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doc
《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礼拜二午睡时刻》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作家想要表现的主题。
2、能结合课文正确理解 “节制胜于放纵”这一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
1、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节制胜于放纵”这一情感处理技巧。
2、在小组合作中探讨母爱的力量,悲悯的情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无私伟大的母爱,以“悲悯”的情怀关注苦难中的同类。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情感在小说中的魅力和作用以及小说对情感的不同处理。
教学难点:
理解“悲悯”情感和分析小说手法中节制的力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发了两份阅读材料给大家。
一个是日本作家栗良平的小说《一碗清汤荞麦面》,一个是发生2月18日的在一则新闻。
请大家谈谈读了这两则材料的感想。
大家都说得非常不错,一碗面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给困境中的母亲和孩子带来了鼓励和安慰;一碗面却引发了血案。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爱的文章,关于母爱在文章,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礼拜二午睡时刻》看看爱的本质和内涵到底是怎样的。
二、整体感知
1、请一位同学复述故事情节。
(人物)在(特定时刻)坐火车来到小镇,敲开的门,原来是为了(特定对象)
。
四、赏析课文
〖老师过渡语〗这篇长篇小说并非写一般情况下的母爱,而是特定时刻、特定背景、特定人群参与的特定母爱。
在正常情况下,母爱无论怎样表达都不为过,而本文由于儿子是“小偷”而让母亲失去了正常表达的可能。
张扬的母爱的释放几乎成为不可能,这样的母爱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老师过渡〗中国先锋派小说家余华曾说过“如果《百年孤独》体现作家异想天开、汪洋恣肆的放浪笔调的话,这篇小说则显示了一位优秀作家的内敛的功夫”,该文所展示的就是作家克制的才华。
小说创作中,有这样一条原则,情感的节制胜于放纵。
。
课文中一共有五处细节描写体现了母亲对自己情感的克制,请同学们找出来并且加以分析。
(1)查找并分析母亲克制自己情绪的语句,进而体会作者节制的叙事。
(解读本篇小说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下面是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
例:
①她一直是直挺挺地背靠着椅子,两手按着膝盖上的一个皮包,她脸上露出那种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详的神情。
(学生查读)
明确:
用坚强克制悲伤。
②“拖鞋穿上!
”“梳梳头!
”
“你要有什么事,现在赶快做好!
往后渴死了,你也别喝水。
尤其不许哭。
”
小结:
临近小镇,心中悲痛又矛盾,用命令的口吻克制自己的脆弱,所以在语调上显得特别强硬。
③找到神父之后的一番对话。
明确:
以执拗克制激动
④母亲是如何重复地说自己是小偷的母亲的?
请说说她说这些话的神态。
明确:
以平静克制愤怒
小结:
这是一位坚强隐忍的母亲,当要面对许许多多的流言蜚语时,爱确实需要莫大的勇气。
⑤母亲神色自如的回忆儿子。
(学生查找)好人、听话、吃苦
明确:
以回忆克制痛苦
小结:
这位母亲表面上平静镇定,但这只是克制的结果,背后隐藏着无比的悲痛和宽广的爱。
这种爱具有伟大在力量,这种爱具有极强在震撼力。
在这种爱在感召下,神父也深深被感动了。
2、分析神父的变化及其心理。
神父不断变化着神情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找出他三次劝阻母女去墓地的句子。
明确:
脸刷地红了……头上开始冒汗了……咕咕哝哝地说 。
暗示母亲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
A“天太热了,你们可以等到太阳落山呢?
”
小结:
这是一般的家常搭话,是一个神父对一个普通母亲的问话。
明确:
普通问候
B“等一会走吧”
小结:
神父对这对母女充满了关切,他为了避免母亲受到伤害,才提出建议。
明确:
关切的劝阻
C“等到太阳落山再去吧!
”
小结:
神父试图相劝却又无能力,但可以看出神父心中道德的天平向母亲倾斜。
明确:
无奈的劝阻
3、问题探讨:
导致神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这种亲人之间的超越一切的爱触动了神父的悲悯情怀,作为神父,他感觉仅从道德标准去评判一个人的好坏是不恰当的。
4、小结:
母亲和神父形象。
慈爱自尊、坚强隐忍,面对苦难的生活,拥有一种宽厚无比的忍受能力与抗争精神。
神父:
善良,富有同情心,能理解源于贫困,而从这贫困里锻造出来的自尊的高贵。
(五)合作探究
1、探究母亲坚强在原因。
不管是母亲在火车上,还是母亲在和神父谈话时,母亲始终都保持着一种平静的神态,是否可以理解为她内心的平静?
不能。
她一直在克制自己。
母亲之所以能保持神态上的平静,关键是源于性格上的坚强,更进一步说是对这个社会现实的抗议。
2、小说要表现什么主题?
文章通过一对母女去祭拜被当作小偷打死的亲人的经过,生动地刻画了南美洲人民的生存状态。
母亲庄严的神情与意味深长的回答拷问着小镇上的心灵,也在拷问着南美洲人的心灵。
在母亲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力量和美,而在神父身上感受到了人类最高尚的情怀。
3.分析小说结尾的巧妙构思;
归纳总结:
文章向我们展示出母爱的执着以及神父的宽容,揭示了人性中固有的真爱。
小说以母女俩直接走向墓地为结尾,突出了这位母亲的从容坦然,表现出其强忍着丧子的巨大悲痛,以超常的勇气直面人生,直面生存现实。
更是为了突现作品的主题——母爱。
(六)课外延伸,情感升华
1.教师:
母亲的爱是亲人之爱,神父的的宽容和爱则体现了人道主义的悲悯之爱。
的确,美好的情感往往会超越世俗和道德的藩篱,令我们在冷酷的现实面前感到一丝丝暖意。
2、探讨:
在生活中我们最需要培养的哪种情怀?
为什么?
原因一:
“悲悯情怀”是一种普遍关注人性、人类生存状况的人道主义情怀。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原因二:
人世间存在太多的苦难(出示图片)
3.教师总结:
要能够感动,做人要有悲悯的情怀,我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高考的写作站在悲悯的高峰上也一定能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悲悯是一种看取人生的态度,是一种立足的制高点,悲悯是一种精神品格,悲悯是一种情怀气质。
悲悯是一个古老的文学命题,也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让悲悯之光照亮每个人的心底,让悲悯之河在我们笔底流淌吧!
(七)布置作业,课外激趣
1. 1、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说说母亲的儿子是否是“小偷”。
2、课外阅读《百年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