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2学案第10课 游褒禅山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7634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99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必修2学案第10课 游褒禅山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2学案第10课 游褒禅山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2学案第10课 游褒禅山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2学案第10课 游褒禅山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2学案第10课 游褒禅山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必修2学案第10课 游褒禅山记.docx

《人教版语文必修2学案第10课 游褒禅山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必修2学案第10课 游褒禅山记.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必修2学案第10课 游褒禅山记.docx

人教版语文必修2学案第10课游褒禅山记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在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有一座褒禅山,风景秀美,原建有宏伟的寺庙,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却在十年浩劫中被毁,现仅存两洞。

前洞洞口大而平,洞深约三间房子大小,洞侧有一泉,从石缝中流出,即使洞外干涸,这里仍流水潺潺,洞口石壁有题刻诗文,但多风化难识。

由前洞翻过一座山,“有洞窈然”,这是后洞。

后洞窄处仅能容一人通过,宽处如大殿,但究竟这后洞有多深?

通向何处?

至今是个谜。

然而,这些神秘之处都不是使它闻名遐迩、千古流芳的根本原因,反而是王安石的一篇极富哲理的游记,使得褒禅山傲视群山卓然独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逝世后追谥号“文”,世人称其为王文公。

晚年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北宋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王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

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江宁,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

他推行变法,欲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有《王临川集》《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作品集存世。

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在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想。

四年后(1058年),38岁的王安石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1.记

一种记叙文体。

古人将以“记”作为篇名的作品称为“杂记体”。

内容广泛,可以记人、记事、记物,写法比较自由,构思巧妙。

在表达上可纯为记叙,可夹叙夹议,也可以议论多于记叙。

古代的游记属于杂记类,是专门记游的文章,主要记述旅途的见闻、所经之地的政治生活、风土人情、山川景物、逸闻逸事等,但必须是作者亲自游历的记录,不能凭空想象。

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

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以抒发情感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

但是,不论哪一种类型的游记,都是通过对自然风光、风景名胜、城市景观以及景观中的人与事进行描绘,来达到记事、抒情、说理等目的。

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

2.唐宋八大家

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明初朱右最初将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了《八先生文集》,后来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位唐宋作家的作品。

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人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八大家文钞”,共160卷。

“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

3.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浮图:

是梵语“佛陀”的音译。

因为“佛陀”与“浮屠、浮图”的声音相近,所以,翻译成汉语,便转为“浮屠、佛图、蒲图、休屠”。

古代称佛陀为“浮屠氏”,称佛教为“浮屠教”。

又有将佛教建筑概称为浮图,故浮图又成为佛寺、佛塔的别名。

4.褒之庐冢也

庐冢:

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

这里指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

5.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

山的南面。

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北回归线以北,终年都不会有太阳直射,阳光只会从南面照射过来,所以对于山来说,山的南面为阳,而北面为阴。

相反,对于低于地平面的水系来说,太阳也不会照到河流的南岸,只会照到北岸,所以水北为阳,水南为阴。

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如华阴,即在华山之北;汉阳,即在汉水之北。

指和尚。

慧褒:

唐代高僧。

舍:

名词用作动词,筑舍定居。

卒葬之:

死后葬在那里。

庐冢(zhǒnɡ):

也作“庐墓”,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

层解 介绍褒禅山名称的由来。

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

阳:

山的南面为阳。

名:

动词,命名。

仆:

倒。

其文漫灭:

碑文模糊、磨灭。

文,指碑文。

下文“独其为文”的“文”指碑上残存的文字。

漫灭,磨

层解 写华山洞的位置及命名缘由。

为下文写游华山洞作铺垫。

段解 本段主要介绍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以及辨释“花山”之“花”的误读。

记叙的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览的行踪。

层解 略述华山前洞与后洞的概况,突出其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

不能十一:

不及十分之一。

不能,不及、不到。

加少:

更少。

方:

当、正在。

是时:

这时,指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

足以:

足够用来……。

明:

照明,这里用作动词。

既其出:

已经出洞。

其,助词,无实在意义。

咎(jiù):

责怪。

悔其:

后悔

层解 记游华山后洞的经过,并写出洞后的心情,突出一个“悔”字。

段解 简要记述游洞经过。

记述游前洞,着眼点是地势“平旷”而“记游者甚众”;写后洞,着眼点是“入之甚寒”“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且“来而记之者”愈少。

对比来写,为后文议论作铺垫,特别是段末处以乘兴而来败兴而出作结,更为后文的议论作了准备。

为。

求思:

探究、思考。

无不在:

没有不探究、思考到的。

夷:

平坦。

以:

连词,表并列,而。

后一个“以”亦同。

层解 作者借托古人,说他们观察万物往往有得,是因为其能坚持不懈对事物进行深入观察思索,从而得出“有志”是成功关键要素的结论。

至于:

到。

昏惑:

迷乱。

相(xiànɡ):

帮助。

力足以至焉:

下面省去“而不至”之类的话。

意思是力量足以达到那里(却

层解 只有具备“志”“力”和可以辅助的“物”这三者,才能达到预期的境地。

段解 本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

以游洞为喻,以“有志”为中心,逐层论述,阐明宏伟的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用法,使……错。

其:

指古书。

传:

流传的文字,动词作名词。

名:

指识其本名,这里用作动词。

何可胜道:

哪能说得

段解 本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圭,字君玉。

长乐:

今福建长乐。

王回深父(fǔ):

王回,字深父,北宋理学家。

“父”,通“甫”,对男子的美称。

下文“平父”“纯父”的“父”同。

安国平父:

王安国,字平父。

安上纯父:

王安上,字纯父。

安国、安上都是王安石的弟弟。

至和:

宋仁宗的年号。

王某:

王安石。

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

段解 本段是记游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作记的时间,以及作者的籍贯、署名。

一、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

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也单指一个数字。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

今义:

表程度的副词,十分,极。

3.此所以①学者②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①古义:

今义:

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②古义:

今义: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4.于是余有叹焉

古义:

今义:

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

今义:

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答案 1.十分之一。

2.不平凡、不平常。

3.①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的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②治学的人。

4.“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复音虚词。

5.“至”是“到”;“于”为介词,引出下文地点。

三、一词多义

1.道

2.文

3.然

4.观

5.得

6.名

四、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在一侧,从旁边)

4.而其见愈奇(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5.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6.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亦不能穷也(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走到尽头)

7.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8.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9.常在于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0.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词作动词,识其本名)

五、文言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者……也”表判断)

2.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判断句:

“者……也”表判断)

3.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也”表判断)

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状语后置句:

“舍于其址”即“于其址舍”)

5.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

“又以(之)悲夫”]

6.其孰能讥之乎?

(固定句式:

其……乎:

难道……吗?

7.何可胜道也哉!

(固定句式:

何……哉:

怎么……呢!

访王安石

朱正安

他依然如我想象中的那样,气宇轩昂,从容不迫。

朝服和官帽穿戴得整整齐齐,左手置于怀前,右臂舒开,额头微微上扬,大有一种运筹帷幄、踌躇满志的气度。

只是,我好像看出他的眉宇间似乎透着一种忧郁,或者说是一种怨愤。

我问他为什么,他默然不语。

王安石的这座塑像就坐落于古之临川今之江西省抚州市内的王安石纪念馆的院里。

院不大,却是楼、台、亭、阁、木榭、碑廊一应俱全。

院内,绿树怀抱,繁花似锦,曲径通幽,是典型的江南宋式府第门楣。

塑像就矗立在展馆之前。

馆内展出了介绍王荆公生平的许多珍贵资料。

所以我想,这位当年政治上的失败者,如今依然为后人所推崇,也该在九泉之下含笑瞑目矣。

可是,他为什么眉宇不展、郁郁寡欢呢?

也难怪,一位胸怀大志、有着经天纬地之才、也曾叱咤风云的人物,最后竟被赶到半山(金陵至钟山之半道,故名半山)闲居,弄得“其宅仅蔽风雨,不设墙垣”的地步,放谁也是难消不平之气的。

王安石当年倡导“变风俗,立法度”,其目的只是要整顿当时的“贪鄙苟得”、腐败因循的政治局面,为的都是宋朝的江山和百姓。

殊不知世上的改革从来都是充满着艰难险阻的,所以他就无法避免两度拜相,两度罢相,最后被逐出朝廷的命运。

其实这种结局已经不错了,这跟宋神宗对他有好感有关,古往今来的改革者有几个比这还好点儿下场的?

有专家认为,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其中一个重大的因素是用人不当,如张舜民《哀王荆公》中所说“哭一声唯有弟,故时宾客合如何?

”“今日江湖从学者,人人讳道是门生”,这恐怕是王安石生前所料不及的。

以我之见,更重要的原因怕是时机不成熟。

当时,不但在政治上有司马光一伙专门与他作对,而且在思想领域还有以程颢、程颐为首创立的北宋理学体系,这是比政治势力更难对付的。

这可以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得到佐证:

小岗村的几个农民就因为吃不饱肚子想闹分田到户,不也是把脑袋别在裤腰上的吗?

