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制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1777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9.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企业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企业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企业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企业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制度.docx

《企业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制度.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企业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制度.docx

企业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制度

2015年重大危险源监控

及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全面贯彻《安全生产法》,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控制能力和事故预防能力,实现公司安全生产工作从被动防范向源头管理转变,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或临时生产、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第三条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机构,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落实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责任制度,明确所属各部门和有关人员对重大危险源日常安全管理与监控职责,制定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实施方案。

  第四条存在重大危险源的部门,其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本单位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与监控工作。

  第二章重大危险源监控评估

  第五条各部门、车间应对重要的设备、设施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危险物质进行定期检测,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评估监控的日常管理体系。

  第六条应建立重大危险源档案,重大危险源档案应包括:

  

(一)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报告;

  

(二)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

  (三)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实施方案;

  (四)重大危险源监控检查表;

  (五)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和演练方案;

  第七条应该每两年至少对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进行一次安全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

  第八条安全评估工作应由注册安全评价人员或注册安全工程师主持进行,或者委托具备安全评价资格的评价机构进行。

  第九条安全评估报告应包括

  

(一)安全评估的主要依据;

  

(二)重大危险源的基本情况;

  (三)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四)可能发生的事故种类及严重程度;

  (五)重大危险源等级;

  (六)防范事故的对策措施;

  (七)应急救援预案的评价;

  (八)评估结论与建议等。

  第十条重大危险源的生产过程以及材料、工艺、设备、防护措施和环境等因素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发生变化时,所属企业应当对重大危险源重新进行安全评估,并将有关情况报当地安全监管部门和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对新产生的重大危险源,应当及时报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对已不构成重大危险源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及时报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核销。

  第十二条按照重大危险源的种类和能量在意外状态下可能发生事故的最严重后果,重大危险源分为以下四级:

  

(一)一级重大危险源:

可能造成特别重大事故的;

  

(二)二级重大危险源:

可能造成特大事故的;

  (三)三级重大危险源:

可能造成重大事故的;

  (四)四级重大危险源:

可能造成一般事故的。

  第三章重大危险源的管理

  第十三条所属企业的决策机构或主要负责人应当保证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所需资金的投入。

  第十四条应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使其全面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和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

  第十五条应将重大危险源可能发生事故的应急措施,特别是避险方法书面告知相关部门和人员。

  第十六条安全管理部门在重大危险源现场应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并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对有关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

  第四章重大危险源缺陷和隐患治理整顿

  第十七条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缺陷和隐患的立项、监控、整改、审核、工作制度。

  第十八条对构成重大事故隐患的重大危险源,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责令其限期整改,经评定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十九条公司应当制定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并报当地安全监管部门和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备案。

应急救援预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应急机构人员及其职责;

  

(二)危险辩识与评价;

  (三)应急设备与设施;

  (四)应急能力评价与资源;

  (五)应急响应、报警、通讯联络方式;

  (六)培训与演练。

  第二十条各单位应当根据应急救援预案制定演练方案和演练计划,每年进行两次模拟演练。

  重大危险源是指工业生产活动中长期或临时的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存贮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设施和设备)。

工业生产活动中重大火灾、爆炸、毒物泄漏事故,尽管其起因和影响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其根源是存在大量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或具有引发灾难事故的能量。

  重大危险源是重大事故发生的前提。

即:

由于重大危险源所涉及的危险物质易燃、易爆、有害、有毒的本质特性,如果控制不当,就会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等。

所以重大危险源的控制不仅是预防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而且要做到一旦发生事故,能将事故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重大危险源同重大事故隐患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前者强调设备、设施、场所中存在或固有的危险物质(能量)的多少,后者可以认为是出现明显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或管理上的缺陷)的重大危险源。

从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到重大危险源普查(申报)、监控是重大事故预防思想的进步,是从源头上抓预防,是落实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具体体现,也是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强制要求。

  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组成:

  一、重大危险源的辨识

  危险源辨识,是指发现、识别系统中危险源的工作。

对危险源的辨识、确认是实行监控、管理的基础。

  防止重大事故的第一步是确认或辨识重大危险源。

对危险源的辨识基本原则是:

  

(一)本质属性有潜在危险性:

  1.有发生爆炸、火灾危险;

  2.有中毒窒息危险;

  3.有高空坠落危险;

  4.有烧伤、烫伤、腐蚀危险;

  5.有飞溅物打击危险;

  6.有被物体绞、辗、挤压、撞击、切割、挂带危险;

  7.有被车辆提升系统伤害危险;

