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33《让世界充满爱》教学设计(一).docx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33《让世界充满爱》教学设计(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33《让世界充满爱》教学设计(一).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3-3《让世界充满爱》教学设计
作者:
广州市清水濠小学冯凯珊审稿人:
许晶云
一、设计理念:
结合时事契机,挖掘社会资源,激发大爱精神。
二、教材分析:
新课程倡导课堂应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学生的其他生活空间,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
要重视课程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学生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旨是帮助学生概要了解20世纪以来,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有关战争与和平的状况;知道战争给人类,特别是儿童带来的灾难;知道为争取世界人民的平等,一些伟大的战士和国际组织所做出的努力;知道当今世界还存在着种种不安宁的因素;帮助学生拓宽眼界,知道关心世界发展中的大事;启发学生追求世界和平与人类平等的愿望。
其中《让世界充满爱》让学生在知道,今天为了世界各国儿童能够有一个温馨的家,无论是我国还是其他国家,无论是国际组织还是普通人,甚至儿童都在做着不懈的努力这个基础上,去理解人与人之间相互支持和帮助的价值;感受人类的美好情感和高尚情怀;养成为他人着想和付出的态度。
教材呈现出的是两篇非常感人的文章,都非常真实,反映的都是普通人的感情。
一篇是写在04年印度洋海啸后,中国政府、企业、普通老百姓等对灾区的援助。
让孩子感受和体会到人们在援助行动中普遍的、没有国界的同情心和爱心;不分年龄、不分贫富、不分性别、不分健康和残疾。
第二篇《瑞恩的井》同学们在五年级的语文书接触过,它让学生体会到助人者的执着、不懈的努力。
然后一道讨论题“你知道哪里还有需要帮助的小朋友吗?
你能帮助他们吗?
你会通过什么方式帮助他们?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认识化为行为。
三、教学目标:
理解人与人之间相互支持和帮助的价值。
感受人类美好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怀。
养成为他人着想和付出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人与人之间相互支持和帮助的价值。
2、通过搜集、阅读相关资料,交流感受等方式激发大爱精神。
五、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汶川地震资料。
3、教师搜集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教学活动引导预案:
教学设计
(一)
环节预设
教师引导环节预设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感情导入
情境导入:
师:
美好是人类一生的追求!
同学们,看!
多美的人间仙境啊!
那里有苍翠欲滴,殷红如火的山林;有明静如镜、倒映云天的河川;那里青山环抱明湖,岩底吐出冰泉;白纱掩映着雪山,熊猫嬉戏在奇丽的故乡……但这奇丽的人间仙境,倾刻间灰飞烟灭,
给中华大地蒙上了一层惨烈的云雾。
(有背景音乐和幻灯片)
看到这一切,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边听边看,感受对比强烈的震撼画面。
学生自由说感受。
用美丽和毁灭大强度的对比,让学生迅速聚焦,并为课伊始先定下一个沉重的基调。
汲取爱的能量
师:
地震是无情的,顷刻间它摧毁了汶川同胞美好的家园,多少人流离失所,多少人家破人亡。
在人们痛不欲生的时候,她来到了我们中间,她的名字就叫“爱”。
(TEARS响起;音量适中)
我又想起了那个冷雨凄厉的夜晚——
深夜的汉旺镇,悲声四处,呼啸而过的救护车最能给人带来一丝慰藉,那意味着又有一个生命在奔向希望。
坍塌教学楼里连续救出了4个学生。
孩子们活下来了,那他们最敬爱的谭老师呢?
一位救援人员向记者描述着当时的场景。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
”而他们的谭老师却永远地去了……(示图)谭老师的妻子正在仔细地擦拭着丈夫的遗体:
脸上的每一粒沙尘都被轻轻拭去;细细梳理蓬乱的头发。
她轻揉着丈夫的手臂,恸哭失声…… 就是这双曾传播无数知识的手臂,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个年轻的生命。
这种超越生死的师爱久久地震撼着我的心灵……
(音乐调无声)
我看到有同学跟我一样眼眶湿润了,是啊!
