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信称谓.docx
《古代书信称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书信称谓.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书信称谓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古代书信称谓
篇一:
古代书信礼仪知识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之二十二
不见面的礼仪:
书信
书信历史
?
在日常生活中,古人以“自谦而敬人”为原则,因而要借助于各种礼仪来体现之。
当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见面,只能将情感诉诸笔墨,托诸邮驿时,礼仪依然不可或缺,字里行间,揖让进退之态不仅依然可见,而且显得更为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从而形成了富于中国特色的书信文化。
书信历史
?
我国的书信史源远流长,战国时期乐毅的《报燕惠王书》、鲁仲连的《遗燕将书》、都已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但先秦两汉人写信,形式比较随便。
至迟到魏晋时期,开始有人撰作“书仪”,就是各类书信的格式,以供他人写信时套用。
书信格式
一封通常意义上的书信,至少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称谓语
提称语
思慕语
正文
祝愿语
署名
敬称
敬称的方式很多,比较常见的方法之一,是将古代爵称等转换成敬称。
例如:
“君”转化为比较宽泛的敬称:
称父亲为家君,称已故的祖先为先君,妻子称丈夫为夫君等等。
也可以用作对他人的尊称。
对方德高望重,可以在他的姓之后加“公”字,称为“某公”,当今中国的知识界还有这种用法。
“卿”用作尊称,先秦就已出现,如荀况(荀子),时人尊称“荀卿”,就是大家最熟知的例子。
《梁书·吉翂传》“主上知尊侯无罪”,此处的“尊侯”是指对方的父亲,这
一用法在书信语言中还时有所见。
敬称
称呼对方配偶、子女也有相似的做法。
人们常常把对方的配偶称为“夫人”;“公子”用于尊称对方的儿子,而将对方的女儿称为“女公子”。
敬称
称呼他人的亲戚,一般在称谓前加“令”字,也可以在称谓前加“贤”字。
旧式书信还往往用“台”字来表示尊敬。
与敬称相呼应,书信中凡涉及对方的事物都要用敬语。
书信中一般不要出现你、我、他之类的代词,这也是简慢或者缺乏文采的表现,凡是遇到类似的地方,应该酌情处理。
谦称
对他人用敬称,对自己用谦称,是中国人的传统。
古人每每用“臣妾”作为谦称。
对自己的父母固然要敬重,但在与他人提及自己的家人时,就不能用敬称,而要用谦称,一般是在称谓之前加一“家”字;如果父母已经去世,则对人要称“先父”、“先大人”、“先母”对比自己年龄小的,则可以称“舍弟”、“舍妹”等。
对他人称呼自己的妻子,一定要用谦称。
提称语
用于父母:
膝下、膝前、尊前、道鉴
用于长辈:
几前、尊前、尊鉴、赐鉴、尊右、道鉴
用于师长:
函丈、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史席
用于平辈:
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
用于同学:
砚右、文几、台鉴
用于晚辈:
如晤、如面、如握、青览
用于女性:
慧鉴、妆鉴、芳鉴、淑览
思慕语
书信的功能之一是沟通彼此地情感,因此,在提称语之后不直接进入正文,而是要用简练的文句述说对对方的思念或者仰慕之情。
思慕语中使用最多的,是从时令、气候切入来倾吐思念之情。
例如:
云天在望,心切依驰。
相思之切,与日俱增。
望风怀想,时切依依。
仰望山斗,向往尤深。
风雨晦明,时殷企念。
寒灯夜雨,殊切依驰。
瘦影当窗,怀人倍切。
书信中的平和阙
父母亲大人膝下,谨禀者:
男离家后,一路顺利,平安抵达学校,可纾
廑念。
惟思
双亲年齿渐高,男在千里之外,有缺孺子之职。
伏望
训令弟妹,俾知料理家务,或有以补乃兄之过。
王阿姨家已去看望过,家中老幼平安,嘱笔问好。
专此谨禀,恭请
福安。
男某某谨禀某月某日
书信中的平和阙
师生之间的称谓
学生称呼老师,最普通的是夫子、函丈学生自称自称生、受业。
老师称呼学生:
如果对方是自己正式的学生,并向他传授过学业,可以称之为“弟”;如果彼此虽有师生名分,但没有授过课,则老师一般称学生为“兄”。
祝愿语及署名敬词
祝愿词:
用于父母:
恭请○福安。
叩请○金安。
敬叩○禔安。
用于长辈:
恭请○崇安。
敬请○福祉。
敬颂○颐安。
用于师长:
敬请○教安。
敬请○教祺。
敬颂○诲安。
用于平辈:
顺祝○时绥。
即问○近安。
敬祝○春祺。
用于同学:
即颂○文祺。
顺颂○台安。
恭候○刻安。
用于女性:
敬颂○绣安。
即祝○壼安。
恭请○懿安。
祝愿语及署名敬词
旧式书信在落款之后,一般还要根据彼此关系写敬词(或称启禀词)
对长辈:
叩禀、敬叩、拜上。
对平辈:
谨启、鞠启、手书。
对晚辈:
字、示、白、谕。
信封用语
在纸张发明以前,古人用帛或竹简、木板作为书写材料,故书信又称书简、尺牍。
在今天的书信用语中,还残留着某些早期书简的专门用语“检”、署”、“缄”。
信封用语
书写收信人的称谓,除了一定要用尊称之外,至少还有两种表示尊敬的用法:
其一,在收信人姓名、称谓之后用“俯启”、“赐启”等用语,表示请求对方开启信封。
其二,使用“某某先生将命”之类的用语。
关羽与曹操书
羽少事皇叔,誓同生死;皇天后土,实闻斯言。
前者下邳失守,所请三事,已蒙恩诺。
今探知故主现在袁绍军中,回思昔日之盟,岂容违背?
