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城镇化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8759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新型城镇化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新型城镇化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新型城镇化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新型城镇化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新型城镇化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新型城镇化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docx

《中国新型城镇化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新型城镇化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新型城镇化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docx

中国新型城镇化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中国新型城镇化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摘要]城镇化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新四化的重要内容。

城镇化的核心内容是城市中产业的发展,产业的集聚导致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由此也导致人口的集聚和他们技能的全面发展、提高和不断自由流动。

城镇化成为个人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经历史阶段。

研究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当前应当特别关注几亿农民,特别是农民工在城镇化过程中怎样走在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大道上。

社会发展史、人的发展进程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也是物质生产者自身谱写的历史。

农民工并不是遵循某些精英为他们指出的获得解放的道路前行,而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坚定地走上进城参与工业化进程,从而使自己得到解放,并抓住了全面地和自由地发展的机遇。

在这种伟大的创造历史活动的初期,甚至还遭到某些精英人士的贬斥。

在今天,研究人的全面发展,不深情地关注他们的日常实践,或采取冷漠态度,则不可能在人的发展方面取得应有的科学成就。

  [关键词]中国新型城镇化;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自由个性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36X(2014)02-0001-10  城镇化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新四化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新四化是现阶段的发展战略,在这个过程中,新型城镇化占据重要地位,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是其经济产业基础,信息化是其科学技术基础。

城镇化的核心当然是城市中产业的发展,产业的集聚引致人口的集聚,人口的集聚导致城镇化,城镇化创造了人口自由流动和全面发展自身的现实条件,从而也当然地成为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经阶段。

人的发展经济学在当前应当把研究对象主要放在对这一过程的研究上,特别是放在几亿农民、首先是2.6亿农民工是怎样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不断向成长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个人迈进,促使他们真正成为新社会的主人翁,从而最终促进他们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

  一、工业化的发展决定着城镇化的进程  世间所有的学科和知识,都是直接或间接为了人和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否则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人的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研究人的发展的不同于任何其他学科的学科或知识体系,它的对象和内容是研究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关系的规律。

  城镇化,即城镇的发展,它是一个生产发展的自然过程,特别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城镇即城市,二者的含义差不多,城即城市,镇即小城市。

我们所说的城镇化是强调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城市就成为手工业集中生产的场所。

工业革命以后,城市又成为现代大工业生产和产品交换的场所。

  有边界的地域、场所的城市,首先是地理学的范畴。

其次它还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是指具有相当面积、经济活动和住户集中,以企业和公共部门为主的、集中的、具有一定规模的、连片的地理区域。

城市还是一个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范畴。

在社会学上,城市是指人类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地理上有界的社会组织形式。

在政治学上,是指政治行政权力的治所所在地。

如首都,国家治所所在地;省城,省级行政权力治所所在地;以下有市、镇、县、乡等层级。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

人类初始时是没有城市的,人们主要靠采集和渔猎为生,逐水草而居,洞穴为屋。

城市的形成基本上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因城而市,多见于战略要地和边疆城市,如天津市即源于天津卫。

更多的是因市而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恩格斯在其《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论述了城市的起源和功能。

恩格斯认为,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了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这时,“铁已在为人类服务,它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的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

所谓最后的,是指直到马铃薯的出现为止……进步现在是不可遏制地、更少间断地、更加迅速地进行着。

用石墙、城楼、雉堞围绕着石造或砖造房屋的城市,已经成为部落或部落联盟的中心;这是建筑艺术上的巨大进步,同时也是危险增加和防卫需要增加的标志。

财富在迅速增加,但这是个人的财富;织布业、金属加工业以及其他一切彼此分离的手工业,显示出生产的日益多样化和生产技术的日益改进……于是发生了第二次大分工:

手工业和农业分离了。

生产的不断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劳动生产率的不断增长,提高了人的劳动力的价值”。

随着人的劳动力价值的提高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人的群体性活动日益增强,生产和生活具有了一定的集聚性。

