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材料实验与实践教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4023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工程材料实验与实践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机械工程材料实验与实践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机械工程材料实验与实践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机械工程材料实验与实践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机械工程材料实验与实践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械工程材料实验与实践教学.docx

《机械工程材料实验与实践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工程材料实验与实践教学.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机械工程材料实验与实践教学.docx

机械工程材料实验与实践教学

《机械工程材料》实验与实践教学

实验一铁碳合金平衡组织分析

一、实验目的

1.熟练运用铁碳合金相图,提高分析铁碳合金平衡凝固过程及组织变化的能力。

2.掌握碳钢和白口铸铁的显微组织特征。

二、原理概述

铁碳合金相图是研究碳钢组织、确定其热加工工艺的重要依据。

按组织标注的铁碳相图见图。

铁碳合金在室温的平衡组织均由铁素体(F)和渗碳体(Fe3C)两相按不同数量、大小、形态和分布所组成。

高温下还有奥氏体(A)和

固溶体相。

利用铁碳合金相图分析铁碳合金的组织时,需了解相图中各相的本质及其形成过程,明确图中各线的意义,三条水平线上的反应及反应产物的本质和形态,并能做出不同合金的冷却曲线,从而得知其凝固过程中组织的变化及最后的室温组织。

根据含碳量的不同,铁碳合金可分为工业纯铁、碳钢及白口铸铁三大类,现分别说明其组织形成过程及特征。

1.工业纯铁

碳的质量分数小于0.0218%的铁碳合金称为工业纯铁。

见图1-1。

当其冷到碳在

-Fe中的固溶度线PQ以下时,将沿铁素体晶界析出少量三次渗碳体,铁素体的硬度在80HB左右,而渗碳的硬度高达800HB,因工业纯铁中的渗碳体量很少,故硬度、强度不高而塑性、韧性较好。

图1-1工业纯铁组织

2.碳钢

碳的质量分数

在(0.0218~2.11)%之间的铁碳合金称为碳钢,根据合金在相图中的位置可分为亚共析、共析和过共析钢。

(1)共析钢成分为

,在727℃以上的组织为奥氏体,冷至727℃时发生共析反应:

将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称珠光体(P)。

室温下珠光体中渗碳体的质量分数约为12%,慢冷所得的珠光体呈层片状。

图1-2珠光体电镜组织图1-3珠光体光镜组织

采用电子显微镜高倍放大能看出Fe3C薄层的厚度,图1-2中窄条为Fe3C,宽条为F基体,两者有明显的分界线。

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时,只能看到Fe3C成条条细黑线分布在铁素体上,见图1-3。

位向相同的一组铁素体加渗碳体片层,称一个共析领域。

当放大倍数低,珠光体组织细密或浸蚀过深时,珠光体中的片层难以分辨,呈一片暗色区域。

(2)亚共析钢成分为0.0218%<

<0.077%,组织为先共析铁素体加珠光体,在显微镜下铁素体呈亮色,珠光体为暗色,铁素体的形态随合金含碳量即铁素体量的多少而变,如

=0.2%时,其组织的基体为等轴的铁素体晶粒,少量暗色珠光体分布在铁素体晶粒边界或三叉晶界上呈不规则岛状。

当含碳量增加,组织中珠光体的量增多,至

=0.4%,珠光体与铁素体的量各占一成;

>0.5%,珠光体成为钢的基体,铁素体呈连续或断续的网络状围绕着珠光体分布,这是由于先共析铁素体是沿原奥氏体边界优先析出,至一定量后,剩余奥氏体才转变为珠光体,不同含碳量的亚共析钢的显微组织见图1-4。

