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感人小故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07317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父爱感人小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父爱感人小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父爱感人小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父爱感人小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父爱感人小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父爱感人小故事.docx

《父爱感人小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父爱感人小故事.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父爱感人小故事.docx

父爱感人小故事

三一文库(XX)

〔父爱感人小故事〕

  *篇一:

一个令人感动的关于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

  一个令人感动的关于家长教育孩子的故事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

“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座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妈妈,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

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只有她的儿子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

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

“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

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你的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

家长会上,老师说:

“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在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你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走出教室,她流下了泪。

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

“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

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亮,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

她甚至发现,从这以后,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象长大了许多。

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

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总是在差生的行列中被点到。

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家长会结束,都没听到他儿子的名字。

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

“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听了这话,她惊喜地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

走在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

“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

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

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第一批重点大学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对儿子说过,相信他能考取重点大学。

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就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儿子边哭边说:

“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尽管那是骗我的话.听了这话,妈妈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流下,打在手中的信上……

  有关教育孩子的小故事(转载)

  2014-01-0810:

24评论

(1)浏览(265)

  在一所小学校门口,看到一小女孩兴冲冲地对来接她的妈妈说“我数学考了98分!

”她妈妈马上问谁谁考了多少,听到人家考了100分,脸上有不满,“人家能考100分,你怎么就考不了?

”孩子原本兴奋的神情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脸委屈与沮丧。

  孩子成绩好坏,并不在于家长对孩子说出了多少要求和希望,而在于怎样去说。

语言不是呼出的空气,不会消散在空中无影无踪。

所以不要在孩子面前信口开河,不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家长说过的任何话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痕迹,好痕迹产生好影响,坏痕迹只能产生坏影响。

  我还在一个朋友家见过一位二年级小学生的家长,她没有前面这位妈妈的严肃,看起来性情很好。

朋友和他们母子寒暄,问孩子是不是放假了,期末考试好不好。

孩子很骄傲地说,语文98,数学99。

我们一听连连称赞孩子真棒,妈妈倒也高兴,愉快地白孩子一眼,嗔怪地说孩子:

“看你这臭显摆,班里有好几个孩子考双百呢,你考个双百再来吹牛!

”妈妈其实在内心应该是比较满意的,她这样说多半是为了谦虚。

孩子听了有些不服气地做个鬼脸跑开了。

  不管是真情还是假意,许多小学生家长在孩子的分数问题上,都是这样漫不经心地犯错误。

上面两位家长虽然说话的口气和用意不一样,但话语中传达的价值观一样——100分才是好样的,才是令人满意的。

家长就这样把学习变得功利,不知不觉把孩子往歧路上引,让孩子偏离学习的正途。

尤其前一位家长,她不但让孩子对学习怀有虚荣心,还教唆孩子去嫉妒。

  当孩子第一次背上书包去上学时,他是多么兴奋啊。

可是用不了多长时间,许多孩子就开始陷入痛苦。

作业像山一样压在他们身上,分数像河一样挡在他们面前。

尤其当他看到别的同学考了好成绩,而自己的成绩不理想,或者即使成绩还不错,仍然没达到家长期望的高度时,就会感到沮丧和不自信。

  与此同时,很多第一次把孩子送进小学的家长,在这关键的时刻,并不是通过向书本学习或向他人学习,知道作为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新生活,在学习上形成自信和好习惯;而是怀着掷骰子的心理,被动地等待着结果,看自己的孩子是“学习好”的还是“学习差”的。

