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5605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25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1.docx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1.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1.docx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1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课时(声音是什么)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2.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二.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

1.上节复习

随机检查概念;

2.导入新课

(1).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听到声音.请同学们讨论:

如果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突然变成一个无声的世界我们的学习生活又是一个什么样子?

(2).引出课题“声音是什么”.

3.探究“声音的产生”

(1).提出问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实验:

将一只长尺沿着桌边放好,拨动直尺露出桌子的一边,然后再使其停止振动.

(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总结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

再看一看图1-1(a)、(b)两个实验,在此基础上归纳得出结论。

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介绍什么是声源?

并让学生举出哪些物体是声源。

4.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1).提出问题:

“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吗?

(2).教材图1-2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

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3).教材图1-3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

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4).教材图1-4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

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5).小组讨论:

还有哪些实验或事实支持上述结论?

5.声音是一种波,声具有能量

(1).由水波的产生类比得出:

声音是一种波。

(2).教材图1-7所示的实验,总结得出:

声具有能量。

(3).指导学生阅读“用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石头”

6.小结(让学生归纳小结:

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7.课堂练习:

(1).教材P10WWW.1.

(2).将拨响的琴弦用手一按,响声立即消失原因是()

A声音被手挡住了B声音被手吸收了

C琴弦的振动变小了D琴弦的振动停止了

(3).在月球上宇航员,对着对方“大声说话”,对方也不能听到声音.这是因为()

A说话时声带没有振动B月球上没有传声介质

C产生的声波被月球吸收了D耳朵失去听觉

(4).下列实验与实例,不能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是:

()

A用手机拨打放在真空罩内的BP机,BP机显示手机号,却听不到BP机呼叫

B下雷时,人们先看到闪电,隔一段时间才听到远处的雷声

C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看到泡沫屑不停地跳动

D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用无线电话交谈

(5).地震发生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增多的一个原因,以下是关于被埋在废墟里的人自救的一些措施,最有效的方法是:

()

A大声呼救B静等营救人员前来营救

C见缝就钻,从废墟中爬出来D用硬物敲击预制板或墙壁,向营救人员求救

(6).人说话、唱歌时发声靠的是_____________的振动,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____________传播的.

(7).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或脚步声吓跑,这说明__________能传声.

(8).歌中唱道“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面涉及到的声源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隔墙有耳”这句谚语主要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是_______________.

四.布置作业

一份练习

第二课时(声音的特征)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声音的三大特征;

2.了解影响弦乐器的音调的因素;

3.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速度不同;

4.回声的利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声音的响度、音色;

2.区分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的不同.

3.回声

三.教学过程

1.上节复习

(1).作业部分讲解

(2).概念检查.

2.导入新课:

为什么用口琴、长笛或电子琴等演奏美妙动听的乐曲不一样呢?

3.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的关系

(1).响度和振动幅度定义:

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振动的幅度叫做振幅.

(2).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的关系

活动一:

拿出大鼓,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声。

怎样才能使鼓面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同学们很容易想到应该使鼓面振动的幅度更大些,关键是设计一种能显示出鼓面振动大小的方法。

如在鼓面上撒些纸屑,通过纸屑向上跳的高低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也可以将鼓侧放,然后将细线悬吊泡沫塑料小球与鼓面接触,通过泡沫小球向外弹的远近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你还能设计出哪些方案?

活动二:

一个同学讲话,另一个同学分别在距离第一个同学5m、7m、9m处听,感觉声音大小.

通过上述探究活动,我们得出结论:

声音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4.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1).音调与频率的定义:

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为赫兹,简称为赫,符号为Hz.

(2).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活动:

将一根钢皮尺放在桌边上,一头伸出桌面,一只手压紧放在桌面上的部分,另一只手拨动伸出桌外部分(尺的弯曲程度相同),尺子就会振动并发出声音。

改变伸出桌面尺子的长度,一次伸出四分之三,另一次伸出四分之一长,看尺子振动的快慢,听尺子发出声音的高低,比较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快慢(频率)的关系.

通过上述探究活动,我们得出结论:

物体振动的频率越大,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

5.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

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有三;

(1)弦的长短;

(2)弦的粗细;(3)弦的松紧.

6.辨别声音

活动:

让后排的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前排的同学不看后排,辨识刚才是哪一位同学在朗读。

通过上述活动,体验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品质,感悟音色的含义。

7.声音的传播速度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的传播快慢依次是:

固体、液体、气体.