新恩虽厚,旧义难忘。
兹特奉书告辞,伏惟照察。
其有余恩未报,愿以俟之异日。
廖承志致蒋经国信
经国吾弟:
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
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
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
惟长年未通音问,此诚憾事。
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
人过七旬,多有病痛。
至盼善自珍摄。
……
人到高年,愈加怀旧,如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并面聆诸长辈教益。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
老夫人前请代为问安。
方良、纬国及诸侄不一。
顺祝近祺!
廖承志
1982年7月24日
汪道涵之辜振甫悼函
辜严倬云女士如晤:
惊悉振甫先生遽归道山,哲人其萎,增我悲思。
振甫先生致力于两岸关系凡一十四年,夙慕屈平词赋,常怀国家统一,私志公义,每与道涵相契。
汪辜会谈,两度执手;九二共识,一生然诺。
而今风飒木萧,青史零落,沪上之晤,竟成永诀。
天若有情,亦有憾焉。
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
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
庶几可告慰先生也。
深望女士与子侄辈节哀顺变,善自珍摄。
篇二:
古代书信别称
用书写的工具来指代:
尺翰、书翰、札翰、华翰。
翰,本义是指鸟羽。
古时曾用羽毛为笔,故用翰代称笔,翰墨就是笔墨,翰池就是笔砚。
写信要用笔,因此用与此相关的字词和翰构成双音节词来代称书信,例如尺、书、札等。
《魏书·夏侯道迁传》:
道迁虽学不渊洽,而历览书史,闲习尺牍,札翰往还,甚有意理。
华翰,是取华美观、精华、有文采之义,用来表示对别人书信的敬称。
唐刘禹锡《谢窦相公启》:
每奉华翰,赐之衷言,果蒙新恩,重忝清贯。
用书信的包装来指代:
函、缄(缄札、缄素)、书筒、双鲤(双鲤鱼、双鱼)。
函,是指封套,相当于现在的信封,一封信就称为一函。
《三国志·魏·刘晔传》:
(曹操)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
缄,是指用来捆绑器物的绳索,而用绳索的目的是将器物密封或封口,书信一般是具有保密性的,也需要密封,因此就用缄来代称书信。
宋王禹偁《回襄阳周奉礼》:
两月劳君寄两缄。
缄札和缄素字面意思就是用绳索将写好字的木片、丝帛捆扎起来,表明是密封好的书信。
唐李商隐《春雨》: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明张羽《怀友》:
携赏邈难期,庶望遗缄素。
书筒,是指盛书信的邮筒,也用来代指书信。
宋赵蕃《呈季承》:
但恐衡阳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
双鲤,是指用两块雕刻有鲤鱼图案用来放书信的木盒,也就是书信的封套。
唐刘禹锡《途中送崔司业使君扶持赴唐州》:
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
也有称为双鱼的,唐杜甫《送梓州李使君之任》:
五马何时到,双鱼会早传。
篇三:
古代书信常识
古代书信常识
称谓后附提称语,用于文言书信,如,运使学士阁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虹生十四兄亲家年大人情右(龚自珍《与吴虹生书》);再如,某公道席、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
现将常见提称语列表如下:
这里再对较常见的提称语约略作些解释。
足下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
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
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垂鉴赐鉴钧鉴尊鉴
台鉴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
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
垂,含居高临下之义。
赐,上给予下叫做赐。
钩,古以钩陶喻国政,后称宦官多冠以钩宇。
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韶者的信中。
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乎辈。
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
勋鉴道鉴大鉴英鉴伟鉴雅鉴
惠鉴对身居高佼、有功勋业绩者,可用“勋鉴”。
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
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
慈鉴爱鉴双鉴芳鉴
致母亲,可称“慈鉴”。
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
