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重点产业信息参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76975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大重点产业信息参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十大重点产业信息参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十大重点产业信息参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十大重点产业信息参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十大重点产业信息参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大重点产业信息参考.docx

《十大重点产业信息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大重点产业信息参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大重点产业信息参考.docx

十大重点产业信息参考

《编者按》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11年开始连续三年组织实施“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黑龙江省十大重点推进的产业。

为把握政策机遇,促进我市新材料及光伏、新能源装备等产业加快发展并做好衔接,我市成立了十大重点产业项目推进组。

本期参考围绕十大产业收集相关信息,提供产业发展概述供领导和管理部门参考。

一、新材料及光伏产业

(一)新材料产业

1、新材料概述

新材料指新出现或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的材料,是与基础材料或传统材料相对应的概念,属于高新技术领域研究的范畴。

科技部在《新材料及新材料产业界定标准(2004年)》中对新材料进行了较严格的界定,新材料指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材料:

即新出现或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的材料;高技术发展需要,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由于采用新技术(工艺、装备),使材料性能比原有性能有明显提高,或出现新的功能的材料。

《中国新材料产品与技术指导目录》将新材料产品分为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型能源材料、纳米及粉体材料、新型复合材料、新型稀土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新型碳材料、新材料制备技术与设备等12类具体技术领域。

“十二五”期间,半导体照明工程到2015年芯片国产化率达到70%,形成百亿元以上芯片企业与百亿元以上应用企业体系,实现年节约用电1000亿度,年节约标准煤4000万t,减少排放1亿t;产业规模达到五千亿元。

先进显示到2015年国内形成激光显示技术和产业体系;构建OLED大规模生产线体系;显示共性技术和配套材料将带动6000~8000亿元显示产业链从引进技术、原材料、器件向自主配套、消化创新的方向发展。

高性能电池攻克关键技术、开发大战略产品和技术系统、形成网络化的战略产品技术群和核心专利池;构建高端电池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形成规模化的产品供应能力和市场消化能力;2015年力争实现高性能电池(材料)产业规模达到千亿以上。

稀土功能材料:

产值规模达到500亿元,高端稀土功能材料五年总产量达100万吨,带动相关行业产值1.5万亿元以上;在新材料领域应用比例提高到60%以上;稀土材料高效清洁提纯技术在行业推广应用率达50%以上。

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在“十二五”期问我国的聚丙烯腈碳纤维、芳纶和高强聚乙烯领域进入世界前三强,在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形成万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实现技术向产品和市场的转化。

军民两用材料预计到“十二五”末期初步搭建适应我国武器装备发展需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用、关键国防材料体系,建立“面向国防、军民两用”的先进材料研究开发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

在结构材料方面,实现国家重大重点工程规模应用;功能材料,中国产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初具规模;生态环境材料方面,秸杆和水资源材料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光/微电子材料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纳米材料与技术发展,高灵敏传感器和生物检测进入市场;能源材料方面,开发占据领先地位新一代绿色电池材料,超导材料制备和应用进入世界前三强建设材料设计、制备加工、服役、高效利用与工程化团队。

2、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优势

从资源优势方面讲,我市地处张广才岭与老爷岭之间,地质地貌多样,形成矿产资源丰富,在全国已发现的各类171种和我省内发现的127种矿产中,我市就占了78种。

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我市发展新材料和光伏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原料保障。

从产品优势方面来看,我市新材料企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具相当规模。

到2010年,全市有各类新材料企业85家,主要产品有无机非金属材料、硅基材料、硬质合金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和光伏材料6大类。

再从研发优势来是说,近些年我市新材料产业技术水平迅速提高。

为了站在行业前沿,我市的很多新材料骨干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厂办研究所或技术中心,并与中科院、清华大学、郑州三磨所等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联合体。

牡丹江金钢钻碳化硼有限公司承担的牡丹江特种材料产业基地公共服务平台项目,2007年被列入省级产业化项目,博士后工作站进站博士与有关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了碳化硼复合材料、碳化硼轻质装甲材料课题的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牡丹江师范学院2008年被省批准为“超硬材料与新型碳基功能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2010年,我市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特种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十二五“期间,我市重点培育半导体照明材料、硬质合金材料、碳化硼碳化硅粉体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六大系列产品。

