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部编版教案古诗三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0395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部编版教案古诗三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部编版教案古诗三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部编版教案古诗三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部编版教案古诗三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部编版教案古诗三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部编版教案古诗三首.docx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部编版教案古诗三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部编版教案古诗三首.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部编版教案古诗三首.docx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部编版教案古诗三首

第3单元

教材简析

本单元有4篇课文、“综合性学习”和“语文园地”。

  课文包括《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古诗三首》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通过诗歌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我国的传统节日以及诗歌所承载的情感;《纸的发明》让学生们看到纸的发展历程,意识到要节约用纸;《赵州桥》让我们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告诉我们学会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语文园地”由“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四个栏目组成。

学情分析

课文的阅读和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单元的《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4篇课文都向学生展示了我国优秀文化光辉灿烂的悠久历史,不仅有传统节日,还包括建筑、发明和画作等物质资源。

中华民族曾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华文化,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传承,让身为中华儿女的我们有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阅读学习既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知道更多的知识。

目标导向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单元要求会认、会写的字,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感受物质文化遗产,培养民族自豪感。

过程与方法

1.图文结合,通过图片或视频理解中华文化,以及中华文化所代表的内涵和情感。

2.多阅读,积累知识,扩大阅读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从课文内容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教法与学法

学生要从字、词入手,自主理解句子,感悟课文的思想。

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完成学习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和感悟,全面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课时安排

本单元教学建议用11课时安排教学。

(每篇课文2课时,“综合性学习”1课时,“语文园地”2课时)

第9课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民族节日的喜爱和推崇之情。

3.激发对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重点、难点

重点1.识记本课生字,书写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突破方法(A案)1.学生自主识字,仔细观察笔画、偏旁的位置,通过临写、示范书写等方式熟悉生字的书写。

2.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对民族节日的情感。

(B案)1.学生以旧知识为基础认识生字。

2.多次朗读,掌握古诗。

难点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三首诗所蕴含的情感。

突破方法(A案)学生看图说话组织语言描写古诗所承载的情感。

(B案)学生通过想象图画的方式理解故事内容,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A案)情景教学法、点拨法。

(B案)引导法、点拨法。

学法(A案)体验法、自读自悟法。

(B案)想象画图法、自读自悟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A案)多媒体课件。

(B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建议2课时。

A案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符”这个生字。

2.学习古诗《元日》,理解古诗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人们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喜庆的画面,师提问:

同学们,课件上的画面我们在什么样的日子才能见到呢?

  生答:

春节。

  2.师:

春节是我国最热闹、最盛大、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正如西方国家的圣诞节一样。

大家回想一下,我国的春节都有哪些特有的风俗习惯呢?

  学生自由述说。

  教师交流总结:

放爆竹、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拜大年,领压岁钱,吃水饺,大人小孩都要穿上漂亮的新衣服,等等,这些都是春节富有特色的风俗。

这些都是我们现代的春节所具有的风俗,那么宋代的春节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同学们想知道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王安石的古诗《元日》,学完以后我们就能知道答案了。

(板书课题)

  4.大家看到课题《元日》,脑子里会产生哪些想法呢?

可能会有同学问:

“元日”到底是什么意思?

“元日”就是“元旦”吗?

  学生相互交流。

教师总结:

“元日”并非现在的一般所说的“元旦”,而是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春节。

现在“元旦”一般是指公历的一年之首,也就是1月1号。

而“元日”是农历岁首正月初一,即一般所说的“春节”。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师:

看完课题,现在我们把书打开,看看这首诗到底写的是什么。

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看一看”,观察课本插图,揣摩诗意。

  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

  

(1)检查读,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教师指名读。

  教师更正读音,着重指出生字的读音:

爆、屠、符。

(课件演示)

(2)检查看,请同学说说看课本插图的意思,大致说说这首诗主要说了什么。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诗句,学习第1句,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

  “岁”就是“年”,“除”就是“过去”,引导学生说出第1句的意思:

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

  2.师:

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弄懂了第1句诗的意思,那有谁能来有感情地读读第2句诗,注意第2句的生词:

屠苏。

  师生相互交流“屠苏”的意思。

(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日取出来,全家大大小小朝东喝屠苏酒。

据说喝此酒可以避瘟疫。

“春风送暖”指感受美好的春天来临。

  学生小组交流第2句诗句意思,指名回答。

  3.师:

同学们可真聪明,第2句诗句也弄明白了,有信心继续接受挑战吗?

