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复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2298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论语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论语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论语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论语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复习.docx

《论语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复习.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复习.docx

论语复习

☐知其不可而为之

☐1.如何理解“沐浴而朝”和“不敢不告”?

☐——“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

“不敢不告”一方面说明他对周礼的虔诚,仍尽为臣之责,一方面说明他的无可奈何。

☐2.如何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反映了儒家积极入世改革社会的美好愿望;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

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牺牲精神。

但是从斗争策略上说不利于保存实力。

(1)乱世中,洁身自好、保存实力、以待治世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3、如何评价隐士的行为?

(2)明知不可而为之,精神可嘉但也必须认识到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改变现实。

不必自欺欺人而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问于桀溺,桀溺曰:

“为谁?

”曰:

“为仲由。

”曰:

“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

“然。

”曰: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8·6)

☐孔子的回答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处世态度?

你赞同吗?

☐参考:

②孔子怃然,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道。

(2分)③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著精神,做事情时应该艰苦努力,有一点锲而不舍的精神。

(1分)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

凤兮!

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

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从楚狂接舆的歌词中可看出接舆对孔子持什么态度?

(2分)

☐接舆把孔子比作凤鸟,对孔子四处奔走,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力量而执著追求的行为进行了讽刺。

认为过去的理想已不能实现,当着眼以后,退而修身,保持自身的德行。

歌词里既包含有对孔子的敬仰,又含有对孔子的惋惜。

你是如何看待此时的行为的呢?

☐孔子为自己的信念与理想而努力,周游列国、执著不易,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入世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具体做法不敢苟同,要因时因地因世而异。

仁者爱人

☐1.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中体现的“仁爱”观?

(1)“仁”的高标准是看对社会的贡献,看他是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不能只讲小谅小信。

(2)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信小节说明他在仁的认识上是通权达变的。

(3)孔子肯定管仲为仁否认他知礼说明礼和仁之间存在矛盾。

☐2.孔子的“仁爱”观和墨子的“仁爱观”有何区别?

——孔子强调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等级差别的爱,不是墨子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

☐3.课文中的15.42章主要采用细节描写手法。

(一)“然则管仲知礼乎?

”(子)曰:

“邦君树塞门,管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仲亦有反坫。

管仲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3.22)

(二)子贡曰:

“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14.17)

(2)从孔子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仁”的含义是怎样的?

☐参考:

一方面,孔子认为,要治国平天下必须德才兼备;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能够“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使社会安定的人,就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

可见孔子“仁”的标准是能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必拘于小信。

当然,孔子肯定管仲仁德而否认管仲知礼,也表明了孔子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着矛盾。

子贡曰:

“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中的“言必信,行必果”和所选语段中哪个词对应?

“硁硁然”之“小人”又和哪个词对应?

(1分)参考:

“言必信,行必果”:

“为谅”或“谅”;“小人”:

“匹夫匹妇”。

(2)从这段文字中,可见孔子确立了一个真正仁者的标准,在做一个真正仁者的问题上,他反对什么,推崇什么?

(3分)

☐参考:

①他反对一个真正仁者只善于拘泥小节小信,也反对人们只从小节小信方面来要求一个真正仁者。

②他推崇真正仁者就应该是坚守正道,担当大任,思量大事,化育万民,泽被后世的大人和君子。

③管仲在春秋诸侯争霸中,多次促成齐桓公召集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尊王攘夷”,“匡正天下,保存中原文化,不以“事其主不忠”的一时过错为意。

他才是真正的仁者。

颜渊、季路侍。

子曰:

“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

“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

☐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子路和颜渊的理想分别有一个比较局限的范围,那么他们的理想分别局限于什么范围?

(1分)

☐参考:

子路局限于与朋友交往的范围内,颜渊局限于与个人修养的范围内。

(2)三人中谁的志向才最接近真正仁者的标准?

为什么?