又有谁不为之动容呢?
一个个感人的瞬间在我脑海定格,挥之不去……(播放四张幻灯片,有音效)
我知道你们非常关注这次汶川大地震,也会有像我那样萦绕心头,久久不能忘怀的画面,能给我们说说吗?
(给孩子沉思的时间)
(请2—3个学生讲述:
这个瞬间让你最大感触的是什么呢?
或者是“感受最震撼的是什么呢?
)
预设评价语:
你的眼神告诉我们,你心里发生着前所未有的震动,为什么?
当你讲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看到同学们的神情是很凝重的。
如果当时
你也在场,你想做什么?
从你动情的话语,我感受到你的心和我一样是揪着的……让我们知道了你读懂了什么叫“母爱”(师爱;人与人之间最朴素却有真挚的爱—大爱)。
你迫切的话语,让我们看到了你有一颗火热的心。
……说不下去了吗?
不怕,你的感受我们能理解……
谁知道这个故事,也说说你的感受。
过渡:
太多太多爱的故事收藏在我们的心里,把这一切化为对灾区同胞的默默祝福、深深祈祷……贴板“爱心”(双手合十十秒)
3.师:
回首这一切,我们发现爱有时是涓涓细流,填补了心灵的裂痕;爱有时是阳光雨露,滋润着我们心田;爱也可以如澎湃的大海,充满力量,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还记得这些画面吗?
(激情的音乐;音乐调大)
(播放抗震救灾的幻灯片组图)(定格最后图片后收音量)
师:
刚才的这组镜头让你想到了什么?
是啊!
在抗震救灾中,我们手牵手,连接着中国的大爱;我们肩并肩,搭建起中国新的长城。
但中华大爱又何止撒播在中国土地,在世界的很多角落我们都看到了她!
快速浏览课文,(准备视频;《真心英雄》)
略谈感受。
师:
大爱无疆,超越国界,在困难面前,我们互相支持、互相帮助,(音量适中)
学生听老师讲地震中那个真实的故事。
学生沉思
学生讲述:
这个瞬间让我最大感触的是什么呢?
或者是“感受最震撼的是什么呢?
学生观看抗震救灾的幻灯片组图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浏览课文然后略谈感受
利用多媒体的手段加上老师煽情的话语演绎这个动人的故事,创设情感氛围,自然地引入“爱”这个主题。
学生需要有提取内部资源的时间。
学生通过交流搜集的一个个典型的感人事例,再次感染自己、同学和老师,进一步理解“爱”的多元内涵。
老师的评价引导进一步帮助学生升华对“爱”的理解。
在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组图中感受爱的力量。
在交流中让学生逐渐清晰何谓大爱。
课本资源的有效利用。
释放爱的能量
1.六(3)捐款视频:
我为出现在这里的身影感到骄傲,看到自己了吗?
(视频结束,音量关)
当你走近捐款箱的时候,你想的是什么?
采访元菲:
我知道你不但在学校捐了款,在其他地方也捐了,能给我们说说吗?
(多么朴素的话语,但你金子般的心在闪闪发亮)
你们知道你身边的哪些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灾区的关爱呢!
(优秀的父母养育了这么优秀的孩子;他也是大家的榜样;他的行为感染了你……)
2.我们还有什么方式能为灾区同胞奉献一份爱心呢?
全班交流,例如:
捐物、慰问、献血、心理援助、收养孤儿、祈福、帮助寻亲……(老师适当引导)
3.老师知道啊,有一位震区的小朋友来到了我们清水濠小学读书。
她叫……就在二年()班。
她呀,瘦小瘦小的,扎着两根羊角辨,是个可爱的小姑娘。
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
“怎么个帮法啊?
”……“怎样不着痕迹帮助她”
师:
也许,这个小姑娘更适合涓涓细流的爱,这种爱有时候是一个拥抱;有时候是一个亲切的问候;有时候是一根棒棒糖;有时候是一个愉快的游戏……只要她感觉舒服的,就是最好的爱。
4.师:
同学们,远在四川灾区的同胞需要我们去爱,来到我们身边的小姑娘我们要去爱,那么我们身边有哪些人也要我们去爱的呢?
