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高压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63586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颅内高压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颅内高压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颅内高压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颅内高压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颅内高压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颅内高压症.docx

《颅内高压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颅内高压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颅内高压症.docx

颅内高压症

颅内高压症

  

颅内高压症

颅内高压症(intracranialhypertension,ICP)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系统合并症,许多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非神经系统障碍性疾病,最终都可能以颅内高压症为主要的表现。

颅内高压症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剧的颅内压增高常危及患者的生命,需要明确病因、刻不容缓,紧急救治。

  

  

病理生理

  1.正常与异常颅内压的界定

  颅腔是一相对密封固定的、由骨性结构围绕形成的空腔,其中含有脑组织、脑脊液和血液。

成人后颅骨无法伸缩,因此,颅腔内容物之间稍有变化就会互相影响。

正常成人颅腔的内容物约1450ml,其中脑组织约占1300ml,脑脊液占65ml(不包括枕大孔以下的脑脊液),血液占110ml。

根据Monrose-Keffie学说,在颅腔内总体容积不变的情况下,各组成成分的任何一种容量的增加都是需要以换取其它两种成分的减少为代价,或者导致颅内压的增高为结果。

  颅内压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婴儿的颅内压完全不同于成人。

正常成人的颅内压维持在80~180mmH2O,超过200mmH2O为颅内高压症。

多数的情况下,当颅内压超过250~300H2O时就需要积极的治疗;颅内压超过500mmHg时病情已非常严重,随时危及患者的生命。

  2.脑灌注压

  脑部具有自动调节脑压的功能,以保证正常的脑血流灌注。

脑灌注压(CPP)=平均动脉压(MAP)-颅内压(ICP),脑灌注压在50~150mmHg(1mmHg约等于13.6mmH2O)的范围内,脑能够维持正常的脑血流量需求。

平均动脉压的下降,或者颅内压的增高,都会引起有效脑灌注压的迅速下降。

当脑灌注压低于50mmHg时,脑的自动调节能力即失去代偿,脑血流量随脑灌注压的降低而被动下降,脑功能就会遭受到损害。

病因

  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原因很多,大致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颅内压增高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braininjury,TBI)包括硬膜外、硬膜下血肿,脑挫伤等等。

  脑肿瘤

  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颅内感染(例如,脑脓肿、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膜炎、脑炎等等)

  脑积水

  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

  继发性颅内压增高

  气道阻塞性疾病

  低氧或高碳酸血症

  中毒和代谢性疾病

  药物引起的颅内压增高

  子痫

  癫痫发作

  其他(例如,高原脑水肿,肝脏衰竭等等)

  神经外科手术后

  占位病变(血肿)

  脑水肿

  脑血流量增加(血管扩张)

  脑脊液循环障碍

治疗

  颅内高压症的治疗取决于病因、颅内高压的程度和持续时间,颅内高压的程度与颅内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密切相关。

因此,应尽快弄清病因,从根本上解决颅内高压问题。

  颅内高压症的治疗目标是:

应将颅内压至少控制在250~300mmH2O以下;通过维持适宜的平均动脉压使脑灌注压达到60mmHg以上,保证脑部的正常功能活动;避免一切能够加重或促发颅内高压的不利因素。

  1一般措施任何原因造成急性颅内高压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当立即收入ICU积极抢救治疗。

及时、适量的给予脱水治疗,有效的降低颅内压,使患者平稳渡过急性期,是急性颅内高压症抢救成功的关键。

  急性颅内高压症的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抬高床头位置可降低脑静脉压和脑血容量,这是降低颅压的简单方法。

理想的头位角度应依据患者颅内压监测的个体反应而定,头抬高15~30°是比较安全的,可使颅内压持续降低。

保持颅内静脉回流通畅,应避免头部过高或颈部衣带过紧、头部位置不正和患者躁动不安现象,以防颅内压增高。

保持环境安静、舒适,生命体征不稳者,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呕吐时将患者的头颈保持侧位,以防误吸;保持气道通畅,防止气道阻塞、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并保证血氧饱和度实时监测,及时吸氧。

呼吸停止的患者除立刻进行人工呼吸,应迅速进行经口气管插管,气管内加压吸氧,并同时给予脱水剂,还需使用呼吸兴奋剂。

心跳、呼吸同时停止者除立即进行气管加压吸氧,心室内注射盐酸肾上腺素外,应立即行心外按压。

每日进液量不宜过多,一般控制在2000ml左右,静脉补液宜用5%葡萄糖液和0.45%氯化钠混合的低钠糖盐水,每日补钠量控制在5.6g为宜,注意监测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正确处理稀释性低钠综合征。

