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假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33830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休假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休假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休假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休假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休假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休假报告.docx

《休假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休假报告.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休假报告.docx

休假报告

休假報告(民國97年8月1日─98年1月31日)

政治大學社會系熊瑞梅

本人於民國97年八月一日到98年一月三十一日休假期間籌辦與參與學術研討會、完成一些學術著作和開發一些國際學術交流活動。

籌辦研討會

本人擔任中研院主持的台灣社會變遷調查五期三次社會階層組調查的召集人。

故於休假期間籌辦了五期三次社會變遷階層組調查的研討會。

這個研討會在民國97年11月1日於中央研究院舉辦,本人和博士班學生及政大社會系同仁,共同合作,完成兩篇研討會論文。

熊瑞梅、張峰彬、林亞鋒,2008,《解嚴後民眾社團參與的變遷:

年齡、期別與世代分析》已發表於2008年11月1日中研院社會所舉辦的台灣社會變遷調查階層組研討會。

已投稿《台灣社會學刊》。

彭莉惠、熊瑞梅、紀金山,2008,《高等教育擴張對於勞力市場職業成就的影響:

世代、性別、性別化科系與初職社經地位之間的連結》已發表於2008年11月1日中研院社會所舉辦的台灣社會變遷調查階層組研討會。

已投稿《台灣社會學刊》。

參與研討會

本人在民國97年12月13-14日的台灣社會學年會中發表了如下論文:

熊瑞梅、林亞鋒、張峰彬,2008,社會資本與市民參與,已發表於2008年12月13-14日於中研院社會所舉辦的台灣社會學年會。

已投稿《台灣社會學》。

官逸人、熊瑞梅、林亦之,2008,《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創新機制:

以2001年、2005年台灣半導體產業專利的發明人網絡為例》已發表於2008年12月13-14日於中研院社會所舉辦的台灣社會學年會。

黃漢諄、熊瑞梅,2008,《開創台灣蝴蝶蘭產業之知識創新與擴散》。

已發表於2008年12月13-14日於中研院社會所舉辦的台灣社會學年會。

本人在民國11月21-22日受邀參與了廣州中國社會網絡與管理年會,會中發表論文如下:

Ray-MayHsung,RonaldBreiger,2008,“Relation-specificPrestigeScoresandtheirExplanation:

ComparisonamongTaiwan,ChinaandUnitedStates.”

 

完成學術出版著作

在這段期間本人也完成一本英文的編輯書籍和一篇書籍的章節論文,和一本教科書的章節論文。

Hsung,Ray-May,NanLinandRonaldBreiger.2009,ContextsofSocialCapital:

SocialNetworksinMarkets,CommunitiesandFamilies.NewYork:

Routledge.

Hsung,Ray-MayandRonaldBreiger,2009,“PositionGenerators,Affiliations,andtheInstitutionalLogicsofSocialCapital:

AStudyofTaiwanFirmsandIndividuals.”EditedbyRay-MayHsung,NanLinandRonaldBreiger.InContextsofSocialCapital:

SocialNetworksinCommunities,MarketsandOrganizaitons.NewYork:

Routledge.

熊瑞梅,2009,〈團體與組織〉,王振寰與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修訂版第三版(架構、內容和文字都重新撰寫)。

巨流出版社。

熊瑞梅,2008,〈台灣企業社會學研究的發展與反思〉,謝國雄編《群學爭鳴》。

台北:

群學出版社。

開發學術交流活動

本人於民國97年11月2日到11月6日間受邀到荷蘭ICS(InteruniversityCenterforSocialSciencesTheoriesandMethodologies)研究機構訪問,ICS是世界上有名的社會網絡研究所,這次訪問企圖建立台灣和ICS的學術交流活動。

回台後,已經將訪問心得撰寫登載在國科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附錄一)。

熊瑞梅,2009,參訪荷蘭ICS(跨校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心得。

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0

(2):

122-129.

 

此外這次訪問也達成協議,擬於民國98年8月間,在國立政治大學舉辦一個社會網絡的工作坊。

目前本人已經向國科會申請工作坊的經費補助,國科會已經通知本人,這個工作坊補助案已經核准通過(附錄二)

附錄一參訪ICS心得報告

參訪荷蘭ICS(跨校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心得報告

熊瑞梅

政大社會系教授

1、緣起

2005年11月國科會安排了社會學家歐洲學術機構參訪,企圖在歐洲有學術聲望的社會學研究機構,尋找可以建立學術交流合作關係的研究機構(張苙雲、林國明、熊瑞梅、吳泉源、黃金麟、紀憲珍2006)。