学生观看视频,然后交流当时的一些想法。
学生发掘身边献爱的鲜活例子并交流。
学生就实际情况作小组讨论,而后请代表汇报。
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资源,将“爱”进一步拉近,肯定孩子们为他人着想和付出的态度。
进一步让学生探究“爱”的深化—爱的方式。
小结
……从今开始,让我们心存善念,善待身边的每个人吧。
把爱的种子撒播在世界每个角落(学生读:
“让世界充满爱”)。
相信这首歌最能代表我们此时此刻的心情。
(音量大;阳光总在风雨后)
(播放幻灯片)在爱的阳光雨露下,四川的重建工作会顺利完成的;缅甸的风灾破坏会过去的;非洲的孩子会喝上干净的水的;奥运会会胜利召开的;我们清水濠会越走越远的……只要有爱,明天的阳光更灿烂!
学生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心和唱《阳光总在风雨后》。
结合我校“至善至实”为理念的清水文化,让我学生再次领悟到爱是无时无处不在的。
八、板书
让世界充满爱
九、课后反思:
一位特级老师曾有过这样一段感言:
我的课堂并非完美,我也并不追求完美,我追求的是鲜明的个性,全身心的投入,渗透于片断、细节间的理念与师生都“在场”的状态。
在我的课堂上有的是自如的挥洒,平等的交流,个性的张扬,情感交融的氛围,不经意间流露出的那般自然、随意而又让人惊喜的师生的智慧,这一切方为我课堂魅力之所在。
(引用姚顺添老师在《聚焦课堂教学细节:
魅力教学三要素》的“引用”)
说到“在场”的状态,并不局限在那一节公开课。
从我接到这个上课任务,着手课前资料搜集的准备(包括指导学生搜集),到课堂的结束,我和学生都一直“在场”。
在举国为“5.12”汶川灾区抗震救灾这个特殊时期,我们上这一课显得意义非凡。
新课程倡导课堂应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学生的其他生活空间,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
要重视课程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学生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于是突破传统思维,我将该课教材的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内容,而将“汶川地震”这个内容作为教学内容的主体。
事实证明,这样的设计在达成教学目标“理解人与人之间相互支持和帮助的价值;感受人类美好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怀;养成为他人着想和付出的态度。
”有更深刻的反映。
在课前已经不断有学生来给我“汇报”当时汶川伤亡的情况,救灾的进展……从孩子们的语调声中,我感受到了孩子的那种痛惜,那种忧虑……所以直到那节公开课,课堂的学习带给他们的并不是“新鲜的”,而是“更深刻的”。
当然,我也带着一种使命感,要引导孩子从苦难中去感受到阳光,感受到爱,从而愿意主动地加入到这个献爱的行列中!
在课堂第二环节“汲取爱的力量”中,在我娓娓道来那位舍命救生的谭老师的真实故事时,我还是哽咽了……(之前我练习说的时候,可是哭了两次,本以为公开课上会没有“意外”)这一个自然流露的细节一定程度上起了化学作用,我看到一些情感比较外露的学生眼圈红了。
捕捉到这个细节,我马上上前与孩子们进行“对话”,在真挚的情感面前,不需要任何华丽的语言,孩子们的话诚挚、朴实。
而我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抚摸……都能让孩子们感到被认同,被支持。
再想想,谭老师的事情又有谁不知道呢?
我就曾是否用上这个故事而思考过,就怕学生看多了没感觉,但后来还是用了。
从课堂上的教学效果来看,我还是选对了。
原来就算再怎么熟悉,感人的东西还是如醇香的酒不会坏掉的,一读到还是会触动心弦。
而当学生在陈述让他们萦绕心头,久久不能忘怀的画面时,其中有个女孩是讲一个老伯临死前紧紧地怀抱老伴而不能分开,她说他们的爱情让她感动……从她的表情、语调,我感受到她真的感动了。
关于“爱情”,我觉得我不能轻轻地带过,对于这个细节,我决定郑重而真诚地跟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