(a)20钢(b)40钢

图1-4亚共析钢显微组织

(3)过共析钢成分为0.77%<

<2.11%,但实用钢的最大含碳量只到1.3%,因碳量再高,二次渗碳体量增多,使钢变脆。

过共析钢的组织由珠光体及二次渗碳体所组成,二次渗碳体呈网状,碳量愈高,渗碳体网愈多、愈完整。

与先共析铁素体网很容易区别,若经硝酸酒精溶液浸蚀后,两者虽均为亮色,但二次渗碳体网要细得多;若用碱性苦味酸钠溶液热浸蚀后,渗碳体变成暗色,铁素体仍为亮色。

经不同方法浸蚀后的T12钢组织见图1-5a.b。

图1-5过共析钢显微组织

(a)共晶白口铁(b)亚共晶白口铁

(C)过共晶白口铁

图1-6白口铸铁组织

3.白口铸铁

(1)共晶白口铁(

=4.3%)此合金由液态冷却到1148℃时,全部发生共晶反应:

,所得产物称莱氏体(Ld),呈豹皮状,其中奥氏体呈短棒或小条状分布在渗碳体基体上,在以后继续冷却的过程中,只有奥氏体原地发生转变,先析出二次渗碳体,后在727℃形成珠光体。

沿奥氏体边界析出的二次渗碳体,常与共晶渗碳体连成一片,不易分辨。

室温组织是由奥氏体转变来的二次渗碳体、珠光体及原共晶渗碳体组成,称变态莱氏体(Ld’)。

所谓变态的实质是指共晶内部组成物改变,并非形貌改观,在显微镜下观察变态莱氏体仍呈豹皮状,见图1-6a。

(2)亚共晶白口铁(

=2.11%~4.3%)这类合金凝固时先析出初生奥氏体,呈树枝状,剩余液体在1148℃发生共晶反应得到莱氏体,继续冷却时初生奥氏体及共晶体中的奥氏体各在原地发生相同的转变,即先析出二次渗碳体,后形成珠光体,室温组织是由初生奥氏体转变所得的二次渗碳体加珠光体(Fe3CII+P)及变态莱氏体Ld’所组成,见图1-6b。

(3)过共晶白口铁(

=4.3%~6.69%)过共晶白口铸铁的组织由粗大片状的一次渗碳体加变态莱氏体组成,见图1-6c。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1.讨论Fe-Fe3C相图

1)分析各相及组织组成物的本质。

2)分析不同含碳量的铁碳合金的凝固过程、室温组织及其形貌特征。

3)总结铁碳合金的组织、性能与含碳量的关系。

2.观察、分析并画出工业纯铁、不同碳钢及白口铸铁的组织示意图。

3.测定不同含碳量的碳钢的硬度(硬度试验方法见附录3)。

四、材料及设备

1.表1-1所列的金相试样2套,并附金相照片。

2.金相显微镜16台。

3.布氏硬度计4台。

4.测定组织组成物相对含量用的亚共析钢金相照片及透明方格纸各15张。

表1-1本实验所观察的合金

类别

合金牌号

浸蚀剂

显微组织

类别

合金牌号

浸蚀剂

显微组织

工业纯铁

工业纯铁

4%硝酸酒精溶液

F+Fe3CII

过共析钢

T12

4%硝酸酒精溶液

P+Fe3CII

亚共析钢

20

4%硝酸酒精溶液

F+P

碱性苦味酸钠溶液

亚共析钢

40

4%硝酸酒精溶液

F+P

白口铸铁

亚共晶

4%硝酸酒精溶液

Fe3CII+P+Ld’

亚共析钢

60

4%硝酸酒精溶液

F+P

共晶

4%硝酸酒精溶液

Ld’

共析钢

T8

4%硝酸酒精溶液

P

过共晶

4%硝酸酒精溶液

Ld’+Fe3CI

五、实验报告要求

1.列表说明铁碳相图中各个相的本质,晶体结构,溶碳量,形成条件,形态等不同点。

2.画出所观察合金的显微组织示意图并加以注解。

3.分析20钢及亚共晶白口铁的凝固过程。

4.总结含碳量增加时钢的组织和性能的变化规律。

5.总结碳钢和铸铁中各种组织组成物的本质和形态特征。

 

实验二碳钢非平衡显微组织观察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和研究碳钢经不同形式热处理后显微组织的特点。

2.了解热处理工艺对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二、概述

表2-1共析碳钢(T8)过冷奥氏体在不同温度转变的组织及性能

转变类型

组织名称

形成温度范围(℃)