我們參訪的最後一所機構是以社會網絡研究聞名世界的ICS(InteruniversityCenterforSocialSciencesTheoryandMethods)。

當我們一行人抵達目的地Zutphen的車站時,遭逢史無前例的大風雪,無法前行順利進行訪問。

但在2007年四月時,ICS的理事,也是Utrecht大學社會系的教授WernerRaub先被政大社會系邀請,來台灣訪問。

Raub教授是以經濟社會學中的聲譽與信任的理性選擇論成名的教授,在ICS培養了一群理性選擇與社會網絡相關研究的團隊。

在台灣期間拜訪了台大、政大、清華、東海等社會系及中研院社會所,對台灣的社會學發展和各系特色有些理解。

之後,ICS希望能與台灣社會學界發展更進一步具體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故邀請本人於2008年11月2日到11月6日到荷蘭訪問ICS。

這趟行程主要是由Utrecht大學社會系WernerRaub,HenkFlapandBeateVolker三位教授安排的。

本人還沒有到荷蘭之前,他們已經將行程設計得很精密完整,以下的報告將根據每天的行程與討論結果撰寫觀察心得。

2、參訪行程

11月2日─11月3日

本人於11月2日(星期日)早上九點抵達阿姆斯特丹機場,ICS安排計程車來接我到Utrecht大學附近的MalieHotel。

11月3日(星期一)早上11點到12點半和WernerRaub,HenkFlap,andBeateVolker三位教授討論未來台灣和ICS合作方案的議程。

這個議程包括

(1)如何鼓勵台灣學生來就讀ICS的研究碩士班(ResearchMasterProgram),或短期學習課程。

(2)如何促進台灣學生來就讀ICS的博士班,和短期進修。

(3)如何促進雙邊教授進行教學合作計畫。

(4)如何促進雙邊教授進行研究合作計畫。

我們討論很多想法後,決定一步一步慢慢來。

首先比較可行的是先計畫2009年暑假期間在政大舉辦一個兩星期的summercourse密集班。

初步決定由ICS派兩位教授來擔任這場夏季班課程工作坊的講學工作,課程名稱是社會網絡和社會資本:

問題、理論和經驗研究(SocialNetworksandSocialCapital:

Problems,Theories,

andEmpiricalResearch)。

對於課程設計,ICS教授也希望台灣的教授也能共同參與課程教授,特別是提出台灣相關的經驗研究的分享。

藉著這樣的課程設計,台灣的教授也可以成為ICS教授和台灣參與夏季課程密集般的學員之間的橋樑。

學生也可以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更加瞭解ICS教授所提供的知識。

有助於日後學生赴ICS進一步深造與學習效果;同時,台灣老師也可以藉著教學合作的過程,彼此觀摩學習對方教材,教學方法和增進彼此合作的互補與綜效。

這樣的跨國教學合作團隊,可以算是具有實驗性又有創新性的國際合作教學構想。

下午我訪問了兩位一年級博士班學生,兩位四年級博士班學生及一位副教授。

兩點到三點所訪問的兩位一年級的博士生是來自波蘭的AgnieszkaKanas和來自土耳其的OzanAksoy。

Agnieszka是2008年從150位申請者挑選出來的博士班新生。

Ozan是從Utrecht大學社會系的ResearchMasterProgram畢業的學生,繼續申請ICS的博士班,參與競爭被挑選出來的。

前者進來就知道未來要從事社會網絡、空間移動與鄰里的研究,也清楚將來要到國外哪所機購進行研究訓練。

後者,是拿Utrecht大學獎學金進來讀碩士班,博士班一旦被選中,就像是一個專任研究人員,ICS提供四年獎學金。

Ozan會投入社會網絡、遊戲理論與社會交換的研究。

這兩位博士生令我印象深刻是。

他們一進來對自己四年要投入的研究、及學習方案、包括暑期要參加哪些國內或國外辦的課程,及將來要去那個研究機構增強研究訓練,都有很清楚的計畫和時間表。

下午三點到四點訪問的兩位四年級的博士生GeraldMollenhorstandWouterSteenbeek都是以社會網絡和社會資本研究為主要領域的學生。

這兩位學生目前都參加HenkFlapandBeateVolker的研究計畫(LifeChancesofFirmsandNeighborhoods:

ConditionsandConsequencesoftheInterdependenciesbetweenLocalEntrepreneursandNeighborhoodResidents)。

Gerald在畢業前已經和FlapandVolker出版多篇論文,三年級短期海外研究訓練(trainingship)時選擇到DukeUniversity;畢業後,將被ICS聘為這個研究計畫的博士後研究。