(3分)

☐参考:

孔子。

因为真正仁者是“泛爱众,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孔子之志表现出来的是心怀天下,为天下人着想,是无私无我的博大真诚的仁心仁术,故夫子之志才最接近真正仁者的标准。

君子之风

☐2.如何理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的义利观: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只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

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根据上述章节,简要分析孔子教育思想的特点。

参考:

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把它放在首位。

如第一章,先是“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在此基础上,才是“学文”;第二章,也是先“志道”“据德”“依仁”,然后才是“游艺”。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曰:

“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1)请写出这一章所包含的两个成语(1分)

(2)有人认为“患得之”一句有脱文,应该是“患不得之”。

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

为什么?

参考:

认同。

前文是“未得”,这里当是“患不得”,也照应后文“既得之,患失之”。

(或者:

不认同。

这里“患得之”的意思是“所忧在于得”,是为如何得到而发愁,即唯恐不得。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曰:

“君子义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子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

“士志于道,而耻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请根据以上章节,概括“君子”的基本品格。

☐参考:

安贫乐道、舍生取义、重义轻利。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老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孔子说:

“智者乐水”,老子说:

“上善若水”。

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参考:

有智慧的人认识和处理问题灵活迅捷而又变动自如,其特点有似于水;“上善若水”是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所以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

☐子曰:

“士志于道,而耻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曾子曰: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桀溺曰: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士”是古代很重要的一类人,上面三个章节中,四次提到“士”。

从精神品格上看,哪两种“士”最接近?

为什么?

☐参考:

“士不可以不弘毅”和“辟人之士”中的“士”在精神品格上最接近。

前者当指“有志之士”,后者也指怀有与有道德者一起整顿天下的志向的士人。

“士志于道”中的士指读书人,“辟世之士”则指隐士。

☐棘子成曰: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子贡曰:

“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

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针对棘子成的认识,子贡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请从现实生活中,为子贡的观点提供论

子贡的观点是“文饰如同本质一样重要”。

08年奥运开幕式完美的表现形式成功地诠释了奥运理念,也成功展现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中国实力和人民的精神风貌。

周而不比

☐“久而敬之”的“之”指谁?

“久而敬之”的“之”理解为晏子。

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距离,为可过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关系也不能持久。

可见,能使别人长时间保持对自己的敬意,是一个人善于交往的表现,其中包含着交往方法、技巧。

从第二解。

一解,人敬晏子,当因晏子之贤,不当谓晏子善交。

二解,晏子敬人。

交友久则敬意衰,晏子于人,虽久而敬爱如新。

此孔子称道晏子之德。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曰: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群而不党”是儒家推崇的交往观。

“周而不比”“比而不周”及“矜而不争”也是孔子论及的交往方式。

这些交往方式哪一种和“群而不党”最接近?

“群而不党”对当今社会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参考:

周而不比。

“群而不党”的意思是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这样的交往观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曰: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子曰: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子曰: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根据上述章节,说说孔子对“言”有几点要求。

并就其中一点,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

①要认真对待自己的言辞。

②要“及义”,即要说正经的、有用的话。

③不要言过其实。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曰: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请说说为什么“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就能“远怨”

☐参考: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意思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严于律己”能树立威信,“宽以待人”能建立友谊。

这样做自然就不会招致别人的怨恨。

☐子游曰: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贡问友。

子曰: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两种出法)

(1)这两章都涉及了交友的一个原则。

这个原则是什么?

你对此怎么看?

☐参考:

原则:

朋友相处勿烦琐无度,忠言相劝,不听就作罢。

(言之成理)

(2)孔子和曾子的交友之道有什么不同?

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交友之道?

参考:

①孔子的交友之道包括忠告、善导、不可则止三方面,强调自主平等真诚的独立人格;曾子从交友的意义出发,强调文章学问在交友中的作用,交友的目的是培养仁德。

☐②两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交友的态度与方法,孔子从仁德出发,强调交友需要平等真诚;曾子侧重交友的方法。

两人追求的要义是一致的。

诲人不倦

☐2.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跟他的政治倾向有什么关系?

