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录文言文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5118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录文言文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七录文言文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七录文言文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七录文言文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七录文言文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录文言文答案.docx

《七录文言文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录文言文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录文言文答案.docx

七录文言文答案

七录文言文答案

【篇一: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xt>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

如果有,是什么?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义

②辄以水沃面音义

③食不给音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1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迨能倍诵乃止④咏其文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才美不外。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

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阅读训练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

译文

②惟读书是务。

译文

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祝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

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阅读训练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

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

2.与曷不听其所为中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只有剩骨b.满坐寂然c.坐佛膝上d.可爱者甚蕃

3.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b.必以分人

c.属予作文以记之d.以刀劈狼首

【篇二:

15篇文言文答案】

>一、掩耳盗钟

原文:

(1)范氏之亡也:

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2)钟:

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

但是

(4)负:

用背驮东西。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启示: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响的。

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为改变。

有的人对对自己不利,或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它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钟”(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相关习题及答案1、解释加点字

亡:

逃亡负:

用背驮东西走:

逃跑以:

用之:

代词,指代钟。

之:

代词,指代钟声。

2、翻译

(1)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

(2)以锤毁之①,钟况然有声。

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二、商鞅立木

原文:

令?

既(9)具?

,未布。

恐?

民之不信己,乃?

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

民有能徙置?

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

“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

下令。

(选自《史记》)

注释:

?

具:

完备

?

恐:

恐怕,担心?

乃:

于是?

募:

广泛征求?

置:

到?

卒:

最后

?

令:

指变法的命令?

金:

古代货币单位(9)既:

已经(10)徙:

搬放(11)予:

给予(12)辄:

就(13)以:

用来

词类活用:

怪(形作意动)感到奇怪

(古时一金为二十两银子,十金即二百两,五十金即一千两)

译文: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两黄金。

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

又说:

“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两黄金。

”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两黄金,用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

最后颁布了那法令。

启示:

诚信很重要。

要想让别人相信自己,必须“言必行,行必果”。

★相关习题及答案1、解释加点字

既:

已经乃:

于是于:

在徙:

搬;迁徙怪:

感到奇怪辄:

2、翻译。

(1)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市南门(介宾后置)

商鞅于是就命令在国都的市南门外立一个三丈高的木头。

(2)民怪之,莫敢徙

人民都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搬它。

三、欧阳询观古碑

原文:

唐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而去。

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选自马宗霍《书林纪事》

注释:

1.尝:

曾经.

2.书:

书写,记载.3.反:

返回.

4.伫立:

长时间地站立.5.去:

离开.

译文:

唐代欧阳询曾经出行,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

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所写的字,于是他就停下马浏览,看了很久后才离开。

几百步后又返回来,下了马站立在碑前观察,等到疲惫了,才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又睡在旁边,直到第三天才离去。

启示:

要想擅长什么,必须要精深下去,必须要专心致志,刻苦磨练.

欧阳询是个书法家,看见好的书法,就像老鼠看见了大米,小猫看见了鱼,狗看见了骨头.他看见了好的书法,就爱不释手啦,一直到研究得差不多了才离开.

欧阳询(557~4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土,封渤海县男。

博览古今,书则八体尽能,尤工正、行书。

初学王羲之、王献之,吸收汉隶和魏晋以来楷法,别创新意,笔力险劲、瘦硬,意态精密俊逸,自成“欧体”,于后世影响深远。

★相关习题及答案1、解释加点字

尝:

曾经书:

书写,记载去:

离开

反:

返回及:

等到乃:

才方:

2、翻译句子

驻马观之,良久而去。

于是他就停下马浏览,看了很久后才离开。

四、东施效颦

原文: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注释:

效:

仿效

颦:

皱眉头。

东施:

越国的丑女。

西施:

越国的美女。

生卒年不详。

姓施,越国苎罗人(今浙江诸暨)人。

初由范蠡把她献给越王勾践,继又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

有传说“陶朱公”范蠡后来带着西施离开越国宫廷经商。

美之:

认为她的样子很美。

颦:

皱眉。

归:

返回。

去:

躲开,避开。

里:

乡里。

之:

的。

坚:

紧紧的。

挈:

带领。

彼:

这个。

效:

模仿。

病:

毛病。

病心:

心口疼。

译文:

西施心口痛,皱着眉头从街上走回去。

同村的一个丑妇人东施看见西施这个样子,觉得很美,回去时也捂着胸口,皱眉蹙额,从街上走过。

村里的富人看见她这副模样,都紧闭着大门不愿意出来;穷人见了,带着妻子儿女,远远避开。

这个丑妇看到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明白西施皱眉的样子为什么美。

启示:

不要盲目地去仿照,只会弄的适得其反。

讽刺了那些不知自丑,不识时务的人,只知道盲目效仿,结果却适得其反,成为人的笑柄。

★相关习题及答案1、解释加点字

之①:

西施的样子。

之②:

丑妇人的样子。

去:

躲开,避开。

所以:

为什么。

2、翻译。

(1)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①,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同村的一个丑妇人东施看见西施这个样子,觉得很美,回去时也捂着胸口,皱眉蹙额,从街上走过。

(2)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这个丑妇看到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明白西施皱眉的样子为什么美。

五、叶延珪抄书

原文:

余幼嗜书,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

士大夫家藏异书,借无不阅,阅无不终篇而后止。

常恨无赀,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钞之,名曰《海录》。

翻译:

叶廷珪年轻时非常喜欢学习,四十多年,不曾放开书卷,拿着它吃东西嘴里觉得香甜,疲倦时用它当枕头。

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借来的没有不读的,读的没有读完全篇不会终止。

常常怨恨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

在那么多书里,分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

★相关习题及答案1、解释加点字

嗜:

非常喜欢释:

放开食:

吃东西钞:

抄写名:

取名

2、翻译.