(二)光伏产业

1、光伏产业概述

根据光伏特效应原理,通过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能转化的电能称为光伏太阳能,围绕太阳能利用,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条称之为“光伏产业”,包括高纯多晶硅原材料生产、太阳能电池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相关生产设备的制造等。

光伏发电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主要的产业链条包括多晶硅、硅片、电池片以及电池组件。

在产业链中,从多晶硅到电池组件,生产的技术门槛越来越低,相应地,公司数量分布也越来越多。

因此,整个光伏产业链的利润主要集中在上游的多晶硅生产环节,上游企业的盈利能力明显优于下游。

2007年9月,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提出,到2010年,太阳能发电总容量达到30万kw,到2020年达到180万kw。

一是在偏远地区推广户用光伏发电系统或建设小型光伏电站,解决无电人口的供电问题,到2010年,偏远农村地区光伏发电总容量达到15万kw,到2020年达到30万kw;二是在城市的建筑物和公共设施配套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2010年,全国建成1000个屋顶光伏发电项目,总容量5万kw,到2020年建成2万个屋顶光伏发电项目,总容量100万kw;三是建设若干个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电站,到2010年,建成人型并网光伏电站总容量2万kw,2020年全国太阳能光伏电站总容量将达到20万kw。

2、我市光伏产业基本情况

我市光伏产业已初步形成基础;上游产品中工业硅产能达3.8万吨,“顺达化工”在建的太阳能级高纯硅项目,形成200吨的生产能力;中游产品中“金日光电”形成40兆瓦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生产能力,预计2011年底形成60兆瓦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200兆瓦晶体硅太阳能组件的生产能力;下游产品中太阳能发电有金跃集团12兆瓦太阳能发电站列入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

到2015年,我市将建立完善包括高纯硅、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和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配套产品、太阳能发电站等在内的光伏产业体系,到“十二五”期末,争取晶体硅系列产品的销售收入达到80亿元,全市光伏产品销售收入有望达到180亿元。

二、煤化石化产业

(一)煤化工产业

1、产业概述

我国是一个“富煤少油缺气”的国家。

我国的煤炭占世界总量的12.6%,全国累计探明煤炭保有储量超过1万亿t,经济开采储量达1145亿t。

这种化石能源资源的禀赋特点决定了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

煤化工的技术路线和产品方向主要有:

以生产发动机燃料油为主的煤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制油技术,以生产含氧燃料为主的煤气化合成甲醇与二甲醚技术,以生产化肥为主的煤气化制取合成氨技术,以及以生产焦炭为主的煤焦化技术等。

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对煤炭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技术、资金和社会配套条件要求较高。

新型煤化工产品往往是替代石油和天然气的产品,替代能源有利于缓解中国经济对石油的高度依赖,但是,替代能源的技术、性能、安全、环保、成本等指标也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难题。

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煤化工产业发展的瓶颈。

煤化工是一个高污染、高安全要求的行业,其运行周期长、工艺流程多且复杂,每个环节都会产生各种污染物,因此环保业是和煤化工产业息息相关的。

煤化工项目需要大量的水,大型煤化工项目年用水量通常高达几千万立方米,吨产品耗水在十吨以上。

水资源是煤化工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2、我省、市煤化工产业基本情况

按照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功能区”发展的整体思路,牡丹江、佳木斯、鸡西、双鸭山、七台河、鹤岗等东部地区构建黑龙江省煤化工产业功能区,省政府出台了《黑龙江省东部煤化工基地发展规划》。

黑龙江东部将重点建设一批上规模的新型煤化工项目,整合焦化企业,推进传统煤化工基地,延长产业链条,并结合各地资源特点和市场调研规划六个各有特色的煤化工产业园区,利用先进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推进黑龙江省向新型煤化工时代推进。

