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史学、宗教和史学.ppt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13106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PPTX 页数:19 大小:2.8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隋唐时期史学、宗教和史学.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隋唐时期史学、宗教和史学.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隋唐时期史学、宗教和史学.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隋唐时期史学、宗教和史学.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隋唐时期史学、宗教和史学.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隋唐时期史学、宗教和史学.pptx

《隋唐时期史学、宗教和史学.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隋唐时期史学、宗教和史学.ppt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隋唐时期史学、宗教和史学.pptx

第三节隋唐时期史学、宗教和哲学,史学宗教哲学,1:

刘知己2:

杜佑,1:

隋:

灭佛2:

唐:

发展,反佛尊儒,第三节隋唐时期史学、宗教和哲学,史通通典,佛教继续发展,韩愈的反佛,背景,中国,唐王尊道教,以老子李耳为尊,唯物主义思想,柳宗元天说天对刘禹锡天论,史通对史学工作也有一些论述。

如它把史学家的工作分为三个等第:

一是敢于奋笔直书,彰善贬恶,如董狐、南史;二是善于编次史书,传为不朽,如左丘明、司马迁;三是具有高才博学,名重一时,如周代的史佚、楚国的倚相。

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长”的论点。

史学,是历史知识;史识,是历史见解;史才,是研究能力和表述技巧。

“三长”必须兼备,而史识又是最重要的。

史识的核心是忠于历史事实,秉笔直书。

史有“三长”之说,被时人称为笃论,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第三节隋唐时期史学、宗教和哲学,背景,中国,史学,巨著,通典书名,唐杜佑撰,二百卷。

其中以清朝乾隆武英殿刻“九通本”最为流行。

通典(全5册)在古代汉族历史编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典章制度专史的开创之作。

杜佑以前的典章制度史,基本集中于纪传体史书中的书志部分。

在史实容量和撰述体例上都有诸多的限制,无力承担完整记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变化历史的任务。

而通典(全5册)把这一体裁独立出来,为这一体裁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从此典制史成为传统史学中的一个重要门类。

通典(全5册)专叙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变迁,从远古时代的黄帝起,到唐玄宗天宝末年止(肃宗、代宗以后的变革,有时也附载于注中),分为九类,以食货居首,次以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每类又各分子目。

对于历代典章制度,都详细地叙述了它们的源流,有时不但列入前人有关的议论,而且用说、议、评、论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第三节隋唐时期史学、宗教和哲学,第三节隋唐时期史学、宗教和哲学,西方文化的传入,佛塔建筑来自印度的建筑艺术,工匠将其与中国传统艺术结合,中国式佛塔主要有阁楼式佛塔和密檐式佛塔两类,一些入华的印度僧人也懂得建筑艺术直接参与了建造寺院的活动,寺庙建筑,中国最初的寺庙是按照印度的建筑风格重新构筑的(白马寺),中心塔式佛寺布局和以佛殿、讲堂等建筑为主的佛寺布局,佛塔建筑,中国佛塔座台基型式源于印度佛教,后来为中国古代建筑采用,西方建筑艺术,东传,第三节隋唐时期史学、宗教和哲学,西方建筑艺术,东传,阁楼式佛塔,密檐式佛塔,西安荐福寺小雁塔,唐代兴教寺玄奘塔,第三节隋唐时期史学、宗教和哲学佛教在华的发展及其中国化的过程,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三教合一,三教在排斥斗争的同时又相互吸引,逐渐走向三教合一,一方面,儒教、道教为了有效抵制、排斥佛教,确保自己在斗争中取胜,也努力学习佛法;另一方面,佛教为了对付如、道二教的攻击,也用心研究儒典、道书。

在斗争方法上,三教都既把对方视为异端邪说,又从对方学说中吸取对自己有利的东西来丰富自己,力求成为既包含对方又超过对方的宗教思想体系。

佛教在华的发展及其中国化的过程,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三教合一,唐王朝政府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实行三教并行政策,南北朝时期,儒、道、佛三教之争激烈,统治者或灭佛或舍道,但被灭的佛和道,不久都恢复了。

唐太宗年间,有鉴于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养身的不同功能,可以互补,改变过去一教独尊的格局,实行三教并行政策,这种政治决策上的重要转折,对于儒、道、佛三教关系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决定了三教的思想融合为一的必然。

第三节隋唐时期史学、宗教和哲学,第三节隋唐时期史学、宗教和哲学佛教在华的发展及其中国化的过程,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三教合一,总之,由于三教之间的影响日益加深,使三教在“修心养性”问题上达成了大体一致的看法,由三教合流而进一步合一,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道德生活休戚与共,并为中国传统文化所融合,最终形成了宋明理学。

第三节隋唐时期史学、宗教和哲学佛教在华的发展及其中国化的过程,唐玄奘西行取经讲学,中国僧人西行求法,幼年出家,专研佛典,四方游学,誉满京邑,对佛教义理有惑,决心“誓游西方,以向问惑”,贞观元年,从长安出发西行,历经辛苦到达印度,在印度游学各地,逢师请益,学识更加渊博精诣,两次法会,作为论主,阐扬佛法,声名震撼古印度,回到长安,翻译佛教经典,译作数量之多,古今罕匹,根据旅途见闻,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译成多种文字,第三节隋唐时期史学、宗教和哲学佛教在华的发展及其中国化过程,唐玄奘西去印度取经讲学路程示意图,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中国僧人西行求法,第三节隋唐时期史学、宗教和哲学佛教在华的发展及其中国化过程,唐玄奘西去印度取经讲学路程示意图,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大唐西域记书影,第三节隋唐时期史学、宗教和哲学,“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通过修炼,摒弃“秽土”、“尘世”,达到佛居住的“净土”世界,“教外别传”:

“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民心见性”: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中国化佛教宗派的建立,佛教在华的发展及其中国化过程,传入,第三节隋唐时期史学、宗教和哲学西方宗教的传入(中古三夷教),祆教(拜火教),1,2,3,摩尼教(明教),景教(基督教分支),从波斯和中亚传入中国,唐武则天时从波斯传入中国,唐太宗时期传入中国内地,4,第三节隋唐时期史学、宗教和哲学,道教,表现,老子画像,道德经书影,道教在唐朝时地位尊崇,盛极一时,后因其而被贬。

第三节隋唐时期史学、宗教和哲学,道教,表现,硫磺块,木炭块,硝石块,炼丹家在炼制“仙丹”的过程中发现硫磺、木炭和硝石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加热极易燃烧和爆炸,从而发明了火药。

第三节隋唐时期史学、宗教和哲学,道教,表现,炼丹炉(仿汉代),炼丹炉鼎(明代),炼丹引爆图,第三节隋唐时期史学、宗教和哲学,哲学,睿智,韩愈反佛,柳宗元的元气说,刘禹锡的职能和规律,唐朝时期哲学,尖锐抨击佛教,加重百姓负担指出迷信风气,造成严重后果,认为天地万物充满元气,一切变化都是自然现象,否定天命论。

著作天说和天对,反映唯物主义思想。

“生万物”是自然界的职能,人的职能是“治万物”唯物主义思想家代表作是天论。

谢谢,谢谢观赏THANKS!

隋唐史学、宗教和哲学需要同学们细细品味,求之以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