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1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1037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史方舆纪要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读史方舆纪要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读史方舆纪要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读史方舆纪要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读史方舆纪要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史方舆纪要11.docx

《读史方舆纪要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史方舆纪要11.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史方舆纪要11.docx

读史方舆纪要11

读史方舆纪要11

读史方舆纪要11

【清】顾祖禹

【续卷二十九】

八公山在州城北三百步。

山仅培,相传曾有八仙奕其上,因名。

宋开禧中,州守周虎破贼于此,更名杀胡冈,筑京观于其上。

今废。

○蛾眉山,在州治西北,城跨山脊,又城北有东华山。

  鸡笼山州西北四十里。

峰峦连亘,雄踞西北,上有巨石,宽平约四丈许,削立山巅,为一州奇胜。

《道书》以为四十二福地。

宋绍兴三十一年,金亮驻鸡笼山,欲渡采石。

明太祖初克和阳,元人分兵屯戍于高望、新塘、青山、鸡笼山诸处,来争和阳,太祖皆击却之。

今青山在州东北四十五里。

高望镇,见江浦县。

  六合山州西北六十里。

山形磅礴,四面皆正,上有石潭,深不可测,名金牛井。

《志》云:

山一名如方山,梁武帝尝登此望六合,因名六合山。

天监初,江州刺史陈伯之谋举兵,诡称奉齐建安王教,帅江北义勇十万,已次六合,时萧宝寅奔魏也。

六合即六合山矣。

○阴陵山,在州北八十里,小山多石,俗以为项王迷道处。

又有四溃山,在州北七十里,亦名四马山。

俗传以为项羽败走至此,依山为陈,四面驰下,溃围斩将处云。

  乌石山州西北六十里。

两山相峙,路经其中,山石多黑,因名。

又夹山,在州北五十里,岩嶂环峙,隐如金城,为一方厄塞,中有夹山关。

《志》云:

州东北五十里为者乐山,一峰亭亭秀出。

其相近者曰北大山,山势高耸,一名北山。

○胡桃山,在州西北。

晋义熙二年,桓玄余党桓石虔等,聚众胡桃山为寇,豫州刺史刘毅遣兵讨平之,时州治历阳也。

或云胡桃山即滁州来安县之五湖山。

  ○横江州东南二十五里,直江南采石渡处。

自昔济江之津要也。

后汉兴平元年,扬州刺史刘繇屯曲阿,迫逐丹阳太守吴景,景退屯历阳,繇遣将樊能等屯横江拒之,即而为孙策所破。

晋隆安二年,殷仲堪举兵荆州,前锋桓玄等大破官军于白石,进至横江。

元兴初,桓玄自江陵东下,豫州刺史谯王尚之遣杨秋屯横江,秋叛降玄。

宋元嘉二十七年,魏主焘入寇,自彭城南下,使其将鲁秀出广陵,拓跋那出山阳,拓跋仁出横江,所至残灭,宋遣刘遵考等将兵守横江以备之。

齐东昏侯永元二年,豫州刺史裴叔业问萧衍以自安之计,衍曰:

“若意外相逼,当勒马步二万直出横江,以断其后,天下事一举可定也。

”隋开皇八年,韩擒虎平陈,亦自横江宵济,盖建康、姑孰皆以横江为噤吭。

亦曰横江浦,江滨有毓麟堂。

宋绍兴三十一年,金亮入和州,临江筑台,誓师渡江,晨炊玉麟堂。

玉麟,即毓麟之讹也。

《江防考》:

大江入州境上,接无为州,下接应天府,凡一百一十里,与太平府中流分界。

江流自西南绕而东北,故昔称和州为江西,而大江夹岸津要甚多,随地立名,分途汛守,实皆大江也。

  栅江州西南百五十里,与无为州分中流为界。

即濡须水入江之口也。

曹操进军濡须,攻破孙权江西营,即此地矣。

梁末,齐将萧轨出栅口,向梁山,陈霸先将黄丛击却之。

陈天嘉初,王琳伐陈,军于栅口,时东关春水稍长,琳引齐人合肥、巢湖之军,相次而下,战于芜湖,为陈将侯所败。

大建十一年,时江北之地尽没于周,因遣将军徐道奴镇栅口。

宋南渡后,于此置栅口寨。

明初,赵德胜破陈友谅于栅江口,是也。

宋白曰:

栅江口,即古之濡须口,西北距庐州三百八十四里。

今一名新妇口,对岸即繁昌县。

  当利浦州东南十二里。

一名沙口堰,亦大江之别浦也。

后汉兴平初,刘繇遣其将张英屯当利口,以拒吴景,明年,孙策击走之。

晋咸和二年,苏峻以历阳叛,孔坦请急断阜陵,守江西当利诸口,是也。

《寰宇记》:

当利本名扬浦。

晋王平吴,扬帆顺流而下,王浑招之,不止,报云风利不得泊也。

因改名当利。

按后汉已有当利之名,则非晋改矣。

阜陵,见滁州全椒县。

○乌江浦,在故乌江县东四里,即亭长舣船待项羽处。

《水经注》:

江水又北得黄律口,即乌江渡也。

又锁石港,在旧乌江县东北五十里,入大江。

  洞浦在州西南临江。

亦曰洞口。

曹丕黄初三年伐吴,分命曹休等出洞口。

晋元兴初,桓玄使其党冯该攻历阳,玄军断洞浦,焚豫州舟舰,州刺史谯王尚之帅步卒九千陈于浦上,军溃而还。

洞浦盖亦江浦之别名矣,今堙。

  麻湖州西三十里。

周围七十里,旧称巨浸。

一作氵麻湖,又为沥湖。

《淮南子》所云“历阳之都,一夕为湖”者。

宋白云:

历阳县南有历水,县因以名。

即此湖矣。

宋建炎三年,金人破和州,军士多溃围四出,保麻湖水寨。

明初,高祖尝困于此。

永乐初,湖水涸,议堰为田,凡得三万一千二百余亩。

景秦二年,田始成,然地平衍,水难泄,时有潦溢之患。

○澧湖,在州西十五里,昔时受麻湖水,至当利驿港入江。

永乐初,议置田一万七千五百余亩,利病与麻湖同。

  后河州北七十里。

出庐州府接境之黄山,经含山县流入境,与滁州分界,至六合县入埠口入江,即滁河矣。

明嘉靖五年,议改从州北分水岭,繇者乐山前入江,官私皆以为不便,事遂寝。

○横江河,在州南里许,亦曰横江渠。

宋开宝八年,伐南唐,从西京转运使李符请,发州民凿渠,以通粮道,自今城南环江门外,而南经当利驿入江,即是河也,岁久淤塞。

明正统初疏浚,五年复凿小河,傍出通江,以便舟楫。

又开胜河,在城西,繇含山县流经此,合于横江河。

  石跋河在州东北三十里石跋镇。

繇大江支流,汇州东二十五里之浮沙河口,复出大江,江面约四十里。

宋开禧中,周虎尝筑石跋城于浮沙口北,今废。

又芝麻河,在州东北四十里,又东北十里曰穴子河,皆通大江。

○姥下河,在州西南三十里姥下镇,源自麻湖,东南流入大江。

《宋会要》:

乾道二年,从和州守臣言,凿姥下河,东接大江,防捍敌人,简制盗贼。

又太阳河,在州南二十里,源亦出沥湖,流入大江。

  牛屯河州南四十里,与江东牛渚矶相对,江面约五十里。

《志》云:

孙策攻刘繇牛渚营。

晋谯王尚之破庾楷于牛渚,皆此地也。

其源出巢湖,从铜城闸入大江。

今有牛屯河巡司,置于州南六十五里,南至裕溪巡司二十里,东北至浮沙河巡司七十里,又八十里接江浦县之江淮巡司。

  裕溪河州南九十里,源出巢湖,自无为州流入境,南注于江。

明初,元将蛮子海牙帅舟师截采石,窥太平,不能陷,退屯于此,既而太祖命康茂才戍守裕溪,是也。

今有裕溪镇,置巡司于此,上至无为州奥龙河巡司九十里。

《通释》:

裕溪在无为、历阳之间,亦南北之冲要,其江面约三十里。

  白石水在州南。

《水经注》:

水出白石山,西南流,注于栅水。

晋咸康五年,石虎遣将寇荆扬北鄙,朱保败晋兵于白石。

海西公末,桓温谋废立,自广陵将还姑孰,屯于白石。

隆安三年,殷仲堪以荆州叛,前锋桓玄大破官军于白石,进至横江。

白石盖在栅江、横江间也,今含山县有白石山。

  韦游沟在废乌江县东南二里。

引江水至郭下十五里,溉田五百顷。

唐开元中,邑丞韦丑所开。

贞元十六年,令游重彦复治之,民享其利,以姓名沟,亦曰韦游沟渡,接江浦县界。

  杨林渡在州东二十五里。

《纪胜》云:

郡人春,游自城南横江门出,至杨林江口,凡三十五里,皆种柳,号为万柳堤,即杨林渡也。

亦曰杨柳河。

宋绍兴三十一年,虞允文败金人于采石,知必复至,乃部分诸将分海舟缒上流,别遣舟师截金人于杨林河口,敌至夹击,大败之,嘉定十一年,金人犯淮南,自濠州趣和州之石碛,一时真扬诸州皆被寇,游骑至采石、杨林渡,建康大震。

《通释》:

和州东二十里有西采石,其下为杨林渡石碛。

或曰:

在州西北三十里。

○车家渡,在废乌江县东南。

《宋志》:

乌江县界车家渡,可径冲建康之马家渡。

其相近又有安阳渡,与上元县对岸。

《志》云:

渡在故乌江县东南十八里,又新河渡,在州南二十里。

《志》云:

今为江湍所割,去城才十里许。

  千秋涧州西北二十五里。

《宋志》:

淳熙十二年,和州守臣请于千秋涧置斗门,以防麻湖、澧湖之水,泄入大江,岁旱可藉为溉田之利,从之,亦曰千秋坝。

明初,耿再成袭和阳,不克,元兵追至千秋坝,即此。

○香淋泉,在州北三十五里,其水温,相传梁昭明尝浴此,因名太子汤,亦曰平疴泉。

宋治平中,名其地曰平疴镇。

  铜城堰州西南六十里,周回百里,溉田三千顷,皆膏腴,赋入当本州什之三。

《志》云:

铜城闸河,在含山县南铜城乡之六都,受天河、黄洛河支流,东至闸口,分流为牛屯河,其南一支为三义河,每江湖水泛,牛屯河隘,不易泄,辄冲溢田亩。

吴赤乌中,筑堰设闸,以捍水患,遇旱则积,遇涝则启,遂成膏腴,其后以时修筑。

明初太祖率巢湖舟师出湖口,至铜城闸,已脱敌险,而元兵犹塞马肠河口,以阻诸兵,太祖设策败之,乃尽督诸兵出浔阳桥,入大江。

洪武初,知州李相复修堰闸,以拒江水之暴溢,民获其利。

浔阳桥,在州西四十五里。

马肠河,见无为州。

  ○石湖关在州西北,宋绍兴中,兀术犯境,张俊以兵五千守石湖关,兀术遁去。

又石湖寨,亦置于此,今废。

○斗焰关,在州西北四十里,其地有斗焰山,亦曰陡阳山,巍然峻绝,一径中开。

明初取和阳,遣张天等将奇兵出陡阳关,进薄小西门,遂克之,即此。

又白塔关,在州西四十里,又西五里有含山关。

  夹山关州北五十五里有夹山铺,两山壁立,耸峭夹道,山口崎岖,与滁州接界,为南北咽喉,明正德中,巨寇刘六等犯境,州同知薛渭野垒石置寨于此,以控守要害。

今寨废,而石垣尚存,亦名渭野关。

○岁丰镇,在州西四十里,又州北七十里有青阳镇。

  杨荷桥旧《志》云:

在州东南二十里。

晋咸宁六年,王浑等分道伐吴,出历阳,吴主使张悌迎战。

悌渡江,围浑部将张乔于杨荷,乔以众降,进与晋将周浚战于版桥。

乔自后击悌,悌败死。

版桥,在杨荷北也。

或曰今州北四十里有杨桥,即古之杨荷,恐误。

  祁门驿州西四十里。

旧《志》云:

洪武十五年,设祁门马驿于此。

弘治五年,迁入含山县西门内,万历中裁。

又当利马驿,旧在州南二十里,洪武十五年设,初名新河口驿。

十六年,改曰当利,徙置于城南横江门外。

  含山县州西六十里。

西南至无为州百二十里,西至无为州巢县六十里,北至滁州全椒县百里。

汉历阳县地。

东晋侨置龙亢县,属历阳郡。

宋、齐及梁因之。

后周大象初省。

唐武德六年,改置含山县。

八年废。

长安四年,复置武寿县。

神龙初,仍改曰含山,属和州。

宋因之。

旧无城,正德七年新筑,周三里,编户十七里。

  ○龙亢城县南四十里。

本汉沛郡属县。

东晋侨置于此。

南北朝因之。

后废。

《志》云:

县西三十里有晋王城。

晋太元中,苻坚侵晋,以姚苌为先锋,晋筑城于此御之。

今清溪东有土城数十丈,其外十余里有姚苌村,即故晋王城矣。

或曰县西四十里界首铺有小山,形势稍峻,城当置于此。

  ○大岘山县东北十三里。

一名赤焰山。

又小岘山在县北二十里,一名昭关,稍西曰城山,两山屹峙,为庐濠往来冲要。

俱见前名山岘山。

  含山县西二十里。

山势雄峻,众山列峙,势若吞含,唐因以名县。

○褒禅山,在县北十五里,旧名华山。

又北三里曰华阳山,亦名兰陵山。

俱有泉洞之胜。

又牛头山,在县北三十里。

山产煤,明正德中,居民采以为业。

  梅山县东南五里。

山多梅树,俗传曹操行军,指梅林以止军士渴处也。

唐天宝中,改曰栖隐山。

其相近者曰龙角山,有两峰尖耸,因名。

○桑山,在县西南二十里,麻湖之源出于此。

山多野桑,因名。

或曰:

秦始皇设仓于此,亦名仓山,又讹为苍山。

山势峻拔,延袤十余里,中有龙池。

南宋时有双山寨,居民保聚于此,又苍山之讹也。

  石门山县南二十里。

两山夹峙,石壁峭立如门,有谷道十里,商旅皆往来其中。

○龙洞山,在县西南五十里。

洞深邃,泉流不竭,下流为鲁桥涧,通铜城闸,入于江。

又太湖山,在县南七十里,旧有湖,岁久湮废。

山奇峰十余,削立秀挺,状如列戟。

又南十里,曰白石山,岩洞颇胜。

《洞天记》:

山周回七十里,为第二十一洞天,唐天宝六载,更名祷应山,山盖与无为州接界,白石水出焉。

《水经注》:

白石山水西经李鹊城,西南注栅水,李鹊城亦在县境云。

  濡须山县西南七十五里,与巢县七宝山对峙。

濡须水出其间,即东关口也。

详见前重险东关。

○仙踪山,在县北五十里仙踪镇,即黄山也,与合肥巢县接界,一名金庭山。

详见庐州府黄山。

  ○濡须水县西南七十里。

自巢湖东流,经亚父山,出东关口,为海子口河,又东南经黄洛河、运漕河,过新裕口,至栅江口,注于大江,一名天河。

《志》云:

县南八十里有新裕港。

港口昔有孝妇居此,因名新妇港,后讹为新裕。

流合濡须,同为栅江,故栅口亦兼新妇口之称。

亚父山,见巢县居巢城注。

  三叉河县南八十里。

其水西通巢湖,东通大江,北通铜城闸,因名。

《志》云:

天河经流合海子口,黄洛河、运漕河,迤逦经此。

又铜城闸别流南出,汇为一河,东合裕溪河,入于大江,黄洛河亦自巢县流入境,又运漕河,《志》云:

在县南八十里,梁敬帝初,齐人谋侵建康,运粮于此。

今县南九十里有运漕镇,以河名也。

  县河县南一里。

一名观音桥河。

县西北诸山涧之水,会流至城西二里,合清江断涧,其流始大,可以通舟。

又东至和州新河口入大江,议者欲凿此河,上通巢湖,以溉田通商。

或又以河通,则县且为江湖之冲,遂不果。

○清溪河,在县西三十里清溪镇,受县西南诸山涧水,西流经巢县亚父山,入天河,繇裕溪入大江。

  马跑泉县北十五里,即昭关泉。

繇县西清江断涧入县河。

俗传伍子胥过昭关,马跑泉出,此其遗迹云。

宋绍兴末,张浚于昭关筑城,置水柜以遏金人,即此泉也。

  ○东关县西南七十里濡须坞之北,与无为州巢县接界。

其地峻险,周围皆石,三国时,为戍守重地。

详重险东关。

  昭关县北十里小岘山西。

崎岖险仄,拒守于此,可以当庐濠之冲。

《志》云:

县西四十里有斗阳关,山势巍然峻绝,中开一径,其北属含山,南属巢县。

  尉子桥县北四十八里。

宋绍兴三十一年,金亮南侵,统制姚兴拒战于此,死之。

又县西有倒旗山,亦以姚兴战败名也。

○界首驿,在县西四十里,明洪武十五年设,弘治五年裁,与巢县分界处也。

  练固在县北。

晋元兴三年,桓玄兄子歆引氐帅杨秋寇历阳,豫州刺史魏讠永之等击斩秋于练固。

胡氏曰:

练固在历阳西北。

○斗米径,在县西南八十里。

隋末,杜伏威将李子建戍栅口,欲穿渠入历湖通运,率部下人赍斗米就役,米尽径成,因名。

《纪胜》云:

时子建欲于东关下开沟通黄港陂,运粮入历湖,以济军食也。

  附见:

  沈阳右卫在州治东。

洪武十九年,始置和州卫。

二十四年,卫军调宁夏。

三十五年改置今卫,领千户所五。

  ◇广德州东至浙江湖州府一百六十里,南至湖州府安吉州百二十里,西至宁国府二百二十里,北至江宁府溧阳县百五十里。

自州治至江宁府五百里,至京师三千里。

  《禹贡》扬州之域。

春秋时吴地,后属越。

战国时属楚。

秦属鄣郡。

汉为丹阳郡地。

后汉因之。

晋属宣城郡。

宋齐仍旧。

梁末,置大梁郡治石封县。

陈改为陈留郡。

隋郡废,以其地属湖州。

大业初,改属宣城郡。

唐武德四年,置桃州。

七年,州废,仍属宣州。

南唐属升州。

宋太平兴国中,复属宣州,寻置广德军。

元曰广德路。

明初,改为广德府。

洪武四年,降为州。

十三年,以州治广阳县省入编户百二十七里,直隶京师,领县一。

今仍曰广德州。

  州山谷盘纡,襟带吴越。

春秋时,楚人尝与吴争逐于此,所谓桐之地也。

自后东南有事,州尝为控扼之所。

朱梁乾化三年,淮南遣军屯广德,将攻衣锦军,吴越钱傅攻拔之。

宋建炎三年,兀术自建康道溧水趣广德,繇四安陷独松关,遂入临安。

德初,伯颜入建康,遣阿剌罕分道出广德,会师临安,卒以亡宋。

明初下金陵,遂命将下广德,取长兴,盖不特内固吾圉,又可乘敌之衅。

使以为迂僻而置之,谬矣!

