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 重点 难点 核心考点全演练 专题08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10388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4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 重点 难点 核心考点全演练 专题08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 重点 难点 核心考点全演练 专题08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 重点 难点 核心考点全演练 专题08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 重点 难点 核心考点全演练 专题08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 重点 难点 核心考点全演练 专题08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 重点 难点 核心考点全演练 专题08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

《高考地理 重点 难点 核心考点全演练 专题08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 重点 难点 核心考点全演练 专题08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 重点 难点 核心考点全演练 专题08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

高考地理重点难点核心考点全演练专题08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专题08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点

解读考纲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以全球变暖、生态破坏等问题,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异常变化,珠峰测量、南极科学考察等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以全球变暖、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厄尔尼诺、青藏高原隆起等背景材料切入,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3.以区域图、模式图切入,考查自然带、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成因。

4.利用区域气候、区域地形图考查自然带的类型、分布及成因。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1)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会产生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整体性功能,这是单个地理要素所不具有的。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特的荒漠环境。

(如下图)

(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下图为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的例子。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典型事例

文字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主导因素:

热量

重要因素:

水分

太阳辐射(纬度位置)

纬线延伸,纬度更替(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低、高纬度地区明显

非洲沿东经20°E经线自然带的变化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主导因素:

水分

重要因素:

热量

海陆分布(海陆位置)

经线延伸,经度更替(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中纬度地区明显

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依次为:

森林―→草原―→荒漠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

主导因素:

热量

重要因素:

水分

海拔

从山麓到山顶更替,高山、高原地区明显(水平延伸,垂直更替)

喜马拉雅山的垂直自然带分布

【特别提醒】非地带性现象

实际分布的自然带

形成原因

按理想状态分布的自然带

南美大陆西岸3°S~30°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的深入;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热带雨林带(北);热带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

南美大陆南端形成的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温带草原带(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草原景观

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巴西高原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带

信风来自海洋,温暖湿润;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暖流增温增湿

热带草原带

南半球缺少极地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相应纬度是海洋,缺少陆地分布

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

温带荒漠带

三、山地垂直地域分布图的判读

1.判定南北半球:

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则该山脉一般位于北半球。

如上图中的山地就位于北半球。

2.判定热量带:

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山地所处的热量带。

如上图中的山地所处的热量带为热带。

3.判断纬度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体所在纬度位置越低。

如上图中的山地位于低纬度(赤道)地区。

山体所在纬度越低,同一自然带海拔越高;纬度越高,同一自然带海拔越低。

4.判断迎风坡:

迎风坡降水丰富,自然带的数量较多,雪线的海拔较低。

如上图中南坡为迎风坡。

5.判断阴坡、阳坡:

一般情况下,山地阳坡自然带多于阴坡自然带的数量,同一自然带阳坡海拔高,阴坡海拔低。

如上图中南坡为阳坡。

【特别提醒】

山地雪线的高度与坡向和降水量有关:

阳坡、背风坡雪线高,阴坡、迎风坡雪线低。

考点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例1、(2013·安徽文综)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

下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

完成

(1)~

(2)题。

(1)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  )

A.气温、降水、蒸发B.降水、蒸发、气温

C.降水、气温、蒸发D.气温、蒸发、降水

(2)风化壳厚度(  )

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

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

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

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

【变式探究】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相互作用图”,完成

(1)~

(2)题。

(1)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是(  )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地面蒸发增强、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2)该示意图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

答案 

(1)B 

(2)B

解析 第

(1)题,结合农业系统水、气、生相互作用图所反映的各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判断各环节名称。

(2)题,该图示反映了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考点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例2、(2013·江苏地理)国家领导人近期出访了俄罗斯等四国,行程如下图所示。

读图回答

(1)~

(2)题。

(1)从俄罗斯到南非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有(  )

①温带草原带②热带雨林带③热带草原带④热带荒漠带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我国在非洲投资时优先选择的产业类型有(  )

A.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

B.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

C.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

D.技术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

【变式探究】读“自然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A~H表示不同的自然带,R为年辐射差额,即热量收入;Lr为干燥指数(多年平均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指数越大,表示越干燥。

据此回答

(1)~

(2)题。

(1)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B→C→D自然带的更替反映了山地垂直自然带变化

B.A→B→C→D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分异

C.C→F→G→H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热量条件的分异

D.C→F→G→H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经度地带性分异

(2)图中H自然带是(  )

A.热带雨林带B.温带草原带

C.温带荒漠带D.热带草原带

答案 

(1)D 

(2)C

解析 第

(1)题,读图可知,A→B→C→D主要体现了热量条件的变化,C、F、G、H自然带分布区热量条件适中,应位于温带地区;C→F→G→H自然带分布区干燥程度越来越高,反映了由沿海到内陆降水逐渐减少引起的经度地带性分异。

(2)题,结合上题分析,H位于温带地区,且干燥程度最高,应为温带荒漠带。

考点3、山地垂直地域分布图的判读

例3、(2013·上海地理)阅读甲、乙两座山脉的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

(1)比较甲图和乙图山脉自然带带谱的主要差异,并判断哪幅图的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

(2)概述甲图中各自然带在山脉南、北坡出现的高度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3)乙图中,山脉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但南坡的雪线却低于北坡,说明其原因。

解析 第

(1)题,考查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自然带谱差异可以从自然带的多少、山麓自然带基带的不同、相同自然带分布海拔高度不同等方面进行分析。

根据图示:

乙图山脉自然带谱更加丰富;乙图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甲图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相同类型的自然带,甲图山脉出现的高度比乙图山脉低。

【变式探究】下图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图中所示山地(  )

A.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

B.北坡热量条件差,林带上界比南坡低

C.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

D.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造成基带差异大

(2)该山地位于(  )

A.喜马拉雅山脉B.天山山脉

C.祁连山脉D.昆仑山脉

答案 

(1)C 

(2)A

解析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认真读图,明确山地垂直带谱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1)题,图中信息显示该山地是东西走向,南坡带谱复杂,大部分自然带在南坡的分布海拔低于北坡,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判断该山位于青藏高原边缘,南坡是西南季风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C项正确,A、B项错误。

南北坡基带差异大是北坡基带海拔高导致的,D项错误。

(2)题,天山、祁连山和昆仑山的南坡基带都不可能是雨林季雨林带。

探究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一、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定义

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

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有规律的地域分异

随着海拔的变化,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水热条件随海拔的差异而变化

重要因素

水分

热量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变化为基础

水热条件的垂直变化导致气候、自然带的垂直变化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大致沿等高线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

(东西方向)

从山麓到山顶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低纬度海拔较高的山地

典型案例

非洲沿20°E经线自赤道向南北自然带的变化;从赤道向南北分别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自然带的变化:

大陆东西两岸从沿海向内陆分别是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珠穆朗玛峰、安第斯山、阿尔卑斯山、乞力马扎罗山的垂直自然带

简单图式

空间规模和

尺度

尺度最大(全球性)的分异规律

尺度次于纬度地带性

尺度次于经度地带性

【突破归纳】

一、以北半球为例,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对比记忆法

二、世界陆地主要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及其成因

实际分布的自然现象

形成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