谁能把第3、4句诗连起来有感情地朗读?

  师生相互交流重点字词的意思。

(1)曈曈:

日出时光亮的样子,光辉灿烂的意思。

(2)总:

都的意思。

(3)新桃、旧符:

都是桃符的意思。

桃符又称桃板。

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从汉代起即有用桃木做桃人、桃印、桃符等避邪的风习。

我们现在的春联就是从桃符发展而来的。

  学生相互交流第3、4句的诗意。

  师:

有谁能够自告奋勇跟同学们分享一下这两句诗的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4.师:

同学们真了不起,老师要给你们一个更大的挑战,有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说说呢?

先自己在下面整理一下。

  学生回答,教师随时点拨,或引导学生相互帮助。

  5.师:

同学们说得真是太好了,现在我们一起再把这首诗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6.鼓励学生背诵古诗,小组比赛。

四、细读古诗,体悟诗情(课件演示)

  1.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样来表现春节的热闹欢乐、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的?

又选择了哪些富有节日特色的景物来表现的?

  师生相互交流:

放爆竹、喝屠苏、换桃符。

  2.议一议,诗人是怎么样通过对新年元日热闹、欢乐的动人景象的描写来抒发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的?

师小结:

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日饮屠苏酒,却是按照先少后老的次序进行的,言辞中寄寓着诗人期望年轻一辈的健康成长,期待着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年轻人的有所作为,同样也期待着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

“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换”字,王安石不仅仅是期待着新桃“换”(变)旧符,他期待着更大的“变”,更深的“变”,那就是变革政治,变法图强。

五、课后作业

  根据诗意,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编写一个古诗故事。

(课件演示)

 

板书设计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课时作业

一、我会解释。

1.元日:

 指农历正月初一。

 

2.爆竹:

 古人用烧竹子时爆裂发出的响声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3.一岁除:

 一年已尽。

 

4.屠苏:

 这里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

 

5.千门万户:

 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二、我会翻译。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2.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三、将《元日》背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10个生字,掌握生字书写。

2.学习古诗《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出示课题

师: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一首关于我国传统节日的诗歌,也感受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首关于中华文化的诗歌,看看我们的文化传统除了节日外,还能表达哪些情感。

(板书课题:

清明)

二、学习《清明》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

播放课件。

(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雨打芭蕉》),教师朗读《清明》。

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

欣赏图片、音乐,认真听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对本诗的评价。

  

(1)“纷纷”:

  比较:

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容春雨的特色。

  比较:

春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

“如倾如注” 秋雨:

“淅淅沥沥”

  小结:

揭示了春雨“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体会“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独特境界:

春雨寒冷,侵袭了开花的花朵,春雨迷蒙,像烟雾般笼罩着柳树。

“纷纷”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

春雨的特点与境界。

“纷纷”还形容了行人凄迷纷乱的心情。

  

(2)“行人”“断魂”: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

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小结:

通过品味“纷纷”“行人”和“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3)“遥”:

  揭示了“遥”的妙处:

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引起无穷想象。

  (4)“杏花村”:

  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

  小结:

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言已尽而意未完,它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余地。

  2.展示信息,引发思考。

  学生:

各小组演示课件,汇报收集整理后的材料。

其他学生记录和自己不同的观点。

  教师:

总结评价,简要概括。

  活动依据:

开放式教学活动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从而让更多学生获得全面、主动、自由、和谐的发展。

  3.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学生:

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并通过投影仪展示。

  教师:

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活动依据:

在课堂上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把“表达的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

拓宽语文学习的思路,把语文学习和专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创造的快乐。

  4.拓展探究,迁移提高。

  教师:

课件展示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

找出这首诗的关键词进行评价,展开合理想象,口头描述这幅图画。

  活动依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语文课堂教学要来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能。

5.小结。

  教师提问:

如何评价一首诗?