金相显微组织特征

硬度(HBC)

珠光体

(P)

<650

在400~500倍金相显微镜下可观察到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片层状组织

~20

(HB180~200)

索氏体

(S)

600~650

在800~1000倍以上的显微镜下才能分清片层状特征,在低倍下片层模糊不清

25~35

屈氏体

(T)

550~600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时呈黑色团状组织,只有在电子显微镜(5000~15000×)下才能看出片层组织

35~40

上贝氏体

(B上)

350~550

在金相显微镜下呈暗灰色的羽毛状特征

40~48

下贝氏体

(贝下)

220~350

在金相显微镜下呈黑色针叶状特征

48~58

马氏体

(M)

<230

在正常淬火温度下呈细针状马氏体(隐晶马氏体),过热淬火时则呈粗大片状马氏体

62~65

铁碳合金经缓冷后的显微组织基本上与铁碳相图所预料的各种平衡组织相符合,但碳钢在不平衡状态,即在快冷条件下的显镜组织就不能用铁碳合金相图来加以分析,而应由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图——C曲线来确定。

图2-1为共析碳钢的C曲线图。

按照不同的冷却条件,过冷奥氏体将在不同的温度范围发生不同类型的转变。

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出过冷奥氏体各种转变产物的组织形态各不相同。

共析碳钢过冷奥氏体在不同温度转变的组织特征及性能如表2-1所示。

图2-1共析碳钢的C曲线

三、钢的退火的正火组织

亚共析成分的碳钢(如40、45钢等)一般采用完全退火,经退火后可得到接近于平衡状态的组织,其组织特征已在实验一中加以分析和观察。

过共析成分的碳素工具钢(如T10、T12钢等)一般采用球化退火,T12钢经球化退火后组织中的二次渗碳体及珠光体中的渗碳体都将变成颗粒状,如图2-2所示。

图中均匀而分散的细小粒状组织就是粒状渗碳体。

45钢经正火后的组织通常要比退火的细,珠光体的相对含量也比退火组织中的多,如图2-3所示,原因在于正火的冷却速度稍大于退火的冷却速度。

图2-2T12钢球化退火组织图2-345钢经正火后的组织

四、钢的淬火组织

将45钢加热到760℃(即

以上,但低于

),然后在水中冷却,这种淬火称为不完全淬火。

根据Fe-Fe3C相图可知,在这个温度加热,部分铁素体尚未溶入奥氏体中,经淬火后将得到马氏体和铁素体组织。

在金相显微镜中观察到的是呈暗色针状马氏体基底上分布有白色块状铁素体,如图2-4所示。

45钢经正常淬火后将获得细针状马氏体,如图2-5所示。

由于马氏体针非常细小,在显微镜中不易分清。

若将淬火温度提高到1000℃(过热淬火),由于奥氏体晶粒的粗化,经淬火后将得到粗大针状马氏体组织,如图2-6所示。

若将45钢加热到正常淬火温度,然后在油中冷却,则由于冷却速度不足(

<

K),得到的组织将是马氏体和部分屈氏体(或混有少量贝氏体)。

图2-7为45钢经加热到800℃保温后油冷的显微组织,亮白色为马氏体,呈黑色块状分布于晶界处的为屈氏体。

T12钢在正常温度淬火后的显微组织如图2-8所示,除了细小的马氏体外尚有部分未溶入奥氏体中的渗碳体(呈亮白颗粒)。

当T12钢在较高温度淬火时,显微组织出现粗大的马氏体,并且还有一定数量(15~30%)的残余奥氏体(呈亮白色)存在于马氏体针之间,如图2-9所示。

图2-445钢不完全淬火组织图2-545钢正常淬火组织

图2-645钢过热淬火组织图2-745钢800℃油冷的显微组织

图2-8T12钢在正常温度淬火后的显微组织图2-9T12钢过热淬火组织

五、淬火后的回火组织

钢经淬火后所得到的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均为不稳定组织,它们具有向稳定的铁素体和渗碳体的两相混合物组织转变的倾向。

