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纲串联十大线索.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9961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9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史纲串联十大线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近代史纲串联十大线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近代史纲串联十大线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近代史纲串联十大线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近代史纲串联十大线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代史纲串联十大线索.docx

《近代史纲串联十大线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史纲串联十大线索.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代史纲串联十大线索.docx

近代史纲串联十大线索

成功在于坚持,优秀是种习惯

线索一:

历史事件线索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中国开展反侵略战争。

中国近代史由此开端。

1842年,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这是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844年,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

19世纪40—70年代,中国产业工人开始出现。

1851年,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1864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兴办洋务,史称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开始产生。

1874年,日本出兵侵犯中国台湾南部地区。

1883年,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

1885年,签订《中法新约》。

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中日甲午战争。

同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

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台湾军民开展反割台斗争。

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1898年,光绪皇帝下诏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1899—1900年,义和团运动。

1900年,英、美、法、俄、日、德、意、奥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同年,清政府开始推行“新政”。

1904—1905年,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进行。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公举孙中山为总理。

1905—1907年,革命派和改良派展开大论战。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改良派发起立宪运动。

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

四川发生保路运动。

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2月12日,清帝退位。

4月1日,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

临时政府迁都北京。

1912年8月,中国国民党成立。

1913年,国民党人发动“二次革命”,旋遭失败。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同年,日本对德国宣战,派兵夺取德国强占的在中国山东的权益。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创立中华革命党。

1915年,日本提出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

同年,袁世凯复辟帝制。

同年,《青年》杂志(后改称《新青年》)创刊,新文化运动开始。

同年,护国战争开始。

1916年,袁世觊复辟帝制失败。

1917年,张勋拥清废帝溥仪复辟帝制失败。

同年,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

同年11月7日,俄国发生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之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1918年,护法运动失败。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此开端。

同年10月,孙中山解散中华革命党,改建中国国民党。

1920年8月一1921年春,上海等地先后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反对国际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2年1月一1923年2月,中国工人运动掀起第一个高潮。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

1924年1月,孙中山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1925年5月,五卅运动爆发。

全国掀起反帝革命高潮。

同年1—10月,进行广东战争,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

同年7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

以后迁至武汉。

1926年7月,开始举行北伐战争。

其后,北洋军阀主力基本上被摧毁。

1927年4月,蒋介石集团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同年7月,武汉汪精卫集团作出“分共”决议。

大革命失败。

同年8月1日,南昌起义。

同年8月7日,中共中央举行紧急会议,提出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同年9月,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10月,开始开辟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

其后逐步开辟赣南、闽西(后合称中央根据地)和闽浙赣、鄂豫皖、湘鄂西、左右江等根据地。

1928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改组。

武汉国民政府不再存在。

同年12月,张学良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

改易旗帜”。

1930年6月一1934年,国民党对根据地发动军事“围剿”。

红军开展反“围剿”战争。

1931年9月18日,发生九一八事变。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开始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

中共中央发出武装抗日的号召。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开始退出南方根据地,实行长征。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遵义召开,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

同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次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长征结束。

同年,华北事变。

日本加紧对华北的侵略。

同年12月,一二九运动爆发。

同年12月,中共中央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1936年12月12日,发生西安事变。

随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全国性抗战开始。

国民党军主要担负正面战场作战任务。

同年8月,中国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

同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同年12月,由南方八省区红军和游击队改编的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新四军)军部成立。

各部相继转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和创建根据地。

1938年10月,武汉、广州失守。

抗日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1939年10月一1940年1月。

毛泽东先后发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

1941—1942年.敌后抗战出现严重困难局面。

根据地军民坚持敌后抗战。

1943年.根据地和人民军队逐步恢复、发展,敌后战场开始进行局部反攻。

1944年4月,日军发动打通大陆线作战。

国民党军在豫湘桂战役中溃退。

大后方掀起民主运动。

1945年4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同年4—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同年8月,苏联红军进入中国东北对日作战。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同年8月14日,日本政府发出照会,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

9月2日,日本政府和军方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

同年10月,台湾光复。

同年8月,中共中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方针。

毛泽东等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谈判。

同年10月,国共双方达成和平建国的原则协定。

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达成和平建国的五项协议。

同年6月底,国民党当局发动全面内战。

解放区军民进行自卫战争。

1947年5月。

南京、北平等地爆发反饥饿,反内战运动(五二O运动)。

第二条战线形成。

同年6月底,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解放区普遍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1948年9月——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

1949年4月21日,国民党当局拒绝接受《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

同年4月23日,人民解散军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同年9月21日——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举行。

通过《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性胜利。

同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举行。

中国进入现代史时期。

线索

(二):

人物、观点和著作线

林则徐:

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组织翻译《地理大全》,编《四洲志》,叙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

魏源:

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严复:

写了《救亡决论》一文,喊出“救亡”的口号。

翻译了《天演论》。

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

洪秀全:

领导太平天国运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洪仁玕:

提出改革方案——《资政新篇》,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冯桂芬:

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

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李鸿章、奕诉、曾国藩、左宗棠:

洋务派代表,推行洋务运动,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康有为:

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写了《变法通议》;谭嗣同写了《仁学》。

章炳麟:

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容:

写了《革命军》,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名义,热情讴歌革命。

陈天华:

写了《警世钟》、《猛回头》两本小册子,痛陈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沉重灾难,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

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

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在上海建立,陈独秀为书记。

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大会推举陈独秀为书记。

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犯了右倾主义错误,提出“二次革命论”。

王明:

“左”倾教条主义代表,提出“毕其功于一役”,即“一次革命论”,给中国革命造成巨大损失。

李大钊:

1918年7月,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指出:

“俄罗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向中国人民第一次正确地阐述了十月革命的性质。

11月、12月,他相继发表《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两篇文章,深刻揭露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本质,热情歌颂了十月革命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欢呼“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19年9月、11月,他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并且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

这表明,李大钊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张学良:

1928年宣布东北易帜,北洋军阀统治结束(1912-1928)。

1936年发动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陈云:

在中共八大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

即:

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周恩来:

1953年12旦,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经过1955年的万隆会议为许多亚洲国家所接受。

1956年,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1963年,周恩来将我们党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政策和主张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刘少奇:

在中共七大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正式提出毛泽东思想并写进党章。

邓小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回答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1978年12月邓小平发表的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被称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1992年年初邓小平发表的南方谈话,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宣言书。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的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江泽民:

当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党的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胡锦涛: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毛泽东: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讨,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萌芽时期著作(大革命时期)

(1)《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提出“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2)《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926年前后发表,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开始形成时期著作(土地革命时期)

(1)《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和《井冈山的斗争》: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写了这两篇文章,明确地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同时还科学地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环境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30年1月,毛泽东在此文中进一步指出: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这篇文章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初步形成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3)《反对本本主义》:

1930年5月,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表现了毛泽东开辟新道路、创造新理论的革命首创精神。

这篇著作,初步界定了中国基产党人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

成熟时期著作(抗日战争时期)

(1)《实践论》、《矛盾论》:

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抗大讲授《实践论》、《矛盾论》,揭露和批评了党内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述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为抗日战争的到来做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2)《论持久战》:

1938年5月至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

毛泽东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

(3)《论新阶段》:

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作了《论新阶段》的报告,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4)《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939年,毛泽东在此文中,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还提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观点。

(5)《<共产党人发刊词>》:

1939年10月,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6)《改造我们的学习》:

1941年5月,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此著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7)《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

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讲演,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普遍展开。

(8)《新民主主义论》:

1940年毛泽东在此文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9)《论联合政府》:

1945年,毛泽东在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纲领联系起来,进行具体阐述。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

解放战争时期

(1)《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948年,毛泽东完整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人民民主专政》: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明确指出,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中国人口的80%-90%。

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主要是这两个阶级的力量。

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

他指出,我们还必须利用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团结民族资产阶级。

但是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也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

(1)《论十大关系》:

1956年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报告概括提出了十大关系。

这十大关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

毛泽东在论述十大关系的前三条时指出,在把重工业作为国内建设重点的同时,要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并处理好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从而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作出了创造性的论述。

第四、五条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开始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

后五条讲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这都属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调动积极性的问题。

其中,在论述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时,毛泽东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强调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不能一切照搬。

在思想文化方面,也进一步指出:

“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和确立,适应了国家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成为党和国家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学进步的指导方针。

《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的重大理论问题。

主要内容有: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主要有:

在政治思想领域,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物质利益、分配方面,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前提下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

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线索三:

重要会议线

一、“党建初期”的三次

中共一大:

1921年,宣告共产党成立,提出党的最高纲领。

中共二大:

1922年,提出最低纲领,重申最高纲领。

指出最低纲领,即当前阶段的纲领是反帝反封建;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中共三大:

1923年,对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做了正式决定,即“党内合作”。

二、“国民革命时期”的三次

国民党一大:

1924年,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是形成。

中共四大:

1925年,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

中共五大:

1927年,批评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无其他建树。

三、“土地革命时期”的八次

八七会议:

1927年,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

中共六大:

1928年,指出中国革命现阶段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治形势处于两个革命高潮之间。

古田会议:

1929年,共产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会议。

指出党的建设,必须加强民主集中制。

赣南会议:

1931年,排挤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对红军的领导。

中华苏维埃一大:

1931年,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确定新型国家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

遵义会议:

1935年,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瓦窑堡会议:

1935年,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

1937年,国民党确立了停止内战,实行国共合作的原则,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初步形成。

四、“抗日战争时期”的四次

洛川会议:

1937年,制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六届六中全会:

1938年,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六届七中全会:

1944年,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整风运动的顺利结束。

中共七大:

1945年,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世纪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将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五、“解放战争时期”的四次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1946年。

十二月会议:

1947年,毛泽东作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

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1949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六、“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的五次(后几次不重要)

中共八大:

1956年,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人民要求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我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

在经济建设上,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中共八届三中全会:

错误的理论揭开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序幕。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毛泽东批判“反冒进”。

庐山会议:

从纠左改为批右。

七千人大会:

刘少奇系统总结“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

七、“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七次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南巡讲话:

1992年,主要内容有:

第一,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本质。

邓小平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论断。

第四,提出判断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第五,强调加强党的建设。

第六,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前途。

十一届六中全会:

1981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

同时将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改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中共十二大:

1982年,第一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中共十三大:

1987年,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提出“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中共十四大:

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