牡丹江煤化工产业园重点发展电石、聚氯乙烯、草酸、醋酸乙烯、聚乙烯醇、炭黑等产品,形成上、下游协调发展的产业链。

佳木斯煤化工产业园重点发展甲醇、尿素、油页岩生产粗柴油及煤化工下游产品。

双鸭山煤化工产业园重点建设甲醇、二甲醚产品精深加工等煤化工项目。

七台河煤化工产业园重点建设煤炭焦化基地,发展优质特种焦炭及煤焦油、焦炉气综合利用生产甲醇及精细化学品。

鹤岗煤化工产业园重点建设煤炭气化生产合成氨及肥料、甲醇及其下游产品开发、煤层气开发和腐植酸综合利用等煤化工项目。

鸡西煤化工产业园重点建设甲醇制烯烃、电石和聚氯乙烯树脂等煤化工项目。

目前,牡丹江市的煤化产业已经形成了以煤为原料生产“合成氨”、“尿素”、“盐酸”、“漂液”、“草酸”、“草酸二乙酯”、“醋酸乙烯”、“溶解乙炔”等产品。

.全市形成了煤制焦化副产品加工利用、电石化工和煤制化肥等煤化工产业链。

争取到2013年收入达到25亿元,2015年达到52亿元。

(二)石油化学工业

石油化学工业是以石油、天然气为主要原料,经过多次化学加工生产各种化学品及合成材料的工业,石油化学工业以乙烯生产为核心。

石油化学工业简称石油化工,是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囊括了很多生产部门,如农药行业,化肥行业,橡胶助剂行业,合成材料行业等,在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重要作用,是中国的支柱产业部门之一。

同其他行业相比,石油化工行业表现出以下特征:

①与其他行业关联度高。

石化工业与众多的产业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它既是能源工业又是基础材料工业。

②产业集中度高,具有明显的垄断特征。

石化行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需要投入巨资才能使一套石化装置建成投产,石化行业的进入成本很高,而这些成本必须通过规模的扩大才能有效地降低。

同时石化行业又是高新技术的吸收器和技术进步的推动力。

由于石化行业资金技术密集度高,再加上石油资源的限制和较为集中,因而产业集中度在各产业中最高,具有明显的垄断特征。

③周期性特征明显。

石化行业周期性特征极为明显,表现为石化产品价格波动大,导致企业产量、收入、利润、现金流量、投资等方面呈现极强的周期性,而其根本的原因是石化工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

石化工业有自身的景气周期,而这种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并不完全同步。

2009年,石化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2.00%,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3.46万家,实现总产值6.63万亿元,销售产值6.35万亿元;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1.01万亿元,比2008年增长12.9%;全行业进出口贸易总额3270.70亿美元。

2009年,我国石化产业的格局未发生大的变化,重心仍在东部沿海一带,但部分产业正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山东、江苏、广东和辽宁四省的行业产值合计已达全行业总产值的46.2%;内蒙、江西、四川和湖北等中西部省区的增速已位于全国前列。

牡丹江市已经形成了“油头、化身、塑尾”的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主要包括“汽油”、“柴油”、“改性聚丙稀”、“液化气”、“橡胶轮胎”、“油田助剂”、“造纸添加剂”等一系列产品。

围绕石化产业,以加快重油深加工项目建设为牵动,重点发展“液化气”、“石脑油”、“重交沥青”、“石油焦”等石油化工系列产品。

争取2013年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2015年力争达到183亿元。

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

装备制造业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需要而制造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

按我国的现行统计口径划分,装备制造业分为以下7大类:

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工业进步,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的基础,它决定了国家工业化进程的程度,也是提升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国把“先进制造”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给予资金和政策倾斜。

以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核技术发电等为代表的新能源开发,是我国“十二五”重点扶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随着新能源开发速度不断加快及大量项目的上马,势必为新能源装备制造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从而带动整体产业加快发展。

新能源动力是今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方向,现在无论是从政策上还是企业实际开发应用中都在大力推广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也需要朝这个方向发展。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新能源的发展是势在必得,黑龙江也要高起点、高水平谋划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十二五”规划,努力打造产品门类比较齐全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做优、做精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

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已列入牡丹江市“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

目前牡丹江市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有规模以上企业4户,主要涉及风电整机及配套、核电配套、燃汽轮机配件三个领域。

“十二五”期间,我市重点培育做大风电装备产业,带动相关配套零部件发展,打造辐射全省乃至东北地区重要的风电整机装备制造基地。

同时,提高核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装备配套以及燃汽轮机配套产品研发和生产能力,取得一定突破,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

四、生物产业

生物产业是指将现代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应用于生产以及经济社会各相关领域,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统称。

主要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和生物服务等新兴产业领域。

生物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正在蓬勃兴起和迅猛发展的一个新兴战略产业,对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人口、健康、粮食、能源、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点。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和发展生物产业,将生物产业作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迎头赶上的重点领域。

