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真题》内蒙古包头市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0199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真题》内蒙古包头市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考真题》内蒙古包头市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考真题》内蒙古包头市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考真题》内蒙古包头市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考真题》内蒙古包头市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真题》内蒙古包头市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中考真题》内蒙古包头市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真题》内蒙古包头市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真题》内蒙古包头市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中考真题》内蒙古包头市中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9年内蒙古包头市中考历史试题

吴涛整理

(总分:

50分)

一、选择题:

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战国时期,思想领城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主张建立中央权统治的思想派别是()

A.墨家B.儒家C.道家D.法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张法治,他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D符合题意;ABC项没有主张建立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2.根据下表中的史实,可知那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A.新疆B.南海C.台湾D.西藏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夷洲”、“琉球”等可知,“夷洲”、“琉球”都是指台湾,表格内容反映的是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3.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大规模筹建新式海军,到80年代,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B.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

C.阻止了民族危机的加剧D.近代海防意识的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洋务派开始大规模筹建新式海军,到80年代,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洋务派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表明当时的中国近代海防意识的增强。

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4.孙中山将民族主义放在了三民主义

首位,把推翻清王朝同建立统一民族国家及共和制度相结合。

这反映出三民主义()

A.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B.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口号

C.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D.代表维新派的思想要求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把推翻清王朝同建立统一民族国家及共和制度相结合。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出三民主义适应了当时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三民主义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口号,B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三民主义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C不符合题意;三民主义代表革命派的思想要求,D不符合题意。

所以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5.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B.七七事变C.德国闪击波兰D.日本偷袭珍珠港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经过精心策划,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段路轨,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日军以此为借口,炮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城,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

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

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

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6.14世纪中期,起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是一场”以人为本"的新文化运动。

并逐渐扩展到法国、美国等国家。

这场运动起源于意大利的根本原因是()

A.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大量遗存B.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

C.处于地中海贸易

枢纽地位D.具备多样化的人才结构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前后,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在意大利产生。

新兴资产阶级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以人文主义为核心思想,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源于意大利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7.十月革命后,列宁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所做的有价镇的探索是()

A.实施新经济政策B.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

C.颁布苏联新宪法D.开展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所作的成功探索是实施新经济政策。

1921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废除余粮收集制,到1925年底,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A符合题意;BCD项均与列宁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词是“列宁”。

只有A选项与列宁有关。

8.据下图可知。

这一时期的英国()

A.工厂制度日趋完善

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城市化进程的知快

D.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数据可知,英国农村人口比例不断下降,城市人口比例不断上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英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图片数据信息。

9.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以“新政”救治美国经济。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竞争法规;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据此可知,罗斯福新政()

A.延续了自由放任政策B.从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

C.注重立法和制度建设D.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竞争法规;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可知,罗斯福新政以立法的形式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指导,反映出罗斯福新政注重立法和制度建设,C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缓和经济危机,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B不符合题意;美国是属于资本主义经济,D不符合题意,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0.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主要是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这反映出世界贸易组织()

A.冲击了美苏为首

两极格局B.推动看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C.促使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D.消除了对世界和平的威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主要是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可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B符合题意;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与1995年,此时两极格局已经结束,A不符合题意;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C不符合题意;世界贸易组织不能消除对世界和平的威胁,D不符合题意。

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二、非选择题:

本题3个小题,共30分。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是中国古代外交非常活跃的时期,唐朝的社会经济繁荣景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唐朝又以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灿烂的中华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材料二我国的对外开放从沿海的经济特区开始,逐步向内地推进。

从1980年起,先后创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5个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区”,率先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探索了道路、提供了经验。

材料三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建设经济特区到共建“一带一路”,进一步扩大开放的目的是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实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以中日文化交流的两个史实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读谈经济特区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请你概括“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价值。

【答案】

(1)原因:

社会经济繁荣;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史实:

日本政府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2)作用:

经济特区成为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前沿,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进一步打大对外开放积累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了我国的对外影响。

(3)时代价值: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扩大中国的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发展;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等。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唐朝的社会经济繁荣景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唐朝又以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灿烂的中华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可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是社会经济繁荣;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日文化交流有日本政府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2)根据材料二“经济特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区”,率先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探索了道路、提供了经验。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特区成为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前沿,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进一步打大对外开放积累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了我国的对外影响。

(3)根据材料三“进一步扩大开放的目的是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实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扩大中国的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发展;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等。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70年前,中国人民历经几代人上下求索,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1)指出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各反映了什么史实。

并归纳这些史实共同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现社会变革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概括建国初期社会变革在经济上的表现。

【答案】

(1)史实:

图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图3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各地建立。

共同作用: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基础。

(2)根本政治前提:

新中国的建立。

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表现:

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剥削制度;三大改造,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变。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工人刊物”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图3“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示意图”反映的是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各地建立。

它们的共同作用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基础。

(2)根据材料二“中国人民历经几代人上下求索,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可知,实现社会变革的根本政治前提是新中国的建立。

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建国初期社会变革在经济上的表现有1950-1952年进行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1953-1956年进行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经济快速发展,法国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当时的世界,煤炭和钢铁是最重要的工业材料,而法德边境富绕的煤铁资源成为两国百年恩仇的根源。

材料二美苏“冷战”开始后,西欧国家逐渐认识到,必须走联合的道路才能获得发展,而西欧联合的关键是法德两个国家实现和解。

1950年,法国外交都长舒曼提出“煤钢联营计划”,将法德两国重工业发展的经济利益绑定一处,这个计划得到了德国的支持。

(1)根据材料一,说明法德两国百年恩仇的根源。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法德两国在一战前后对立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德和解的方式并分析对欧洲发展的促进作用。

【答案】

(1)根源:

争夺煤铁资源。

对立表现: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对抗;一战中的凡尔登战役;战后法国参与签订惩罚德国的《凡尔赛条约》。

(2)方式:

经济合作(经济利益绑定,煤钢联营)

作用:

逐渐消除了战争留下的积怨,实现了和解,有利于欧洲一体化进程;随着欧洲各国合作的不断加强。

促进了欧洲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煤炭和钢铁是最重要的工业材料,而法德边境富绕的煤铁资源成为两国百年恩仇的根源。

”可知,德两国百年恩仇的根源是争夺煤铁资源。

法德两国在一战前后对立的表现有德国是三国同盟的核心和法国加入三国协约,进行对抗;一战中的凡尔登战役,1916年初,德军进攻法国要塞凡尔登,想把它变成“辗碎法军的磨盘”。

德军进行了异常猛烈的进攻。

法军面临困境,顽强抵抗,最终逐渐扭转了被动局面,在秋季开始反攻。

到12月,德国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

这次战役,造成双方共七十多万人的伤亡,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战后法国参与签订惩罚德国的《凡尔赛条约》等。

(2)根据材料二“1950年,法国外交都长舒曼提出“煤钢联营计划”,将法德两国重工业发展的经济利益绑定一处,这个计划得到了德国的支持。

”可知,法德和解的方式是经济合作(经济利益绑定,煤钢联营)。

法德和解逐渐消除了战争留下的积怨,实现了和解,有利于欧洲一体化进程;随着欧洲各国合作的不断加强。

促进了欧洲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