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讲解.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2522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讲解.docx

《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讲解.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讲解.docx

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讲解

温州未来将采取"1650"结构布局城市空间

 2012-12-29温州日报 

  “1650”现代化大都市,从去年起就被视作温州未来城市发展的蓝图。

不过,这张蓝图只是个整体构想。

要成为一份温州重整山河、布局科学的完整设计图,还必须掌握准确而实际的数据,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体到细节的构思设计。

  这份涵盖温州大都市建设各个方面的“设计图”,已经有了阶段性成果。

市规划局日前召开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审查会,公布我市新一轮城市总规修编、即《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纲要》,初步明确采取“1650”结构布局温州大都市区空间。

  其中,“1”指的是大都市核心区及其扩展区,即温州中心城区和永嘉原上塘镇,乐清市北白象、柳市,瑞安市塘下等;“6”指的是乐清、瑞安、平阳、苍南、文成、泰顺等6个副中心区域;“50”指的是除大都市核心区外全市共培育的约50个网络化城镇节点,包括新市区和中心镇,如平阳昆阳新市区、苍南灵溪新市区、洞头县大门等。

  修编立足于城市长远发展

  选择对城市总规进行修编,并不是个简单的决定,而是蕴含着市委市政府对于温州城市长远发展的深入思考。

  近年来,我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外部发展环境已经出现巨大变化。

从宏观层面来看,《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等国家战略层面的政策规划相继出台,给温州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也对温州城市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对此,市规划局表示,在城市发展定位上,温州应成为长江三角洲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域中心城市;在产业发展上,除继续发展传统优势产业,更应注重海洋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城市职能上,要突出金融职能,做好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工作。

而从城市层面来看,温州现在的人口已突破2003版总规确定的远期人口规模,用地也已经突破中期规模,使得用地紧张、公共配套设置不足、交通拥堵等各种城市矛盾日益突出。

虽然目前我市已通过围海造地、加强公共设施建设、鼓励公共交通先行等措施缓解矛盾,但是,一个符合当前发展需求并能切实指导建设的总体规划,是当务之急。

  因此,经市委、市政府研究,温州启动对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

2011年4月初,温州市委专程到北京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商定总体规划编制事宜;2011年7月3日,中规院编制团队来温,正式开展为期20天的总体规划修编前期调研;2011年12月中旬、2012年5月底和8月初,中规院带着初步调研成果和纲要设想三次来温汇报协调。

  在此次确定的温州城市总体发展目标中,国际性、网络型、生态化是三个关键词。

以网络型为例,市规划局副局长张静表示,温州未来将是以温州大都市整体参与到全球和全国竞争当中,这必然要求温州进行空间整合,构建功能集聚、充满活力、相互协作、运转高效、一体化发展的多中心大都市网络。

因此,此次修编将重在整合建立合理的城乡空间宏观秩序,比如重点区域着重打造城市功能平台,次要区域着重整治城乡空间环境等,按区域分门别类,从而构建大都市区核心集聚、网络化的空间格局。

  “1”:

中心城区扩展有空间

  根据修编纲要,温州大都市核心区即温州中心城区,范围包括鹿城、龙湾、瓯海、洞头三区一县及永嘉县东瓯街道、江北街道、黄田街道、三江街道、乌牛街道(即原瓯北镇、乌牛镇)。

 大都市核心区的扩展区则包括永嘉县南城街道、北城街道、东城街道(即原上塘镇),乐清市北白象、柳市和瑞安市塘下等多个行政区域。

扩展区列入“1”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市此次总规修编的一大亮点。

  对此,张静解释,用地条件有限、空间分散,是温州中心城区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因此,必须考虑纳入邻近乡镇,以作为中心城区功能扩散的弹性发展空间。

以塘下镇、柳市镇、北白象镇为例,这三个镇是温州大都市空间整合要求与行政区矛盾冲突的焦点,也是协调核心区拓展空间的发展区,因此亟须在规划政策上加以充分明确。

另外,塘下与柳白是传统“温州模式”的发祥地,从发展之初就因为邻接温州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而得到快速发展;目前温州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将塘下、柳白融入大都市核心区,也是考虑到可以进一步发挥其民营企业发达的经济优势,发挥其邻接中心城区的区域优势,带动全市发展方式转变,从而促进中心城区高端服务和国际功能的形成。