科技部万钢部长去年在天津召开的“国际生物经济大会”中提出:

中国生物经济发展将实施“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为技术积累阶段,到2010年形成8000亿规模的生物产业;第二步为产业崛起阶段,到2015年生物产业形成16000亿元规模;第三步为产业持续发展阶段,到2020年生物产业总产值达到3万亿元,占GDP的4%以上。

牡丹江市生物产业发展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

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市生物产业已经形成一定产业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市生物领域企业有60余家,实现产值69亿元,已形成以“友搏”、“黑宝”、“灵泰”、“仁和堂”、“恒远”、“佰佳信”、“镜农股份”等为骨干的企业生产群体。

按照制定出台的《牡丹江市生物产业推进实施方案》,我市生物产业今后总的发展思路是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为方向,以基地(园区)建设为突破,以大项目建设为牵动,发挥优势、加强合作、重点突破,打造一批龙头产品和骨干企业,实现重点领域跨越发展,形成我市生物产业的整体优势和局部强势,使生物产业成为我市乃至我省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之一。

力争到2015年,全市生物产业产值达到180亿元,形成1—2个产值过20亿元的生物产业基地(园区),1—2个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大型生物企业。

五、绿色食品产业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创立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已经历了20年,产品总量已初具规模。

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提供的资料,2002~2008年,我国绿色品认证企业和产品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了15.0%和21.5%,高于同期我国GDP的增长速度,表明近年我国绿色食品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截止2009年6月,全国共有6214家企业的16857个产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

在开拓绿色食品国内外市场方面黑龙江省已走在了全国前列,成为我国绿色食品第一大省。

我省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举办了多次“黑龙江绿色食品展销会或绿色食品周”,展销13大类、1858种绿色食品,场面火爆,顾客盈门,已产生了较大影响。

如北大荒集团的“完达山”、“燕窝岛”、“北大荒”’、“北珠”牌精致大米等以及北芪神茶、哈磁庆安“七河源”牌大米、牡丹江“响水”大米等。

“十一五”期间,牡丹江市委提出了“打造绿色有机食品之都”,深入实施“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后,全市农业在优化产业结构、组建产业集群、实施项目开发、建设专业基地、拓宽市场领域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截至2010年,我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18家,实现销售收入63.8亿元,绿色食品产业带动基地农户16.2万户,实现户均增收4800元,绿色食品产业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牡丹江市的规划目标是:

2011年龙头企业发展到150家,2012年发展到165家,2013年发展到180家;绿色食品主要销售收入2011年达到95.7亿元,2012年达到143.6亿元,2013年达到191.4亿元,龙头企业带动18万农户,拉动农民收入8000元。

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要发展到210家,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25家,建成绿色食品加工园区10个,构建绿色产业集群。

六、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

农业机械化是夯实三农基础的关键,实现现代农业的保证。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农机企业打造创新型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夯实三农基础提供全套农业装备解决方案,既是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时代赋予装备制造业的光荣任务。

历史机遇为打造创新型企业提供了有利条件2004年~2010年的中央1号文件和十七届三中全会都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农机化的要求和措施,农机购机补贴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产生了政策的乘法效应。

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规模从2004年的7000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155亿元。

我国农机工业总产值从2004年的823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2300亿元,6年增长近3倍。

我国拖拉机制造企业从2004年的多数亏损,到2009年实现全面盈利、整体发展。

此外,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更加有利于企业发展,连续4次提高出口退税率、调整进口税收、增值税转型等,都将极大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农机企业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黑龙江省一直有很大市场空间。

据黑龙江省农机流通协会统计,到2015年,省内农机装备年需求可达到150亿元。

目前,我市农机装备制造企业有23家,主要农机产品为播种机、打茬机、多功能脱粒机、液压悬挂垄作四铧犁、大豆收割机、玉米收获机、白瓜子分离机、烤烟移栽机等。

由于企业改制等历史原因,再加上农机企业面临着创新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享受政策性扶持不足等困难,形成我市农机装备制造企业数量虽多,但普遍经营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农机产品单一等现状。

《牡丹江市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推进实施方案》提出了奋斗目标:

到2013年,全市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要实现销售收入2.05亿元,同比增长22%;2015年,全市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要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