也有家长自以为是地瞎指导孩子,要求孩子考100分,以为那就叫教育孩子。

这些家长共有的表现就是单纯地向孩子要成绩。

  我见过一位小学教师,她的儿子很聪明,她觉得自己所在的小学不好,特意把儿子送到市里最好的一所寄宿制小学。

那所小学以考试成绩好而著称。

孩子们从上一年级,每周都有考试。

这位妈妈每周末接儿子,总是首先谈考试,问语文考了多少,数学考了多少,班里有多少同学考了100分。

她儿子尽管学习也不错,但考试卷上总会或多或少错一点,没有一次能拿到100分。

她也懂得孩子需要鼓励,就总是安慰说“没事,九十多分也很好,争取下次考100分”。

期中考试前的一次小考中,儿子终于数学拿到一个100分,高兴极了。

她接了孩子回家,马上就让孩子给姥姥和奶奶打电话,汇报考了100分。

姥姥家和奶奶家的人都一个劲地夸孩子,这个成绩给所有的人都带来极大的愉快和幸福,纷纷许诺说期中考试再拿了100分就给这样那样的奖励。

到期中考试,她一再叮嘱儿子考试要认真,好好检查卷子,不要出错,争取考100分。

考试后去接孩子,这个不到7岁的小男子汉一见妈妈就哭了,告诉她自己没考出一个100分。

妈妈尽管很失望,却没批评孩子,只是又一次鼓励他争取下次考100分。

  这位妈妈觉得自己是那种总能够给孩子鼓励的家长,认为儿子没拿到100分流泪是有上进心的表现,她觉得自己对孩子的激励很有效。

所以当她对我讲起这些时,也表现得很自信。

但我听得却忧心忡忡。

她的错误是把学习目标定位在满分上,却对孩子的学习能力、态度、方法、兴趣,以及对知识的真实把握状态没去关注。

她的行为看似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实质是在追求作为家长的满足感。

而她及她的家人那种共同的“满分癖好”,在学习动机上会给孩子误导,而他们对考出满分后的种种许诺,看似和蔼,实则粗暴,没有多少激励作用,却给孩子施加了很大的压力。

  满分是一个成绩极限,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孩子根本达不到。

家长对100分的爱好,只是不断制造儿童的失落与内疚感——孩子从偶尔的好成绩中,虽然可以获得暂时的愉快,但大多数时间里,他们内心是不安与痛苦的,因为他们不知道下一次考试会怎样,会不会让家长满意,他心里没有把握,惴惴不安,一心惦记着分数,真正的学习目标迷失了。

  前些天在聚会中遇到一个老同学,他儿子上初中二年级,学习成绩一直平平,他为此有些发愁。

那天我们正吃饭中,他收到儿子的一条短信,说数学考了97分。

看来孩子非常高兴,都来不及等爸爸回家,急于告诉他这个好成绩,并问他高兴不高兴。

我这位老同学当然高兴,当即对大家宣布了这个事,说他儿子已有两年数学没上过90分了。

他当即给儿子回了短信,合上手机时,他有些得意地说,我告诉儿子“我高兴,但你要考100分我更高兴”。

他还陶醉在自己很会鼓励儿子的良好感觉中。

我不客气地对他说,你这样说真是疯了,这不仅破坏了孩子眼前的快乐,他刚刚建立起的一点自信,也足以被你这句话击碎。

  假如家长提出什么要求孩子就能实现什么,那么天下所有的孩子都会成绩优异、习惯良好、多才多艺、品貌出众——那样的话做家长真是件轻松惬意的事。

  可上帝似乎有一种不公,“分数越要越少”这个现象很残酷但确实存在。

一些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上费尽心血,孩子却成绩差、习惯坏;另一些家长看起来做得轻轻松松,孩子在学习上却又自觉成绩又好。

这让许多对自己孩子失望的家长感叹自己“命不好”。

其实这些“命不好”的家长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那就是改变不正确的成绩观。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上,成功动机过强或过弱都不好,一是对学习不利;二是对保持不利。

庸俗目标只能给孩子带来庸俗的刺激,不会产生良好的内在动力。

从上小学就追求分数,会使孩子形成畸形学习动机,变得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反而降低学习兴趣,影响考试成绩。

就像一个跳高运动员,如果在训练

  中或赛场上他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助跑、起跳、跃过横杆,而总是考虑场上观众如何看他,如何评价他,他跳过去了会得到怎样的奖赏,跳不过去会如何难堪。

这种想法会让他顾虑重重,甚至装腔作势,那么他在赛场上将不会取得好成绩。

  “分数”和“成绩”其实并不完全对等,分数可以反映成绩,但分数不等于成绩。

如果家长从孩子一上学就只是着眼于每次考试得了多少分,而没有培养起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兴趣,那么“优秀成绩”注定只是一时的梦幻彩虹,让那些没有远见、没有踏实心地的家长最终失望。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感到很奇怪:

我的孩子在小学时很优秀,经常考90多分或100分,为什么上了中学就不想学也不会学了?