通过回火将钢加热,提高原子活动能力,可促进这个转变过程的进行。

淬火钢经不同温度回火后所得到的组织不同,通常按组织特征分为以下三种:

1.回火马氏体

淬火钢经低温回火(150~250℃),马氏体内的过饱和碳原子脱溶沉淀,析出与母相保持着共格联系的

碳化物,这种组织称为回火马氏体。

回火马氏体仍保持针片状特征,但容易受浸蚀,故颜色要比淬火马氏体深些,是暗黑色的针状组织,如图2-10所示。

图2-1045钢低温回火组织

2.回火屈氏体

淬火钢经中温回火(350~500℃)得到在铁素体基体中弥散分布着微小粒状渗碳体的组织,称为回火屈氏体。

回火屈氏体中的铁素体仍然基本保持原来针状马氏体的形态,渗碳体则呈细小的颗粒状,在光学显微镜下不易分辨清楚,故呈暗黑色,如图2-11(a)所示。

用电子显微镜可以看到这些渗碳体质点,并可以看出回火屈氏体仍保持有针状马氏体的位向,如图2-11(b)所示。

(a)金相照片(b)电镜照片

图2-1145钢4000C回火组织

3.回火索氏体

淬火钢高温回火(500~650℃)得到的组织称为回火索氏体,其特征是已经聚集长大了的渗碳体颗粒均匀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如图2-12(a)所示。

用电子显微镜可以看出回火索氏体中的铁素体已不呈针状形态而成等轴状,如图2-12(b)所示。

(a)金相照片(b)电镜照片

图2-1145钢6000C回火组织

六、实验方法指导

1.实验内容及步骤

1)每组领取一套样品,在指定的金相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观察时根据Fe-Fe3C相图和奥氏体等温转变图来分析确定各种组织的形成原因。

2).画出所观察到的几种典型的显微组织形态特征,并注明组织名称、热处理条件及放大倍数等。

3)本实验所研究的45钢及T12钢的热处理工艺、显微组织、浸蚀剂及放大倍数列于表2-2。

表2-245钢和T12钢经不同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

编号

热处理工艺

显微组织特征

放大倍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45钢:

退火:

860℃炉冷

正火:

860℃空冷

淬火:

760℃水冷

860℃水冷

860℃油冷

1000℃水冷

860℃水淬和200℃回火

860℃水淬和400℃回火

860℃水淬和600℃回火

T12钢

退火:

760℃球化

淬火:

780℃水冷

1000℃水冷

珠光体+铁素体(呈亮白色块状)

细珠光体+铁素体(块状)

针状马氏体+部分铁素体(白色块状)

细针马氏体+残余奥氏体(亮白色)

细针马氏体+屈氏体(暗黑色块状)

粗针状马氏体+残余奥氏体(亮白色)

细针状回火马氏体(针呈暗黑色)

针状铁素体+不规则粒状渗碳体

等轴状铁素体+粒状渗碳体

铁素体+球状渗碳体(细粒状)

细针马氏体+粒状渗碳体(亮白色)

粗片马氏体+残余奥氏体(亮白色)

4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400×

500×

500×

2.实验设备及材料

1)金相显微镜;

2)金相图谱及放大金相图片;

3)各种经不同热处理的显微样品。

3.注意事项

1)对各类不同热处理工艺的组织,观察时可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分析研究,例如正常淬火与不正常淬火,水淬与油淬,淬火马氏体与回火马氏体等。

2)对各种不同温度回火后的组织,可采用高倍放大进行观察,必要时参考有关金相图谱。

4.实验报告要求

1).明确本次实验目的。

2)画出几种典型的显微组织图。

3)分析样品3与4,3与5,4与5,4与7的异同处,并说明原因。

 

实验三碳钢的热处理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碳钢的基本热处理(退火、正火、淬火及回火)工艺方法。