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时可引起非酮性高渗性高血糖性脑病。

  严重的高血压、低钠血症、贫血和癫痫发作都能引起颅内压增高,应给予相应的处理。

  不是所有的颅内高压都能表现出来,例如TBI患者伴有昏迷时并不能表现出头痛、恶心和呕吐,一些急性颅内高压症患者的视神经乳头并无水肿,单纯根据临床表现很难准确判断,因此,颅内压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颅内压监测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经侧脑室置管监测颅内压和经硬膜传感测量颅内压方法,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对重度脑损伤患者应考虑颅内压监护,以动态观察颅内压变化,根据后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监测治疗效果。

颅内压监护需要较多的人力和物力,即使在有条件的医院,也应严格选择病例,适时适度的采用这一监测技术。

  2减轻脑水肿于短时间内由静脉注入高渗药物,使血液渗透压升高,利用血液和脑细胞的压力差,使肿胀的脑细胞内外水分迅速进入血液,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从而缩小脑组织的体积,达到降低颅内压目的。

  2.1首选高渗脱水剂临床常用20%甘露醇,它是国内外临床疗效肯定、应用最为广泛的渗透性脱水剂;主要通过静脉注射后,引起渗透性脱水,缩小脑容积降低颅内压。

甘露醇输入体内后可以使血浆容量扩增,降低红细胞比容和血黏度,增加脑血流量和脑氧释放。

甘露醇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取决于脑的自身压力调节状态,后者的状态完整时,甘露醇输入后能诱导脑血管收缩,维持恒定的脑血流量,使颅内压显著降低;但在脑的自身压力调解功能丧失的情况下,甘露醇输入后反而增加脑血流量,降低颅内压的作用很轻微。

甘露醇还可改善脑部微循环的血液流变学,具有清除自由基的功能。

甘露醇应静脉快速滴注,要求250ml溶液在30~60min内滴完,太慢则达不到血液中高渗目的。

一次剂量的甘露醇1~5min起效,20~60min作用达高峰,可持续1.5~6h,取决于脑部的临床病况。

为了持续降低颅高压,应该4~6h重复滴注,也可采取在两次点滴之间,辅以其他降颅压药或利尿药。

一般用量按0.25~1g/kg计算,紧急情况下可给到1.4g/kg的大剂量。

用药期间应该密切注意水及电解质的平衡,及时补液及钾、钠等电解质。

应严密记录出入水量,一旦发现尿量减少,则提示需要减药或停药,不宜长期使用,何时停药视临床改善情况而定,连续用药最好不超过1周。

  滴注甘露醇的继发作用是由肾脏清除使自由水大量丢失,血清渗透压升高,细胞内水分转移到细胞外,引起较持久的细胞内脱水。

大量水分进入血液使血黏度降低,脑脊液短暂性增加,又可使血管反射性收缩及脑血容量下降。

随着颅内高压症时间的延长,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病变区域的血-脑屏障可能逐渐出现功能障碍、通透性增加。

另一方面,由于甘露醇分子量较小,很易透过受损的血-脑屏障进入水肿区,反复使用可在局部蓄积,加重局部血管源性水肿。

Kaufmann等给动物连续静脉滴注甘露醇5次后,发现甘露醇在脑组织内蓄积,尤其是在水肿部分,水肿的脑组织和血浆之间出现了方向相反的渗透压梯度。

过度使用脱水剂可造成脑细胞脱水萎缩,进一步加重神经功能损害,加重病情。

反复用药可使甘露醇积聚于脑内引起颅内压反跳性增高,长时间用药降颅压效果不佳,尤其是血清渗透压>320mOsm/kg时,还可加重充血性心力衰竭、循环血量不足、低钾血症,长期使用后的高渗状态和急性肾小管坏死等。

  如大剂量反复使用甘露醇,可因甘露醇小分子逸出血管外,使脑水肿恶化,出现明显的颅内高压症反跳现象。

急性颅内压反跳如不及早发现和控制可导致脑灌注压下降,脑血流量不足、脑代谢障碍、脑疝形成。

随时注意停药后有无反跳现象,不仅能指导用药,还利于患者预后的判断,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颅内压的监护下,甘露醇的给药方式,应改为不定时,不定量使用,随时调整甘露醇的一次用量、间隔时间及滴速。