届时,全市新型农机装备企业研发制造水平将显著提高,玉米收获、水稻插秧等制约我市机械化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将基本得到解决。

同时,我市将加大对经济作物机械的研制力度,生产烤烟移栽机,甜菜移栽机,烤烟拔秆机,烤烟回潮机,白瓜子分离机,甜菜、马铃薯收获机具等一批适合我市种植特点的作业机具,满足农艺要求。

七、林产品加工产业

我国是世界林产品生产、加工、消费和进出口大国,2008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44万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6358.82亿元,第二产业产值6838.25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209.34亿元。

全国木材产量达到8108.34万立方米,人造板产量达到9409.95万立方米。

松香、竹材、竹制品、人造板、家具等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2008年林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同类产品世界贸易总额的18%,贸易金额719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出口的人造板、木地板和家具等为主的木材加工产品,几乎占美国市场的半壁江山。

以木材为主的林产品不仅为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满足了生活消费。

同时,林业产业有力支撑和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创造了大量城乡就业机会,为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带动生态建设,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家出台的《2010—2012林业产业振兴规划》提出,三年内重点扶持100家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和10大特色产业集群,人造板、家具、木浆纸业、生物制药、林业机械等位列其中。

我省提出将全力推进林纸一体化项目,做大以黑木耳为代表的食用菌产业,振兴寒地浆果、坚果、北药和木材加工业的目标,制定了加快发展林业产业的意见,在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扶持。

我市林产品加工产业基础较好,形成了林产品加工、造纸及纸制品、配套服务等产业集群。

2010年,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90亿元,占全市GDP的14%。

林产品加工产业有各类林产品加工企业1600家,其中地板企业为66家,家具企业为18家,各种板方材加工企业为748家,刨切材、旋切材、集成材企业为217家,各种木制品企业为64家,胶合板企业达66家,纤维板企业为4家,其他方面有420家,食用菌龙头企业达19家。

目前我市已形成实木地板、实木家具及配件、集成材、指接板、刨花板、胶合板、中高密度板、造纸、食用菌等系列加工产品,主要销售到欧美、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各大中城市;造纸及纸制品产业有规模以上企业12家,资产为35.7亿元,综合产能达到35万吨以上;配套服务业方面,“木工机械厂”生产的刨切机、木材干燥设备、各种多面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江南家具市场、木材交易市场、月星家居市场、绥阳黑木耳大市场、在建的牡丹江国际会展中心,都成为我市林产品展销的平台。

牡丹江市的发展目标是围绕建设大牡丹江、新牡丹江的总体构想,以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为载体,依托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一带七区”布局,打造“中国国际木业之都”和“中国食用菌之城”两大品牌,培育林产品加工、造纸及纸浆、配套服务三大产业,建设木材集散、高档地板、家具和板材加工四个基地和“中国木业博览中心”,构建集物流、会展、研发、加工为一体的林产品产业群和经济链。

到2015年,全市林业总产值将达到200亿元,形成木材精深加工、人造板、家具、地板、林浆纸、食用菌六大产业集群,林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140亿元以上。

八、矿产产业

我国是世界上矿种较齐全,部分矿产储量相当丰富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虽然我国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却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排在世界第53位。

我国的优势矿产主要是用量不大的矿种,而用量大的矿产储量却相对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且贫矿资源比重偏大,经济可利用的资源储量少;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矿产资源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我国90%的能源、95%以上的工业和农业原材料都来自于矿产资源。

如果考虑制造业等下游产业,可以说,矿业支撑了70%以上的国民经济问题及其相关部门的运转。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矿产资源供需形势趋于严峻。

我市地处张广才岭优地槽褶皱带、老爷岭地块和太平岭优地槽褶皱带,具有较好的成矿条件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目前,全市已发现矿产78种,占全国已发现矿产171种的45.6%,占全省已发现矿产127种的61.4%。

其中,发现的能源矿产有3种,金属矿产有27种,非金属矿产有46种,水气矿产有2种。

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达40种,占全市已发现矿种的51.3%。

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矿山企业322家。

开采的矿种达38种,从业人员为13552人,年采矿量1082万吨,矿产品销售收入7.35亿元。

当前,矿业已成为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

针对我市的资源禀赋,《牡丹江市矿产产业推进实施方案》为未来的矿产资源开发规定了目标——重点推进28个涉及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