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引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7821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学引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史学引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史学引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史学引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史学引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史学引论.docx

《史学引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学引论.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史学引论.docx

史学引论

名词解释

1.实在的历史

所谓实在的历史就是历史的本身,亦即那种已经离我们而去、消逝的无影无踪、但确实存在过且又不为后人的意图所左右的过去,是确有其人、确有其事中的人和事。

凡是过去的都是历史;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将来的历史;历史是人类的生活并为其产物的文化;历史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

举例:

是指真实的秦始皇,而不是《史记》、《汉书》中的秦始皇。

2.描述的历史

史学家依据一定的理论预设、一定的参照框架、一定的价值准则,为达到某种特定的意图,采用一定的方法,对零散、扎乱、众多的历史事实进行选择、取舍、整理、归纳、组合而勾画出的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的人类社会的变迁过程,就是这里所说的描述的历史。

描述的历史离不开“参照框架”;有其特定的价值准则;历史是被叙述,被描述的,意在复原历史。

举例:

《史记》中陈胜吴广起义。

3.选择论

选择论是人类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

选择论认为,人是历史活动的能动因素,社会是人的活动场所,历史是人主观选择的产物。

选择论充分肯定了人的自由意志的作用。

选择论揭示了历史过程的表层特征。

席勒“如果人的自由是实在的,这个世界变实在是非决定的”因此人的自由选择活动使历史发展呈现出一种非决定性,人选择的自由是绝对的,任何情境都不能构成对自由的限制。

4.决定论

决定论认为历史由人类之外的力量决定的。

决定论认为,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某种独立于人类主体之外的客观或主观的力量起着支配性作用。

决定论揭示了历史过程中的深层本质。

赫尔德认为“作为人类历史自身的文明纯粹是一种自然现象,各种事件严格的交织在一起,连续性没有中断,在任何一个特定时间发生的一切只会在那一时间发生,而且任何其他事件均不会发生”

5.蝴蝶效应。

(当天气系统处于混沌状态,一个小小的摄动,就可能对全局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就是气象学方面对“蝴蝶效应”的最初解释。

)蝴蝶效应同样存在于社会历史领域:

当巨大的社会力量形成对峙状态时,也就形成了无处不在的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临界点,即社会历史与混沌状态,这时一个小小的随机扰动,都会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例如,明朝灭亡,李自成建立政权,清王朝势力正在上升,正当两者势均力敌,不相上下,却发生了刘宗敏强占陈圆圆,拷掠吴襄,最终促使吴三桂下决心投靠清朝,引清兵入关,清王朝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

如果陈圆圆事件不发生,吴三桂极有可能倒向李自成,那么17世纪后的中国历史就要改写了。

6.基础历史学

基础历史学是指那些不带有科学之外的任何目的,不考虑现实社会的一时需要,纯以记述和认识历史本身为宗旨的史学研究活动。

基础历史学是一种纯正的历史学。

基础历史学带有某种为历史而历史的意味,基本不受现实利益的左右。

基础历史学是历史存在的根本,其包括两个层次:

一是整理事实,记录,主要完成的是史料学的任务;二是揭示诸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尽可能复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举例:

王国维的兵器兵符考,金文考,石刻考等文字器物的考证。

7.应用历史学

应用历史学是指那些有明确的现实动机,以满足学术之外的需要为宗旨的史学研究活动。

它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实用性和现实性。

它具有专业化和实用化的性能,可分为宏观研究、实际研究和知识普及三个分支,通常的使用方法有仿效法、借鉴法、抽象法、类比法、启迪法等。

应用历史学发挥了历史的咨询功能,边疆史和历史地理的研究与现实关系特别密切,常常带有应用性质。

8.对校法

“对校者,即以同书之祖本与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其主旨在校异同而不校是非,虽然祖本或别本有误,亦照式录之,不参己见。

也称为"版本校",是最基本的校勘方法.是在广泛搜集同一书籍的不同版本的基础上,从中选择一个错误较少的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进行校勘的方法。