  甘油果糖也是疗效确切的降颅压药,无甘露醇的副作用,但作用相对缓慢,不宜紧急时使用。

有心、肾、肺功能不全者宜选用10%甘油果糖注射液,但脱水降颅压作用不及甘露醇。

  2.2髓袢利尿剂此类药物促进肾脏排尿、排钠,能抑制脑脊液生成、减轻胶质细胞肿胀、减少细胞外液的钾离子浓度,增强高渗药物的降压作用。

常用药物为呋塞米(速尿),每次20~40mg,静脉注射,作用较温和。

它与甘露醇有协同作用,可减少后者的用量与延长用药间歇时间。

还可使脑脊液生成减少40%~70%。

速尿1~2mg/kg/次静脉注射后2~5min发生作用,可持续4~8h。

呋塞米是颅内高压症伴有心、肺、肾功能障碍者的首选药,待尿量增多后再用甘露醇或白蛋白等制剂,以防后二者使血容量增加、心脏负荷过重。

亦可与甘油果糖注射液联合用于有心、肾、肺功能不全的颅内高压症患者。

  2.3胶体脱水剂如人白蛋白、冻干血浆、植物蛋白制剂β-七叶皂甙钠,可单独或与其他脱水剂联合应用。

  白蛋白与速尿联合应用,每次应用速尿0.5~1mg/kg,每日2~6次,使患者保持轻度脱水状态,既可吸收水分进入血管导致脑组织脱水,又可利尿,比单用速尿或甘露醇好。

  近年来有人提出用白蛋白与/或低分子右旋糖苷静脉注射使血液稀释,降低血黏度,使红细胞压积降至正常,对脑组织供血供氧最佳。

白蛋白还能与血液中的金属离子相结合,减少氧自由基对脑的损伤作用。

  心功能不全者忌用高渗脱水剂;肾功能衰竭时不宜应用脱水疗法;休克者应先提高血压再用脱水剂;伴低蛋白血症者应先给予白蛋白或浓缩血浆后,再酌情用脱水剂。

渗透疗法可致心力衰竭或因利尿而血容量突然下降导致休克;可引起电解质紊乱;少数可致血尿、溶血。

此外,反复使用高渗脱水剂可产生全身性高渗透压。

  2.4高张盐水在国内尚未普及应用,3%~23.4%的高张盐水也能产生渗透效应,将脑实质间隙的水分通过血脑屏障带入血管腔内,以达到降低颅内压的效果。

对伴有低血容量和低血压的颅内高压症患者更为有益。

副作用可引起出血、低钾血症和高氯性酸中毒。

  2.5碳酸酐酶抑制剂对慢性颅内压增高者,可考虑给予乙酰唑胺口服治疗,但长期应用时应合用碳酸氢钠片。

  3.降温和止痉对发热的患者应给予退热药物或冰毯降温,因感染引起发热者应根据致病原合理选择抗生素治疗。

  低温疗法可降低脑耗氧量、减少脑血流量、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

因此有效的降温和止痉(如人工冬眠)也很重要。

随着监控技术的发展,低温对心脏的副作用也在减少。

全身低温比头局部低温能更有效地降低脑部温度,低温疗法已成为治疗重症颅内高压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可供临床使用的方法为头颅局部物理降温联合人工冬眠疗法,可使脑血流量下降、脑体积缩小,不仅可降低高颅压,还可降低脑代谢率,增加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力。

冬眠药物在静脉注射时容易诱发低血压,一旦发生血压下降,应立即停药,必要时用升压药物。

  4.巴比妥类药物麻醉仅用于难治性颅内高压症的患者,可能的作用机制与脑血流量和脑氧代谢降低有关。

本类药物除降低脑代谢率、减少脑容量外,尚可作为自由基清除剂。

临床可选用戊巴比妥或硫喷妥钠,戊巴比妥负荷剂量为3~10mg/kg,维持量1~4mg/kg/h,用药期间宜对颅内压进行监护,情况好转时即应逐渐减药。

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不宜使用。

副作用包括低血压、低血钾症、呼吸系统并发症、感染、肝功和肾功异常。

  5.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地塞米松亦有降低颅内压的作用,前者对血管源性脑水肿疗效较好,但不应作为颅内高压症治疗的常规用药。

地塞米松降低颅内压主要是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