“住得日益稠密的居民,对内和对外都不得不更紧密地团结起来。

”部落发展成为联系更为紧密的民族,城市的防卫和军事职能不断强化。

“邻人的财富刺激了各民族的贪欲,在这些民族那里,获得财富已成为最重要的生活目的之一。

他们是野蛮人:

掠夺在他们看来比劳动获得更容易甚至更光荣。

以前打仗只是为了对侵略进行报复,或者是为了扩大已经感到不够的领土;现在打仗,则纯粹是为了掠夺,战争成了经常性的行当。

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墙壁并非无敌:

它们的深壕宽堑成了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高耸入文明时代了。

”  古代城市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形成于奴隶社会的初期。

现代城市则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城市的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职能都是以其经济职能为基础的,其发展的规律依据于经济发展的规律。

  工业革命产生了机器大工业生产,形成了大规模集中生产的工厂制度。

工厂不仅内部分工日益精细化,外部的联系和相互依赖也日益紧密,逐渐形成具有规模效益的行业和产业。

工业企业不断集中在城市,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

工厂中生产的产业工人都是由农民转移而来,并且集中生产和集聚生活。

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迅速膨胀,为满足人们集聚生活的教育、医疗、商业、运输、金融等服务业,以及水、电、汽、路等公共部门也日益发展起来。

现代意义的城镇化正是由工业化导致的大规模的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迁徙。

城镇化的水平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标志,它标志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社会进步的程度,它不仅带来生产方式的巨大进步,也带来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发展。

  城市的规模及层级是以其承载的人口规模为标志的。

联合国将2万人作为定义城市的人口下限,10万人是大城市人口下限,100万人是特大城市人口下限。

中国因为人口众多,近30年城镇化迅速发展,关于城镇人口标准正在调整中。

据《经济参考报》2013年7月4日刊登的《我国城镇规模划定标准将重设》一文披露,中同目前正在广泛征求意见并抓紧修改完善的《国家中长期新型城镇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城市规模划定标准进行了重新设定。

未来中国城市规模划分将打破行政等级限制,根据城市所具备的承载力、人口集聚能力等方面进行认定。

根据《规划》将小城市人口认定从20万以下提升至50万以下,中等城市认定从之前的20万~50万上升至50万~100万,大城市从50万~100万上升至100万~500万,500万以上为特大城市。

中国现有658个建成市,而日本却有2000余个建成市,按照《规划》,现有的1.9万多个小城镇中将有很大一部分改变成市。

建成市有巨大的利益提升,在三甲医院建设、警力配置、行政经费等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率迅速提高。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12年,中国城镇人口7.1182亿,其中农民工2.6261亿,农民工中1.6336亿人没有城镇户口。

在城镇中生活半年以上就被统计为城镇人口,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1.27%,有城镇户籍的大约35%。

近两年农民工人数增速放缓,2011年新增农民工1055万人,增长4.4%;2012年新增983万人,增幅3.9%。

本地农民工增加快于外出农民工,中小城市农民工增幅高于沿海大、特大城市。

农民工的平均年龄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中,21~30岁的农民工占比最大,为31.9%;40岁以下农民工占比逐年下降,已由2008年的70%下降到2012年的59.3%,平均年龄由34岁上升到37.3岁。

这与中国人口变化总状况吻合。

2012年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较上年减少了345万人。

农民工收入逐年增长,2012年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2290元,比2011年提高241元,增长11.8%;同年,应届大学毕业生中69%起薪不到2000元。

由于大学办学结构不适应就业结构,专业配置不合理,层次配置也不合理,严重缺少高级技工学校,导致高级蓝领太少,满足不了需要;一般白领供过于求、就业难、收入低。

这既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人的发展。

农民工与留城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和生活问题,是当前城镇化面临的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是人的城镇化的重要内容。

  我们所要研究的是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问题,作为整体的全人类,以及局部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群,由于分工的全面化,其发展已经基本是全面的,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具有广泛深化的社会分工,更是如此。

但作为个人的发展,在当前既不够全面,更不够自由,个人仍然被束缚在几乎是终身从事的职业分工中,仍然是片面的发展。

个人如果不能完全依照个人天赋和兴趣选择职业,很难谈到自由,但这是个人全面自由发展过程的一个难以超越的必经阶段。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全人类的解放就是每一个个人成为全面自由发展的个人。