  而将永嘉县城(原上塘镇)也纳入扩展区,则是考虑到温州与永嘉有着千丝万缕的文化联系,有利于温州传统文化的弘扬以及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的现代文化的发展。

此外,张静还提到,从另一个层面来说,“1”还意味着以温州国际化大都市整体,而非单一的中心城区去参与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

  “6”:

握指成拳成就六大副中心

  “6”,即六个副中心区域。

这里,将是温州未来除核心区以外专业化服务功能高度集聚、城市生活服务高度完善、产业功能高度发达、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明显、且城市环境宜居优美的都市功能发展区。

  “不存在强大的副中心城市,而只有副中心区域。

”张静说,由于温州特殊的经济发展规律,尤其是县域行政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分离,所谓的副中心并非一个单独的城市,而是多个相互分工的网络化节点城市共同分担副中心的功能。

比如,县城通常在行政、文化、商贸职能上较为突出,而经济强镇则在产业、商务等功能上更为发达。

“这些节点握指成拳组合起来,才能构成相对完整的副中心。

  根据修编纲要,这六大副中心中,乐清副中心区域包括乐清新市区(即乐成镇)、柳白新市区(整合了柳市镇和北白象镇)、虹桥新市区(整合了虹桥镇和淡溪镇)等三个新市区,是服务于温州北部并辐射台州的大都市副中心地区。

  瑞安副中心区域包括瑞安新市区(即瑞安市区,含飞云街道)、塘下新市区(即塘下镇)、陶山-仙降新市区(整合了陶山镇和仙降街道),是服务于温州南部和西部山区的大都市副中心地区。

  平阳副中心区域包括昆阳新市区(即昆阳镇)、万全新市区(即万全镇)、龙鳌新市区的一部分(龙鳌新市区整合了鳌江镇和龙港镇,这里仅包括鳌江镇),是服务于平阳县及鳌江流域的大都市副中心地区。

  苍南副中心区域包括灵溪新市区(即灵溪镇)、萧麻新市区(整合了萧江镇和麻步镇)、龙鳌新市区的一部分(仅包括龙港镇)以及宜山镇、钱库镇、金乡镇等中心镇,是服务于苍南县及鳌江流域的大都市副中心地区。

  文成副中心包括大峃新市区(即文成县城大峃镇),是服务于文成县的大都市副中心城镇。

  泰顺副中心包括罗阳新市区(即泰顺县城罗阳镇),是服务于泰顺县的大都市副中心城镇。

  “50”:

“新市区”概念横空出世

  “50”,指的是除大都市核心区外,全市将共培育约50个左右的网络化城镇节点,包括17个新市区、33个中心镇。

  其中,“新市区”的概念是首次在我市总规中出现。

所谓的“新市区”,是取代目前的乡镇、承担未来温州经济要素空间组织和网络化流动的新型城市发展地区。

市规划局技术处副处长徐强解释,从西方大都市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都市区对外联系的重心一般不在大都市区内部,而是在大都市区的多中心节点与区外。

“温州也符合这种特征,温州各城镇节点对外经贸往来显然更为重要,大都市区外部才是温州经济发展的主要市场联系方向。

  按照修编纲要,新市区既要整合乡镇发展空间、大幅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也应创新工业发展模式,通过建立规模化的产业集聚区,协调大都市区内的产业布局冲突,从而解决温州目前空间过于细碎化发展的问题。

 针对“1650”布局后的国际性、网络型、生态化的温州现代化大都市,市规划局就此提出温州大都市四大建设策略,分别是“双港联动”,建设温州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商贸中心;完善空港功能配套,把温州建设成为国际性航空大都市;空间整合,构建大都市区核心集聚、网络化的空间格局;产业升级,重构大都市区产业空间布局。

市规划局表示,下一步将在获得国务院的同意修改批复后,完成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方案编制。

 温州大都市区和中心城区定位出炉

  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将达470万

  《纲要》明确了温州城市国际化及区域发展的总体定位,即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商贸中心;我国东南沿海并辐射全国的民间金融中心;台海经济区对台高端合作的门户和长三角南翼的综合性中心城市。

具体有四个目标:

民间金融之都、全球温商家园、经济转型先锋和生态宜居名城。

  而中心城区规划则将温州的城市性质定位:

温州东南沿海重要的金融、工贸、工业、港口和旅游城市,长三角南翼的区域中心城市,对台合作的重要门户,海滨山水特色彰显的历史文化名城。

  此外,《纲要》还对中心城区近中远期的人口规模进行预测,综合确定,2015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将达350万人,2020年人口规模达390万人,2030年人口规模达470万人。

  北白象镇、柳市镇、塘下镇和上塘镇

  首次纳入大都市核心区的扩展区

  温州大都市区空间结构为“1650”构成的网络型结构,值得一提是,《纲要》首次将乐清市北白象镇、柳市镇,瑞安市塘下镇和永嘉县城纳入到大都市核心区的扩展区。

  由于用地条件有限和空间分散是温州中心城区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将乐清市北白象镇、柳市镇,瑞安市塘下镇纳入可考虑作为温州中心城区功能扩散的弹性发展空间。

塘下和柳市作为传统温州模式的“发祥地”,目前温州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将其纳入大都市核心区有利于促进发展模式的转型和创新,起到带动全市发展方式转变的示范效应。

  而永嘉县城(原上塘镇)有幸“纳入”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和永嘉学派和楠溪江有关,永嘉学派有利于温州传统文化的弘扬。

  构建“3.2.1”区域时空通达目标

  市域旅行时间将在1小时内

  今后温州交通的发展目标是对接长三角核心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构筑服务浙中南、辐射闽东北和赣东地区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在区域层面,我们将主要依托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多方式运输体系,实现“3.2.1”区域时空通达目标:

对接长三角核心区的3小时交通圈;联通金华、宁波、杭州等主要城市的2小时交通圈和覆盖丽水、台州、宁德的1小时交通圈。

  市域铁路系统的规划目标是,构建全市域一小时交通圈,届时全市的旅行时间将控制在1小时内,且在轨时间不超过40分钟。

规划还提出了平均站间距不宜小于3公里,运输能力近期的运能要求要达到每小时1.8万人次,高峰期的最小发车间隔不高于8分钟,平峰时段不高于15分钟的具体要求。

中共温州市委 温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

 

各县(市、区)委、人民政府,市直属各单位: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两创”总战略,加快推进我市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按照农业部《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的意见》对开展“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农村改革试验的要求,现就我市加快城乡统筹综合改革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的重大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重大部署。

加快城乡统筹综合改革是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温州是我国第一批农村改革试验区,过去曾经探索了不少农村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今后要在加快城乡统筹综合改革中闯出新的路子。

从我市情况看,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滞后,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深层次矛盾问题尤为突出。

由于农村土地、资产、户籍等制度和经济社会管理体制的制约,各类要素不能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既严重阻碍了农村发展,也影响了温州现代化进程。

加快城乡统筹综合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委“两创”总战略的实际行动,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是我市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我们必须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致力于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真正让城乡资源要素无障碍地自由流动,真正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对城乡统筹发展的主导作用,为推进温州转型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快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乡统筹为根本方法,以要素市场化为导向,以“三分三改”为核心,以农村住房改造集聚建设为切入点,以功能区和中心镇建设为平台,以政府推动和政策支持为保障,大力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为加快城市化进程和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加快转型发展、再创温州辉煌提供强大动力。

(二)总体目标。

经过五年的努力,在农村土地、住房、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城乡社会保障、户籍管理制度,农业经营体制、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关键环节,在村镇管理体制、城乡建设体制和农村社区基层组织建设等重要方面,建立起城乡相对接和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并在改革试验中逐步加以完善,基本改变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明显缩小城乡差距,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使温州成为体制机制更活、发展后劲更足、带动能力更强的城乡统筹改革先行区,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到2015年,我市“1650”大中小城市网络型组团式都市区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化率达到68%以上,超过长三角地区和全省平均水平;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房集聚改造率达到30%;农村要素市场化水平、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全省和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基本确立,城乡一体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均等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

(三)基本原则

1、“三分三改”,联动推进。

城乡统筹综合改革,最根本的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最核心的是要素无障碍流动和市场化配置,主要内容是实行“三分三改”。