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当然有很多种,但这之中一定有很大一部孩子是因为从小形成不良学习动机,其结果,一是败坏了学习胃口,二是动机的低下束缚限制了他们的视野和能力,使他们发展的空间越来越狭窄了。

  家长引导孩子面对知识本身而不是完美的考试分数,孩子在学习上的潜力才会慢慢喷发出来。

几乎没有哪个孩子会愈挫愈勇,他们需要成功体验。

成功体验不是偶尔得到的高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后的喜悦。

  哲学家弗洛姆认为,现代生活最突出的一个心理特征是,许多为实现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及活动,已越来越篡夺了目的的地位,而目的本身却成为模糊的、非真实的存在……我们已陷落在手段之网中,经常忘记了我们的目的。

  *篇二:

故事明理:

一个父爱的故事

  一个父爱的故事

  她爸爸是个哑巴,有的小孩儿买了她爸爸的豆腐不给钱就跑了,她爸爸伸直脖子也喊不出声,她伤心地看着,不恨那孩子,只恨自己的爸爸是个哑吧,她从来没有给他叫过爸。

有的孩子骂她“小哑巴”,她骂不过人家就跑回家去,骂正磨豆腐的爸爸,她爸爸停下手里的活儿,呆呆地流泪。

  她爸爸辛辛苦苦地做豆腐供她读书。

可是,她出了车祸,人们都以为她已经死了。

他爸爸赶来时,冒着被车撞到的危险站在马路中间,硬是拦住一辆大汽车,从衣袋里摸出一大把卖豆腐的钱塞到司机手里,不停地请求司机把女儿送到医院。

  她的脑袋被撞得像个血葫芦,医生说已经不能救了。

她爸爸扯碎了乡亲们买来的丧衣,比划着说:

“她不会死的!

”医生说“要救的话,花好多钱也不一定救活。

”她爸爸一下子跪在地上,比划着种地、喂猪、割草、推磨各种姿势,意思是说:

“求你们救我女儿,我们会挣钱交医药费的。

”医生还是摇头。

她爸爸急了,指着满屋子的亲戚朋友紧

  紧握起拳头,意思是“还有他们,我们一起努力。

”他又指指屋顶,低头跺跺脚,把头枕在双手上闭起眼,意思是“我有房子可以买,我可以睡在地上,就是倾家荡产也要救女儿。

”听着乡亲们的“翻译”,看惯了生生死死的医生泪流满面地点点头。

  做手术时,她爸爸不安地在走廊里来回走动,十几个小时不吃不喝,起了满嘴大泡!

她活了下来,但却昏迷了半个月,人们都已失去了信心。

只有她爸爸守在她的床边,坚定地等她醒来!

他粗糙的手小心地为她按摩,他不会发音的嗓子一个劲儿地对着她哇啦哇啦地呼唤着。

  半个月后,她终于睁开了眼睛,她看到一个瘦得脱了形的老头。

她爸爸半个月前还是满头黑发,现在头发全白了。

  吃饭的时候,她给爸爸夹上一块肉,流着泪说:

“爸爸您吃肉。

”她爸爸听不到,但眼睛里放出从未有过的光亮,泪水流到了脸上。

十几年了,他从来没见过女儿喊“爸爸”的口型啊!

  *篇三:

一个女孩找爸爸的感人故事

  一个年仅14岁的小女孩,为了看望正在服刑、六年未见的父亲,千里迢迢赶到了监狱,但因为手续问题,她未能如愿。

为了让父亲感受到女儿久违的亲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