8.回声

(1).定义:

声音在均匀介质中传播时,遇到较小的障碍物会绕过继续传播,当遇到较大的障碍物时,将在界面发生反射,声波返回形成回声.若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若不到0.1s,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2).回声的重要应用是测距、测深.测量的原理:

s=1/2v声t,其中t为从发声到听到回声的时间,v声为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注意v声在不同介质中是不同的.

9.课堂练习:

⑴.声音的三个特征为   、   和   。

  ⑵.声音的   叫做响度,响度跟声源    有关,振幅大,响度   。

  ⑶.女同学的声音比男同学的尖,这是指声音的特征中的     。

  ⑷.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一切振动的物体都会发出声音  

  B、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的位置叫振幅

 C、物体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D、空气中的声速跟音调无关

  ⑸.闻声不见其人时,你往往根据说话声就能判断出是谁在讲话,这是因为不同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       (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收音机中的音量开关是调节音调的

B、收音机中的音量开关是调节响度的

C、一个人的音色是不会改变的  

D、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不会变的

(7).小明对着高山大喊一声,经过3s听到了自己的回声,则小明离大山的距离大约是多远?

四.布置作业

一份练习

第三课时(令人厌烦的噪声、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一.教学目的

1.能从物理学的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噪声和乐音;

2.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3.知道控制噪声的途径和方法;

4.知道可听声的频率范围;了解人和一些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

5.知道什么是超声波、次声波;知道它们的性质以及在科学、社会、技术上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来源及危害,控制噪声的三种方法;

2.人耳听不见声音的频率范围,超声波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1.上节复习

(1).作业部分讲解;

(2).概念检查.

2.噪声和乐音的区别:

乐音通常是指那些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

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律的。

噪声通常是指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

噪声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

(教材中“信息快递”)

3.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噪声的来源主要有三大部分:

工业噪声、交通噪声和居民噪声。

噪声的危害:

(1)心理效应:

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睡眠和休息;

(2)生理效应:

耳茸、头疼、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严重时会使人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3)物理效应:

高强度噪声能损坏建筑物。

人们用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4.减弱噪声的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如改造声源结构,减少噪声的强度,再声源处加防护罩等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

城市内种树,修隔音墙等.

(3)在人耳处减弱.如戴上防噪声耳塞,用双手捂住耳孔等.

5.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

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为20Hz---20000Hz

6.超声波

(1)定义: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

(2)性质:

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传播距离远.

(3)用途:

超声波的声呐测距、超声成像、超声测速(多普勒效应)、超声清洗、超声焊接及超声碎石.

7.次声波

(1)定义:

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2)用途:

可用来预报地震、台风和监测核爆炸.

8.课堂练习: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声源做________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声音,以及人们在某些场合_________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人们把_____________称作“隐形杀手”,这是因为它影响人睡眠、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外,还会损害人的______________,使人产生头痛,____________力哀退等神经哀弱症状,噪声还是诱发__________等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3)现代城市把控制噪声列为城市_______________的主要项目之一。

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制定了针对不同环境的__________。

(4)对噪声污染的治理,主要是消除或减弱噪声,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分别是控制___________,阻断_________,在___________减弱噪声。

(5)下列关于噪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A噪声一定会致人伤害B在家里,几位同学旁若无人地引吭高歌不是噪声

C与环境需要不相符合的声音都是噪声D控制噪声只能从声源和人耳处减弱

(6)下列各声音属于噪声的是()

A音乐会里的钢琴声B节目的焰火鞭炮声

C指甲在钢板上划过的声音D郊游时,树林里的鸟鸣声

(7)下列措施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A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B装在城市高架道路两侧的透明板墙

C在人耳处戴上助听器D在声音传播途中植树造林

(8)声音频率__________________的声波叫超声波,低于____________的声音叫次声波。

(9)利用声呐测距时,需要知道__________________,需测出______________,从而测算出该物体所处的位置。

(10)根据人耳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通过实践活动,大喊一声,自己听到回声,猜一猜听到回声的条件是什么?

根据你的猜测,设想如何才听到回声?

四.布置作业

一份练习

 

第二章物态变化

第一课时(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

一.教学目的

1.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和描述三态的基本特征;

2.学会使用酒精灯;

3.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的探究及使用

2.温度计的读数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上章部分概念检查

2.新课讲授

(1)物质的三种状态及特征

阅读信息快递“酒精灯的使用”,了解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及注意点.

