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推拿考试重点复习整理教学文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7180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按摩推拿考试重点复习整理教学文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按摩推拿考试重点复习整理教学文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按摩推拿考试重点复习整理教学文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按摩推拿考试重点复习整理教学文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按摩推拿考试重点复习整理教学文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按摩推拿考试重点复习整理教学文稿.docx

《按摩推拿考试重点复习整理教学文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按摩推拿考试重点复习整理教学文稿.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按摩推拿考试重点复习整理教学文稿.docx

按摩推拿考试重点复习整理教学文稿

 

按摩推拿考试重点复习整理

我国最早的按摩推拿专著:

《黄帝岐伯按摩十卷》

现存最早的按摩推拿专著:

《小儿按摩经》

明朝出现“推拿”一词《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

按摩推拿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

1纠正解剖位置的异常2改变系统内能3调节信息

按摩推拿治疗伤筋的作用原理

1舒筋通络2理筋整复3活血祛瘀滑利关节

影响按摩推拿疗效的因素

一手法的性质

肌肉痉挛——舒筋通络作用的手法

解剖关系紊乱——理筋整复作用的手法

肢体功能受限——活血祛瘀、消除肿胀

二手法的刺激量

即手法的力量、手法施用时长、治疗间隔时间、需要几个疗程

三治疗部位的特异性(某个部位治疗某种疾病)

按摩推拿禁忌症

1有骨折、脱位、脊髓损伤和各种骨病的患者

2在软组织损伤早期肿胀较重的部位

3有出血倾向者

4孕妇及经期妇女的腰骶部和小腹部

5醉酒及精神失常等与医生不合作者

6有严重心肺等疾患者

7皮肤破损处

8传染病患者

手法的基本要求

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神通

手法操作时形体的基本要求

体松体正

手法操作时呼吸的基本要求

静、缓、深、匀

用力的基本原则

1近带远端2刚柔相济3整体用力

手法的作用

放松作用:

1缓解肌肉痉挛

2放松止痛

3活血祛瘀

4消除肿胀

温通作用:

5温通经络

助动作用:

6疏通狭窄

7分解粘连

8滑利关节

整复作用:

9整复错位

放松类手法

一指禅推法

动作要领:

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紧推慢移畜力于掌

作用及应用:

缓解肌肉痉挛,消除疲劳。

可用于全身各部位,在颈、肩、四肢多用罗纹面或指端一指禅推法;在颜面多用偏峰一指禅推法或碟推法;腹部常用跪推法

作用层次:

肌肉层

特点:

刚柔相济,以刚为主

注意事项:

指间关节的屈伸和腕关节的摆动要协调一致,拇指在治疗部位上要相对固定

滚法(侧滚,立滚)

动作要领:

1侧滚法上肢放松,肘关节微屈;立滚法肘关节伸直

2着力部位应似球型或瓶状

3着力部位应吸附于治疗部位上,避免往返拖动

4手的滚动幅度应在120°左右,

5前臂的旋转及腕关节的屈伸要协调一致

作用及应用:

缓解肌肉痉挛,消除疲劳。

主要作用于颈、肩、腰、背及四肢肌肉较丰厚处

作用层次:

肌肉层

特点:

刚柔相济以柔为主

注意事项:

腕关节的屈伸和前臂的旋转要协调一致,着力部位要吸附在治疗部位上

揉法(指掌鱼际掌根前臂肘)

动作要领:

1应以肢体的近端带动远端做小幅度的环旋揉动

2着力部位应吸定于治疗部位,并带动深层组织

3压力要均匀,动作要协调且有节律

4揉动的幅度要适中,不宜过大或过小

作用及应用:

缓解肌肉痉挛、消除疲劳,缓解损伤部位疼痛,作用于腹部有调理胃肠功能的作用。

指柔用于穴位;掌揉用于腰背、腹部;鱼际揉法多用于头面部;掌根、前臂、肘揉用于腰骶部

作用层次:

腰背四肢—肌肉层;腹部—力量到达肠胃;穴位—应有酸、麻、胀、痛等感觉;头面—皮肤和皮下

特点:

轻柔缓和,刺激量中等,可用于全身各部位

注意事项:

着力部位吸附于治疗部位上,环旋揉动幅度适中

拿法

动作要领:

1前臂放松,手掌空虚

2捏拿的方向要与肌腹垂直

3动作要有连贯性

4用力由轻到重,不可突然用力

5应以掌指关节运动为主捏拿肌腹,指间关节不动

作用及应用:

肌肉痉挛,提高肌肉的兴奋性,消除疲劳。

多用于颈、肩、四肢

作用层次:

肌肉层

特点:

柔和注意事项:

指间关节不动

拨法(拇指掌指肘拨法)

动作要领:

1先按后拨

2拨动时应垂直于肌腱、肌腹、条索

3以上肢带动着力部位,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不动

4做拇指拨法时,拇指应做对掌运动

作用及应用:

缓解肌肉痉挛

作用层次:

肌肉层或神经干的部位

特点:

刺激量大,主要用于伤科疾病的治疗

注意事项:

应注意垂直于肌腱、肌腹、条索拨动,拇指拨法应避免指关节和指间关节的屈伸,以防止有抠的感觉

牵拉法

动作要领:

根据肌肉走行方向决定牵拉动作

作用及应用:

缓解肌肉痉挛,用于放松肌肉和分解神经根处的粘连

注意事项:

根据肌肉走行及痉挛的情况进行牵拉

搓法

动作要领:

1用力要对称2搓动要快,移动要慢

作用及应用:

舒理肌筋,调和气血,主要用于四肢,胸胁

作用层次:

从深层到浅层,即从肌层到皮下、皮肤

特点:

刺激柔和

注意事项:

用力应沉稳,移动速度要慢

击法

动作要领:

1无论哪种击法,腕关节都应放松并以肘关节的屈伸带动腕关节自由摆动

2操作时应有一定节律,使患者感到轻松舒适

3做指间击法时,若两手交替击打,应击打在相近的部位;并缓慢移动

作用及应用:

掌击法和侧击法可通过振动缓解肌肉痉挛,消除肌肉疲劳。

指间击法可开窍醒脑,改善头皮血液循环。

掌击法主要用于腰骶部、下肢;侧击法主要用于颈肩部、四肢部;指尖击法主要用于头部。

作用层次:

掌击法、侧击法、桑枝棒击法所产生的力应作用在肌肉层;指尖击法产生的力应作用于头皮和头皮下

特点:

正确使用本法,患者有舒适之感,易被人们接受

注意事项:

应因人、部位选择击法的种类,同时注意保护皮肤

弹法

动作要领:

动作要轻快、柔和、有弹性、有节律

作用及应用:

镇静,醒脑

作用层次:

皮肤和皮下

特点:

既可治疗失眠,又可治疗嗜睡

注意事项:

操作时要注意轻快而有弹性

梳头栉发

动作要领:

从前至后,做轻快的梳理动作

作用:

镇定安神

作用层次:

头皮及头皮下

摩掌熨目

动作要领:

1两手要搓热2要以掌心放置在两眼之上

作用及应用:

安神定志的作用,用于治疗失眠等症

作用层次:

本法用力轻,但应使热达到整个眼部

温通类手法

摩法(掌摩法指摩法)

动作要领:

1上肢及腕掌放松,轻放于治疗部位

2前臂带动腕及着力部位做环旋活动

3动作要缓和协调

4用力宜轻不宜重,速度宜缓不宜急

作用及应用:

掌摩法主要用于腹部(顺时针—通便逆时针—涩肠)

指摩法主要作用于颜面、眼周及穴位

作用层次:

掌摩—肠胃指摩—皮肤和皮下

特点:

刺激量轻柔缓和

擦法(掌擦侧擦鱼际擦)

动作要领:

1直线往返操作,不可歪斜

2着力部位紧贴皮肤,压力适中

3动作要连续,速度要均匀且快,往返距离尽量拉长

作用及应用:

温通经络,治疗寒性疾病

作用层次:

由浅至深,作用效果是热从浅层至深层

特点:

用力虽小,但产生的热能透达深层组织,即“透热”

注意事项:

1治疗部位充分暴露

2治疗部位应涂适量润滑剂

3本法多用在最后

4在实施本法时医生要注意自然呼吸,不要憋气

推法(掌推指推肘推拇指分推十指分推鱼际分推合推)

动作要领:

1着力部位要紧贴皮肤,压力适中,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2推时应手指在前,掌根在后

3应参考经络走行方向及血液运行方向推动

4速度要均匀

5非两手同时在身体两侧做推法是,应单手推

应用及作用:

通经活络,治疗经络闭阻引起的症状,如恶心、呕吐

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治疗静脉曲张

化瘀消肿,治疗损伤引起的瘀血肿痛

作用层次:

作用层次可深可浅,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推法的力量

特点:

本手法的作用与方向相关

注意事项:

压力要适中,方向要正确

捋法(拇指掌指)

动作要领:

1先按后捋

2沿着肌腱、肌腹、条索走行方向施用捋法

3以上肢带动着力部位,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不动

作用及应用:

本法有疏通狭窄的作用,适用于腱鞘,治疗腱鞘炎,且可舒筋通络、缓解肌肉痉挛,适用于全身各部位肌肉的放松,用于保健时,主要作用在脊柱两侧,以达到放松骶棘肌的目的

作用层次:

肌肉层

特点:

本法刺激量大,主要用于伤科疾病的治疗。

在保健中应当减小按压的力量

注意事项:

捋的方向应与肌腱、肌腹、条索走行方向一致

抹法

动作要领:

1用力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

2用拇指近端带动远端进行操作

3两手用力及两手的速度要对称

作用及应用本法有镇静安神、提神醒脑的作用,作用于颜面又有保健、美容的作用

作用层次:

皮肤和皮下

特点:

刺激量小,且轻快柔和

注意事项:

应用本法时不要用力按压局部

点法

动作要领:

无论用拇指点还是用食中指点,手指都应用力保持一定姿势,避免在点的过程中出现手指过伸或过屈,造成损伤。

作用及应用:

本法有通经活络、通行脏腑、调理气机的作用,多用于止痛、急救、调理脏腑功能,具体应用时根据具体情况,辨证选穴并配穴。

作用层次:

本法作用层次深,在点穴时,患者局部应有酸、麻、胀、重等感觉。

特点:

本法刺激量大,见效快。

注意事项:

施用点法时,在注意保护自己手指的同时,也应注意保护患者皮肤。

捏法

动作要领:

1.沿直线捏,不要歪斜。

2.捏拿肌肤松紧要适宜。

作用及应用:

本法能很好地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特别是对胃肠功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捏法作用于背部督脉则称为捏脊或捏积,捏脊不仅可用于儿童,而且可用于成人,有很好的调理肠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提高人体抵抗力的作用,并对失眠有一定效果,捏脊方向为自下而上,从臀裂至颈部大椎穴,一般捏3至5遍,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度,在捏最后一遍时,常常捏三下,向上提一次,称为捏三提一,目的在于加大刺激量,除捏督脉以外,还可捏两侧足太阳膀胱经。

作用层次:

作用层次在皮下。

特点:

本法有轻快柔和的特点。

注意事项:

1,捏拿肌肤松紧要适宜。

2.避免肌肤从手指间滑脱。

3.沿直线捏,不要歪斜。

捻法

动作要领:

1.捻动要快,移动要慢。

2.捻动时以食指运动为主,拇指运动为辅。

3.动作要有连贯性。

作用及应用:

捻法主要用于手指和耳部,捻法作用于手指两侧时,有疏通皮部的作用,用于治疗手指的麻木、肿胀,作用于耳时,主要用于调养神志,用于治疗头面疾患,常用于保健。

作用层次:

本法作用层次浅,仅达皮肤、皮下。

特点:

本法刺激轻柔缓和。

注意事项:

施用捻法时,注意捻动要快,移动要慢。

掐法

动作要领:

用力要稳准,刺激量要大。

作用及应用:

疏通经络,用于急救、止痛、肢体麻木、腱鞘囊肿。

作用层次:

作用于皮下和肌肉层。

特点:

本法刺激量大,可用于急救。

注意事项:

注意保护皮肤,防止刺破皮肤。

振法

动作要领:

1.施用振法时,着力部位应紧贴皮肤。

2.频率要快,每分钟大约200至300次。

作用及应用:

本法主要用于腹部、腰部和穴位,作用于腹部时,有通行腹气,调理胃肠功能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肠梗阻,还可用于预防术后肠粘连,颤腰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振法作用于穴位时,采用指振法,有调理气机的作用,如作用于膻中,可宽胸理气,调整上焦之气机,指振法还常用于以下穴位:

百会、中脘、梁门、天枢、气海等,临床用振法应使振动由浅层至深层。

作用层次:

振腹作用层次在胃肠,颤腰作用层次在腰椎,指振法作用层次在穴位深处。

特点:

应用本法时应有轻松舒适之感。

注意事项:

1.施用本法时,医生的手不应离开治疗部位。

2.以意领气,运气至手,发出振颤,并将振颤传达至治疗部位的深层,振颤的频率以每分钟300次以上为宜。

拍法

动作要领:

1.虚掌拍打患者体表。

2.腕关节要自由摆动,肘关节也要自由屈伸。

3.可单手拍也可双手拍。

作用及应用:

本法有振击脏腑、行气、活血、止痛的作用,本法用于腰骶部、背部,作用于背部可祛痰止咳,作用于腰骶部可治疗部分腰痛、痛经等病症。

作用层次:

作用层次在肌肉层或更深。

特点:

本法有强烈的振动感。

注意事项:

注意虚掌拍打,以免产生疼痛。

推桥弓(扫桥弓)

动作要领:

1.动作要轻。

2.两侧要分别推。

作用及应用:

本法有降压作用,用于治疗高血压。

作用层次:

作用层次仅达颈动脉窦处。

鸣天鼓

动作要领:

1.两手要将两耳按实。

2.手指弹打风池穴时要轻而有弹性。

作用及应用:

本法可醒脑、聪耳,用于治疗头部、耳部病证,也多用于保健。

腰椎间盘突出症十大症状

1腰痛伴随大腿放射并出现麻或凉的感觉

2压痛伴随放射痛,站立、久坐、行走、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症状加重

3侧曲4生理曲度消失5活动功能受限6腹压增高性试验阳性7直腿抬高试验阳性8受累神经支配区域感觉改变9肌肉力量下降10检查发现相应改变

小儿生理特点: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小儿病理特点:

抵抗力差、容易发病、传变较快、易趋康复

儿科疾病以外感和内伤饮食居多,病位多在肺脾肝三脏,在治疗上以解表、清热、消导、镇惊为主

旋推法:

以拇指面在穴位上做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推动

运法:

以拇指或食中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做弧形或环形推动

脾经

定位:

拇指末节罗纹面补脾经主治:

腹泻,痢疾,便秘,食欲不振,黄疸等

肝经

定位:

食指末节罗纹面补肝经主治:

烦躁不安,惊风,目赤,五心烦热,口苦,咽干等

心经

定位:

中指末节罗纹面补心经主治:

高热神昏,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心血不足等

肺经

定位:

无名指末节罗纹面补肺经主治:

感冒,发热,咳嗽,胸闷,气喘,虚汗,脱肛

肾经

定位:

小指末节罗纹面补肾经主治:

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腹泻遗尿虚喘小便淋漓刺痛膀胱蕴热等

三关

定位:

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操作:

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指面自腕推向肘,称推三关;屈患儿拇指,自拇指桡侧推向肘为大推三关

主治:

气血虚弱,病后体弱,阴虚肢冷,腹痛,腹泻,疹出不透,感冒风寒等一切虚寒病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