  学生:

思考回答,总结规律。

  师小结:

  

(1)“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与“诗歌留下的想象空间”,正是作者赏析这首绝句的两个角度。

而这两点也是我们赏析其它诗歌的重要角度。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正是通过塑造心物相契的艺术景象来表达情感,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

因此,我们在赏析诗歌时,要抓住语言品味出景象的特点,进而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品出诗歌的“味外之味”。

(3)一首好诗,要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而我们在赏析诗歌时,要想把握好诗歌形象,领会诗歌的不尽之意,必须张开想象的翅膀,填补诗的空,发觉诗的深层意蕴。

三、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1)访生:

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遥远的古时候,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的无尽思念,著名诗人王维就写下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读题、释题:

  题目是我们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①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

  ②借助注释理解“山东”不是指现在的我国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

  ③题目中有一个生字——忆:

  a.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竖心旁表示什么?

  b.组词。

(回忆、记忆……)

  c.题目中是指谁在回忆谁?

  (3)再读课题:

  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首古诗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回忆起了家乡的亲人。

他的心情可能会是怎样?

(生读题)心情也可能是怎样?

(生读题)

  师:

是的,此时的王维可能难过,也可能觉得孤单,请带着你的理解齐读诗题。

  回忆源于内心,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

让我们到诗中去感受。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检查生字的认读。

  3.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1)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

  15岁那年,王维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写此诗时王维只有17岁,恰逢重阳佳节,诗人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

  

(2)17岁的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

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

在书中圈出。

  ①学生汇报,板书:

独,并组词。

(单独、独自……)

  没错,诗中的这个“独”字就是“独自”的意思。

②汉字是会说话的,仔细看看“独”字,它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透过它,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他那孤独的身影。

  出示句式,生想象说话:

  远在异乡,当王维   时,却只能   。

  根据学生补充的内容体会情感,引发朗读这一诗句。

  ③由此可见,当王维吟诵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句时,他心中该是多么的酸楚啊!

  角色互换:

王维啊王维,当身边的亲人都团聚时,你这个异乡异客只能干什么?

王维啊王维,当别人三五好友,呼朋引伴时,你这个异乡异客只能干什么?

(带着感情读)

  王维,此时的你在想着谁,念着谁?

(读出你的思念)

  (3)即使生活在繁华的都市,即使满腹才华被他人赏识,孤单无助的王维仍是一名生活在异乡的异客,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亲人,这是魂牵梦绕的思念啊!

尤其是在过节的时候,这思亲之情更是深切,诗人把满腹思念都倾吐在哪句诗中了?

(生读:

每逢佳节倍思亲)

  ①整首诗中,这一句流传最为广泛,每个字都凝结着诗人的情感和心血。

再读,哪个字或词触动了你的心弦?

(板书:

倍思亲)

  ②换词体会情感:

  “每逢佳节更思亲”“每逢佳节又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

  a.读一读,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区别吗?

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b.“倍”组词。

(加倍、双倍……)

  在这里“倍”指的就是“加倍”。

一个“倍”字,既表现出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现出王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和亲人。

  c.用你的朗读表达出王维的这份思念。

(个别读、师评价,齐读)

  ③“每逢佳节”指的仅仅就是重阳节吗?

还可能是中国的哪些传统节日?

  是的,不管是中秋还是除夕,它都是家人团聚的大好时机。

人们都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让我们边读边想,在不同的节日里,远在异乡的王维都会看到什么?

想些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诗人的心情、神情去说:

  每逢   节,我看到   ,想起家乡的亲人,   。

  ④配乐《九月九的酒》,指导朗读。

  好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千多年来,它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啊!

  每当国庆佳节,还在他乡的莘莘学子,会在心底默默地念起:

             。

  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会对着明月诉说:

             。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异国的海外游子,会面向祖国的方向深情地诉说:

         。

  (4)此情此景,让你不禁还想起了谁的诗?

(生补充古诗接龙中积累的思乡诗)

  课件逐一出示: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5)睹物思人,看到人家都登高游玩,诗人会想到谁?

  (6)家乡亲人的一举一动那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却不能真实地拥抱、交谈,这种痛苦的滋味真令人心碎呀!

尽管心中倍思亲,可诗人却只能面向东方,含泪诵读: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角色互换:

兄弟啊,看着这漫山遍野的茱萸,你想起了谁?

  你会对他说什么?

你想祝愿他吗?