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人的全面发展,首要的是在物质生产领域内的全面发展,只有在物质技术提高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反之,只有在物质生产领域中实际从事生产的人,不断在技能上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才能创造更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创造使全社会所有的个人都能得到全面而自由发展和发展自己的自由个性的物质条件。

  人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在生产、工作领域的发展,人的全面的能力的发展、全面的需要的发展、全面的社会交往的发展,基本是在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中实现的。

只有在社会物质财富巨大增长,每个个人的发展达到相当的全面性,人的自由发展才能提上日程。

马克思说过,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医生、律师等好像是自由职业者,但他们被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所束缚,仍然是片面发展的,是不自由的。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研究人的发展的  从我们以往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本身的理解还不够统一,对人的发展经济学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的理解也有一定程度的分歧,这在一门学科初创时期是正常的,希望能尽快尽可能地统一和形成共识。

  首先,人的发展经济学不是把所有研究人的发展问题都纳入它的研究范围。

世界上存在着完全不同的,或者说性质根本不同的政治经济学或人的发展经济学,它们之间有着交流的可能和空间。

现实中在这方面存在多元的思考,举例来说,《改革与战略》2013年第6期“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栏目发表的两篇文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当代人文主义审视》和《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前者的问题在于研究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基本是两方人文主义,后者研究的生态文明有专门的学科去研究。

还有的研究者主张通过“建立非正式制度的民间组织”来推进人的发展问题研究,这种观点是研究问题的重要视角,但它可能不属于经济学范畴,而属于社会学、政治学范畴。

  马克思主义不属于学科,它是主义,是世界观、方法论,它贯穿于它所研究的所有学科。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教科书式的学科性著作。

但他们著作中的核心思想就是探索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问题,创造使每一个个人都能发展个人的自由个性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研究人的发展的,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深入领会。

马克思指出:

“人的全面发展对人的劳动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有巨大作用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的时期里,是物质生产力能否进一步发展的决定因素,建立在资本基础上的生产发展本身要求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使资本主义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可能,这是一种客观趋势。

”。

谈到关于人的发展问题及其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时,马克思还认为不仅资本主义生产创造着全面发展的个人,而且创造着每一个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未来共产主义的现实基础。

“作为价值增殖的狂热追求者,他肆无忌惮地迫使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从而去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而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建立现实基础。

”有的人脱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谈论人的发展,错误地认为决定人的发展的是“劳动者所有权”,因为无视或忽视劳动者所有权,使劳动者成为被同情的“弱势群体”。

他们认为: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弱势群体,及广大民众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同情,值得以研究人的发展为使命的人的发展经济学借鉴。

”应该指出的是:

在马克思那里,劳动群众不是“弱势群体”和“同情”的对象,而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真正的主人,全靠自己创造人类的幸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是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生力军。

  我们应当看到,人的全面发展只能是现代大工业发展的结果,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

“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

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

这样,它也同样不断地使社会内部的分工发生革命,不断地把大量资本和大批工人从一个生产部门投到另一个生产部门。

因此,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

”这种“承认劳动的变换,从而承认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并且使各种关系适应于这个规律的正常实现……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换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

综合技术学校和农业学校是这种变革过程在大工业基础上自然发展起来的一个要素……工人阶级在不可避免地夺取政权之后,将使理论的和实践的工艺教育在工人学校中占据应有的位置。

同样毫无疑问,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和与之相适应的工人的经济关系,是同这种变革酵母及其目的——消灭旧分工——直接矛盾的。

但是,一种生产形式的矛盾的发展,是这种形式瓦解和新形式形成的惟一的历史道路”。

马克思将工人的全面发展与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看作是统一的必然的历史过程。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首先是物质生产过程中一种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它不是意识主观追求的结果。

当这种客观趋势被认识后,可以自觉地将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付诸行动,但应该牢牢把握它首先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符合规律的发展过程。

将人的发展与物质生产发展对立的观点是不对的。

如有的同志把人的发展与物质生产对立起来,认为“当前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和科技发展将在客观上和实践上忽视人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都必须给人的发展让路”。

怎么让路?