不过我想,这位大改革家完全可以开颜一笑了,因为在他之后,中国的改革就从来没有停止过,社会也正是在这种断断续续、艰难险阻的改革中不断前行的。

好在王安石既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又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家。

他在政治上失意之后,就时常跨马骑驴出游山林,忘情山水。

虽然寂寞,如他在《半山春晚即事》中说的“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内心很寂寞,不是滋味,却毕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当之无愧地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同时也为临川人、为华夏子孙赢来了骄傲,不愧为天之骄子。

尤其是他的诗,他的近体诗,晚年之作大大胜于早年,在宋诗之中可说是数一数二的,如《艇斋诗话》所言:

“绝句之妙,唐则杜牧之,本朝则荆公,此二人而已。

”可见,人生得失,不必强求,就凭这,介甫先生,你也该含笑九泉矣。

据说,离抚州不远,在如今的东乡县上池瑶田村(原属临川),是王安石的故里,那里还有不少与王安石有关的旧迹,如荆公山、荆公陂、荆公桥、平山书院等,可惜我无缘凭吊,只得留下一点遗憾了。

[鉴赏点评] 这是一篇凭吊王安石的记游散文。

文章由纪念馆里王安石雕像的神态写起,紧扣其“眉宇间似乎透着一种忧郁”展开,推想他矢志改革却无功而退的人生遭遇,表达了对王安石的赞美与怀念之情。

文章一线贯串,说古论今,极尽散文摇曳多姿之能事。

一、思维建构

请把方框中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答案 

记叙游山 

志、力、物三者关系

二、内容把握

本文叙述了作者和几位同伴

    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

    ,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

    ”的态度。

答案 

游褒禅山 

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 

深思而慎取

1.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前洞和后洞进行比较,请完成下表。

(涉及原文内容,尽量用原文词句)

答案 

2.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紧密相连。

如使用过渡句,第二段末尾以“          ”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      ”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又如前后相呼应,“夫夷以近,则游者众”与前文“其下平旷”相呼应,“险以远,则至者少”与前文“好游者不能穷也”“来而记之者已少”相呼应,“非有志者”与前文的“    ”相呼应,等等。

记叙是议论的伏笔,议论是记叙的深化。

答案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怠而欲出者

3.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而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我的答案:

答案 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和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

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

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而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

“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而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尽吾志”的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而慎取”。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而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

4.本文是如何阐述“志”“力”“物”这三者的关系的?

我的答案:

答案 作者认为,做事首先要有“志”,就是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志向。

其次,要有“力”,也就是力量、能力。

仅有远大的志向,能力不足也不行。

另外,还要有“物”,也就是外界条件的帮助。

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到了关键时刻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成功。

(作者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

对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有人认为是说学习贵在有志,有人认为应该是必须深思而慎取不要人云亦云,你怎么看?

我的观点:

答案 观点一: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记褒禅山华山后洞之游,因受“怠而欲出者”的影响,“不得极夫游之乐”,回来以后,自悔之情不能已,同时悟治学之道,庶几类此,因以作文,劝喻人们在学习中必须深入思考,谨慎选取,而不可浅尝辄止,人云亦云。

观点二:

我们认为把这篇文章的主题归纳为学习贵在有志是不够准确的。

有志是在学业、事业中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

王安石此文不在强调有志,而是在能否深入到险远地方,见“非常之观”的诸多条件中,强调了“不随以止”的这一面。

『读写能力』

叙议结合的手法

本文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因事见理,前面的事和后面的理紧密相扣,把深刻抽象的道理谈得具体生动,浅显易懂。

文章一开始介绍褒禅山时,就特别说明“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记仆碑情况又突出“花山”二字,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

记游山,不记别的,只记游山洞。

前洞略写,指出路近、地平、游者众,为后面议论作铺垫(“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后洞详写,突出路远、奇险、深寒、游者少,和前洞对比,并交代退出情况,为后文议论作了有力的铺垫。

总之,前面记游山,处处和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写体会,处处紧扣游山的经历。

前后呼应,紧密结合。

叙议结合的作用是:

使文章显得更有说服力,更真实,能抒发作者强烈的情感,突出人、事、环境的特点。

『针对练笔』

学习本文叙议结合、先叙后议的记游写法,写一段你的旅游经历,并揭示一定的哲理,不少于250字。

答:

答案 我们一入山便被眼前的美景迷醉,树木丛生,怪石嶙峋。

脚下踏着厚厚的落叶,石阶两侧即是陡坡,有灌木掩盖,不知其深浅。

时有巨石挡路,我们便绕道前行。

约十分钟,即见一线瀑布从崖上直泻下来,落入之处名曰一潭。

碧绿色的潭水如碧玉一般静静地点缀着周围的景色。

潭水中隐约有小鱼窜来窜去,甚至随流水而下,不禁感叹同为鱼类,家里鱼缸中的几尾小金鱼仅半缸死水,苟且存活,哪如此处清潭水深阔,任其游弋。

吸天地之精华,采日月之灵气,饮清澈山泉,食水中生物。

境遇不同,心境怎能相同?

转念一想,我又如何能知道鱼缸里的小金鱼不快乐,不自在呢?

我非鱼,安知鱼之乐?