“三分”,是指政经分开、资地分开、户产分开。

政经分开就是把村“两委”组织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分开,把农村居民社会成员身份和经济成员身份分开,保障村级组织坚强有力正常运转和社员正当合法权益;资地分开,就是把非土地资产与土地资产分开,为分类处置创造条件,使各类资产能够正常自由流动,实现优化配置;户产分开,就是把户口与产权关系分开,使农民在农村所享有的各项权益不因户口转换而改变。

“三改”,是指股改、地改、户改。

股改就是对村级集体经济中的非土地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革,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而土地资产则建立土地合作社,保持集体所有性质不变;地改就是农用地在“三不变”(权属不变、用途不变、量质不变)的前提下进行流转,宅基地的用益物权用来帮助农民进镇入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户改就是以“两实”(实有人口、实有住所)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要把“三分三改”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贯穿于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

通过“三分三改”的联动推进,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从而使农民转变为市民、农村转变为社区、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

2、试点先行,有序推进。

城乡统筹综合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区域差异性大,在实践中必须坚持“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原则。

各地应当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区域推进上可选择若干乡镇先试,在改革内容上可选择若干方面先行。

在先试先行取得成功经验后,再向面上有序推进。

3、突出重点,统筹推进。

城乡统筹综合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突出重点、统筹兼顾。

在突出“三分三改”这个核心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搞好村镇管理体制、农房改造集聚建设、户籍管理制度、农村产权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和建设,力争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推进我市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

4、政府主导,和谐推进。

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推进过程中,既要发挥市场“无形之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更要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对城乡统筹发展的主导作用。

特别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资金投入、配套建设等方面,各县(市、区)和镇要发挥主体作用,做到积极有为,为各项改革推进提供动力支持和制度保障。

城乡统筹综合改革涉及重大利益的调整和分配,必须坚持以民主促民生,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依法依规依政策办事,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环境、完善社会保障、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品质上,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三、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以农房改造集聚建设为切入点,推进中心镇和新农村建设

1、实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

按照温州大都市区的总体规划,将我市的城乡结构调整为以大都市核心区(三区、洞头、瓯江口、瓯江北岸及上塘)为主中心,以乐清、瑞安、平阳、苍南、文成、泰顺六个县城为副中心,以50个左右具有区位优势、产业依托和自身特色的中心镇为重要节点的“1650”大中小城市网络型组团式都市区发展新格局。

在大都市主中心、副中心地区,依据原有的发展基础、功能组合、发展趋势等条件,打破原有的乡镇(街道)行政区划的限制,规划建设大都市区的功能区,实行区镇合一体制,有多个乡镇(街道)的,则撤销乡镇(街道)建制,在功能区(镇)下面设置相应的办事处;其他地区实施乡镇撤扩并,建设区域性中心镇。

全市建设50个左右具有区位优势、产业依托和自身特色的中心镇,并最终发展成为小城市。

2、推进中心镇及功能区建设。

整合资源、提升效能,积极培育中心镇,鼓励农村人口向功能区和中心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公共服务向建成区集中,切实解决村镇低、小、散问题,推动中心镇向小城市发展,功能区向新城区提升。

3、以“四个一”为抓手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建设。

按照“政府主导、村民自愿、操作规范、节约用地、统筹推进”的原则和“农民可接受、政府可承受、发展可持续”的要求,大力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建设。

实行“一镇一规划”,以镇为单位,按照现代化小城市和新城区的标准,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镇域(功能区)总体规划,明确居住、公共服务等功能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形成中心镇(功能区)建设“1+X”(1个中心镇主集聚区,以及X个中心村新社区)的总体框架体系。

实行“一镇一政策”,根据市、县两级出台的指导性政策意见,以镇(功能区)为单位制定可操作性的具体政策措施。

实行“一镇一平台”,整合现有资源,积极建立融资平台,组建镇(功能区)新农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所在镇(功能区)农房改造集聚建设融资。

实行“一镇一试点”,各县(市、区)在起步阶段要确定一个试点镇(功能区),每个镇(功能区)要确定一个试点新社区,开展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取得成功经验后面上推开。

4、以扩权强镇为重点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事权、责权一致,人权、财权配套的原则,以“权力下放、超收分成、规费全留、干部高配”为主要内容,推进扩权强镇改革。