这是最稳当的校法,看似“不负责任”而书籍中的有些文字错位,非用此法不能校出,且校勘之始只要有两种以上的本子,就必须先用此法。

9.本校法

本校者,即“以本书前后互证,而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

”是一种用本书校本书的校勘方法,通过前后文字的对照,比较分析其异同,从而找出其中的错误。

此法限于同一本书内的事实和文义前后相承而文字歧出者,有时也可用注文校正文。

 

10.他校法

即“以他书校本书”,通过查检相关的权威工具书或权威著作,找到判断是非、改正错误的可靠依据,从而达到校对目的的校对方法。

此法主要用于本书引前人之文或后人引本书之文的部分,有时也可用于同时之书并载的内容对勘,但不论哪一种情况,对于他书只是择善而行从,本书可通者不可擅改。

11.理校法

即“无古木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时,以义理“定其是非”。

理校法是校对者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在通读中对原稿是非作出判断的校对方法。

但“此法须通识为之,否则鲁莽灭裂,以不误为误,而纠纷愈甚”。

12.书证

是以现存的书籍资料作为证据,即群书印证。

这是书籍来最为习见的证据形式。

书证的具体形式是:

如两种记载同记一事,又不是互相转抄的,而所记大略相同,那么其事就可信;两种记载虽不是同记一事,而主要事实可以互相佐证,那么各自的可信度也很高;虽独立的记载,而涉及到一些客观证据可群书印证,那么其事一般也是可信的;正反两方面的比较、歧义资料的对比等等,都可以从中寻出较可信的史料等等。

13.物证

是以实物作证据。

这类证件不仅是指普通意义上的文物资料或考古遗迹,而且包括地下出土的古文字史料。

没有文字的考古文物,也能印证文献记载,并且考古学在相当程度上要依赖于这种互证。

例:

《孙子兵法》一书,两千多年间多有人不相信,但1970年代在临妡银雀山汉墓中同时发现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竹简,既往的争论基本上就消除了。

另外如金石学。

14.理证

按陈垣的定义,是指“凡无证,而以理断之者”。

理证高妙而且危险,须有深厚的学术素养和通识为基础,一般初学者不宜采用。

一般的说,理证多凭经验,但经验有时靠不住的,因此,理证尤其要力避以“耳传之谈”为据。

举例:

长平之战坑杀降卒四十万人的争论。

长平之战秦军是否曾坑杀40万赵国降卒,不断有通家质疑,但到现在也还不能断定其事有无。

倘若将来考古能够揭露当时的战场遗迹,则是非有无可望自消,否则终不能无疑。

15.历史解释

史家洪业在燕京大学教授“高级历史方法”时,据说屡次强调:

“掌握五个(五个W,即何人、何时、何地、何事、如何,就掌握了历史”,周一良先生后来还补充一个重要的W,即“何故(Why)”,这六个W包含了历史研究的三个环节,何人、何时、何地、何事所涉及均是历史事实的组成要素,如何则是指“事情是怎样发生或演变成现在的面貌的”,“何故”则主要指“为什么”或“原因何在”,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历史解释。

16、历史叙述的概念201

历史叙述就是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将若干分散的历史事实组织成为一个有头有尾,有意义的整体。

历史叙述包含了一些超历史之外的东西,诸如叙述结构,语言技巧等,尤其是涉及一些带有主观性的理论预设,因此历史叙述具有非客观性。

历史编纂是历史叙述的主要形式。

没有历史叙述而面对无数单个的历史事实却难以从中认清历史。

历史本身具有可追述的性质,没有叙述就没有历史,一切历史都是叙述的历史。

包括口述的历史、族类记忆、国家记忆、文字记忆。

 

简答

1历史发展中的结构性制约有哪些?