你如何评价这种思想?

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述而不作”的主张与此相符。

所谓述就是对古代礼乐典籍进行整理阐释和传授。

而这正是恢复周礼的需要。

评价

(1)在述与作的关系上,作是第一位的。

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生产不断进步。

因此总体而言,述而不作的主张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

(2)述是作的基础。

创新的前提是对前人成果的学习和吸收,离开这一点就会成为不切实际的想入非非,不可能获得成功。

(3)述不是对前人成果奉若神明而是根据时代要求和后来的认识对原有文化进行新的整理。

在对资料的选择处理中渗透着整理者的观点和倾向。

从这个意义上说述也是一种形式的作。

☐示例二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

“然则师愈与?

”子曰:

“过犹不及。

…………

子曰: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24.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

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

为什么?

(4分)

☐点评:

此题难度较合适。

☐过犹不及。

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

(4分,第一问1分,第二、三问3分)

3.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知其不可而为之》)

省考试院第二次例卷题、2009年考试说明例卷题

(桀溺)曰: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试卷中此题略)

……

夫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

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

(2)你赞成谁的观点?

为什么?

3.

(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仁者爱人

1.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仁者爱人》)

(一)“然则管仲知礼乎?

”(子)曰:

“邦君树塞门,管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仲亦有反坫。

管仲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3.22)

(二)子贡曰:

“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14.17)

(1)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这个人物的?

(2)从孔子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仁”的含义是怎样的?

1.

(1)认为管仲不知礼,肯定管仲有仁德。

(2)一方面,孔子认为,要治国平天下必须德才兼备;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能够“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使社会安定的人,就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

可见孔子“仁”的标准是能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必拘于小信。

当然,孔子肯定管仲仁德而否认管仲知礼,也表明了孔子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着矛盾。

☐君子之风

☐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1)孔子认为颜回是个什么样的人?

(2)孔子为什么会反复赞颂他是个有道德的人?

答:

(1)孔子对颜回做了高度评价,认为他是个“安贫乐道”的贤者。

(2)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2、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孔子从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为什么说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的

(1)舍生取义,杀生成仁,重义轻利。

(2)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

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变成非此即彼的利益观。

孔子之论符合人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遵守“道德”、正确处理好利与义关系的实际,应该是所有经商言利者的原则。

所以说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的

周而不比

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友。

子曰: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孔子和曾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的交友之道。

(1)孔子和曾子的交友之道有什么不同?

(2)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交友之道?

(1)孔子的交友之道包括忠告、善导、不可则止三方面,强调自主平等真诚的独立人格;曾子从交友的意义出发,强调文章学问在交友中的作用,交友的目的是培养仁德。

(2)两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交友的态度与方法,孔子从仁德出发,强调交友需要平等真诚;曾子侧重交友的方法。

两人追求的要义是一致的。

2.在人与人的交往问题上,原始儒家追求友好交往和诚实交往的目标,但孔子同时又以“仁”为标准,不赞成同任何人进行交往。

他反对把交往降为党派活动,除主张要“适中交往”外,孔子还说: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卫灵公》)“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里仁》)。

可见,在交往问题上,孔子认为我们不可以放弃自己的意志和立场而依附于他人,甚至把交往蜕变为一种结党营私的活动。

对孔子的这种交往观,你是怎么看待的?

请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不超过100字)(《周而不比》)

当今社会需要和谐,为了使交往者之间有一种和谐、完美的状态,必须追求友好交往和诚实交往的目标;但在交往中还是应该保持交往主体的独立性,不能把交往活动变成结党营私的活动,因此要选择交往对象,适中交往。

☐3、《论语》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

“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老子说: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道家主张“以德报怨”,而孔子不同意这种做法,主张“以直报怨”,这是否有违儒家的忠恕之道?