2.研究冷却条件与钢性能的关系。

3.分析淬火及回火温度对钢性能的影响。

二、概述

热处理是一种很重要的热加工工艺方法,也是充分发挥金属材料性能潜力的重要手段。

热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改变钢的性能,其中包括使用性能及工艺性能。

钢的热处理工艺特点是将钢加热到一定的温度,经一定时间的保温,然后以某种速度冷却下来,通过这样的工艺过程能使钢的性能发生改变。

热处理之所以能使钢的性能发生显著变化,主要是由于钢的内部组织结构可以发生一系列变化。

采用不同的热处理工艺过程,将会使钢得到不同的组织结构,从而获得所需要的性能。

钢的热处理基本工艺方法可分为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等。

三、钢的退火和正火

表3-1碳钢在退火及正火状态下的机械性能

性能

热处理状态

含碳量(%)

≤0.1

0.2~0.3

0.4~0.6

硬度(HB)

退火

~120

150~160

180~200

正火

130~140

160~180

220~250

强度

(MN/m2)

退火

200~330

420~500

360~670

正火

340~360

480~550

660~760

钢的退火通常是把钢加热到临界温度

以上,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缓地随炉冷却。

此时,奥氏体在高温区发生分解而得到比较接受平衡状态的组织。

一般中碳钢(如40、45钢)经退火后组织稳定,硬度较低(HB180~220)有利于下一步进行切削加工。

正火则是将钢加热到

以上30~50℃,保温后进行空冷。

由于冷却速度稍快,与退火组织相比,组织中的珠光体相对量较多,且片层较细密,所以性能有所改善。

对低碳钢来说,正火后提高硬度可改善切削加工性,提高零件表面光洁度;对高碳钢,正火可消除网状渗碳体,为下一步球化退火及淬火作组织上的准备。

不同含碳量的碳钢在退火及正火状态下的强度和硬度值见表3-1。

四、钢的淬火

所谓淬火就是将钢加热到

(亚共析钢)或

(过共析钢)以上30~50℃,保温后放入各种不同的冷却介质中快速冷却(

应大于

K),以获得马氏体组织。

碳钢经淬火后的组织由马氏体及一定数量的残余奥氏体所组成。

为了正确地进行钢的淬火,必须考虑下列三个重要因素:

淬火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度。

图3-1正常淬火温度范围

 

1.淬火温度的选择

表3-2各种碳钢的临界温度(近似值)

类别

钢号

临界温度(℃)

20

735

855

680

835

30

732

813

677

835

40

724

790

680

796

45

724

780

682

760

50

725

760

690

750

60

727

766

695

721

T7

730

770

700

743

T8

730

--

700

-

T10

730

800

700

-

T12

730

820

700

-

T13

730

830

700

-

正确选定加热温度是保证淬火质量的重要一环。

淬火时的具体加热温度主要取决于钢的含碳量,可根据Fe-Fe3C相图确定,如图3-1所示。

对亚共析钢,其加热温度为

+30~50℃,若加热温度不足(低于

),则淬火组织中将出现铁素体,造成强度及硬度的降低。

对过共析钢,加热温度为

+30~50℃,淬火后可得到细小的马氏体与粒状渗碳体,后者的存在可提高钢的硬度和耐磨性。

过高的加热温度(如超过

)不仅无助于强度、硬度的增加,反而会由于产生过多的残余奥氏体而导致硬度和耐磨性的下降。

需要指出,不论在退火、正火及淬火时,均不能任意提高加热温度。

温度过高晶粒容易长大,而且增加氧化脱碳和变形的倾向。

各种不同成分碳钢的临界温度列于表3-2中。

2.保温时间的确定

淬火加热时间实际上是将试样加热到淬火所需的时间及淬火温度停留所需时间的总和。

加热时间与钢的成分、工件的形状尺寸、所用的加热介质、加热方法等因素有关,一般按照经验公式加以估算,碳钢在电炉中加热时间列于表3-3。

表3-3碳钢在箱式电炉中加热时间的确定

加热温度(℃)