这种看法似乎是重视人的发展,但不与物质生产的发展相联系,人的发展只能是空中楼阁。

物质生产和科技发展都有本身的自然规律,不是人的主观意识可以任意左右的。

我们的工作只能是在组织物质生产和科技发展的过程中,更自觉地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后者是推动物质生产的最具决定性的力量。

  马克思说:

“如果我们在现在这样的社会中没有发现隐蔽地存在着无阶级社会所必需的物质生产条件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关系,那么一切炸毁的尝试都是堂吉珂德的荒唐行为。

”可见,只有创造出使人能够全面发展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才能产生全面发展的人。

“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这种可能性现在第一次出现了,但它确实是出现了”。

  马克思还指出,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出于人道主义愿望可以达到的,它是一个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合乎规律的过程,是一个必然要经过痛苦的畸形片面发展后才能实现的过程,并不是充满惬意的过程。

“这种自动工具在许多情况下,只有通过工人的肉体和精神的真正的畸形发展才能达到完善的程度……不仅是工人,而且直接或间接剥削工人的阶级,也都因分工而被自己用来从事活动的工具所奴役;精神空虚的资产者为他自己的资本和利润欲所奴役;律师为他的僵化的法律观念所奴役,这种观念作为独立的力量支配着他;一切‘有教养的等级’都为各式各样的地方局限性和片面性所奴役,为他们自己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短视所奴役,为他们的由于接受专门教育和终生从事一个专业而造成的畸形发展所奴役。

”这时的人还囿于旧分工,只有消灭了旧分工,个人才能全面自由发展。

首先是全面发展,然后才能自由发展。

只有个人在生产活动中技能、需要有了全面发展,才能根据个人的天赋、兴趣自由选择活动领域,才能成为自由的个人,实现自由个性。

所以,马克思说个人的解放是历史过程,不是意识过程。

  人的发展方式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方式的变革,每一个个人全面自由发展只有到共产主义才能真正实现。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具有根本的决定作用,而不是由劳动力所有权能决定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工人就有自己劳动力的所有权,劳动者有人身自由,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在哪个资本家手下劳动,但不能选择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去为资本家劳动。

劳动力所有权本身不能决定任何问题,关键只能是生产资料所有权。

只有“当社会成为全部生产资料的主人,可以在社会范围内有计划地利用这些生产资料的时候,社会就消灭了迄今为止的人自己的生产资料对人的奴役”。

马克思把个人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生产方式变革了,个人才能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也不能得到解放。

因此,旧的生产方式必须彻底变革,特别是旧的分工必须消灭。

代之而起的应该是这样的生产组织:

在这个组织中,一方面,任何个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产劳动这个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中所应参加的部分推到别人身上;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根本的首要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的,社会的其他方面的活动是人的发展的保障条件,如教育、医疗、衣食住行消费、社会保障、政治参与、义化体育、休闲娱乐等,都是为了人能顺利进行生产劳动提供条件。

当然,这些方面也体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即生产劳动的时间大大缩短和自由时间大大增加。

在自由时间里,人的活动能力,他们的需要、社会交往都必将得到全面发展。

真正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是马克思创立的。

他为了生动说明这个问题,在《资本论》中引用了当时的昂·科尔邦的《论职业教育》一书中列举的一名法国工人的经历:

“一个法国工人从旧金山同来后这样写道:

‘我从没有想到,我在加利福尼亚竟能够干各种职业。

我原来确信,除了印刷业外,我什么也干不了……可是,一旦处在这个换手艺比换衬衫还要容易的冒险家世界中——请相信我的忠诚!