Steenbeek目前使用這個研究資料發表論文,也將使用這個資料從事博士論文的撰寫。

這些博士生和教授們的關係類似合作研究的團對伙伴關係。

下午四點到五點時,ICS安排我訪問的是一位副教授VincentBuskens。

這位教授是ICS培養的博士(1999)。

Vincent出版相當多在全世界社會學期刊排名前30名的期刊論文,他還提供我一篇最近出版在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的論文(RuskensandVandeRijt2008)。

在訪問過程中,他認為ICS的博士訓練最大的特色之一是短期海外研究訓練,Vicent當時在博士論文修業其間,對芝加哥大學的方法論學者Yamaguchi的訊息擴散論便有一些個人的批判與想法,選擇到芝加哥短期研究,他的觀點獲得Yamaguchi的欣賞,短期研究期間合作撰寫在有名的社會學方法的期刊(RuskensandYamaguchi1999)。

結束訪問後,他帶我參觀社會系建立的實驗室,在這個試驗室中可以從事社會交換、賽局理論、和社會網絡關係的實驗研究。

晚上和ICS的創始者ReinhardWippler教授聚餐,這位教授也是HenkFlapandWernerRaub的指導老師。

從談話過程中獲悉許多當初ICS創始的歷史背

景和創始理想。

Wippler教授和Groningen大學的SiegwartLindenberg(1971年哈佛大學畢業)在1980年代對當時德國的社會學批判理論是持不同學術觀點的

學者,而對科學社會學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故開始從三個學校的社會學者與

研究生,採取非正式的讀書會和討論會,待彼此在知識上和友誼上建構成熟的

合作文化後時,便向荷蘭皇家人文處(類似我們的國科會人文處)提出三校合

作的博士班計畫書,在1986年通過成立ICS博士班,每五年需要被評鑑。

11月4日─11月5日

11月4日(星期二)主要活動就是安排本人演講,本人演講的題目是「關係衍生的社會資源及其解釋因素:

台灣、中國和美國的比較」(Relation-specificSocialResourcesandtheirExplanation:

ComparisonamongTaiwan,ChinaandUnitedStates)。

Utrecht大學社會系有一部份學生受到HenkFlap的影響,長期投入歐洲的社會資本研究,對本人從位置網絡的雙元性觀點去分解不同社會關係會生產出不同程度的社會資源,進而造成社會結構差序分化與關係結構再製的機制甚感興趣,也提出許多挑戰性的問題。

11月5日(星期三)HenkFlapandBeateVolker早上九點來旅館接我,我們一行人開車前往RadbundUniversityNijmigen大學(距離Utrecht大學一個多鐘頭的車程),去參加一年一度ICS博士班學生三和四年級學生的論文發表會,三所大學社會系的博士班學生都被要求參加。

這個研討會,有三個場次,從早上11點開始到下午五點結束,共有18篇論文。

值得一提的的是論文發表進行的形式,也是我過去比較少看到的形式。

論文撰寫者是ICS博士班三和四年級的學生,撰寫的論文也多是自己博士論文的一部份。

發表論文者不是原作者,大會要求博士班二年級的學生閱讀論文,並同時將重點整理,作為一個論文發表者和評論者。

此外,還安排一位博士後研究或教授來評論同一篇論文。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些博士生和參與的老師,在全程參與和討論的過程中,都習慣用英語,英語似乎已經成為荷蘭制度化的溝通語言,這是很有利於這些博士班學生的國際競爭力。

會議到下午五點半結束,老師和學生一齊去吃飯,回到Utrecht的旅館已經晚上十一點了。

11月6日

11月6日(星期四)最後一天的訪問行程是去距離Utrecht大學兩個鐘頭車程的Groningen大學社會系及ICS的行政中心。

ICS原來安排我訪問ICS的創始者之一SiegwartLindenberg教授和ICS的專職經理RieBosman,但Lindenberg教授臨時要到外地開會,故我就以訪問Bosman為主。