  8.有坍塌、倾覆、滑坡、压埋危险;

  9.有触电伤害危险;

  10.其他容易导致人员伤害、建筑物破坏、设备损坏危险。

 

(二)隐患容易产生又不易被发觉、且难于控制。

  隐患泛指潜在发生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或经济损失的物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

从理论上而言,凡存在隐患的设备、岗位、场所都可视为危险源;但是不能一概而论认为凡是有本质属性危险性的设备、岗位、场所都视为存在隐患,都一概作为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根本依据,以造成危险源过多过滥,失去重点监控意义。

  二、重大危险源的评价

  重大危险源的评价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技术性工作,需要系统地收集设计、运行及其他与重大危险源有关的资料和信息。

对重大危险源的关键部分,尤其应进行分析和评价,找出潜在的工艺缺陷、失误因素和预防重点。

评估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

重大危险源的评价等级一般分为四级:

  一级重大危险源:

R≥200m

  二级重大危险源:

100m≤R<200m

  三级重大危险源:

50m≤R<100m

  四级重大危险源:

R<50m(其中:

R为死亡半径)

  要做好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工作,一级重大危险源最严重,要重点加强监控,四级重大危险源比较轻,也要做好监控工作。

  生产经营单位要制定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

通过对重大危险源的危险性进行评价,可以掌握重大危险源的危险性及其可能导致重大事故发生的事件,了解重大事故发生后的潜在后果,并提出事故预防措施和减轻事故后果的措施。

  三、重大危险源的管理

  在对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和评价后,企业应通过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对重大危险源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

其中,技术措施包括化学品的选用,设施的设计、建造、运行、维修以及有计划的检查;组织措施包括对人员的培训与指导,提供保证其安全的设备,对工作人员、外部合同工和现场临时工的管理。

  企业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对已辨识和评价的重大危险源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交安全评价报告。

如属新建的重大危险设施,则应在其投入运转之前提交安全预评价报告。

安全评价报告应详细说明重大危险源的状况,其内容应包括危险设备、设施的情况,工艺过程,使用的危害物质的性质、数量,有关安全系统的情况,可能引发事故的危险因素及前提条件,安全操作和预防失误的控制措施,可能发生的事故的类型,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限制事故后果的措施,现场应急救援预案等。

  安全评价报告应根据重大危险源的变化,以及新知识和新技术进展情况进行修改和增补,并由政府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进行检查和评审。

  四、应急救援预案

  应急救援预案是重大事故预防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企业应负责制定现场应急救援预案,并且定期检验和评估现场应急救援预案和程序的有效程度,以及在必要时进行修订。

场外应急救援预案由政府主管部门根据企业提供的安全评价报告和有关材料制定。

  预案应提出详尽、实用、清楚和有效的技术与组织措施。

政府主管部门应保证将发生事故时要采取的应急措施和正确做法的有关材料,散发给可能受事故影响的公众,并保证公众充分了解发生重大事故时的应急措施。

每隔适当的时间应修订和重新散发应急救援预案宣传材料。

  五、重大危险源的监察

  强有力的管理及监察对有效控制重大危险源头至关重要的。

它是使控制重大危险源的措施得以落实的保证。

必须派出经过培训的、考核合格的技术人员定期对重大危险源进行监察、调查和评估,提出明确要求,以便于执行时有章可循。

  从企业和政府两方面入手,对重大危险源实行有效控制

  企业方面的职责:

重大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评价、安全管理制度、应急计划、发布重大危险源信息;

  根据重大危险源评价结果,按危险源级别,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重大危险源分级监管体系。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派出经过培训的合格的安全监察人员,定期对所辖范围内相应监管级别的重大危险源进行安全监察。

  六、相关法规:

  《安全生产法》规定:

“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及有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

“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以及使用剧毒化学品和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其他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向国务院经济贸易综合部门负责危险化学品登记的机构办理危险化学品登记。

 

2.2环境因素调查表

环境因素调查表

MP11表1编号:

04-01

序号

作业活动

环境因素

造成的环境影响

现有控制措施

1

钻机作业、施工机械、

车辆作业、砼搅拌机等

噪音

影响施工现场工作人员身体健康及社区居民休息

机械、设备定期检修保养,禁止超负荷运转

2

电动工具作业:

砼振捣器、电锯、切割机等

经常检修、保养

3

发电机组作业

4

模板支拆、清理与修复

操作时禁止野蛮施工,加强监督

5

支架装卸、安装与拆除

6

砼拌和站

粉尘排放

大气污染

水泥罐加防尘罩

7

水泥、砂石等的运输、存放

撒水防尘

8

干旱少雨季节车辆

在施工便道行驶

9

使用、维修空调

氟里昂排放

及时关闭

10

使用复印机

臭氧排放

只限于办公使用

11

生活锅炉、施工机械、车辆及焊接作业产生的烟尘、废气

废气排放

采用优质的燃料

12

使用干粉灭火器

13

易燃易爆材料库房及作业面、电气焊作业点、施工现场配电室、冬季砼养护作业及取暖

火灾、爆炸的发生

加强现场监督管理

14

食堂、厕所等生活污水排放

污水排放

污染水体

经过沉淀池,排入当地污水系统

15

砼泵、罐车、拌合楼及其他车辆清洗

环境因素调查表

MP11表1编号:

04-01

序号

作业活动

环境因素

造成的环境影响

现有控制措施

16

钻渣、过期水泥、水泥砼等建筑垃圾堆弃

废弃物管理

土地、水体污染

集中堆放,运输到指定地点

17

机械设备、车辆保养、维修产生的废油、油手套、油棉纱、废电瓶等废弃物处理

统一收集,运输到指定地点

18

废色带、磁盘、复印机墨盒废粉、电池、日光灯、涂改液等的处理

19

试验室砼试块、钢筋试件及原材料试样等废弃物处理

20

施工现场、办公区

水、电使用

能源、自然资源消耗

资源浪费

制定管理措施,加强监督

21

施工机械、车辆燃油、

润滑油

根据台班、保养计划定量使用

22

办公用纸

使用登记,控制总量

23

砂石料、木材、钢材等原材料的使用

按设计限量供应

24

不良气象条件(如暴雨、台风、潮涌、洪涝等)

土体、水体污染水土流失

制定应急方案,定期演习,备足防洪、防台物资

25

完工后场地的清理

未按要求复耕或处理建筑垃圾

2.3环境因素清单

环境因素清单

MP11表2编号:

04-01

序号

作业活动

环境因素

造成的环境

影响

1

钻机作业、施工机械、砼搅拌机等

噪音

影响施工现场工作人员身体健康及社区居民休息

2

电动工具作业:

砼振捣器、电锯、切割机等

3

发电机组作业

4

模板支拆、清理与修复

5

支架装卸、安装与拆除

6

砼拌和站

粉尘排放

大气污染

7

水泥、砂石等的运输、存放

8

干旱少雨季节车辆在施工便道行驶

9

使用、维修空调

氟里昂排放

10

使用复印机

臭氧排放

11

生活锅炉、施工机械、车辆及焊接作业产生的

烟尘、废气

废气排放

12

使用干粉灭火器

13

易燃易爆材料库房及作业面、电气焊作业点、施工现场配电室、冬季砼养护作业及取暖

火灾、爆炸的发生

14

食堂、厕所等生活污水排放

污水排放

污染水体

15

泥浆和砼泵、罐车、拌合楼等清洗

环境因素清单

MP11表2编号:

04-01

序号

作业活动

环境因素

造成的环境影响

16

钻渣、过期水泥、水泥砼等建筑垃圾堆弃

废弃物管理

土地、水体污染

17

机械设备、车辆保养、维修产生的废油、油手套、油棉纱、废电瓶等废弃物处理

18

废色带、磁盘、复印机墨盒废粉、电池、日光灯、涂改液瓶、锅炉煤灰等的处理

19

试验室砼试块、钢筋试件及原材料试样等废弃物处理

20

施工现场、办公区水、电使用

能源、自然资源消耗

资源浪费

21

施工机械、车辆燃油、润滑油

22

办公用纸

23

砂石料、木材、钢材等原材料的使用

24

不良气象条件(如暴雨、台风、潮涌、洪涝等)

土地、水体污染水土流失

25

完工后场地的清理

未按要求复耕或处理建筑垃圾

2.4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MP11表3编号:

04-01

序号

作业活动

环境因素

环境影响

1

钻机、施工机械、砼搅拌机等

噪音

影响社区居民休息

2

电动工具作业:

砼振捣器、电锯、

切割机等

3

砼拌合站

粉尘排放

污染空气、影响人体健康

4

水泥、砂石等的运输、存放

5

干旱少雨季节车辆在施工便道行驶

6

项目部食堂、厕所等生活污水排放

污水排放

污染水体

7

试验室砼试块、钢筋试件及原材料试样等废弃物处理

废弃物管理

土地、水体污染

8

机械设备、车辆保养、维修产生的废油、废电瓶等废弃物处理

9

易燃易爆材料库房及作业面、电气焊作业点、施工现场配电室、冬季砼养护作业及取暖

火灾、爆炸的发生

大气污染

10

办公区水、电、纸张使用

能源、自然资源消耗

资源浪费

11

砂石料、木材、钢材等原材料的使用

3环境管理方案

3.1噪声管理方案

3.1.1机械噪声控制指标

尽可能地降低机械作业过程中产生的机械噪声,并结合项目施工的实际情况,保证施工现场白天的机械噪声最高不超过85分贝(其中装载机、平板车不超过75分贝;混凝土搅拌机、振捣棒、吊车、砼罐车、电锯等不超过70分贝),夜里的机械噪声最高不超过55分贝。

3.1.2机械噪声控制现状

3.1.2.1施工机械安排上首先选用产生噪音比较小的机械,并尽量选择集中在白天进行作业。

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机器部件的撞击、摩擦和振动,以减少对周围居民的噪声污染。

3.1.2.2对进场的机械设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其进行机械噪声的检测,检测结果机械噪音小于85分贝的方可进场。

对于机械噪声超过85分贝的机械杜绝其进场,经过整改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场。

3.1.2.3教育机架人员自觉树立环保意识,平时注意机械设备的保养工作,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检查以保持机械设备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从而减少机械噪声。

3.1.2.4在施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首先选用无声或低声设备来代替发生噪声的设备。

3.1.3机械噪声管理措施

在以前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项目部的有关机械噪声控制方法,从声源、传播途径和接受者三个方面对机械噪声进行控制,尽量减少机械噪声给附近居民以及现场施工人员带来的危害。

3.1.3.1尽量控制和消除噪声声源。

在施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首先选用无声或低声设备来代替发生噪声的设备。

例如用液压来代替高噪声的锻压、以焊接代替铆接等。

a另外在机械设备的选用上减少高噪声机械设备的使用,能用机械噪声较小设备完成的施工作业尽量选用机械噪声较小的设备。

严禁施工机械超负荷运转。

b现场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机械噪声的产生。

减少挂篮、模板的加工与拼装过程中的材料相互间的撞击、摩擦和振动。

模板、脚手架支设、拆除、搬运时,必须轻拿轻放,不得抛扔。

3.1.3.2现场工作人员的保护

加强个人防护,施工中遇到暂时不能控制的噪声,施工人员可以配戴耳塞等防护用品。

合理安排有噪声作业工人的休息时间,并对工人进行定期健康检查特别是听力检查。

3.2粉尘排放管理方案

3.2.1控制指标

环境污染的经济效益损失控制在0.08%以下。

3.2.2管理现状

堆放砂石料的场地周围修筑围垱墙,实行分级别堆放,散装水泥由水泥供应商负责运输,沙、石料用汽车倒运卸载到料场,卸载前实行淋水处理。

对场地视干湿程度进行喷水。

散装罐设防尘盖。

3.2.3拌合站粉尘污染控制措施

为了预防与减少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为工地附近居住的工人、村民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特制定以下措施控制拌合站的粉尘污染。

3.2.3.1从外地运来的黄沙、碎石,在经由汽车倒运卸载之前要视其干燥程度对砂石料进行淋水,从根源上控制了砂石料在传输时的污染源。

3.2.3.2堆放砂石料的场地周围修筑1.5米高的围墙,有效的阻挡起风时卷起的粉尘微粒,把污染控制在料场之内。

3.2.3.3每天清扫由混凝土罐车轮胎在运输过程中携带散落于路面上的沙粒,防止起风时形成大面积的扬尘。

3.2.3.4定期对堆放砂石料的场地进行喷水,保持混凝土搅拌工作场地的湿润,使散落于场地上的沙粒形不成粉尘。

3.2.3.5袋装水泥的搬运要作到轻拿轻放,防止大量扬尘的产生。

3.2.3.6拌合站在工作的各个过程都要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污染,污染不可避免时要尽量把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

