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孟子选读的每篇读书笔记400范文模板 16页.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16469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孟子选读的每篇读书笔记400范文模板 16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论语孟子选读的每篇读书笔记400范文模板 16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论语孟子选读的每篇读书笔记400范文模板 16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论语孟子选读的每篇读书笔记400范文模板 16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论语孟子选读的每篇读书笔记400范文模板 16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孟子选读的每篇读书笔记400范文模板 16页.docx

《论语孟子选读的每篇读书笔记400范文模板 16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孟子选读的每篇读书笔记400范文模板 16页.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孟子选读的每篇读书笔记400范文模板 16页.docx

论语孟子选读的每篇读书笔记400范文模板1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论语孟子选读的每篇读书笔记400

篇一:

论语读书笔记400字(共6篇)

篇一: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我不知古人所说的“半本《论语》治天下”是否用了夸张的手法,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论语》威力非同一般。

还记得小学二年级时首次背《论语》中的内容,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

当时仅限于背诵而已,要说有什么理解,当首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了,因为当时认为朋及亲戚和朋友,而父母的朋友和家里的亲戚来,很多时候都会给我带点零食或玩具什么的,这个当然要乐了。

加之当时我也有了自己的小朋友,便认定它就是真理。

不理解不代表我不能去卖弄,当时去父亲跟前背诵,背完后顺便卖弄了起来,把自己的理解大讲特讲,不料父亲却用我背的东西给我反讲了起来。

二八年级之后的一年,不知是语文书被诗词给占了还是我忘了,脑中没有《论语》的记忆。

四年级一篇鲁迅的《孔乙己》又让它回到了我的视线。

那时的影响是什么之乎者也的东西都出自于它,书呆子也出自于它。

对《论语》的感情,很对时候像对父母的感情,总在变化,而且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变化。

小学时自我意识不是那么的强,所以对《论语》的感情也是随着书本而变化。

等上了初中,学了古代史算是对《论语》有了初步的认识,觉得一本书能被那么久的当做行为准则,的却不易。

加上初中语文书上又有了大篇章的《论语》内容,对它的理解算是又深入了一点吧。

《论语》整本书以孔子教导学生时对话的言语记录为主,也有一部分孔子学生如颜回,曾参,子路等人的言语记录。

章节内容比较杂乱,每一篇不会固定讲什么。

每一篇的篇名都是由本篇第一句话而来,如“学而篇”就是由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得来的。

孔子对人的尊崇,是甚于于一切的,比如他说“人而不仁,如乐何,人而不仁,如礼何?

”“苟志于人矣,无恶也”。

同时他对仁的讲解,也有许多不同,这点主要是践行了他因材施教理念,如他对司马牛和樊迟子宫就给出了不同的说法。

子路在论语中和孔子的对话不少,虽然孔子对他的评价不如颜回他们好,如孔子说“由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论语》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行。

子路愠,见曰‘:

君子亦有穷乎?

’子曰: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在老师落寞的时候还能跟着老师,而且能够把心中不快当面告诉老师的人,恐怕也就是子路了,让颜回去肯定是不行的,孔老夫子也说了回是终日不违的的嘛!

若是如此,便也就算了,毕竟子路实在老师落寞的时候去给老师发脾气嘛!

但后面他在老师发达的时候又去找老师麻烦了。

书中这样记载“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

‘余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南子是当时卫灵公的夫人,把持朝政。

孔子见了她,子路就不高兴了,因为他认为老师的行为与他的言行不符。

当然,孔子为了表明清白,只好用发誓这一最具威力的方法了,于是他便不断的说“余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意思是我做了不正当的话就让天来讨厌我吧。

今天我们是可以随便发誓而不怕誓言兑现,可孔子那个年代是怕的啊。

自己的老师行为不当啊,至少为了可怜的学分也不会。

篇二:

论语读书笔记

学号:

1301304004

专业:

科学技术哲学

孔子作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他的弟子们称之为“天纵之将圣”,一百多年后,孟子更是认为孔子身上凝聚了圣人的各方面的优点,是古代圣人的“集大成”者。

司马迁不仅将孔子以布衣之身放入了世家之中,而且在《史记?