让学生举例:

自然界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同状态的物质

(2)温度计原理和构造

温度计的原理:

利用测温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温度计的构造:

玻璃外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温标;

摄氏度的规定:

以通常情况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以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度.

(3)温度计的使用

a.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b.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量的物体充分接触;

c.当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仍须和被测物体接触;

d.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课堂练习:

(1)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____________性质制成的。

“-8℃”的正确读法是_________。

(2)阅读“生活、物理、社会”后回答,“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的成因是什么?

为减少这些效应的负面影响,你有哪些建议或措施?

通过讨论,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环保意识。

(3)课后www题目.

4.巩固、小结:

让学生根据本节课内容及方法,将零碎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四.布置作业

一份练习

 

第二课时(汽化和液化)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汽化的两种方式,液化的两种方法;

2.知道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知道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3.了解水沸腾时的现象,会画液体沸腾图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2.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3.水沸腾时的现象

三.教学过程:

1.上节复习:

(1)概念检查;

(2)作业讲解.

2.汽化:

(1)定义: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

(2)两种方式:

a.蒸发:

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b.沸腾:

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3)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相同点:

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

不同点:

蒸发只在液体表面发生,而沸腾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会发生,而沸腾只在一定温度下发生.

(4)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表面温度越高,液体蒸发的越快;液体表面积越大,液体蒸发的越快;

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液体蒸发的越快.

(5)水的沸腾:

a.实验现象:

水中气泡在沸腾前,不断上升,体积变小,到液面时消失;沸腾时不断上升,体积变大,到液面时破开.

b.温度:

在沸腾前,温度不断上升;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c.节约实验时间的方法:

水量适宜,不要太多;要用热水实验;可以在烧杯口加盖.

(6)沸点:

a.定义: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b.影响因素:

气压越高,沸点越高(高压锅的原理)

3.液化:

(1)定义: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

(2)两种方法:

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3)液化吸热.

4课堂练习

(1)某地水的沸点是100℃,在烧瓶中装入略低于100℃的水,用抽气筒逐渐抽出瓶里的空气,就会看到,这表明当减小时降低。

(2)气体的液化温度随压强的增大而。

液化石油气是把在常温下是的石油气用的方法使其成为;储存在钢罐里,供居民使用。

(3)把烧瓶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后密封,同时停止加热,并迅速向烧瓶外表面绕冷水,这时可以看到……()

A)水又沸腾起来B)水仍迅速蒸发

C)水温急剧下降至常温D)什么现象也不发生

(4)干湿泡温度计是用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制成的,在使用时,其中一个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上裹有湿布,这个温度计的示数要比另一个的示数___________,原因是水在蒸发时要__________.若两个温度计差值大,就表明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水缸外壁“出汗”?

四.布置作业:

一份练习

第三课时(熔化与凝固)

一.教学目的:

1.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含义;

2.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及熔点和凝固点;

3.了解熔化图象和凝固图象的物理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概括能力。

2.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象表示出来。

三.教学过程:

1.上节复习:

概念检查;作业讲解.

2.熔化与凝固

(1)定义: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

(2)熔点和凝固点:

a.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都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都是晶体,松香、蜡、沥青都是非晶体.

b.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不同的晶体物质其熔点不同,同一种晶体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a.晶体熔化特性:

晶体物质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保持(熔点)不变.

b.晶体物质熔化的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不断从外界吸热.

c.非晶体熔化特性:

非晶体物质熔化过程吸热,温度逐渐升高.

d.晶体凝固特性:

晶体物质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保持(凝固点)不变.

e.晶体物质凝固的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向外界放热.

f.非晶体凝固特性:

非晶体物质凝固过程放热,温度逐渐降低.

g.温度等于熔点(或凝固点)的晶体物质的状态具有多样性:

可能是固态,也可能是固液共存态,还可能是液态.

(4)熔化、凝固图象:

a.晶体的熔化、凝固图象

以海波为例

A—D表示海波熔

化图象:

AB段表示吸热,温

度上升,处于固态;

BC段表示熔化过

程,吸热,温度保持

不变,处于固液共存

态,时间是3min,熔点

是480C;

CD段表示吸热,温

度上升,处于液态.