(1)余幼嗜书,四十余年未尝释卷

年轻时非常喜欢学习,四十多年,不曾放开书卷

(2)择其可用者手钞之,名曰《海录》

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

【篇三:

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lass=txt>二、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

申公巫进曰:

“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

”楚王曰:

“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君臣莫之若者亡。

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译文:

三、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封邑焉,曰:

“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

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

“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曾子曰: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

”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

“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译文:

四、房玄龄与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之曰:

“北门近来有何营造?

”德素以闻太宗。

太宗谓玄龄、士廉曰:

“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小小营造,何妨卿事?

”玄龄等拜谢。

魏征进曰:

“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等谢。

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

责其访问官司,臣所不解。

陛下所为若是,当助陛下成之;所为若非,当奏罢之。

此乃事君之道。

玄龄等问既无罪,而陛下责之,玄龄等不识所守,臣实不喻。

”太宗深纳之。

练习:

(1)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小小营造,何妨卿事?

(2)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

(3)陛下所为若是,当助陛下成之;所为若非,当奏罢之。

此乃事君之道。

五、洛阳处天下之中,挟殽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

天下常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

(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

译文:

六、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

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而止,皆曰:

“不下九石。

非大王孰能用是!

”宣王说之。

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以为九石。

三石实也,九石名也。

宣王说其名而丧其实。

(《尹文子》)

译文:

七、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译文:

八、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君乎?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

“善哉!

”译文:

一、译文:

和品行优良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摆满芳香的兰花的房间,久而久之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这是因为自己和香味融为一体了。

和品行不好的人交往,就像进入了卖臭咸鱼的店铺,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咸鱼的臭味了,这也是因为你与臭味融为一体了。

藏朱砂的地方就有红色,有油漆的地方就有黑色,因此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谨慎选择相处的朋友和环境。

二、译文:

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群臣没有谁能赶上他,退朝以后,脸上露出忧愁的神色。

申公巫臣进前说道:

“您在退朝之后面露忧色,这是为什么呢?

”楚王回答说:

“我听说过这样的话,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

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四、房玄龄和高士廉一起走路,遇上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他说:

北门近来有什么建筑工程德素将这件事告诉了唐太宗.太宗对房玄龄,高士廉说:

你们只须管好南衙的事务就行了,我在北门建造一项小小的工程,又妨碍你们什么事呢房玄龄等人跪拜道歉.魏征进谏说:

我不理解陛下您(为什么)责备(房玄龄等人),也不理解房玄龄等人(为什么)道歉.(他们)既然担任大臣,就是陛下的得力助手,(陛下)有什么工程建筑,为什么不能让他们知道.(陛下您)责备他们向主管官员询问(的做法),(是)我所不能理解的.陛下所做的事情如果是对的,(大臣们)就应当帮助陛下完成它;所做的事情如果是不对的,(大臣们)就应当奏请(陛下)罢免它.这是辅助君主的正道.房玄龄等的询问既然没有罪,而陛下却责备他们,房玄龄等也不知道自己应当坚守职责,我实在不明白(这其中的原因).太宗很赞同他的话.

五、译文:

洛阳处于中国的中心,拥有殽山和渑池的险阻,占据秦川和陇山的要冲,并且作了赵、魏边境上的壁垒,可以说是四方必争之地。

中国若是无战事就罢了,一旦发生战争,洛阳必将首先遭受战争的灾害。

六、译文:

齐宣王喜爱射箭,喜欢人家夸耀他能够使用强弓,其实他用的弓只要三百多斤的力气就可以拉开。

他在大臣面前显示弓,大臣们都拉着弓试一试,都只拉到一半,便说:

“拉开它至少要一千多斤的力气,不是大王,谁能拉得开?

”宣王非常高兴。

但是,宣王用的不过是三百多斤的弓,但是他一辈子都以为自己拉开了一千多斤的弓。

三百多斤是实,一千多斤是名,宣王喜欢的是名而失了实。

七、译文:

张溥小时侯喜欢学习,所读的书必定亲手抄,抄完了,朗诵一遍,就(把所抄的)烧掉;再抄,象这样六七次才停止。

右手握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有了茧。

冬天皮肤因受冻而开裂,每天用热水浸好几次。

后来命名读书的书房叫“七录”……张溥作诗和写文章

非常快。

各方来索取的,(张溥)不用起草,在客人面前挥笔,马上就完成,因为这样所以(张溥)的名声在当时很高。

八、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

“我七十岁了,想学习(音乐),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

“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呢?

”晋平公说:

“哪有做臣子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师旷说:

“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

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

(拥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

”平公说:

“说得好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