(可以引用诗句)

  ②是呀!

家乡的亲人团聚在一起,他们又何尝不在思念着王维呢?

登高远眺,无限的牵挂、担忧、思念涌上心头,他的亲人们一定也会面向远方,大家喊出(屏幕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

  余音式朗诵,这幅画面中最令人遗憾的是少一人,少一人是诗人王维此时最大的痛,也是家乡亲人们心底最大的痛,“少一人”在王维和兄弟们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共同来表达他们心中无奈的呐喊,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三组接连重复“少一人”。

  4.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回头再看看“忆”字,单单指的就是回忆吗?

(更多的是一份思念)

  

(2)王维思念亲人,所以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王维就想到自己: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王维独自登上异乡的高山,回想起遍插茱萸的团圆场面,大声地吟诵着: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看不见的是深深的乡情,舍不弃的是浓浓的亲情,当我们身在远方,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时,我们也不禁吟诵。

(生齐读古诗)

  5.升华情感,深入人心。

  

(1)诗歌,不仅可吟也可唱,让我们跟着曲调把王维那份思乡之痛倾诉出来吧。

播放歌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跟着一起唱。

  

(2)短短的四句诗,仅仅28个字,将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乡思,曲折有致地铺展在我们面前。

历经一千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

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啊!

  6.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读读王维的另一首思乡诗《杂诗》。

 

板书设计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课时作业

一、我知道。

(选出正确答案,只填序号)

1.农历九月九日是( C )节。

 A.端午    B.清明    C.重阳    D.中秋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山东”是指( B )。

 A.山东省    B.华山以东    C.山的东面

二、根据诗文内容填空。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写的一首广为传诵的诗篇,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 亲人 的思念之情。

2.本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表达 游子思乡 之情,曾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三、默写《清明》。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里面囊括了三首描写中华传统节日的诗,三首古诗虽然作者不同,写作朝代与写作方式不同,但其主题却是一致的,即描写中国的传统节日,抒发自己对于节日的感受以及通过节日寄托的情感。

在教学《古诗三首》时,我重点抓住“传统节日”这一主题,与其说是在教学三首古诗,不如说是让学生通过三首古诗徜徉在更多描写中华传统文化的美诗中,从而感悟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表达出来的特定情感。

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以下几个方法:

  1.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观察生字的笔画结构,掌握生字词的书写,为理解古诗打下基础。

  2.通过多种朗读方式结合,让学生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注意停顿和重音。

  3.展示古诗图,引导学生组织语言描述自己对于传统节日的理解,这样能更快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体会作者对于节日的情感寄托,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4.在授课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思考。

 

B案

第一课时

环节

学案

教案

设计意图

独立

学习

一、探究新知

  1.我会认。

(展示传统节日的图片)

  春节 元宵节 寒食节

  七夕 中元节 中秋节

  清明节 重阳节 冬至

  端午节  

 

  2.我会读。

  

(1)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情境导入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学生说一说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理解,以及每个传统节日的特点。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三首》。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主读课文,注意咬准字音,画出生字,理解作者对于“秋天之景”的描写。

  2.教师指名认读生字,请读对的学生领读。

3.学生“开火车”读生字,教师正音。

4.学生认读词语,看谁读得快,记得快。

  采用自主识字的方式认识生字,帮助学生联系旧知,积累形似字,巩固新知,并加强联系记忆生字的技能,提高学生识记生字的效率。

合作

探究

二、探究思考题

  1.《元日》中描绘的是什么时候的节日?

  2.《清明》除了描写清明节的特点,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合作学诗

  

(一)初读古诗,想想图画

  1.学生跟录音自读课文,并根据古诗的内容,在脑海中想象场景。

  2.学生合作探究第1题。

  3.小组交流,集体讨论。

教师点评,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元日》图。

  

(二)古诗精讲

  1.教师介绍三首古诗的作者。

  2.学生齐读古诗,注意把握古诗朗读的节奏。

  3.学生读题,理解三首古诗描绘的节日景象。

  4.教师指名读三首古诗,注意停顿。

其他学生思考这三首古诗分别描写什么时候的景象。

  5.学生集体讨论,教师补充。

三首古诗均描写的是中国传统节日。

  6.教师读第三首,学生注意听,并思考第3题。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