试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要点:

老子的话即:

善良的人,我以善意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意对待他,结果就会使他也变得善良。

“以德报怨”,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人们向“善”的心理;(2分)

☐但是“以德报怨”混淆了是非的判断标准。

如是小怨,当然可以德报怨。

比如朋友之间有些小的误会,不妨宽容一点,超然一点。

“以直报怨”,即以自身的公正、正直来保持人生的率真和尊严,以正直的心和磊落的行为来对待别人的怨,这表现了儒家的原则性与宽容心。

(2分)

☐诲人不倦

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诲人不倦》)

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面对子路、冉有的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这使得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很困惑。

孔子的解释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

如果子贡问同样的问题,孔子会如何回答?

为什么?

对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你有什么体会?

1.因材施教。

闻斯行之。

因为孔子认为子贡是一个通情达理之人,他是能够把握好做事的度的。

孔子之所以能做到因材施教,是因为他经常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都心里有数。

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予不仁”“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等。

2.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诲人不倦》)

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子曰:

“绘事后素。

”曰:

“礼后乎?

”曰:

“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

(1)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育他的?

(2)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启予者商也”?

2.

(1)孔子说再好的画也是要画在洁白的底子上,告诫子夏再好的文学也应建立在德行之上,切勿舍本逐末。

(2)孔子这里就是在教育学生做人要朴实,要以内在德行为务,少一些外在虚伪的花里胡哨的东西,他一启发,子夏就明白,接受老师的教诲并且能举一反三、启发老师,而老师肯定并谦虚地接受他的这种理解,这是一种让人羡慕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3、子曰: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7.1)第十一课诲人不倦

☐子曰: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7.20)第十课学以致其道

☐子曰:

“予欲无言。

”子贡曰:

“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7.19)第十一课诲人不倦

☐孔子的治学态度、教学思想等受其政治倾向的影响较为明显。

(1)上述文字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孔子的治学态度?

(1分)

(2)依据上述对话,你认为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治学态度和教学思想?

(3分)

答案要点:

(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2)因为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复古,推崇周礼,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治学态度、“予欲无言”、顺乎天理、恪守礼乐等教学思想,与他的基本政治倾向是相和相应的。

☐高山仰止

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高山仰止》)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

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1)颜渊的眼中孔子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2)孔子是你心目中理想的老师吗?

(谈心中理想的教师)

学问高,道德修养高,循循善诱

2、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高山仰止》)子谓颜渊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

“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1)孔子眼中学生颜渊子路是怎样的人?

(2)你如何看待孔子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颜渊:

勇谋双备的人,子路:

有勇无谋的人

士为知己者用,才为可用者谋。

人之隐达,一半天机,一半人为。

显达之时。

当尽力而为之;隐晦之期,当藏锋匿志。

人之在世,勇谋双备。

勇谋难全,当少勇而多谋。

勇可博力,谋能致胜。

☐沂水春风

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点!

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

“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

(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

1.

(1)描绘了一幅师生暮春郊游的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2)赞同:

因为曾点勾勒的是一幅太平盛世和乐景象图,他的理想反映了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的社会境界,表现了曾点安详自得的人生态度。

不赞同:

曾点缺乏济世大志,反映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而儒家讲究入世,讲究积极进取。

中庸之道

1.阅读《淮南子》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撜溺(拯救溺水者)而受牛谢。

孔子曰:

“鲁国必好救人于患。

”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于府。

孔子曰:

“鲁国不复赎人矣。

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

(1)对子路和子贡的不同做法,孔子赞同子路而否定子贡。

结合《论语》所学,你认为孔子是依据什么来评判的?

(2)你赞同谁的做法?

请简述理由。

(1)依据“做事要符合多数人的健康正常生活需要,做到合情合理”的中庸思想。

(2)言之成理即可。

2、《论语》阅读:

名家评点,我的评点(4分)

子贡问曰:

“乡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

“未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