——我也就和别人一样地干了。

由于矿山劳动的收入不多,我就抛弃了这个职业到城里去,在那里我先后作过印刷工人、屋面工人、铸铅工人等等。

因为有了适合做任何工作的经验,我觉得自己不再像一个软体动物,而更像一个人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无论城市中原有的各类企业中的工人,还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甚至放弃原来的职业到农村创业务农的新型职业农民,都是当今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鲜活实例,应把这个过程作认真研究。

  有人把人的发展的研究与物质生产的发展的研究对立起来,认为“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不能使用传统经济学的范式……建立人的发展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革命,是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的”。

这样看待人的发展经济学可能有问题,在他们看来传统经济学是重视物质生产的物本主义经济学,而他们所要建立的是可以不重视物质生产的人本主义经济学。

这种经济学能指导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吗?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物本主义的。

马克思对此当然是采取批判态度。

但应看到,马克思正是研究了物质生产发展规律,才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历史必然性。

人本主义经济学对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说不出一句对实践有意义的意见。

  我们对人的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不能用“人的本质异化、复归”的理论来指导。

这个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的主张,之后马克思的观点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不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而是个人从人的依赖关系走向全面自由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把人类历史进步的一个必经阶段雇佣劳动制度说成是“人的本质异化”是不科学的,是马克思所反对的。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存在一个自然的固定不变的“人的本质”,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决定的生产关系的发展而形成的,是不断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因而也不存在人的本质的异化到复归的过程。

马克思的基本思想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是一种自然史过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发展的运动过程。

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某些精英按照主观设计的理想去塑造某种美好境界,然后指挥广大群众去追求的过程,而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趋势。

人们只能依据这一客观规律自觉地推动它更顺利地发展。

所以,我们必须关注劳动者自身的实践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帮助他们更好地前行。

  大家在探讨人的发展经济学建设的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要求:

不要停留在纯理论的探讨上,而要发挥解释实践和指导实践的作用。

这是完全正确的。

但理论的深入探讨是必需的,磨刀不误砍柴工。

这里的实践,不应当是我们主观地根据抽象的理论原则或人的发展的“全面、自由”的主观理想目标指挥广大人民去实现它的实践,而是人民群众出于本身的利益,也许没有多少自觉性,带有相当大的盲目性,去追求自身的发展和解放。

他们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更美好的生活,背井离乡、抛家舍业涌入城市,这本身就是追求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的伟大创举。

他们抛弃生于斯、长于斯、劳动于斯的农村、农业和农民职业,迁徙到城市,转业成为工人,这就是在实践上奔向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没有人强迫他们,这是他们自由的选择,尽管这中间有泪水和汗水,有不可避免的付出和代价,但这是必经的阶段。

他们是真正地在创造历史,这不是精英们的指引,开始时甚至还遭到一部分精英的斥责,正是他们的行动在引领历史前进。

我们的责任是帮助减少这一过程中的痛苦,减轻痛苦的程度。

不只是农民工有这样的过程,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抛弃原来的职业到农村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也都经历着类似的过程。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社会变革、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日常社会实践活动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发展史、个人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物质生产者自身谱写的历史。

既然我们要研究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问题,那就不应对他们的日常实践采取冷漠态度,必须真正关注、总结他们的实践,指出获得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目标的客观必然性,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

这一现实途径,就是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过程中,自觉地加强推动个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

后者是必然性,我们的作用是更自觉地去促进它。

但是,绝不能离开物质生产和科技发展去孤立、单独地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因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正是在生产劳动中个人的职能、职业变换的全面性,以及选择劳动领域的自由性。

离开物质生产的发展,人的全面自南发展就失去了基本内容。

单纯精神生活上的全面自由没有内容,也是不可操作的。

人的发展经济学不是为了孤芳自赏、束之高阁,而是为了帮助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地实现自身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的实践,同时,也为党和政府推动这一实践过程提供理论依据。

  三、深入研究中国现实实践的城镇化过程中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中国当前的快速城镇化是快速工业化的结果,这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成就,不能否认它也带来了环境和资源的压力,但更为人的迅速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离开工业化谈城镇化和农民工的市民化,不论动机多么高尚,都只能是空话。

  改革开放带来了加快工业化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这使原有的城市的各类企业为适应市场经济,改变了体制,提高了效率。

特别是许多国有企业扩大了规模,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工人数量增加、素质提升,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