  ○广阳废县今州治。

春秋时,地名桐。

《左传》:

哀十五年,楚子西子期伐吴及桐,是也。

汉为故鄣县地,属丹阳郡。

后汉中平二年,析置广德县,仍属丹阳郡。

晋属宣城郡,咸和中,桓彝为宣城内史,苏峻作乱,自宣城退屯广德,寻又进屯泾县。

刘宋因之。

齐时尝为郡治。

梁末,改置大梁郡,广德县属焉。

陈属陈留郡。

隋省广德入石封,寻改石封为绥安县。

唐于绥安置桃州,又增置桐城、怀德二县。

州寻废,又并二县入绥安。

至德二载,改绥安曰广德,以广德故城名也。

朱梁乾化三年,吴越攻拔广德,既而淮南,复有其地,南唐为广德制置司。

宋为广德军治。

元为广德路治。

明初,改县曰广阳。

洪武十三年县省。

《城邑考》:

州旧无城,宋淳六年,郡守赵希仁仅建六门,设子城于内。

明初,命元帅邵荣等筑城浚池,后复倾坏。

弘治、正德以来,屡经修复。

今城周八里有奇,门六。

  石封废县在州治东。

梁置县,为大梁郡治。

隋改曰绥安。

唐复改绥安曰广德,盖州城即故石封县治,而后汉所置广德县,在今州西界。

唐时故城犹存,今湮。

○故鄣城,在州东北九十里,入湖州府长兴县界,又东北至长兴县八十里。

秦曰鄣县。

汉曰故鄣。

隋县废。

今详见长兴县。

  ○横山州西五里。

高出群山,四望皆横,岳武穆尝驻兵于此。

明初亦尝驻跸焉,山西南隅有祠,祠汉神张勃。

唐天宝中,封此山为祠山。

巅有圣井,四时不竭,亦曰龙王潭。

又西山与横山相接,有泉绕其麓。

  竹山州南五十里。

叠嶂层峦,回环拱揖,松竹泉石,蔚然巨观。

其并峙者曰方山,山势盘纡,山口有两峰对峙,若二桂然。

○笄山,在州南二十里。

一名鸡笼山,俗曰鸡罩山。

中峰最高,左右两峰并列,蔚然深秀。

相近者又有鹰嘴山,山高峻,绝顶有石卓立如鹰嘴,下有深窟,容百余人。

  乾溪山州东南三十里。

峰峦叠出,卓立天外。

一溪绕其下,白石齿齿。

稍西为石云梯山,高百余丈,有阶级可升。

又石鼓山,在州东南五十里,昔时巅有巨石如鼓。

其相近者曰石妇山,众山环绕,其中一峰独高,巅有石卓立,如妇人然。

○马鞍山,在州南五十里。

山周七十里,巅有大石,其状如马鞍。

  岩头山州西北四十里。

两山屹立如关,中夹一溪,州境南山之水,皆会于此,而入建平县界。

每遇巨潦,藉此以障湍流奔突之势。

○五花岩山,在州北七十里,横列五峰,高三百余丈。

其相近者曰长乐洞,广数丈,深不可测。

  灵山州南七十里,泉石为州之冠。

其山水合流而北出,汇为丁公潭,迤逦数里,合于桐川。

又有尖山,亦在州南七十里,众峰环绕,一峰如笔,清泉白石,最为佳胜。

又南八十里曰桐山,亦曰桐源山,一名白石山,桐水发源于此。

○桃花山,在州东南六十里。

昔时山多桃树,唐因此置桃州。

又大首山,在州西南八十里。

其山最峻,上有井,龟鱼时出没其中。

  金牛岭州东北七十里。

四面皆重山,中一峰,长亘十五里。

《志》云:

荆山洞亦在州东北七十里,一名冯家洞。

洞口如夏屋四五间,容千人,深不可测,相传与太湖相通。

亦曰大洞。

  ○桐水州西北二十五里。

亦曰桐川。

桐之名因此。

源出州南白石山,西北流,经建平县界,又西入宣城县界,为白沙川,亦曰绥溪,汇于丹阳湖,入大江。

或谓之白石水。

杜氏曰:

白石之水冲突,则三湖皆为泛溢。

是也。

  鲤洪溪州东南二十里。

源出石鼓山,分二流,复汇于此,而合于桐川,灌田二万余亩。

又横梗溪在城南,汇诸山涧之水,灌田三千七百亩,其下流亦入于桐川。

○大源溪,在州西百里,自宁国府界大陶山流经州境,入南奇湖。

又繇丹阳湖、芜湖,达于江。

  东亭湖在州东南三十里,广五百余亩。

一名浴兵池。

州境又有塔湖,周三里。

○古塘,在州之十三都,周十里。

又有鸦鹊、夏家、胖竹等塘,皆周十里,并为灌溉之利。

  ○苦岭关州东六十里,路通浙江安吉州。

  四安镇州东五十里,陆走湖州,此为通道,宋建炎中,兀术自广德经此,陷独松关。

又杭村镇在州北七十里,有巡司。

又州西八十里有陈阳巡司,州南八十里又有广安巡司。

  钟村在州境,宋建炎二年,兀术渡江,而南寇广德,岳飞自宜兴邀击,至广德境中,六战皆捷,驻师钟村,即此。

○严公台,在州西,唐大顺二年,贼帅孙儒攻杨行密于宣州,屯广德,行密将陶雅破儒前锋,屯严公台,即此。

  建平县州西北九十里,西至宁国府百三十里,东北至江宁府溧阳县百十里,本广德县地。

宋端拱初,置县治廊埠镇,属广德军。

县无城,今编户一百十里。

  ○诸葛城县西十里中,可容数千人,旁有驴城、马城,相去一二里,其间有井数十,盖昔人屯驻之地。

又有浮城,在县西十里,广数亩,其地洼下,每遇夏潦,诸圩尽没,惟此岿然若浮,因名。

  ○镇山县南五里,邑之案山也。

又县西南七里,曰赤山,麓枕大溪。

○伍牙山,在县东北四十里,与溧阳县接界,今详溧阳县。

  大岩山县南七十里,岩石崔嵬,峰峦层出,上有池,虽旱不竭,又南十里,曰大磊山,群山横峙,一峰特出,顶有三石如品字,因名。

又鸦山在县南九十里,周回三十余里,产茶,山接宁国县界。

  峡子岭县南八十里,与宣城县接界,又县南七十里,有石佛岭。

  ○桐川在县西南,自州境流入,合于南崎湖。

又大源溪,亦在县南,自州境流入界,入南奇湖。

○郎溪在县治南,郎步镇以此名,下流合于桐川。

《志》云:

县东南有白石涧,上接桐川,下达郎溪。

  南奇湖在县西南十里,承桐川下流,接宁国府界,流入丹阳湖,俗谓之南湖。

○青陂塘,在县东周三十里,又县东有柘林塘,周十五里,浮湖塘周五里,县西又有五丈塘,周十五里,信武塘广亦十五里,俱有灌溉之利。

  ○梅渚镇在县西三十里,有梅渚巡司。

又县南四十里,有陈村巡司。

  山东方舆纪要序

  山东之于京师,犬牙相错也。

语其形胜,则不及雍、梁之险阻;语其封域,则不及荆、扬之旷衍。

然而能为京师患者,莫如山东。

何者?

积贮,天下之大命也。

漕渠中贯于山东,江淮四百万粟,皆取道焉。

繇徐、沛北境,以接于沧、景之南,几八百里,而南旺分南北之流,高下悬绝,于是相地置闸,随时启闭,以为挽输之助。

脱有不逞之徒,乘间窃发,八百里中,丸泥可以塞也,蚁孔可为灾也。

吾虞南北咽喉,忽焉中断耳。

或者曰:

漕舟必出于山东,故山东能为京师患。

若修元人海运之制,风帆顷刻竟抵京师,则山东必无能为害矣。

曰:

山东不滨海为国乎?

自滨州、沾、利之间,取途勃海,竟指天津,不过五百余里。

繇登、莱而指旅顺口,亦不过五百里。

天津,河漕海运之道所辏集也。

登、莱、旅顺间,又海运之途所必经也。

脱有狡狯之徒,凭依岛屿,辽、碣以南,沧、瀛以东,所在蜂起,海运其能以无阻乎?