3.3污水排放管理方案

3.3.1控制指标

污水经沉淀后排放,村民投诉率和环境责任事故率为0。

3.3.2管理现状

项目分为生产区和生活区,其中厕所、浴室、食堂、员工洗涤衣物、冲洗小车的用水构成污水排放源。

污水经过三条主纵沟分别流入沉淀池,沿排水管道汇入污水系统。

项目还从管理入手,制定了《生活区管理制度》、《生活区、生产区用水及排污管理办法》,并开展文明施工检查,把环境保护提到项目工作的议事日程。

3.3.3管理措施

3.3.3.1厕所安装手动式闸阀冲便,使粪便在化粪池内充分腐烂分解后排放,直通沉淀池。

冲便器要保证功能正常,如化粪池阻塞要联系环卫部门疏通。

3.3.3.3生活区、生产区食堂废水经沉淀分解和浴池的废水一并流入市政管网。

3.3.3.4生活区、生产区纵沟沟端安放第一层拦网,使杂物尽量不流入沉淀池或主干渠,及时派人打捞沟中漂浮杂物。

3.3.3.5不准向沟内倾倒垃圾或液化气残液。

后场修理费油或油库的油不得倾倒在沟内或随地泼倒。

费油绵手套不得乱扔。

3.3.3.6派专人清扫水沟,保持水沟的卫生。

3.3.3.7食堂的剩菜、洗盆油水应倒入泔水桶内,员工不得向沟内倒剩饭菜。

与村民联系定点放置泔水桶,回收利用养殖。

3.3.3.8每周定期组织检查与随时巡查结合,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对违规的要批评教育。

严重违规的要予以通报,并处以罚款。

增强员工环保的自觉性。

3.4机械设备废弃物管理方案

3.4.1机械设备废弃物控制指标

尽可能地减少机械设备、车辆保养、维修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

对已产生的废弃物严格做到统一回收率100%,分类率100%。

3.4.2措施内容

3.4.2.1机械设备在定期维修与保养过程中,或临时维修过程中,视情况而定由本项目部修理班更换发动机油。

更换下来的废机油应进行回收,不得随意倾倒。

3.4.2.2回收的废机油应首先进行沉淀,待沉淀稳定后,将容器上层清的部分回收利用于模板的防锈。

将容器下层粘稠的部分暂时存放在修理班以便以后集中处理。

修理班设专门存放废机油粘稠部分的容器并标识"待处理废机油"字样。

3.4.2.3修理班维修人员在保养与维修设备时用到的手套、擦拭机械零件等用到的棉纱以及维修过程中换下的废电瓶不得随意丢弃。

应将其收集暂时存放于修理班,设置专门存放容器,并明显标识"待处理废弃物"字样。

3.5火灾、爆炸发生后大气污染管理方案

3.5.1控制指标

降低火灾、爆炸发生后的大气污染程度,环境污染责任事故为0。

3.5.2管理现状

控制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

3.5.3对可能发生的火灾、爆炸后的大气污染物,我们将采取有毒气体的吸收净化法和有毒气体的吸附净化法,来减少大气污染。

3.5.3.1有毒气体的吸收净化法

a有毒气体的吸收净化,是用适当的液体(水、水溶液或溶剂)来吸收空气中有毒气体或蒸汽的方法。

空气中的有毒气体溶解在液体吸收剂中,从而使空气得到净化。

有毒气体吸收净化,吸收剂必须能够溶解有毒气体,否则起不到净化作用。

b吸收过程有物理吸收与化学吸收两种。

物理吸收,是指易溶气体在吸收剂中,而无化学变化。

例如,用水吸收净化含氟、二氧化硫、氯化氢、氨气等气体,用乙醇胺吸收硫化氢等。

化学吸收,则是易溶气体溶解后与溶剂或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例如用高锰酸钾溶液、过硫酸铵溶液或碘液吸收净化空气中的汞蒸汽,用各种碱性溶液吸收净化含有氯气、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有毒气体的吸收净化中,化学吸收多于物理吸收。

但物理吸收易于解吸,溶剂(或吸收剂)易于再生。

3.5.3.2有毒气体的吸附净化法

a利用气体的吸附作用,可以消除空气中浓度相当低的某些有毒物质。

因而是空气中有毒物质净化回收的一个重要方法。

吸收作用是一种或数种物质的原子、分子或粒子附着在另一种物质表面上的过程。

气体在固体上的吸附作用主要与固体的表面能有关。

对吸附剂而言,它所具备的表面能越大,能吸附的物质也就越多。

吸附剂的总表面积越大,其表面能也越大。

为了达到更大的吸附能力,必须尽可能增大吸附剂表面。

所以只有那种具有极大表面积的物质才是良好的吸附剂。

在实际应用的各种吸附剂中,最重要的是各种特制的活性炭。

活性炭具有非常大的多孔性,因此具有极大的表面积。

比如1克良好的活性炭,其全部内孔的内部表面积可达1000m2。

b吸附作用有物理和化学吸附两种。

物理吸附,吸附剂与吸附质的相互作用力较弱。

化学西服,吸附剂与吸附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