17

决定论的多种类型和形式:

神意决定论、自然决定论、经济决定论、文化决定论等一元决定论。

另外最有说服力的是结构决定论:

综合了历史发展中的多种因素,整体决定了历史的行程,即多元决定论。

结构决定论揭示了人类历史运行的客观机制,考察了作为主体的人的活动舞台。

(一)地理环境的制约

地理环境是人类历史活动的舞台。

地理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可归结为以下三方面:

1、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地理环境有很强的依赖性。

不同的地理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生存方式。

地理环境多种多样,主要可分三类:

(1)干燥的高地及其广阔的草原和平原;

(2)大江大河流过的平原流域;(3)沿海地区。

例如:

捕鱼或航海在干旱的高原是不可想象的,在缺乏矿藏的地方就无法发展冶炼技术。

2、地理环境对各民族的政治制度有制约作用。

例如:

秦统一中国,与其所处之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秦居关中,据上游,扼地势之要害”。

3、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各民族的精神面貌、性格心理也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

居住在高原上的人粗犷、好客,易于冲动;生活在平原流域的人则表现的怯懦、守旧和呆板;沿海居民则表现得勇敢和喜欢冒险。

举例:

孟德斯鸠:

地理环境决定论。

(二)历史发展中的经济因素

马克思的经典论述包括三个主要方面: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3)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社会意识。

例如:

司马迁认为经济利益是人们的普遍要求,他指出,不仅各种违法乱律之徒是为了求利,就是朝中的贤人和岩穴的隐士,也是名曰求名实为求利。

(《史记·货殖列传》)他赞同管仲的“仓房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主张。

(三)政治的作用

1、政治制度、政策制约干预经济发展。

例如: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施和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十分突出。

2、政治制度和政治设施规约着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

例如,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社会生活产生过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3、政治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化学术的面貌。

例如:

文艺复兴时期佛洛伦萨的共和政治对文化的兴盛发挥了积极作用。

4、政治变动尤其是政治斗争使整个社会发生根本性变革。

例如:

英国1860年革命、法国大革命、中国辛亥革命、俄国十月革命这些重大政治事变,都使历史出现了跃进,甚至改变了历史的航向。

(四)文化因素的作用

文化是社会的神经,是人生活的第二层空气。

文化思想能够对社会政治变革产生先导作用,学术文化甚至具有左右世界的巨大力量。

例如:

马克思·韦伯认为资本主义之所以兴起于西方世界,除物质因素之外,还有一种独特的、源于西方文化深处的精神动力在起作用。

这就是“资本主义精神”,即合理地追求利润的态度。

2、法国年鉴学派布罗代尔的三时段理论49

在他的代表作《菲利普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与地中海世界》的序言中,布罗代尔对这三个层面作了明确的说明。

人类社会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时间量度,即历史时间可分为长、中、短三个时段。

长时段是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起作用的那些因素,中时段包括价格曲线、人口增长、国民收入等,短时段是事件的历史,事件与具体的人的思想和行动相联系。

但他关于三个时段的划分本身兼顾了决定和选择。

三个时段理论体现了一种总体史观,包容了地理、社会和人,将历史发展的外在因素和人的主观活动联系起来了。

3、19世纪的自然科学对历史学的同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77

答:

(1)、认为历史学与自然科学一样,也必须是严格实证的:

第一位的工作是确立事实。

例如:

中世纪哲学和神学一直认为思想是可信的权威。

哥白尼、伽利略、牛顿和18世纪大批大批的科学家胜利地认定可信的权威是“事实”,而不是意见。

(2)、认为历史学与自然科学一样,也必须在“确定事实”之后,“根据归纳法来概括这些事实”以发现规律,这就是所谓的“实证主义的历史编纂学”。

例如:

孔德及其门徒们“相信对社会‘法则’的了解会使国家不但掌握历史方向,并能预知历史进程”。

(3)、19世纪的自然科学对历史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历史家深刻地认识到研究事物根源的重要性”。

例如:

在物理结构方面,追查到分子和原子;在动物生命方面,追查到神经细胞、原形质或任何最简单最原始的东西。

(4)、19世纪的德国历史学家认为,“只要有正确的方法,真理就会从中产生,而且准确无误”。

因此,与自然科学一样,历史学也是“可以向完全正确的知识前进的”.。

例如:

兰克提出的“不偏不倚的教诫”。

一句话,历史学家可以像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那样面对和处理它的研究对象。

4导致历史叙述非客观因素的因素有哪些?