D—G表示海波凝固

图象:

DE段表示放热,温度下降,处于液态;

EF段表示放热,温度保持不变,处于固液共存态;

FG段表示放热,温度下降,处于固态.

b.非晶体的熔化、凝固图象

以松香为例

 

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时,没有固定的温度.

3.课堂练习:

(1)把冰水混合物拿到室内,若室内温度为0℃,则冰____熔化,水____凝固(填“能”或“不能”);若室内温度高于0℃,则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若室内温度低于0℃,则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

(2)下雪不冷化雪冷。

为什么?

(3)如图是某晶体放热凝固的图象,该物质

的凝固点是_____,凝固时间为_____分钟,

曲线bc段表示该物质处于______状态。

(4)讨论我国北方地区冬天测气温为什么用酒

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

四.布置作业

一份练习

第四课时(升华和凝华、水循环)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2.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和凝华需要放热;

3.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升华吸热的现象;

4.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理解物态变化的过程也是能量转移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用物理语言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2.物质三态之间的变化规律及吸热情况.

三.教学过程:

1.上节复习:

(1)概念检查;

(2)部分作业讲解.

2.升华和凝华:

(1)定义: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

(2)物质在升华过程中要吸热,在凝华过程中要放热.因此,升华有致冷作用.

(3)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冬天早晨的霜、冬天早晨室内玻璃上的窗花、雪的形成、灯泡用久了内壁变黑等,这些都是凝华现象;卫生球变小了、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了、屋后的雪变没了、灯泡的灯丝用久了会变细、干冰致冷等,这些都是升华现象.

3.水循环:

(1)物质的三态变化遵循的规律.

(2)物态发生变化时总需要吸热或放热,即物态发生变化时总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4.课堂练习

(1)灯泡中的钨丝用久了会变细,这是由于钨丝在高温下会产生_____现象,玻璃泡发黑则是由于钨蒸气遇冷时______的结果。

(2)冬天清晨,在有人居住的室内窗户上往往会出现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出现在窗内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B.出现在窗内侧,由水凝华而成

C.出现在窗外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D.出现在窗外侧,由水凝华而成

(3)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可以灭火,其主要原因是它遇热____时要_______大量的热,使可燃物周围的温度降低,不能达到着火点,同时密度较大的二氧化碳又隔绝了空气,使可燃物不易燃烧。

(4)唐朝诗人张继的名诗《枫桥夜泊》,有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我们也常听到有人说“下霜了”,霜真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吗?

请你注意观察“下霜”时霜是在树叶上表面还是在树叶下表面,还是不管哪一个表面都有呢?

(5)填写水的三种状态之间相互变化的名称及吸、放热情况。

()()

()()()()

()()()()

 

()()

(6)填写自然界中部分水循环示意图。

 

四.布置作业

一份练习

 

第三章光现象

第一课时(光的色彩颜色、人眼看不见的光)

一.教学目的:

1.知道白光是由红、橙、绿、青、蓝、紫七种色组成的,了解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不同;

2.知道光具有能量;

3.物体的颜色的决定因素;

4.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光的色散和色光的混合;

2.物体的颜色的决定因素;

三.教学过程:

1.光源

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太阳、闪电、萤火虫发出的光、含磷矿物发出的光,这些是自然光源;篝火、火把、点燃的油灯和蜡烛、发光的电灯,这些是人造光源.

2.光的色散

白光不是单色的,它通过三棱镜后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

首先用实验研究光的色散现象的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

3.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光的三原色是:

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

红、黄、蓝.

电视机的三原色就是光的三原色.

4.物体的颜色的决定因素

(1)透明物体颜色的决定因素:

由透过的色光决定的,其它色光被它吸收了.

(2)不透明物体颜色的决定因素:

由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其它色光被它吸收了.

5.光能

光具有能量,这种能叫做光能.光能可以转化为其它能.如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太阳能发电站是光能转化为电能、太阳能热水器是光能转化为内能.

6.人眼看不到的光

(1)红外线:

太阳光中色散区域红光外侧的不可见光叫做红外线,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太阳的热主要就是以红外线的形式传送地球上的.

(2)紫外线:

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它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医院常用紫外灯灭菌、验钞机.适当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益;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却对人体有害,它能引发白内障,导致皮肤过早衰老,甚至发生癌变.

5.课堂练习:

(1)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的__________实验计明了白光不是单色光,它是由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传播方向改变最大的是__________色光。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光源,光源可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色光的三原色是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