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两首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4853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 诗经》两首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 诗经》两首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 诗经》两首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 诗经》两首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 诗经》两首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 诗经》两首资料.docx

《《 诗经》两首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 诗经》两首资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 诗经》两首资料.docx

《诗经》两首资料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和其现实主义的风格。

2、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唱的章法并体味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3、赏析《诗经》中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四言诗章法节奏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诗句入手,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把握人物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揣摩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鉴赏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赏析《诗经》中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情感。

教学步骤:

一、诗词导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多么优美的境界,多么美丽的女子,多么浪漫的爱情,《氓》同样是一首激动人心的爱情诗。

二、知识积累: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按内容分成三大部分:

风、雅、颂。

按表达手法分:

赋、比、兴。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

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2、基础积累

(1)了解诵读节奏。

诵读的节奏:

“二、二”节拍

(2)字词积累

 

三、具体研读。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2、讲解一、二章。

 

(1)请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第一节描写的三个场景。

初次相逢    定情相送   约期相别

(2)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

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

(3)第二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感情基调:

热情、幸福

从女主人公的这段回忆来看,她的婚姻是否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不是。

从她的回忆看,二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3、讲解第三章

(1)第三节里将女主人公比作“鸠”为了说明什么?

第三节第一、二句起兴有何作用?

明确:

说明女性容易动情,且难以自拔,就如鸠一样贪吃嫩桑叶会致醉昏迷。

同时抒写了内心的痛苦,告诫他人不要轻易涉入感情。

第三节以“鸠食桑叶”起兴类比说明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为后文起铺垫作用。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平等现象产生。

《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4、串讲第四、五章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使用此手法有什么好处?

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

”“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

明确:

比兴手法。

结构上:

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

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

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

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不好。

5、诗三、四、五章刻画了女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形象?

勤劳、忠贞,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

对负心丈夫的怨恨情绪。

6、请一生翻译第六章,教师更正、精讲。

(1)女主人公通过上文的回忆、自省,在这一章她做出了选择,什么样的选择?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这反映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清醒、刚烈。

四、整体探究

1、从文中,我们可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勤劳、善良、温柔、贤惠、坚强。

2、女主人公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恋爱时的情深意切――婚变中的委屈求全 ――被弃后的伤情无奈――觉醒后的清醒刚烈

3、出示结构图

4、结合课后练习二,从全文看,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全文直陈其事,运用了“赋”的写作手法。

也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对比:

  男女主人公婚前后的对比。

五、交流提高

v1.是什么导致这场婚变的?

v2.在这场失败的婚姻中,“我”有没有责任呢?

v3.如何看待课文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v4.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六、课堂小结、

《氓》是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

她,温柔体贴,情意绵绵,任劳任怨却遭受暴虐,失望决绝。

她的悲剧让我们感受到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深受压迫和损害,同时也接受了《诗经》这条河流的哺养。

作业: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不少与500字的感受。

明确:

板书:

思路——恋爱婚变决绝

章节——1、23、4、5章6章

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哉载言载笑士贰其行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教学反思:

用古典诗文阐释相关诗句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讨论诗歌主题,主人公不幸的原因能加深学生对社会和当时那个时代的认识。

关于字词的幻灯片过多,有些赘余。

 

采薇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过程与方法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探究学习,通过这两首诗歌中的乡情之比较,探讨诗歌

◆过这两首诗歌中的乡情之比较,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在更广阔的阅读视野中,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3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三、教学难点

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讲义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

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

为什么?

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二、知识积累

1、采薇选自《诗经》中的小雅。

2、背景介绍

魏源《诗古源》认为是周宣王时代作品,此说近是。

西周至厉王末年,遇旱灾,百姓饥馑。

厉王宠信荣夷公,专事搜刮,民怨沸腾,放厉王于“彘”。

西戎与北方的猃狁乘机入侵周朝。

宣王即位,重振周朝,号称中兴。

命秦仲征西戎,尹吉甫征猃狁。

《采薇》即于此时产生。

三、整体感悟

1自主学习《采薇》。

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字词积累

(1)字音

玁狁(xiǎnyǔn)不遑(huáng)不来(lài)孔疚(jiù)

靡盬(mígǔ)喧嚣(xiāo)寰宇(huán)神裔(yì)

肴馔(yáozhuàn)宅邸(dǐ)逃遁(dùn)象弭(mǐ)

归聘(pìn)四牡(mǔ)骙骙(kuí)小人所腓(féi)

雨雪霏霏(yùfēi)载渴载饥(zài)整饬(chì)

(2)字形

靡(靡费)聘(聘请)霏(烟霏)遁(遁词)睽(众目睽睽)

糜(糜烂)骋(驰骋)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

遑(不遑)戍(戍守)戎(戎装)弥(弥漫)饬(整饬)

徨(彷徨)戌(戊戌)戒(戒严)弭(消弭)伤(伤感)

四、具体研读

1、读译第一章

(1)第一章所写事件事?

明确:

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2)开头是什么写法?

明确:

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

(3)“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写什么?

明确:

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

2、读译二、三章

(1)这两章写的内容是?

明确:

军旅生活的劳苦。

(2)还是兴的写法吗?

明确:

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

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3、读译四、五章

(1)这两章写的内容是?

明确:

直接写战事

(2)这两章写战事什么?

明确:

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将帅和士兵生动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

4、读译第五章,赏析佳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明确:

此句妙在“依依”、“霏霏”四字。

此乃虚写景也,若详细描摹,不仅罗嗦无用,亦失其真也。

着“依依”、“霏霏”四虚字,以模糊之辞传不可说之景,意在令各人自味其自心所见之意境,方得其妙。

此句另一妙处在于反衬之运用:

用“杨柳依依”之美景作背景,反衬士兵出征之苦;又以“雨雪霏霏”之哀景衬托士兵归家之乐。

其功效正如王夫之所说: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运用了对比手法,以乐景写哀情,描写戍边战士归乡途中,雨雪阻隔,饥渴交加的心情,读起来令人潜然泪下。

5、读译第六章,思考:

(1)这章写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

戍卒归途悲苦心情

(2)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这是为什么?

明确:

增强悲剧效果,渲染凄凉气氛。

他虽杀敌报国,更是牵挂家人;故他眼前有喜,依然那样悲沉。

(3)第六章的内容和写法与前面一样吗?

明确:

不一样,前面都是写服役时的心理活动及感性,而第6章是写归途所思所感。

(4)它在本诗里有何作用?

明确:

它使内容层次清楚了,有了它我们才知道:

以前是对服役生活的追忆,至此才是写的眼前;另外增加了抒情深度,喜事都乐不出来,多沉重啊!

五、探究提高

1、感悟主题

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戊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

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

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

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烘托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2、《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

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3、《采薇》在章法上采用了诗歌传统的重章叠句的写法;前三章的开头是兴的写法,后三章是赋的写法;表达的感情是既丰富又复杂的。

六、课堂小结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

只留给我们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作业设计

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情的诗歌散文作品,将你最感动的一篇拿到班上与同学分享感受。

板书设计

采薇

第1~3章:

抗击外敌久不得归思归仇敌重章叠句赋、兴手法

第4~5章:

艰难征途战事不息艰辛思归细节描写兴手法

第6章:

战后存者踏上归途凄凉悲苦情景交融

教学反思:

结合时事和经典军旅歌曲来让学生进入诗境,理解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收效尚可。

学生对字词的理解、掌握应课后督促其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