重要的不是环境,而是如何能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寻找到心灵的快乐与安宁。

『直击高考』

(2018·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太初杂文序

司马光

天下之不尚儒久矣。

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

儒者果何如哉?

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

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邪?

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

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

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

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

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

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

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

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

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

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

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

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

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

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

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

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①,例为令录。

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

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盖年四十余。

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

将犬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

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在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

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

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

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观其《望仙驿记》,则守长不事厨传矣。

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

(选自《司马光集》)

[注] ①殿负:

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对真正的儒者而言,读书不应雕章琢句,作文不应只追求辞藻华丽,而应抱着学以致用的目的,匡正时弊,有益社会的进步。

B.颜太初考中进士后,担任过临晋主簿和应天府户曹。

主簿是县令的属官,户曹是知府的属官。

县令的上级是州牧。

C.颜太初宽厚正直,才识过人,效法嵇康、阮籍,诗文讥刺时事,遭到利益集团的嫉恨排挤,终身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

D.文章叙议结合。

作者在记叙颜太初生平经历中,表达了欣赏的态度并寄寓深切同情;在评价颜太初诗文创作时,充分肯定了其作品的价值。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项,张冠李戴,效法嵇康、阮籍的是青州牧,而不是颜太初。

参考译文

天下已经很久不崇尚儒学了。

当代的士大夫,开口一定自称儒者。

真正的儒者是怎样的呢?

戴着高帽子束着阔衣带(古代士大夫的装扮),穿着宽袖的衣服,就叫做儒者吗?

拿着竹简埋头苦读,诵读不停的人就叫做儒者吗?

又何况用笔蘸墨,写出华美的文章并凭借这点来称为儒者,(这些离真正的儒者)也差远了。

抛开这些不说,到了西汉的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的欧阳歙、张酺、胡广,这些当世所说的大儒者,确实足够来担当儒者的名号吗?

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常为这种情况感到愤慨。

他学习先王的书籍,不研究章句,一定探求其中的道理。

(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

在于自身的道理就毫无保留地教给乡亲们,在于自身之外的道理却不能够发扬光大。

不能发扬光大,先王的道理如同被遮蔽一样,于是他就探求国家政理风俗的得失,写成诗歌、写到文章里来宣扬传播。

景祜初年,有个青州牧用荒淫放荡的态度办事,仰慕嵇康、阮籍的为人,当时那些不受名分礼教束缚的士大夫们,一致效仿他,逐渐成了风气。

颜太初厌恶这种现象,认为这已成为大乱风俗的根本,写了《东州逸党》一诗来加以讽刺。

这首诗于是被皇上听到,天子立即治了青州牧的罪。

又有一个郓州牧,不满属令的清廉正直,与自己政见不同,就拿罪名诬陷人家,在狱中把人家拷打致死。

属令的妻儿弱小不能自己申诉,太初平时和属令关系友好,可怜他蒙冤死去,写了《哭友人》诗,郓州牧因此事被罢免。

当时有人推荐颜太初说他博览群书有文才,皇帝下诏征用他为国子监直讲。

恰好有御史平素与颜太初不友好,向皇帝进言,说颜太初太狂妄褊急,不可以担任学官。

诏书一到所到达的地方,就改任颜太初为河中府临晋主簿。

太初为人,其实宽厚温良有治理政绩,并不是狂妄的人。

从临晋改任为应天府户曹,掌管南京学宫,在睢阳去世。

按旧的制度,判、司、簿、尉任职八年的考核没有因欠国家税赋而评定为下等,照例担任令录。

即使是愚昧懦弱衰老,并没有什么功绩的人。

用任职的年数来累积,也一定能得到这个职位。

然而颜太初才干见识如此优秀,参加进士科考试进入官场将近十年,最终没能脱离判、司、簿、尉的队列直至终身,死时年仅四十多岁。

唉,天要使儒者丧生,使天下一定达到大乱的地步啊!

狗对怪异的事物狂叫,那些大奸大恶的人一定会被铲除吗?

为什么他的仕途和寿命都很快到达尽头呢?

当世的人看颜太初的官职不能调动别人,文章又多爱指摘攻讦,那些有缺点毛病的人就很厌恶看他的言论,即使得到了他的文章,也不是很重视,所以丢失的居多,我只得到两卷颜太初的书。

在同州又得到了他所创作的《题名记》,现在收集成册并为它写上序言。

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

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的文章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

日后有见到他文章的人,读他的《后车》诗,就不会忘记借鉴警惕;读他的《逸党》诗,就不会破坏礼节道义;读他的《哭友人》诗,那么残酷的官吏也心怀愧疚;读他的《同州题名记》,那么郡守长官就能知晓治理的弊端;读他的《望仙驿记》,那么郡守就不再麻烦驿站了。

从这点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