9

答:

1、个人的好恶。

个人的好恶指纯属于历史学家个人的,与历史学家的个性、气质、地位相关的那些价值偏好或“偏见”。

个人的好恶如果走向极端,在叙述历史的过程中,当然容易发生走样和偏差,导致明显的非客观。

例如:

在西方史学界中,英国历史学家卡莱尔崇拜伟大人物,因而他的全部叙述都围绕着他的那些英雄的思想和行动,把他们写成是决定历史进程的力量。

2、集体假设或集团偏见。

主要指与历史学家所属的某一集团的身份相联系的那些基本假设。

这些假设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民族主义观念

(2)阶级立场(3)宗教偏见(4)党派偏见。

例如:

1992年,欧美史学界曾想组织一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周年的大型纪念活动,后来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抗议下不得不中止。

人们所认可的他的“发现”的价值,是欧洲人的一种“集体假设”。

3、各种互相冲突的、据以解说历史的学理。

这些学理指的是有关历史进程中的各种不同的因素相对重要性的见解,即通常所说的历史理论。

历史学家要使他的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有意义与一以贯之的话,它必须以某种类似的理论作为观察工具和结构线索。

例如:

胡适就明确主张“秃头史观”,即经济因素固然可以变动社会、解释历史,思想因素、知识因素也同样可以变动社会、解释历史,从而把历史中的政治、经济与心智因素平列并置。

4、根本的哲学对立。

这里主要指人们所持有的不同的基本伦理准则和形而上学信念或前提假设。

例如:

对人性善恶的假定,对“天赋人权”、人类正义、社会公正、人人平等、社会演化、历史的终极目标等方面所持有的见解,都影响着、左右着历史叙述,使得不同哲学视野下的历史学有不同的面相。

5为什么历史学既是实证的,有是诠释的?

103

答:

1、历史学的实证属性。

历史学是一门基于证据的学问,它的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受到证据的限制;没有证据就没有资格谈论历史。

“历史研究不是研究过去,而是研究过去所留于现在的痕迹”。

考订材料、审查证据,永远是历史学的基础工序。

事实上,历史学的实证属性不仅体现在考订现有材料、审查现有文献上,它还要从中发现许多被刻意沉埋的事实,恢复历史的真相。

例如:

陈寅恪根据考证揭出“隋末唐初之际亚洲大部民族之主人是突厥而非华夏也”的历史事实。

2、历史学的诠释性质。

历史学的首要任务是收集资料、厘清事实,但历史不等于事实,尤其不等于资料。

被我们所称作“历史”的东西实际上隐藏在事实的背后、资料的背后。

研究一个历史人物,不是将有关这个人物的资料汇集起来、排列补缀成篇就告完成,而是要透过资料深入到历史人物的心灵深处,看到人性里面所隐藏的许多幽微的丘壑和阴影。

历史学看来可以剖分为两个层面,史学认知层面和史实阐释层面。

历史学之所以成其为历史学,全有待于解释给它以生命。

例如:

柯林武德关于编年史与历史的区分。

总之,真正的历史是史家从编年纪事中选择出来的“事实”与史家思想融合的结果,是事实与思想的合金。

史家不仅要叙述事实的实然,更要解释它的当然与所以然。

实证与阐释、材料与观点、事实与理论,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6求真和致用的三种类型分别是什么?

119126

历史兼容了过去与现在,这种时间上的二重性导致了价值的二重性,即求真与致用。

求真是求过去之真,致用则是致当下之用。

求真的三种类型:

1、朴素求真观。

朴素求真观有两个主要特点:

(1)求真具有双重维度,即事实之真与价值之真。

(2)求真与致用之间不存在根本性矛盾,他们不但不彼此排斥,反而高度统一,求真往往以致用为旨归,致用又以求真为前提。

例如:

先秦史官的书事原则:

书法不隐,班氏父子:

实录,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杜预、刘知已:

直书。

刘知已:

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

清代考据学:

实事求是:

钱大昕:

惟有实事求是,护惜古人之苦心,可与海内共白。

据事直书,是非自见。

章学诚:

史德

总结:

一是求真具有双重维度,即事实之真与价值之真。

“善善恶恶”,“信信疑疑”。

二是求真与致用并不矛盾,求真以致用为旨归,致用又以求真为前提

2、科学求真观。

科学求真观两个重要特点:

(1)求真观与科学观联系在一起,求真观为科学观所支配。

(2)求真与致用的对立、冲突日益强化。

例如:

梁启超:

为学问而学问,真学者之态度,皆当为学问而治学问。

学问即目的,故更无有用无用之可言。

学问离致用之意味而独立生存。

章太炎:

学在求真,不以致用,致用本来不全靠学问,学问也不专为致用。

王国维:

学术独立,欲学术之发达,必视学术为目的,而不视为手段而后可。

学术之发达,存于其独立而已。

吕思勉:

学术在于求真,然要研究学术,却宜置致用于度外,而专一求其精深。

胡适:

为真理而求真理。

总结:

一、求真观与科学观联系在一起,二、求真与致用相对立。

3、相对求真观。

相对求真观吸取了以往两种观念的合理因素并融入了新的知识成分,在现代意义的求真观中,求真与致用缔结起一种新的平衡关系。

特点:

(1)历史之真只能是相对之真

(2)不再无限地高扬求真而贬低致用。

例如:

雷海宗指出:

“绝对的真实永难求得,即或求得也无意义。

举例:

周谷城:

史学成立之经过,当在求真;其存在之理由,则为致用。

致用的三种类型:

①贵族本位的致用-贵族本位的致用观将历史学的服务对象设定为当时的统治者,即帝王、贵族和官僚。

资治是指为国家政府的政治统治、管理决策提供经验和教训。

孔子作《春秋》:

拨乱世之反正司马光著《资治通鉴》:

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

监前代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穷探治乱之迹,上助圣明之鉴。

训诫孔子成《春秋》乱臣贼子惧。

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

刘知几:

史之为务,申以劝戒,树之风声。

②国族本位的致用.近代意义上的史学致用主要从属于民族主义运动,旨在唤醒或培育民族意识。

章太炎:

中国应永远保存的国粹即是史书。

梁启超:

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

悠悠万事,惟此为大。

其它史家亦如此:

钱穆、傅斯年、顾颉刚、陈垣、陈寅恪、吴玉章、吴晗等民族主义倾向是近代史学致用的基本特点。

③社会本位的致用。

社会史研究的繁荣为人们全面了解前人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基础,也为历史学更好地发挥知识文化功能提供了凭借。

例如:

吕思勉认为,以史为鉴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看法,他指出,社会是时刻变动的,借鉴历史要有现实眼光,注意因时而变。

现代史学的致用观关注的是普通民众,其核心理念是为社会服务、为大众服务、为生活服务。

社会本位的致用主要是发挥历史学的知识文化功能。

7基础历史学和应用历史学的区别有哪些?

145

基础历史学与应用历史学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者的联系主要有三点:

第一,应用历史学必须奠基在基础历史学之上,否则它就丧失作为历史学的基本品格。

第二,一般说来,基础历史学中包含有可供利用的成分,应用历史学中内在地具有学术学术含量。

基础历史学中的部分内容具有潜在的现实用途,是备用的;应用历史学正是配合现实需要,将基础历史学的这部分内容挖掘开发出来,因而其应用还是源于学术性。

第三,二者的区别标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有的基础历史学论著具有原作者意想不到的实用价值,有的应用历史学作品也可能具有不朽的学术价值。

二者的区别主要有四点:

第一,基础历史学的目的在于认识历史,它注重知识的全面、系统和完整;应用史学的目的在于运用历史知识为特定的现实利益服务,所以专着眼于与现实相关的史实。

无论是基础历史学还是应用历史学,都存在一个史实选择的问题,基础历史学的选择标准比较复杂,而应用历史学的选择标准相对单一,主要是视其与现实需要的相关度而定。

第二,基础历史学主要完成历史学本身的职能,并且不带史学之外的现实目的,所以评价它的尺度是客观真实;应用历史学主要履行历史学的社会职能,评价它的尺度除了

客观真实外,主要还是看它是否具有思想深度和信息密度,亦即它启示力度。

一句话基础历史学的评价尺度是单一的学术尺度,而应用历史学的评价尺度是双重的,既有学术尺度又有社会尺度,并以后者为主。

第三,基础历史学往往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而其中整理,厘清基本史实的部分,还可能全人类全社会的永久性文化财富;应用历史学因为有较强的针对性、即时性,往往能够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但其作用和意义也可能随着外在社会条件的变化而消失,并很可能永久被后人遗忘。

第四,基础历史学具有学术史意义,应用历史学具有思想史意义。

8历史考证的目的有哪些?

