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精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08789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学精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西方经济学精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西方经济学精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西方经济学精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西方经济学精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精要.docx

《西方经济学精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精要.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经济学精要.docx

西方经济学精要

西方经济学精要

第一章导言

一、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1.西方经济学指1930年代以来,特别是二战后,在西方经济理论界有重要影响的(主流的)经济学说或基本理论。

(西方)经济学:

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在有限资源的各种可供利用组合中,进行选择的科学。

2.经济学组成。

(1)微观经济学:

研究企业、家庭和单个市场等微观供求行为与价格之间关系的经济科学。

本质:

市场有效,市场万能。

基本假设:

完全理性、完全信息。

(2)宏观经济学。

研究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行及政府运用经济政策来影响整体经济等宏观经济问题。

基本假设是市场失灵,市场不完善,政府有能力。

二、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

(1)生产什么。

(2)如何生产。

(3)为谁生产。

两种基本经济制度:

(1)市场。

(2)计划。

三、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分析方法

手段:

边际分析法。

(1)规范经济学以价值判断为基础,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要作好坏的评价。

(2)实证经济学不讲价值判断,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只描述不评价。

第二章供求理论

一、需求曲线

1.需求:

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人们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需求是购买欲望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2.需求定理:

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

P↑,Q↓;P↓,Q↑。

3.影响需求的因素:

(1)商品本身的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

(2)消费者的收入及社会分配的公平程度;消费者偏好(嗜好);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

(3)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动;政府的消费政策。

4.相关商品:

(1)互补商品:

两种商品互相补充共同满足一种欲望,如汽车与汽油。

(2)替代商品:

两种商品可以互相代替满足同一种欲望,如牛肉与羊肉。

5.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1)需求量变动。

其他因素不变,商品本身的价格变化,引起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

(2)需求的变动。

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变化(收入变),引起需求曲线的移动。

二、供给曲线

1.供给:

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厂商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供给是供给欲望与供给能力的统一。

2.供给定理:

供给量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

P↑,Q↑;P↓,Q↓。

3.影响供给的因素:

(1)厂商的目标;厂商对未来的预期。

(2)商品本身的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

(3)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技术的变动。

(4)政府的政策。

4.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1)供给量变动。

其他因素不变,商品本身的价格变化,引起供给曲线上点的移动。

(2)供给的变动。

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变化(成本、技术变化),引起供给曲线的移动。

三、供求均衡

1.均衡:

经济事物中的有关变量,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状态。

2.均衡价格:

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同一价格。

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均衡点上的价格和相等的供求量分别被称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供求不平衡,市场出现两种状态:

过剩与短缺。

市场价格>均衡价格:

供大于求,商品过剩或超额供给。

在市场自发调节下,需求者压低价格,供给者减少供给量。

价格必然下降,直下降到均衡价格的水平。

反之如此。

市场机制作用下,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会逐步消失。

3.供求变化。

(1)供给不变。

需求增加,则使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需求减少则使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

(2)需求不变。

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右移,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左移,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供求定理:

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引起均衡产量与均衡价格的变化。

供大于求,价格下降;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四、弹性

1.需求价格弹性:

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2.需求弹性分类。

(1)E=0完全无弹性。

价格无论如何变动,需求量都不会变动。

(如:

急救药)。

(2)E=∞无限弹性。

价格为既定时,需求量是无限的。

实行保护价的农产品。

(3)E=1单位弹性。

价格变动的比率=需求量变动的比率。

如运输、住房服务。

(4)E<1缺乏弹性。

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

主要是生活必需品。

食品、药品。

(5)E>1富有弹性。

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

主要是奢侈品。

4.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

(1)可替代性。

可替代程度大Ed大,飞机。

可替代程度小Ed小,胰岛素。

(2)用途的广泛性。

用途广泛Ed大,电。

用途小Ed小,小麦。

(3)重要程度。

需求程度大Ed小,必需品,粮食。

需求程度小Ed大,奢侈品——旅游。

(4)支出中比例。

所占的比例大Ed大,汽车。

所占的比例小Ed小,香烟。

(5)调节时间或使用时间。

时间长Ed大,耐用品——冰箱。

时间短Ed小,非耐用品——报纸。

五、其他弹性

1.需求的收入弹性:

需求量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2.收入弹性分类。

正常商品Em>0有三种

(1)收入富有弹性Em>1;如高档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奢侈商品。

(2)收入单位弹性Em=1。

如衣服。

(3)收入缺乏弹性0<Em<1。

如必需品(4)收入无弹性Em=0。

如食盐。

(5)收入负弹性,Em<0。

劣等品、吉芬物品。

如肥肉、土豆、籼米、公共交通等。

3.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消费支出总额。

4.恩格尔定律:

其他条件不变,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有下降趋势。

一个家庭或国家,富裕程度越高,食品的收入弹性越小;反之越大。

恩格尔系数:

联合国判别生活水平的标准。

30%以下最富裕,30~40%富裕,40~50%小康,50~60%勉强度日,60%以上绝对贫困。

第三章效用论

一、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法

1.效用U:

消费者从商品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

消费者需求某种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满足。

2.两种效用理论。

(1)基数效用:

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

(2)序数效用:

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

3.总效用TU:

从商品消费中得到的总的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MU:

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4.总效用TU与边际效用MU的关系。

(1)当MU>0,TU↑。

(2)当MU<0,TU↓。

(3)当MU=0,TU最高点,总效应达到最大。

5.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随着对某商品消费量的增加,人们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个消费单位中得到的满足程度逐渐下降。

解释:

(1)生理原因:

兴奋度递减。

(2)心理原因:

人性。

(3)物品本身用途的多样性。

6.货币的边际效用。

货币如同商品一样,也具有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货币也适用。

随着货币的不断增加,货币边际效用递减。

7.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

假设前提:

消费者偏好(嗜好)既定,消费者收入既定,商品价格既定。

消费者均衡:

(1)把全部收入用完。

(2)每一元钱都化在刀口上,每一元钱用在不同商品上的边际效用相等。

效用最大化原则:

收入既定的情况下,消费者应使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且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

8.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解释。

价格P与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边际效用递减,随着购买量的增加,消费者的愿意出价递减。

对于任一商品来说,随着需求增加,MU递减。

为了保证MU/P恒等于λ,商品价格要同比例于MU递减。

9.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二、序数效用论

1.理性消费者三大偏好:

(1)完全性。

可以明确比较和排列不同商品组合。

要么AB。

(2)可传递性。

如果A>B,B>C,那么,A>C。

(3)非饱和性。

对每一种商品的消费都没有达到饱和点。

对任何商品,总认为多比少好。

2.无差异曲线:

用来表示X1、X2两种商品不同组合,却给消费者带来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无差异:

线上任何一点X1与X2的不同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相同。

3.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1)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

(2)凸向原点。

(3)同一平面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三、预算线

1.预算线:

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线。

预算线上的每一点,X1X2两种商品组合不同,但支出相等。

2.预算线的移动。

(1)平行移动。

收入减少,消费可能性线向左下方平行移动。

收入增加,消费可能性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

(2)两种商品的P同比例变动:

上升,向左下方平行移动。

下降,向右上方平行移动。

(3)旋转。

其中一种商品P变化。

四、序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1.最优购买行为条件:

(1)把钱花光,买到商品的最大数量。

(2)追求最大的满足。

收入既定,预算线必与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中的一条相切;在切点上,实现了消费者均衡——效用最大化。

2.收入效应:

因价格变化而带来的实际收入的变化,导致需求量的变化。

替代效应:

价格变动引起其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引起其需求量的变动。

第四章生产者行为理论

一、厂商的目标:

利润最大化。

二、要素的连续投入

1.总产量TP:

投入一定量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

平均产量AP:

平均每单位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

边际产量MP:

增加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产量。

2.边际收益、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技术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连续增加一种要素投入,小于某一数值时,边际产量递增;连续增加并超过某一值时,边际产量会递减。

3.单一要素连续投入的三个生产阶段。

第一个阶段,平均产出递增,生产规模效益的表现;第二个阶段,平均产出递减,总产出增速放慢;第三个阶段,边际产出为负,总产出绝对下降。

4.等产量线:

表示两种生产要素L、K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可以带来相等产量的一条曲线。

等成本线:

成本与要素价格既定,生产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要素数量(K,L)最大组合的线。

5.生产者均衡:

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相切于一点,实现要素最适组合。

6.规模经济:

其他条件不变,各种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动,即生产规模扩大,所引起产量变动的情况。

(1)规模报酬递增。

产量增加比例>规模(要素)增加比例。

(2)规模报酬不变。

产量增加比例=规模(要素)增加比例。

(3)规模报酬递减。

产量增加比例<规模(要素)增加比例。

三、成本的概念

1.生产成本:

生产一定产量所支付的费用。

机会成本:

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其他用途的最大利益。

显成本:

会计学成本,厂商在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隐成本:

对自己拥有的、且被用于生产的要素应支付的费用。

不在帐目上反映。

如自有房屋作厂房,在会计账目上并无租金支出。

2.短期成本曲线。

短期:

部分投入可调整-可变成本VC:

随产量变动而变动。

包括:

原材料、燃料支出和工人工资。

部分投入不可调整-固定成本FC:

固定不变,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短期必须支付的不能调整的要素费用。

包括:

厂房和设备折旧,及管理人员工资。

长期:

一切成本都可以调整,没有固定与可变之分。

3.边际成本:

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

(1)SMC与AVC相交于AVC最低点。

(2)SMC与SAC相交于SAC的最低点。

(3)收支相抵点与停止营业点:

短期。

4.利润最大化原则:

MR=MC。

MR>MC,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大于这一单位的成本,厂商有利可图,必然扩大产量;MR

第五章市场结构理论

一、市场结构有4种。

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

二、完全竞争市场

1.完全竞争市场:

又称纯粹竞争,是一种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存在条件:

(1)有许多生产者和消费者。

(2)商品同质,不存在产品差别。

(3)资源自由流动。

(4)市场信息畅通。

2.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需求曲线是与横轴平行的线。

3.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

收益=全部收入=P·Q,包括成本和利润。

收益是出售产品所得到的钱,而不是所赚取的钱。

(1)总收益TR:

销售一定产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2)平均收益AR:

销售每一单位产品所得到的平均收入。

(3)边际收益MR:

每增加销售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入。

AR=MR=P。

MR不变,MR=AR,AR也不变

4.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

当厂商的生产水平保持不变,既不扩大也不缩小时,厂商处于均衡状态。

(1)行业供给<需求,价格较高。

厂商处于盈利状态。

(2)行业供给>需求,价格较低。

存在亏损GKEN。

(3)厂商需求曲线切于SAC最低点。

厂商的经济利润恰好为零,处于盈亏平衡状态。

5.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

既无超额利润,也无亏损。

三、完全垄断市场

1.完全垄断市场:

指一家厂商完全控制整个市场的商品供给。

2.形成完全垄断的条件:

政府垄断、授权;厂商对自然资源、技术的控制。

3.完全垄断市场特点。

(1)一家厂商就是整个行业,控制某种产品的全部供给。

(2)其他任何厂商进入该行业都极为困难或不可能,要素资源难以流动。

(3)产品不存在任何相近的替代品。

4.完全垄断市场,厂商不可以任意定价,必须根据市场定价。

仍要根据MR=MC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决策。

短期均衡有三种情况:

获得超额利润、获得正常利润或蒙受损失。

四、垄断竞争市场

1.垄断竞争市场:

是一种既垄断又竞争,既不是完全垄断和又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

条件:

(1)最基本条件:

同种产品之间存在差别。

是同类但不同质的市场。

(2)存在较多的厂商。

2.垄断竞争市场特点。

既有垄断,产品存在差别;轻工业品市场。

广告是形成产品差别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垄断竞争市场最需进行广告宣传

五、寡头市场

1.寡头(垄断)市场:

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组织。

2.寡头市场特点。

厂商数目屈指可数,买者众多,厂商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产品价格和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3.操纵价格。

通过价格同盟来制定;默契形成;由一家最大的寡头先行定价其它随从。

价格战的结果往往是竞争双方利润都趋向于零。

一旦形成,不会轻易变动,以免寡头两败俱伤。

古诺均衡解。

只要一个厂商变动产量,另一个厂商也必须跟着变动自己的产量。

六、市场比较

1.价格:

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完全垄断。

2.产量:

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完全垄断。

3.完全竞争市场。

最有效率。

各种资源和要素都可以达到最优状态。

垄断竞争。

经济效率低于完全竞争,但高于垄断和寡头。

产品的差别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寡头市场。

可以促进研发。

完全垄断。

效率最低。

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公平,阻碍技术进步。

可以从事长期创新。

4.垄断市场效率最低的原因:

(1)垄断市场不能用最低的平均成本进行生产,不能最有效利用资源。

(2)按照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出售产品,消费者无法获得最大满足。

(3)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公平,阻碍了技术进步。

第六章收入分配理论

一、要素分配原则

生产要素:

为进行生产和服务活动而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

(1)劳动。

(2)资本。

(3)土地:

包括土地、河流、森林、矿藏、野生生物等一切的自然资源,最稀缺。

(4)企业家才能。

二、劳动供给

1.劳动供给的特殊规律。

初期,工资增加,劳动会增加。

到一定程度后,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后弯曲。

2.工会的存在是:

工会控制了工人,是劳动供给的垄断者。

工会影响(提高)工资的三种方式。

(1)增加劳动需求,增加工资,增加就业。

(2)减少对劳动的供给。

(3)最低工资法。

三、利润理论

1.正常利润:

即企业家才能的价格,是一种特殊的工资。

2.超额利润(经济利润):

超过正常利润部分的利润。

完全竞争条件下,达到均衡就不存在任何形式的超额(经济)利润。

3.企业获得超额利润途径。

(1)创新。

(2)垄断。

(3)承担风险。

四、帕累托最优

1.帕累托最优(也称为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改善):

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帕累托最优指没有进行帕累托改进的余地的状态;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

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

2.帕累托改进:

指一种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3.帕累托最优3条件。

交换最优:

生产最优:

产品混合最优.

4.社会福利最大化2说法。

(1)把社会福利看作是消费者的效用之和。

(2)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之和。

5.经济效率:

社会经济运行的总体效率。

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对现有经济资源的使用达到了不可能使社会成员福利进一步增加的状态。

五、洛伦斯曲线和基尼系数

1.公平的不同认识。

(1)朴素的平均主义。

(2)社会福利函数最大化。

社会福利函数反映所有个人的效用水平的总和。

(3)罗尔斯主义:

认为最公平的是能够让境况最差的人的生活水平提高。

(4)市场主导型。

由市场来确定资源配置就是公平的。

2.洛伦斯曲线:

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标准,是一条收入分配比例曲线。

3.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

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国际通用的标准0.4是“警戒水位”。

4.竞争与收入分配。

现实世界中,人们占有要素的状况不同。

效率的发挥建立在承认差别或者说不平等的基础上。

有差别才有运动。

效率来自个人努力和勤奋,不重视和不承认有差别,就是鼓励懒惰,平等只能成为普遍贫困。

如果差距过大,贫富悬殊,也会造成严重社会问题。

无法生活下去的人们必然铤而走险,造成社会动荡。

有必要通过政府的收入分配政策来缓和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现象。

5.收入分配政策。

(1)税收:

个人所得税。

根据收入的高低确定不同的税率,对高收入者按高税率征税,对低收入者按低税率征税。

(2)社会福利政策:

给穷人提供补助来实现分配的均等化。

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保护劳动者的各种立法,包括最低工资法和最高工时法以及环境保护、食品和医药卫生等法;各种福利设施和公共工程的建设。

第七章信息经济学

一、信息不对称

1.完全信息:

市场参与者对某种经济环境状态的全部知识。

即消费者与厂商在任何时点都能了解市场各种商品的供求状态。

2.不完全信息:

现实经济中,信息常常是不完全的,即由于知识能力的限制,人们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任何情况。

而且,在相对意义上,市场经济本身不能生产出足够的信息并有效地配置它们。

3.信息不对称:

不同经济主体拥有的信息量存在差异,不相等或不平衡。

至少有一个当事人的信息不完全。

4.逆向选择:

由于事前的信息不对称,出现违背需求定理的现象,低质量产品把高质量产品逐出市场,导致市场低效率和市场失灵。

5.旧车市场。

买卖双方存在着质量信息上的不对称。

旧车市场,卖者的信息多于买者。

高质量的旧车就不愿意出售,低质量的旧车充斥在市场,导致买者进一步压低价格。

高质车所占比重更少。

6.保险市场。

买方比卖方具有更多信息。

保险购买者清楚自己的情况,但保险公司对投保人的情况难以全面了解。

不健康的人,愿意接受较高的费用。

保险公司为弥补损失被迫提高保险价格。

随着保险价格上升,投保人结构发生变化,健康好的投保人所占比例越来越小,若保险公司继续提高价格,投保人结构会急剧恶化。

可能出现:

所有想购买保险的人都是不健康的人。

这样保险公司出售保险无利可图,保险市场消失。

7.劳动市场。

劳动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

雇主为信息劣势方,雇员为信息优势方。

在雇用前,雇主不知道谁的能力强。

雇主只好按照相同的工资招聘所有的雇员。

如果雇主降低工资,能力强的人就会离开。

随着工资降低,雇员人数在减少,能力结构发生变化,低效率的雇员所占比重越来越高。

二、市场信号及其传递

1.市场信号。

两种信号传递方式:

(1)信号传递模型。

(2)信息甄别模型。

2.信号传递模型:

由于信息不对称,信息优势方的信息难以被信息劣势方完全了解。

信息优势方为了信誉,选择某种信号,首先将自己的信息披露出来,以便信息劣势方识别。

劣势方在观察到优势方的信号后,与优势方签订合同。

劳动市场里的教育。

雇员把教育程度作为高生产率的信号,向厂商传递,以获得与生产率相匹配的工资,低能力雇员选择较低教育水平;高能力雇员选择较高教育水平。

产品质量与标准。

企业解决信息不对称。

高质量产品的销售者建立声誉,来向购买者传达产品信息,让购买者相信他们产品的高质量。

3.信号甄别模型:

信息不对称,信息劣势方给出某种信号以诱使信息优势方披露信息,使劣势方能够甄别不同类型的优势方。

保险市场,保险公司作为信息劣势方,可以设计两类保单,差别保险合同,分别适用于高低两类投保人。

信贷市场,银行是信息劣势方,对于不同风险程度的企业进行信贷配给,利率高低有别。

劳动市场,雇主作为信息劣势方,制定不同工资和贡献的劳动合同,供雇员选择。

三、道德风险

1.道德风险:

由于事后的信息不对称,交易一方具有另一方难以监督的行为或难以获得的信息;在签订合同后,有可能采取有悖于合同规定的行为,通过损害另一方的利益,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2.道德风险分类。

(1)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模型:

签约后,代理人拥有私人信息,委托人只能观测到结果,不能完全观测到代理人的行为过程和自然状态本身。

这时,代理人容易采取危害委托人的行动。

(2)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模型:

签约后,委托人可以观测到代理人的行为,但代理人比委托人拥有信息优势,可能隐藏或利用独占的信息,做出损害委托人的事。

3.保险市场的道德风险。

保险市场,对于投保人来说,随着预防偶然事件费用的增加,偶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降低;但同时随着保险赔偿额的增加,投保人用于预防不测事件的费用反而会下降。

即购买了保险后,可能会疏于防范。

从而损害保险公司利益。

4.委托-代理问题。

委托-代理:

一个人(代理人)以另一个人(委托人)的名义来承担和完成一些事情。

委托人出钱请代理人按照委托人的意愿行事。

现代企业中,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产生了委托-代理问题。

代理人的不利于委托人的行为:

(1)偷懒,即经营者所付出的努力小于其获得的报酬。

(2)机会主义,即经营者付出的努力是为了增加自己而不是所有者的利益,也说是说其努力是负方向的。

四、委托-代理问题和激励机制

1.激励机制的基本原理。

所有者事先要制定一个契约来限制经营者。

将经营者的利益尽可能的整合到所有者利益里,在两者之间建立正相关关系。

即构建一个所有者和经营者基本一致的目标利益函数,并最终接近对称信息的最优状态。

委托人使代理人从自身效用最大化出发,自愿或不得不选择与委托人目标和标准相一致的行动的机制。

2.激励机制的具体设计:

(1)经营者分享部分剩余索取权。

(2)设计最优激励方案。

以合作和分担风险为中心。

(3)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

第八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一、微观经济的市场失灵

1.市场失灵:

市场机制(即价格调节市场的机制)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即市场机制造成资源的配置失当。

2.市场失灵的原因:

(1)市场势力:

少数经济主体不适当的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

即由少数市场的参与者影响或决定市场价格。

(2)外部性:

当一种消费或生产活动对其他消费或生产活动,所产生的不反映在市场价格中的直接效应。

(3)公共物品:

使所有消费者都得益而市场不能供给或供给不足的物品。

(4)不完全信息。

信息成本高昂,信息不能均匀分配,信息不完全可能造成垄断力量,以影响消费者福利为代价谋取垄断利润。

二、市场势力

1.影响价格的市场势力普遍存在。

一个拥有市场势力的厂商可能通过减少供应的方式,将价格提高,这样用于生产的资源变得不充分。

帕雷托生产最优遭到破坏,出现市场失灵问题。

2.市场势力的负作用。

市场势力对整个经济是一种损害,致使生产无效率。

(1)垄断厂商通过控制产量、提高价格来获取高额利润,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还带来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交易价格>平均成本。

(2)导致管理松懈。

缺乏尽可能降低成本的动力。

(3)导致寻租行为。

如果垄断来自政府规则,可以被游说,产生寻租。

(4)造成研发费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