对中心镇和功能区,要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实施许可和执法重心下移,强化便民服务功能,加大财政、用地、项目支持力度,理顺县和镇(功能区、街道)管理体制,提升中心镇及功能区发展和管理水平。

5、建立健全农村新社区管理服务体制。

理顺农村新社区“党、政、经”组织关系,明确党员、村民、社员各自权利和义务。

科学设置社区组织架构,积极构建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鼓励集中居住区内的多个行政村或相邻的行政村建立联合党组织。

村委会可以与农村新社区管理委员会并存,并逐步过渡到社区居委会,管理新社区行政社会事务。

(二)优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建立城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机制

1、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

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用益物权制度,创新农用地流转方式,提倡流转收益多样化。

建立健全县(市、区)、镇(乡、街道)、村三级流转服务组织网络,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机制,深化流转农户社会保障配套改革,加大土地流转奖励扶持力度,引导农用地向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集中。

2、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工作。

按照“管住管好农保地、保有保护耕地、放开放活建设用地”的思路,在确保建设用地总量平衡的前提下,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办法,建立完善宅基地置换制度。

允许农户跨行政村直至跨镇,以镇为单位异地建房,有计划地引导农户以农村宅基地置换城镇住宅,实现宅基地帮助农民进城。

要解决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后的产权登记问题,对搬迁聚集到中心镇、规划新社区的农户,给予办理集体(国有)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登记。

取得集体土地使用证和房屋所有权证的住房,可以设定抵押权,帮助农民变住房财产为资本。

3、建立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制度。

建立土地交易市场,依法取得的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采取租赁、作价出资(入股)、转让等有偿方式进行交易。

制定出台有关规定,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行为,加强集体建设用地管理,促进集体建设用地优化配置和节约集约利用。

合理分配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中的土地收益,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4、建立土地合作社。

以村为单位,建立土地合作社,可依托中心镇跨村组建土地合作总社,引导整村、整组农用地流转。

在农户集聚进入中心镇、新社区或农村集体资产产权改革后,农户所拥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建设用地的权益不变,村土地合作社作为村集体土地所有者的代表,负责对原辖区范围内农村土地的经营管理。

(三)改革完善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和农业经营服务制度,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力

1、对农村非土地集体资产产权进行改制。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行政区划调整后的综合改革试点镇、农房改造集聚建设比较紧迫和其他有条件的地方,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非土地资产可率先进行股份化改造,资产量化到户到人,建立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可以继承、转让和赠与。

2、完善农业经营制度。

加快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大力培育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组织化、集约化水平。

3、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加快组建农村资金互助社,扩大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试点,拓宽农村融资渠道。

鼓励和引导涉农企业和单位,参股农村各类新型金融组织。

鼓励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涉农贷款方式,完善农房抵押等各类抵押担保制度,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高金融支农服务水平。

(四)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现城乡居民合理有序流动

1、建立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

取消各类户口性质划分,建立以居住地登记为核心,以实有人口、实有住所管理为目标,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逐步缩小城乡户籍差距,鼓励农村居民向城镇集聚,促进城乡人口和资源合理流动,适应城乡经济发展需要。

2、加快剥离依附于户籍的附属功能和利益。

二元户籍制度改革后,要抓紧清理、修改和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剥离依附于户籍制度上的村居选举、就业入学、社会保障、土地承包、房屋拆迁、计划生育、公共服务等附属功能,实施农村居民与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分离,还原户口本来的社会管理功能,使农民在农村所享有的各项权益不因户口转换而改变。

同时固化村民原有的各项权益和状态,今后涉及相关的城乡之间的政策调整和处理,以户籍制度改革以前的状况为依据。

(五)以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重点,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1、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在现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农村居民养老保障制度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政策,建立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升养老保障水平的新机制,逐步实现全社会养老保障一体化。

2、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按照城乡统筹原则,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整合到基本医疗保险一个体系框架内,逐步缩小城乡差异,最终形成城乡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3、统一城乡失业保险制度。

把形成劳动关系的各类用人单位职工,不分城乡、不分户籍依法纳入失业保险范围;建立与土地承包经营权脱钩的平等的失业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失业保险制度全覆盖。

4、深化教育、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