169

历史考证的基本目的,是要通过考察和证明,以求得正确解释历史问题的史料依据或事实依据。

凡属史料或史事的整理、鉴别、审查、辨订等工作,以及偏重于这一路向的相关研究及成果,都可归纳入历史考证的范畴

9考证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174

就历史考证而言,依据中国传统的考证意识,可分为文献考证和事实考证两大类,前者偏重于文献本身,后者偏重于主要见于文献记载的史实。

(实物史料与传说史料的考证)

西方学者习惯于将考证分为内考证和外考证两大类。

所谓内考证,是指考察和确定文本的真伪以及产生的时间、空间问题;所谓内考证,则指衡量文本内容的可信程度,也就是确定所记与客观事实相符合的程度。

这种外、内之分,大略相当于中国传统所称的文献考证与事实考证。

两者相比较,外考证可说是低一级的考证,内考证可说是高一级的考证。

关于考证工作的一般途径,中国古代学者曾概括为“参伍错综”。

“参伍”是资料的搜集、排比,其目的在于会通这些资料,因此在方法上可以以简驭繁,先广搜博采,粗分而不求密。

“错综”则是比较鉴别与综合考证,其目的在与穷尽考证类例,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其方法也较为复杂而需求精密,也就是“广集资料,辨别真伪,究明正诂,分类归纳”。

西方学者将内外考证分为三个步骤:

外考证追寻文本来自何处,作于何人,成于何时;内考证探讨作者所言真意如何,作者是否自信其所言,作者是否有理由自信其所言。

10中国历史治学传统应当给以充分注意和肯定的地方有哪些?

194

第一,推原求真,实事求是的传统。

认为“历史学仅是史料学”强调利用第一手资料扩张研究领域,扩充研究方法。

第二,博学多识,力求创新的传统。

考据学不是“书篓子”创新才是考据学的本质,创新即善于从现有的材料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修旧起废,订讹补阙,不废天下史文的传统。

春秋末孔子论《诗》《书》,作《春秋》被认为是修旧起废的典型。

后世考证学者以订讹补阙为己任,对古代史学遗产的批判继承功不可没,并将经世致用用于考证中。

第四,谦和谨慎,有错不惮改的传统。

考证之学涉及各方面的知识,检索和考订之难人所共知,错误不可避免。

历代考证名家对考证持谦和谨慎的态度,即不轻诋古人,对自己的错误也不惮改正,堪为后人楷模。

第五,在治学方法上与时俱进的传统。

近代的新考据学家对科学方法的解释主要着眼于实证,但主张研究方法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11传统历史叙述的基本形式216

第一,以年代为中心的叙述——编年体

(1)编年体历史作品代表:

《春秋》、《左传》、《竹书纪年》、《汉纪》、《后汉纪》、《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国榷》、《续资治通鉴》,以及各朝《实录》

特点:

历时性、共时性

(2)编年体最大的特点是契合历史发展的时间序列,在历史发生学的本来意义上,把不成章法的事实和事件组织为一个可以为人们认识和理解的过程。

第二,以人物为中心的叙述——纪传体

(1)在传统历史叙述的各种体裁中,纪传体是综合性最强的一种,这一类型的史书以人物为中心,并且体裁亦仅以“纪”和“传”标称,实际所记无所不包。

(2)纪传体是中国史学史和历史编纂学上的一大创举。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中国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史记》

第三,以事件为中心的叙述——纪事本末体

优点:

“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

(1)纪事本末体是专以事件为中心而分题叙述的,要求叙述者能够尽可能地叙述出每一事件的本末始终。

(2)正式开创纪事本末的新史体代表作是《通鉴纪事本末》,在中国史学史上有重要的影响。

(3)纪事本末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叙述事件相对独立,相当程度上削弱了纪传体的综合性与编年体的共时性联系;史料价值相对可信度较低;容量有限,不能录入的事实尚多。

第四,以制度为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