工件形状

圆柱形

方形

板形

保温时间

分钟/每毫米直径

分钟/每毫米厚度

分钟/每毫米厚度

700

800

900

1000

1.5

1.0

0.8

0.4

2.2

1.5

1.2

0.6

3

2

1.6

0.8

3.冷却速度的影响

冷却是淬火的关键工序,它直接影响到钢淬火后的组织和性能。

冷却时应使冷却速度大于临界冷却速度,以保证获得马氏体组织。

在这个前提下又应尽量缓慢冷却,以减小内应力,防止变形和开裂。

为此,可根据C曲线(如图3-2所示),使淬火工件在过冷奥氏体最不稳定的温度范围(650~550℃)进行快冷(即与C曲线的“鼻尖”相切),而在较低温度(300~100℃)时的冷却速度则尽可能小些。

为了保证淬火效果,应选用适当的冷却介质(如水、油等)和冷却方法(如双液淬火、分级淬火等)。

不同的冷却介质在不同的温度范围内的冷却能力有所差别。

各种冷却介质的特性见表3-4。

图3-2在共析钢C曲线估计的连续冷却速度的影响

表3-4几种常用淬火介质的冷却能力

冷却介质

在下列温度范围内的冷却速度(℃/秒)

650~550℃

300~200℃

18℃的水

600

270

26℃的水

500

270

50℃的水

100

270

74℃的水

30

200

10%NaCl水溶液(18℃)

1100

300

10%NaOH水溶液(18℃)

1200

300

10%Na2CO3水溶液(18℃)

800

270

蒸馏水

250

200

蒸馏水

30

200

菜籽油(50℃)

200

35

矿物机器油(50℃)

150

30

变压器油(50℃)

120

25

五、钢的回火

钢经淬火后得到的马氏体组织质硬而脆,并且工件内部存在很大的内应力,如果直接进行磨削加工往往会出现龟裂。

一些精密的零件在使用过程中将会引起尺寸变化而失去精度,甚至开裂。

因此淬火钢必须进行回火处理。

不同的回火工艺可以使钢获得所需的各种不同性能。

表3-5为45钢淬火后经不同温度回火后的组织及性能。

 

表3-545钢经淬火及不同温度回火后的组织和性能

类型

回火温度(℃)

回火后的组织

回火后硬度(BHC)

性能特点

低温回火

150~250

回火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碳化物

60~57

高硬度,内应力减小

中温回火

350~500

回火屈氏体

35~45

硬度适中,有高的弹性

高温回火

500~650

回火索氏体

20~33

具有良好塑性、韧性和一定强度相配合的综合性能

对碳钢来说,回火工艺的选择主要是考虑回火温度和保温时间这两个因素。

回火温度:

在实际生产中通常以图纸上所要求的硬度要求作为选择回火温度的依据。

各种钢材的回火温度与硬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可从有关手册中查阅。

现将几种常用的碳钢(45、T8、T10和T12钢)回火温度与硬度的关系列于表3-6。

表3-6各种不同温度回火后的硬度值(HBC)

回火温度(℃)

45钢

T8钢

T10钢

T12钢

150~200℃

60~54

64~60

64~62

65~62

200~300~

54~50

60~55

62~56

62~57

300~400~

50~40

55~45

56~47

57~49

400~500℃

40~33

45~35

47~38

49~38

500~600℃

33~24

35~27

38~27

38~28

注:

由于具体处理条件不同,上述数据仅供参考。

也可以采用经验公式近似地估算回火温度。

例如45钢的回火温度经验公式为:

式中K——系数,当回火后要求的硬度值>HRC30时,K=11;

x——所要求的硬度值(HRC)。

保温时间:

回火保温时间与工件材料及尺寸、工艺条件等因素有关,通常采用1~3小时。

由于实验所用试样较小,故回火保温时间可为30分钟,回火后在空气中冷却。

 

六、实验方法指导

1.实验内容及步骤

1)淬火部分的内容及具体步骤:

(1)根据淬火条件不同,分五个小组进行,见表3-7

 

表3-7淬火实验

组别

淬火加热温度(℃)

冷却

方式

20钢

45钢

T12钢

处理前硬度

处理后硬度

处理前硬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