然则将奈何?

曰:

山东者,驭之得其道,则吾唇齿之助也。

失其理,则肘腋之患也。

吾尝俯仰古今,而知能为幽燕患者,必于山东。

周锡齐侯之履曰:

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故山东之国,齐为最强。

桓公北伐山戎,弗刂令支,斩孤竹,皆在燕之东境。

是时燕弱小。

《传》曰:

齐谋山戎,以其病燕也。

盖齐之于燕,直卵而翼之矣。

鲁昭公七年,齐侯伐燕,盟于濡上。

是时齐景公之世,燕人犹且纳女归赂于齐,诚畏之也。

战国时,齐、燕有不两立之势。

子哙之乱,齐宣以五都之兵伐之,五旬而遂举燕。

燕昭王以乐毅为将,合秦、赵、韩、魏之师,而后能雪耻于齐。

既而田单复定齐地。

燕武成王七年,田单伐燕,拔中阳,燕人不敢报也。

是何也?

齐之于燕也,壤相错也,非有过都历国之艰,涉山逾河之阻也。

天下之胜,势不在秦必在齐,在齐则必起而争燕。

起而争燕,道博、济,向沧、瀛,不出十日,战于燕之城外矣。

观于元之末季,田丰、毛贵,不过乌合之徒,一旦窃据青、齐,遂能北趋河间,逾直沽,破蓟州,略柳林,直逼元都。

当此时,江淮以南,元人不遑复问矣。

太祖命将取元都,亦先下山东,会师于东昌、临清之境,然后下德州,克长芦,逾直沽,舟师步骑,夹河而向元都,元人不且宵遁哉?

然则山东其形势之会乎?

是又不然。

吾尝慨夫齐之田氏,席霸国之余业,不能于纵横之日,发愤为雄。

及五国既灭,王贲东下,遂束手而臣虏于秦也。

楚汉之间,田儋、荣、横,非无杰出之材,而皆奔亡不暇。

汉高感东西秦之说,分王庶孽,授子肥以七十余城,无能殄吕氏之祸也。

张步、董宪,倔强于临淄、东海,曾不足当光武之驱除。

刘岱擅有全兖,乃竟败没于黄巾。

曹操以兖州始事,而功集于许、邺,则可谓卓卓者欤。

至于曹嶷、段龛、辟闾浑之属,类皆龌龊庸才,宜不足以自保。

慕容德抚有广固,亦再世而亡耳。

宋人经营于高敖、滑台,究不足以固三齐。

隋末,徐圆朗盗有兖州,不旋踵而败。

唐之中叶,淄、青叛命,藉河北、淮西相为影响,及形援既弱,卒以灭宗。

朱瑾、朱、王全范,不能以郓、兖、淄、青之甲,抗朱温之锋也。

所以然者,岂不以山东之地,褊浅迫狭,虽西峙泰山,曾无重冈复岭之限,东环大海,亦无奥险固之都,邢、赵扼其项,而淮、泗犄其足哉?

是故克入,而丘舆、马陉皆为坦途;乐毅至,而即墨、莒城危于累卵。

韩信既破历下以开基,耿复攻祝阿而发迹。

南入穆陵,慕容遂为俘虏。

东逾汶上,益都之亡也忽诸。

谓欲以一隅之守,当四面之师,吾知其必无幸矣。

然则山东固不足虑乎?

曰:

唐末,王仙芝起于濮州,黄巢起于冤句,初不过聚饥寒转死之民,为纵横窃掠之计,驯至流毒天下,卒倾唐祚,何为其不足虑也。

然则用山东者宜如何?

曰:

以自守则易弱以亡,以攻人则足以自强而集事。

齐桓公南征北伐,用霸诸侯。

孝公以后,齐仅为自守之国。

是以终春秋之世,累代听命于晋,几夷于鲁、卫,斯不亦用齐之明效大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