大約十一點抵達ICS和Groningen的社會系辦公室,Rosman臨時安排了一位教授和一位Postdoctor和我一起座談。

這兩位研究人員都是ICS博士班畢業的,他們的研究重點在社會網絡、社會交換與集體行動的研究方向。

和兩位研究人員共進午餐非正式的聊天後,兩點以後我便回到Rosman的辦公室進行正式訪問。

RieBosman除了是ICS的資深專職經理外,也是Groningen大學社會系的資深副教授。

她告訴我ICS的歷史、發展與如何整合協調三校在招募與訓練研究生的經驗。

在1986年ICS創辦時,設置了一位協調三個大學的專職經理,三年後離職。

當時RieBosman是Groningen社會系的副教授,Stockman教授是ICS的主任,用學術使命和理想的大目標等願景遊說她擔任這份責任艱鉅的職位。

從1989年後RieBosman答應來幫忙ICS的協調管理執行工作後,她就將這個工作當作她的志業。

星期三在Nimijgen舉辦的博士生論文發表會,便是由RieBosman帶著博士生組織安排的,還記得研究生感激又熱情地送給Rie一大盆花。

我也觀察到,星期三在吃飯期間,研究生和老師與這位擔任ICS協調經理靈魂人物的互動,是非常自然和諧和支持的關係,這樣的關係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

Rosman擔任ICS的經理已經十多年了,她的例行工作,是協助安排博士班的招募、課程安排、研討會。

博士班學生在每年三月有一個博一學生的博士論文計畫書提出,在這個計畫書的構想上,不需要完整的計畫書,但需要有一個研究問題的輪廓,研究團隊老師可以協助學生修改博士論文計畫書,若第一年的博士論文計畫書寫得很好,還可以和荷蘭的國科會提出,大概所有荷蘭的博士班學生中只有百分之一可以獲得博士計畫書補助,一旦博士學生獲得計畫書補助,日後有助於這些學生研究和開會經費。

此外,Rosman還需要編輯ICS的年度報告。

四點鐘結束後,她陪我離開辦公室,一起走路去搭火車回Utrecht。

三、ICS成功的因素

(一)ICS學術成就的成長指標

從2007年的年度報告中,看出ICS從1990年代到最近,成員的學術期刊出版數量大增,特別是國際化的期刊增加速度更明顯。

表一呈現國外期刊從1993年的35篇,增加到2007年109篇;荷文與外國語文出版總量,也從1993年的96篇增加到2007年的200篇。

表一ICS的學術論文發表數的變遷

1993

1998

2003

2007

荷文期刊期刊

13

30

22

18

荷文書籍論文

11

10

13

21

荷文論文集和報告

8

5

5

3

荷文編輯書籍

5

3

1

3

荷文出版加總

37

58

41

45

外國期刊論文

35

49

66

109

外國書籍論文

20

34

41

41

外國論文集和報告

--

3

1

2

外國編輯書籍

4

5

10

3

外文出版加總

59

91

118

155

共計

96

149

159

200

來源:

摘自ICS:

RUG/UU/RU。

2007.AnnualReportoftheInteruniversityCenterforSocialScienceTheoryandMethodology.P.54

(二)成功的因素

從四天參訪、田野觀察和檔案資料,可以歸納ICS成功的因素如下:

1、組織間合作結盟產生綜效:

三個學校,各有在國際上強勢的國際學術競爭力。

Groningen大學的集體行動、社會交換和動態網絡研究是重點,Nijmigen的研究重點是階層,而Utrecht的社會網絡、信任和社會資本理論,及實驗設計和動態模擬方法都是重點。

各自都不是一個大系,但合作結盟,便能完成許多突破性的研究論文,對博士生的研究啟發、訓練和學術研究的能量都可以增大。

2、組織設計結構統合:

ICS的組織結構包括理事會和國際諮商群、來自三個學校52位教授(Groningen17位,Utrecht23位,Nijmgen12位)、65位博士班學生、13位博士後研究、9位職員、及國際訓練交換合作網絡。

理事會由三個社會系代表組成,五位理事、一位外部委員、二位諮商委員。

目前理事長是WernerRaub。

這個理事會委員在博士班學生的招募篩選及該配置在哪所社會系,都是全程參與。

每年來自全世界的博士班申請人平均約150位,錄取約12-15位。

在篩選過程中,很注重學生的研究興趣與ICS的研究團隊的搭配能力,最後會選30位來ICS面談,最後錄取人選及博士生的配置系所,必須所有理事會成員共識,全票通過才可以。

理事會每年二月、五月、九月和十一月有理事會議。

這個會議主要討論

(1)篩選新的研究計畫、

(2)新的博士生的招募和篩選、(3)監控已經進來的博士生進度、(3)博士生訓練和研究方法的評估、(4)討論國內和國際合作及反省既有合作研究政策。

3、完整的博士班訓練制度:

ICS將三個學校社會系的發展重點統合成一個大的理論與經驗研究方向,強調演譯理論的重要性,演譯理論使用結構個人主義的方法論(structuralindividualism)。

