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实验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6337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5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知心理学实验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认知心理学实验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认知心理学实验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认知心理学实验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认知心理学实验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知心理学实验1.docx

《认知心理学实验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心理学实验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认知心理学实验1.docx

认知心理学实验1

 

广州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

实验手册

 

课程:

认知心理学

班级:

09心理

姓名:

李欣

学号:

2009093064

 

2012年3-8月

 

【实验1】探究知觉信息加工时的方式

⏹实验时间:

实验地点:

⏹实验目的:

探究知觉信息加工时的方式

⏹实验要求: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知觉加工时是整体优先还是部分优先?

⏹实验材料:

 

⏹实验设计及结果

 

【实验2】

⏹实验时间:

实验地点:

基础实验室

⏹实验目的:

观察STROOP效应

⏹实验介绍:

STROOP效应是指字义对命名的干扰效应。

一般认为

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

Stroop于1935年做了一个实验,他使用的刺激字与书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结果发现,报告字的颜色时会受到字义的干扰,但在用一年级小学生做实验时却没有发现这种现象。

一般认为,STR00P效应是由于念字自动化造成的。

人们对字加工快,而对颜色加工慢,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会受到字义的干扰,而反过来,念字却不会受到颜色的干扰。

实验材料中文色词测验表

1(念字)红绿蓝黄蓝绿黄红绿红黄蓝

(颜色)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

2(念字)绿红黄蓝绿红黄蓝黄红蓝绿

(颜色)蓝绿红黄红黄蓝绿绿蓝红黄

3(唱色)绿红黄蓝绿红黄蓝黄红蓝绿

(颜色)蓝绿红黄红黄蓝绿绿蓝红黄

4(唱色)XXXXXXXXXXXX

(颜色)红绿蓝黄黄红蓝绿蓝红黄绿

5(唱色)心友上放上有心放友心放上

(颜色)蓝绿红黄绿红蓝红红黄绿蓝

6(唱色)蛋草花天鹅海墙火竹金菜叶

(颜色)蓝黄绿红黄红绿蓝蓝绿红黄

7(唱色)棕紫灰黑灰黑紫棕灰棕黑紫

(颜色)红绿黄蓝红黄蓝绿蓝黄绿红

⏹实验设计及结果

方法与程序:

每次实验要求被试完成七项任务(见附录)。

有时念字,有时唱色(即报告出字的书写颜色),并记录所用时间。

为了避免可能的练习和疲劳影响,实验采用拉丁方设计。

被试组号任务顺序

11234567

27234561

36712345

45671234

54567123

63456712

72345671

主试指导被试阅读指示语,要强调从头念到尾,再从尾念到头,错了要改正然后再继续。

任务完成后,主试按“停止”键停止计时,屏幕下面给出反馈(总时间/2,即每念一遍所用时间)。

结果与讨论:

1、以任务类型为横坐标,被试反应时(ms)为纵坐标,作图。

图表下面列出被试的实验顺序。

被试

实验顺序

1

1234567

2

7234561

3

6712345

4

5671234

5

4567123

6

3456712

7

2345671

 

2、整理结果,制成表格。

(1.黑色词念字;2.字色矛盾色词念字;3.字色矛盾色词唱色;4.纯色唱色;5.字义无关色词唱色;6.字义干扰色词唱色;7.字色干扰色词唱色)

任务类型被试

1

2

3

4

5

6

7

1

4688

4519

6319

5127

6088

5986

6390

2

4839

6084

8170

8163

6684

7430

7873

3

5619

5955

9062

8090

7817

7831

5629

4

5036

6651

8719

7080

7442

6404

8955

5

4909

4313

9768

8479

8894

10115

14513

6

5502

4988

8708

6603

8120

6256

8937

7

6023

4720

10250

7436

9017

9015

10308

【实验3】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实验时间:

实验地点:

⏹实验目的:

模仿Sternberg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了解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过程。

实验介绍:

将短时记忆中的项目回忆出来,或者当该项目再度呈现时能够再认,都是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Sternberg最早研究这个问题,即著名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

这个实验解决了两个重要问题,即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是系列扫描的,并且是从头至尾扫描的。

虽然这个理论现在仍有很大争论,但它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这个实验发展出了一个新的实验法一相加因素法。

其逻辑是:

如果两个因素是相互制约的,则它们属于同一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分别独立,则它们属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实验设计与结果:

方法与程序:

本实验给被试呈现一列数字(记忆集),相继呈现,每个呈现1.2s,全部数字(l个到6个)呈现完后,过2s,伴随一声长音,又出现一个数字,并开始记时,要求被试判断它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并按键反应。

实验中记忆集大小共六种(l到6),其中l,2,3和6各做12次,4做8次,5做10次,“是、否”反应和位置完全平衡,共做66次,随机呈现,每次先提醒注意,再呈现记忆集,然后测试。

主试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强调反应方法:

“是”按红键,“否”按绿键。

被试明白后开始正式实验。

结果与讨论:

详细结果中,一共八列,依次为:

序号、长度、位置(靶子所处位置,O表示没有靶子)、目标(要搜寻的数字)、数字串、判断(被试的判断)、结果(被试判断的正确性)、反应时。

表一:

不同水平结合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记忆集

1

2

3

4

5

6

反应时(ms)

“是”

542.33

538.5

627.33

662.84

772.03

728.9

“否”

678.83

608.5

718.18

705.3714

689.55

706.82

正确率(%)

91.67

91.67

100

87.50

90.00

83.33

表二:

实验详细结果

序号

长度

位置

目标

数字串

判断

结果

反应时

1

1

1

5

5

507

2

1

O

4

7

701

3

1

O

1

3

694

4

1

1

7

7

561

5

1

O

3

1

731

6

1

O

4

9

673

7

1

1

0

0

580

8

1

1

6

6

509

9

1

1

8

8

600

10

1

O

1

5

579

11

1

1

4

4

497

12

1

O

6

1

695

13

2

1

4

49

607

14

2

O

5

89

547

15

2

2

7

07

513

16

2

2

1

61

580

17

2

O

5

13

684

18

2

2

3

53

497

19

2

1

9

90

503

20

2

O

7

45

612

21

2

2

4

54

531

22

2

O

6

09

598

23

2

O

8

70

680

24

2

O

9

16

530

25

3

O

3

719

690

26

3

3

1

491

601

27

3

O

1

587

731

28

3

O

0

619

797

29

3

1

2

247

530

30

3

O

4

803

659

31

3

3

1

071

603

32

3

2

0

503

690

33

3

O

8

240

743

34

3

O

1

485

689

35

3

1

0

019

650

36

3

2

9

391

690

37

4

O

2

9051

718

38

4

O

2

5901

680

39

4

2

8

3840

617

40

4

O

0

2489

747

41

4

1

9

9374

594

42

4

4

8

2038

695

43

4

3

1

2419

680

44

4

O

0

9372

716

45

5

1

0

09381

760

46

5

O

1

68294

695

47

5

4

9

37292

700

48

5

O

1

40238

639

49

5

O

4

37201

641

50

5

O

5

48201

700

51

5

5

6

83726

730

52

5

O

8

37291

686

53

5

2

7

37205

699

54

5

3

7

83729

668

55

6

3

8

038274

780

56

6

O

6

792104

675

57

6

O

1

237580

637

58

6

6

5

023795

727

59

6

1

0

973250

683

60

6

4

8

369827

746

61

6

2

9

298794

785

62

6

O

3

170952

678

63

6

O

0

987425

711

64

6

3

9

579028

614

65

6

O

1

239875

664

66

6

O

4

097215

637

以记忆集为横坐标,以反应时为纵坐标画图,并计算公式RT=cN+(e+d)中的参数值。

 

【实验4】非注意性刺激的神经加工——

感知与工作记忆的分离效应

实验目的:

证明未被注意的刺激物的神经加工取决于观察者首先从事的任务。

被忽视刺激能否获得加工受任务的难度等因素影响。

实验材料:

Magnex3T全身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仪速示器

实验设计:

被试:

9名有偿被试(6名女性,3名男性,21-31岁)

方法:

采取被试内设计,每个被试完成5次呈现-面孔,忽视-场景任务操作,每个任务包括三个不同类型的八个测试模块:

低负荷基线水平;高知觉负荷水平;高工作记忆负荷水平。

实验中背景图片和脸孔同时呈现500ms,(脸孔用一个正方形框起来,并处于背景图片的中心),6张合成图相继呈现,要求被试注视脸孔,辨别是否有重复脸孔,在6张合成图呈现后3秒内作出按键反应(有重复脸孔则按键)。

过程:

低负荷基线水平:

一个脸孔正常的合成图

高知觉负荷水平:

每次操作前,使用随机“椒盐”噪声遮蔽物(提高难度)

高工作记忆负荷水平:

在交替的模块对面孔或场景进行重复测定

实验结果及解释:

根据实验所获得的数据绘制了两个图,一个是背景刺激的FMRI结果,另一个则是被试的反应情况。

图一:

(1)a和b,两实线(无重复脸孔)存在显著差异:

低负荷基线水平条件下血氧水平显著高于高知觉负荷条件下的血氧水平。

这说明:

在高知觉负荷条件下背景刺激(无关刺激)的加工水平明显低于低知觉负荷条件下的加工水平。

(2)b中,实线和虚线的差异不大,即在高知觉负荷条件下,无重复脸孔出现和有重复脸孔出现两种情况,其血氧水平变化无显著差异。

这说明:

在高知觉负荷条件下,无论有无重复的脸孔出现,背景刺激的加工水平无显著差异。

这是由于高知觉负荷条件下,注意资源都很大程度地分配给目标任务了,对于背景刺激的加工程度都很低。

(3)a、c相对比,两者间无显著差异,说明两种情况下背景刺激的加工水平无显著差异。

(知觉负荷与工作记忆负荷间无交互作用)

图二:

(1)、a、b中,两白条之间差异显著,说明增加操作任务的难度,知觉负荷加大,面部目标检测性能显著下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