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9572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9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docx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docx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导学案

【学习目的要求】

1.了解《论语》和孔子的思想。

2.学习运用人物语言和行动塑造人物的方法。

3.学习整理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及特殊句式的特点。

【学习重点难点】

1.明文章大意,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点。

2.品文中人物的对话、动作,理解志向和性格的一致性。

3.思孔子“礼治”的政治理想,分析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

火电之光,能照亮世间有形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

的精神世界。

精神领域中,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孔子位居第一。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

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那么,孔子理想中的

人和社会是怎样的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记载了孔子晚年时和四位弟子畅谈志向的一

个场景。

选文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极为简洁的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和进取精神。

本文背景补充:

孔子一生,积极救世是其思想的主导方面。

他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他的主张在各国都行不通,他被“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却“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

但由于到处碰壁,有时也流露出消极情绪,特别是晚年回鲁国后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

本文所记之事当在孔子晚年,四弟子中公西华最年幼,比孔子小42岁。

据资料,当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与孔子的年龄分别是51、39、31、18、60岁,这一顺序就体现了孔子“长幼有序”的思想。

他们中有的年纪很大了还在读书,这是为了“独善其身”,“修身”。

孔子主张“入仕”,要求读书人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他还主张读书人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并说“学而优则仕”,主张“仁政”,主张“以礼治国”。

一、了解孔子 

    孔子,期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字,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

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乐》、《易》、,《春秋》)。

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是体散文,是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二、了解《论语》 

《论语》是一部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和《》全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五经》是指《_____》《书》《__________》《易》《________》。

          

三、注音

俟    莫    甫   哂  相   撰

铿  沂  喟     雩     冠馑

四、指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点评,掌握重点知识:

 

(一)、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句子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 

1、 不吾知也 

2、 毋吾以也 

3、 则何以哉?

 

翻译以前学过的句子,注意句式特点 

1、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2、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3、 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4、 何陋之有?

(《陋室铭》) 

5、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 

6、 唯利是图(成语) 

寻找规律和方法 :

 

1、 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 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 以结构助词“是”、“之”提前宾语。

 

(二)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的词 

1、 吾一日长乎尔 

2、 乎大国之间 

3、 异乎三子者之撰 

4、 浴乎沂,风乎舞雩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尔”的用法  

1、 子路率尔而对曰 

2、 鼓瑟希,铿尔  

3、尔何如?

(四)、翻译学过的句子,注意“如”的用法  

1、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3、 宗庙之事,如会同。

   

(五)、翻译下面句子注意“方”的用法  

1、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2、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复习学过的知识 

1、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2、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与”的用法 

1、夫子喟然曰:

吾与点也      

2、唯求则非邦也与大利         

复习学过的知识:

 

1、 失其所与,不知     

2、 遂与外人隔绝       

3、生三人,公与之母    

(七)、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章   。

 

2、鼓瑟希,铿尔      

3、三子者出,曾皙后   

4、浴乎沂,风乎舞雩   

练习:

指名学生口头翻译下面的句子,特别要注意关键词。

 

1、 居则曰:

“不吾知也。

” 

2、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3、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4、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5、 舍瑟而作,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 

6、 何伤乎?

 

7、 吾与点也。

 

8、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五、合作探究:

 

1、 根据内容,课文可划分为几个段落?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2、 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4、从孔子态度和治国思想分析其评判学生的标准,思考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5、通过本文学习,你觉得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他具有哪些人格魅力?

 

附录

拓展阅读

(一)背诵积累名句,并说说意思。

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

“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

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

2、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孔子说:

“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

3、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4、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

“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5、子曰: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

“君子胸怀宽广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

(二)比较阅读《季氏将伐颛臾》,联系孔子“仁者爱仁”的思想,回答问题: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

“求!

无乃尔是过与?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冉有曰: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

“求!

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

“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本文中孔子对学生的态度与《侍座》篇中对学生的态度有何不同?

答案:

孔子勃然大怒,直接呵斥冉有、季路。

文章通过三次对话,表达了孔子对学生不能尽到为人臣子的责任,以及不能施行以礼治国的愤怒。

这与《侍座》篇中那位亲切温和、循循善诱的老师截然不同。

2.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这表明了孔子什么样的思想?

答案:

孔子怒斥学生的原因在于学生违背了自己的“仁政”思想。

在这篇文章中孔子提出了治国安邦的原则: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这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

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

译文参照: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

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

“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

”孔子说:

“冉求!

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

颛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冉有说:

“那个季孙要这么做,我们两人都不想呢。

”孔子说:

“冉求!

贤人周任有句话说:

‘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

’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

况且你的话错了。

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冉有说:

“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

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

”孔子说:

“冉求!

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藉口的态度。

我听说过:

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

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

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

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饗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2.在经济方面,孔子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

孔子说: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记载: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

孔子说: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

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

在他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

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

他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忠、孝、仁、义、礼、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答案

一、了解孔子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

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是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二、了解《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三、注音

俟,音sì     莫,音mù     甫,音fǔ     哂,音 shěn   相,音 xiàng    铿,音kēng    沂,音 yí     喟,音 kuì      雩,音yú      冠,音guàn 

四、略

五、

1、本文讲述了孔子和四个弟子的谈话,话题是谈理想。

具体围绕“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三部分内容来写的。

所以“言志”是贯穿全文始终的线索。

全文可以根据内容划分三个段落: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

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

写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

写孔子评志。

 

2、子路:

有抱负,坦诚,性格比较直率,但有鲁莽的一面。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

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

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

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

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冉有:

谦虚,说话很有分寸,但显得有点谨慎。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

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

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

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公西华: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略缺信心,谨小慎微。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

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

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同时也可看出其谨小慎微的一面)

曾皙:

洒脱、知礼、自信和成熟

孔子和其他三人对话的时候,曾皙正在弹瑟。

当孔子问到他时,他做了一个结束弹奏的动作,然后站起来。

但他并没有立刻回答孔子的问话,由此陈述自己的志向,而是说“异乎三子者之撰”,明确表示自己和他们不同。

在孔子的追问下他才说出了自己的理想: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这些表现了他的洒脱、知礼、自信和成熟。

3、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以勇治国)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以富治国)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以礼辅国)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以礼治国,让国家风清俗美、和平宁静)

4、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他主张“入仕”,要求读书人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个学生,可以说有四种理想,都和治国有关。

子路以勇治国,冉有以富治国,公西华以礼辅国,曾皙以礼治国。

针对子路,孔子“哂之”。

理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孔子当时不语,后“叹之”。

理由是“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

针对公西华,孔子“惜之”。

理由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

孔子认为公西华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针对曾点,孔子“与之”。

曾皙言志与他人不同,他没有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副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展示的是一幅暮春郊游图:

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

在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

曾皙这富有诗意的语言

,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美景,临风而歌,尽兴而游,欢乐而归,真是美不胜收。

形象的语言,委婉地表达了他的理想。

那是一个风清俗美、和平宁静的社会环境,表达了孔子以礼乐治国的崇高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淡泊宁静的心态。

正是在这平易晓畅的优美画卷之中,展示出曾皙这一批受到儒家思想熏陶的人物,有志于在无事无为之中,做出有事有为的政绩的意向,因而在孔子的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得到了孔子的充分肯定。

这正符合儒家礼治的精神,又符合孔子晚年心态。

 孔子主张以礼治理国家。

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因此博得孔子的赞赏。

孔子赞叹之时,也是表达自己对这理想境界的向往。

5、孔子是一位有着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的老师。

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了解学生性情,鼓励个性发展;尊重学生,赏识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