同時強調理論與經驗研究的整合,和跨科技的觀點。

第一年必須修完三門理論與方法的必修課程(TheoryConstructionandModeling,AdvancedMethodsandTechniquesofEmpiricalResearch,IntegrationofExplanatoryModelswithModelsofAnalysisandMeasurement),課程每星期有團體作業,訓練學生集體討論創作解決問題。

此外,第一年還有一門撰寫博士論文計畫書和第一篇論文的課程。

二、三、四年間要參加高階專題課程和國外研究訓練,及發表論文和完成博士論文。

ICS的經理負責協調舉辦三系博士生每年三月和十一月的研討會,及每年整理學生的評鑑工作及年度報告。

4、ICS教授和博士生具有追求學術品質的榮譽文化:

ICS出名除了因為研究機構的老師發表了許多有名的論文在世界一流的社會學期刊上。

還有一部份原因是他們訓練的學生品質甚佳,大部分都在四年內完成博士學位,同時就業市場很好。

有些博士生和助理教授都有論文發表在美國一流社會學期刊上。

使得這些博士班學生在荷蘭博士生研究計畫中獎率高,故ICS的博士生對自己的期許甚高,也很努力的發表出版論文在國際期刊上。

其中每年一次的博士生研討會便是一個很精彩的設計。

4、結論與建議

這趟荷蘭ICS的訪問過程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們對於學術交流活動組織安排的謹慎、細密、和組織目標的緊密配合。

這種歐洲式統合嚴密的組織化特徵,在這次參訪過程,體會得更深刻。

從四天的ICS安排的行程中,我更深入地理解ICS跨校結盟的博士班何以如此成功。

ICS統合式的研究團隊,在台灣是比較少見的。

台灣多半是一個老師帶領自己的博碩士生團隊,博碩士生比較缺乏在相關研究領域中,和多個老師學習的經驗。

台灣社會學博士班的訓練,給學生的自由度很大,老師監控相對較弱,故學生經常是論文拖得很長,表現也不佳,學術市場競爭力相對較弱。

針對ICS的訪問心得,本人提出以下可以做為台灣未來學術機構發展的建議:

1、成立跨校連結的社會學博士班:

台灣的社會系教學研究機構規模相對小,除台大和中研院外,其他社會系大約都在15名以下的教授員,以少數員額的社會系,很難在國際上形成有競爭力的社會學學術機構,故建議台灣社會系博士班有必要朝向結盟合作的設計方向發展。

若要學ICS發展跨校合作的博士班,在目前教育部的制度限制下,有實質的執行困難。

一種可能性是幾所未來可能合作結盟的學校,可以先發展跨校的研究團隊;鼓勵碩博士生撰寫與研究團隊相關連的碩博士論文。

進而非正式的要求研究團隊學生某些相關必修和選修的課程訓練。

研究團隊的老師要有集體督導,強調團隊成就的觀念。

此外,還可以學習ICS要求學生一定要到國內外其他相關研究機構訓練,尋找合作資源,提升學術品質。

在本人與ICS洽商未來合作項目時,ICS樂意接受已獲得台灣獎學金的博士班學生和博士後研究,短期在ICS與該機構老師合作研究。

2、設法提升台灣博士班學生的學術國際化競爭力:

台灣本土博士班缺乏有系統嚴格的要求與淘汰,及紮實的國際學術交換和合作的管道,故大部分的本土博士班的學術就業市場不佳。

反觀,ICS多位荷蘭生產的博士(WernerRaubandVincentRusken),但能在世界一流期刊上發表論文,甚至對當今重要理論提出一些創新的觀點和發現。

荷蘭是一個人數比台灣還少的國家,但能自行生產國際化一流的學者,是值得我們作為標竿,來改善台灣社會學博士班的教育訓練。

3、國科會應該獎勵推動暑期英語專題課程的工作坊:

ICS的博士生都有參加全世界開授的暑期專題課程的風氣,有少數博士班學生,暑期專題課程經費會受到荷蘭國科會人文處補助。

其他博士班同學,若要參加暑期專題課程,所屬研究團隊的計畫也會提供學生補助。

本次ICS參訪最具體的成果,就是ICS決定派資深教授與2009年八月來台舉辦社會網絡的暑期課程;同時,也要求在這門課程中,能和台灣教授共同合作教學嘗試更創新,具有全球在地化的教學設計與效果。

參考書目

張苙雲、林國明、熊瑞梅、吳泉源、黃金麟、紀憲珍。

2006.社會學門歐洲考察訪問報告。

國科會人文社會通訊7

(2):

11-26.

Ruskens,V.andA.vandeRijt.2008.DynamicsofNetworks:

IfEveryoneStriveforStructuralHoles.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14:

371-407.

Ruskens,Vincen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