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
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
礼鉴给居丧者信,用“礼鉴”。
如,爱国之士李公扑遇害后,周恩来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称“张曼筠女士礼鉴”。
公鉴共鉴同鉴用于致团体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书“诸先生共鉴”等。
道席讲席教席撰席著席
史席席,席位。
道席,多用为学生对师长的尊称。
讲席、教席,也是对从事教育、讲学者的敬称,但用于平辈间,写信人与受信人不必有师生关系。
撰席、著席、史席,都用作对文士的敬称,文人间也常互用。
撰,即著述。
史,指有著作传世垂史。
览阅知悉一般用于长对幼、前辈对晚辈的称呼之后。
启辞启辞
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现时书信中还常可以看到,所以将此单独提出,分两类举例以供参考:
(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
如:
敬禀者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跪禀者义同“敬禀者”,用于子孙对尊长。
即禀者同上。
敬启者写信者自谦为恭敬地陈述事情的人,表示请对方允许自己告诉下面所写的内容。
既可用于同辈,也可用于下对上。
谨启者谨,是谨慎、郑重的意思。
用于同辈。
径启者径,这里是直截了当的意思,一般公私书函通用。
拜启者拜,表敬词。
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敬呈者与“谨呈者”,皆用于下对上的公私书函。
恳启者用于平辈,表示下面信文将写求助于对方的内容。
兹启者兹,这里,现在。
兹启,意即今在此陈述。
态度客观平和,不含明显敬意。
哀启者向亲友报丧的书信用此。
复禀者用于对尊亲或上级的回信复禀。
对平辈可用“再启者”。
专启者用于专谈某实事的书信。
(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如:
顷诵华笺,具悉一切。
忽奉手教,获悉一是。
奉诵钧谕,向往尤深。
顷获大示,井所赐物。
惠书奉悉,如见故人。
幸承明教,茅塞顿开。
披诵尺素,谨表葵私。
数获手书,至感厚爱。
展读琅函,甚感盛意。
接阅华简,幸叨莫逆。
捧读德音,喜出望外。
手教敬悉,词意深美,一启蓬心。
正切驰思,顷奉华翰,快慰莫名。
顷得手示,欣悉康泰,至为宽慰。
蒙惠书并赐大著,灿若河汉,拜服之至。
迭接来示,因羁琐务,未及奉复,深以为歉。
台函奉读多日,未即修复,万望海涵。
大札敬悉,稽复乞谅。
欣奉惠书,敬聆喜讯,不胜忭贺。
接读手书,知君抱恙欠安,甚为悬念。
久慕鸿才,今冒昧致书,以求教诲。
别来无恙久不晤见,甚念贤劳。
暌违日久,拳念殊殷。
久疏通问,时在念中。
一别经年,弥添怀思。
日前曾奉一函,谅已先尘左右。
前此一函,想已达览。
其实,写信也是写文章,此类启辞套语,虽可采用,却不必拘泥,尽可以千变万化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启辞套语也是可以省略的。
比如,现在不少人写信,习惯于一开头即用“你(您)好”二字,似乎不如此,这封信就没法往下写似的。
先向收信者问候致意,原是不错的,然而如果封封信都是如此格局,则未免呆板单调了。
正文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
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
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
书信的内容各不相同,写法上也无需一律,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
一般说来,应先谈谈有关对方的事情,表示关切、重视或谢意、敬意,然后再谈自己的事情。
正文写好后,如发现内容有遗漏,可补充写在结尾后面;或写在信右下方空白处,并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样;或在附言的后面写上“又及”或“再启”字样。
结语
结语,即信文的结束语,理应属正文的一部分。
但与“启辞”相仿,旧式书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结语套辞,现时各界文化人士的书简中,仍频见使用。
这里不妨胪列若干,供参考。
书短意长,不一一细说。
恕不一一。
不宣。
不悉。
不具。
不备。
不赘。
书不尽意。
不尽欲言。
临颖不尽。
余客后叙。
余容续陈。
客后更谭。
请对方回信:
盼即赐复。
翘企示复。
伫候明教。
时候教言。
盼祷拔冗见告。
万望不吝赐教。
敬祈不时指政(正)。
敢请便示一二。
尚祈便中见告。
如何之处,恭候卓裁。
至盼及时示下,以匡不逮,无任感祷。
告诉对方不用劳神回信:
谨此奉闻,勿烦惠答。
敬申寸悃,勿劳赐复。
答复对方询问:
辱蒙垂询,略陈固陋,聊博一粲而已。
远承下问,粗述鄙见,尚希进而教之。
上述陋见,难称雅意,亟祈谅宥。
姑道一二,未必为是,仅供参考。
不揣冒昧,匆此布臆,幸勿见笑。
请人应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