记叙了诗人与友人在野外纵情游乐,以至于忘记了现实生活。

陶渊明劳动之余,同农民“披草共来往”(《归园田居》其二),有着共同的话题: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同上)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如《移居》其一,写诗人身居南村敝庐,与邻居朝夕相处,谈往事品诗文,十分融洽而快乐:

“敝庐何必广?

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其二是: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此诗写诗人和邻居们一起努力耕作,农闲时赋诗饮酒言笑的乐趣。

大家息息相关,亲密无间,共同欢乐。

这种恬淡无争的生活和真诚坦率的交往,与官场上的勾心斗角和装腔作势形成鲜明对比。

(五)、反映诗人生活的贫困,揭示农村凋敝的惨象

在陶渊明笔下,田园生活也不都是惬意的,农村景象也不都是宜人的。

时人范宁说,古时人民每年服役不过三日,今时人民服役是不得三日休息(见《晋书·范宁传》)。

农民不堪徭役的繁重、赋税的苛刻,纷纷逃往山林,田园荒芜,农村破败。

东晋着名的孙恩、卢循起义就是在此背景下出现的。

陶渊明本人也既遭天灾,又遇人祸。

他品味了个人生活贫困的苦涩,也目睹了农村凋敝的惨象。

在《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中,他写道:

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

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此中“炎火”句写兵祸,“螟蜮”与“风雨”句写天灾,“收敛”句写天灾人祸的结果。

既然如此,“长抱饥”与“无被眠”就在所难免了。

“饥“字在其诗中也不止一次出现,如:

“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xùn)田舍获》)“旬日以来,始念饥乏。

”(《有会而作》序)“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

”(《有会而作》)诗人甚至还因“饥”而“乞”: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乞食》)每当此时,他的心思是:

“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

”(《杂诗》其八)“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

](“叔”、“心”二字组成,上下结构)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

岁月将欲暮,如何辛苦悲。

”(《有会而作》)昔日是“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和郭主簿》其一),今日是“旧谷既没,新谷未登”(《有会而作》序)。

这说明,陶渊明归田初期的“余滋”之乐,后来被这“抱饥”之忧取代了。

这里虽然是诗人对自己贫困生活的倾诉,但从此也不难想象广大农民更加悲惨的生活情景。

在《归园田居》其四中,诗人写道: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余”

这当是诗人看到的田园真相。

若以这一情景看,田园并非风和日丽,也很难说是复苏与净化人性之所。

可见,陶渊明笔下那种田园之美,多少还是有理想的成分。

(六)、建构桃花源式的社会理想蓝图

陶渊明对苦与乐的生活体验,最终使其晚年写出了表现理想社会蓝图的《桃花源诗》。

它标志着诗人思想的进一步提高,也标志着他田园诗的进一步升华。

在这个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里,人人劳作而没有剥削: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民风淳朴而和乐安宁: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自然天成而民无烦忧: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这是一个“与外人间隔”的“绝境”,也是一个与秦汉魏晋相对立的、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

它虽然有很强的理想虚构性,但也表现了诗人与广大民众反抗剥削压迫、要求和平幸福的殷切希望,因而又有很强的现实合理性。

(七)、抒发孤独苦闷和慷慨不平的咏怀诗与咏史诗

陶渊明的一生是充满矛盾的一生,最明显的表现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在矛盾冲突中,他感到孤独苦闷和慷慨不平。

他的咏怀诗与咏史诗就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内容。

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饮酒》二十首、《拟古》九首等为代表。

如《杂诗》其二: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这首诗写时光流逝,有志难展的悲哀和世无知音的寂寞。

这也是《杂诗》的主调。

如其一: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其五: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其八:

“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

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

《饮酒》主要表现诗人在晋宋易代之际对政事的感慨和归隐的决心,多是借饮酒来抒写情志。

如其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是写不满晋宋易代的政局。

其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是写怨恨善恶不分的世风。

其三:

“道丧千余载,人人惜其情。

”是写愤怒正道沦丧而人人惜己。

其八: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是写以孤松自况而自持高洁人格。

《拟古》的内容大都是忧国伤时、追慕节义,讽刺追名逐利的人。

陶渊明的咏史诗以《咏贫士》七首、《读山海经》十三首、《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等为代表。

咏史其实也是咏怀,只是借史抒怀。

《咏贫士》通过歌咏阮公、荣叟等古代贫士,表现诗人在晋宋易代后思想的矛盾以及"君子固穷"的态度。

《读山海经》是写诗人读《山海经》的感想,大多借古咏今,为诗人老年时期的代表作;《咏二疏》歌咏了汉代的疏广、疏受二人能见机归隐;《咏三良》歌咏了秦穆公时的奄息、仲行、鍼虎三人能与其主同死;《咏荆轲》歌咏了战国时的荆轲能赴秦替燕太子丹报仇的侠义精神。

这四篇作品,都表明陶渊明晚年对政治并未忘情,仍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如《读山海经》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这首诗歌颂了精卫与刑天顽强的斗争精神,表现了诗人铲除强暴、匡世济民的理想,抒发了诗人壮志不遂的刚烈愤激的情怀,展现了他“金刚怒目”的一面。

(八)、倾诉对友人真挚敦厚感情的赠答诗

陶渊明是个爱憎分明的人。

对朋友,他能敞开真挚的胸怀,以敦厚待之。

《赠羊长史》、《与殷晋安别》、《答庞参军》等赠答诗,都写得情真意浓、语重心长。

如《答庞参军》: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

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

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

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

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

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

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

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

这首诗融昔日相聚的欢乐、今日离别的伤感、情意绵绵的叮嘱为一体,平缓的语调中蕴含着深厚的友情。

另如:

“霭霭停云,蒙蒙时雨。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

良朋悠邈,搔首延贮。

”(《停云》)“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

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

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

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

”(《与殷晋安别》)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思接天地之间的悬念,情系山川之外的怀想。

陶渊明诗歌除反映以上内容外,还有阐发哲理之作,如《形影神》、《连雨独饮》、《挽歌诗》等。

另有教育孩子的家训之作,如《命子》、《责子》等,都颇可玩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