孔子世家》的评论中也写到:

“天下君王至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己焉。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的经典著作,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弟子的所整理记录。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

纵观论语,其实孔子本人的言论不多,大多为门生的对话或对门生的评价,整个论语分为二十章,看似一个松散的论集,然而整个论语又通过对孔子思想的论述,紧密的形成一个整体。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的政治是失败的,然而他的教育是成功的,他的门下既有“不迁怒,不贰过”的颜渊,又有急公好义的子路,既有可以“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子贡,又有习于文学的子游。

所谓“弟子三千,贤者有七十二,四科十哲,”作为万世师表,通过他长期的教学实践,提倡出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这也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仁德”--孔子教育学生首先要强调做人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是处于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有教无类”--在孔子三千弟子中,有贵族弟子(例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有商人(如子贡),然而大多数都是贫苦出身,特别是四科十哲中的,如贫苦交加的颜回、子路等。

“因材施教”--孔子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能力采取不同的教学计划。

处事方面:

“以真报怨,以德报德,率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因为内心的坦荡、自信,太然而自内向外油然而生的从容淡定。

但这种宽容变得有尺度,并非毫无原则的谦让,宽恕,而是以真抱怨,以德报德。

当回忆自己过去遇到的种种情况,也许会有许多情绪,可是走过来回头再看的时候觉得其实一切没什么,不管是帮助自己的还是嘲讽过自己的甚至伤害过自己的,这些都不过是人生中的一点经历而已。

交友方面: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这句话是对我们的忠实劝告,并提醒我们广交益友,不交损友。

在与人相处的分寸把握上应坚持“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则。

慢。

事业方面:

“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是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并且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不是语言的力量。

《论语》作为我国传统著作的经典作品之一,是儒家思想的结晶。

它教会我们净化自己的心灵,涤荡内心的浮躁,提高了我们为人处事的能力。

正所谓:

“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历代统治者的心目中的地位。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了中国近201X多年。

“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守“周礼”闹得一团乌烟瘴气。

孔子的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

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

克制自己,遵守周礼,这边是仁了。

“仁者爱人”这里的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

篇三:

原创《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张彦华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

说理深入浅出,语言简洁精炼,通篇以当时的群众语言为基础,兼借书面语言典雅精粹之风格,有强大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文学特色,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创一体、自成一派。

不仅如此,该书中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所以其能流传至今,并成为让现代人们所崇尚的做人准则。

从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开始,一直到清末,《论语》作为儒家的核心著作之一和官方认可的正统思想,统治了中国思想界达两千年之久。

而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很少有著作能够像《论语》这样长久而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

古人云:

“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作为一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

例如,关于“仁得”等方面。

第一,关于“仁德”:

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

孔子说:

“弟子,进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又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

孔子还以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

子曰: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回仁焉。

”(《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

一旦做到

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

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

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

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

“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

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欺侮,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轻易的。

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

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

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能够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

即: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学生觉得,孔子也罢,庄子也罢,陶渊明、苏东坡直至泰戈尔,古今中外圣贤的意义是什么呢?

就是用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总结出一些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的道理。

第二,关于治学:

在治学的态度方面,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

能者为师。

孔子还说: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即“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

在务政的对象方面,孔子认为只要懂礼、有道、正直,并具备一定的从政才能的人就可以务政。

季康子问:

“仲由可使从政也与?

”孔子曰:

“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问:

“赐也可使从政也与?

”曰:

“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问:

“求也可使从政也与?

”曰:

“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也就是说,只要人具备一定的参政素质,诸如果断、达理、多艺就可以参政。

在务政的基本要求方面,《论语》亦有所述。

陈子禽向子贡问道,“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

抑与之与?

”子贡曰: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学而》)也就是说孔子来到一国就一定会知道这里的政事,就是因为先生有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五种美德。

孔子亦谈了“干禄”之法:

“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

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即:

“多听,保留疑问,慎重地谈论其余的,就会减少错误;多看,避开危险,慎重地实行其余的,就会减少悔恨。

言语减少了错误,行为减少了悔恨,俸禄就在其中了。

”这则论语适用于仕途,《朱子家训》里就曾说过“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一个人话多并不是好事情,很有可能,因为一句不经意的话语,而惹来杀身之祸。

做学问,有了问题能够及时地提出来,这是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